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二) 六塵圓通

一、前言
二十五圓通法門,是以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等二十五法為本修因,而達到圓滿通達的見性法門。因此要了解這二十五圓通法門之前,須要先了解,這二十五修因的根本定義及其作用。信堅在此,先粗略簡短解說,讓大家有個概念。詳細解說,大家可回頭,詳細閱讀,楞嚴經第三及第四卷。有此基礎,才能真正了解,如何修證二十五圓通法門,入佛境界。

二、六根、六識、六塵、七大的定義與作用
2.1 六根
六根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屬「色蘊」,可分為,「五浮塵根」與「五勝義根」。「五浮塵根」,即吾人之「五官」: 眼球、耳穴、鼻柱、舌頭、肉身等,生在有情身的外表,肉眼可見部分。其體粗顯,本身無感覺認識作用。乃五勝義根之所依處。
Dust1 dust3 dust4
「五勝義根」,又作淨色根,乃是五根之實體,以浮塵根為所依處,能映攝外之五塵境界,引發心識了別功能者。其體清淨微妙,非肉眼所能見,係五根所據以產生感覺、認識作用之實體。

第六根意根,即是第六識,是無色根,無形無相,屬於心法。”意” 即人類的意識、思考功能,能對法境而生意識,稱為法塵。其內在的分辨功能,稱為意識。支持意識運作的物質根源,為意根。意識則能總緣一切境,並兼緣過去與未來。

2.2 六塵、六識。
六塵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前五塵屬外塵境,法塵屬內塵境。「塵」就是塵垢,具有染污的涵意。

六根緣六塵而產生了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因為這六識而讓吾人昇起種種分別想,而生起「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損減功德,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故六塵又名六賊。 Continue reading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一) 《楞嚴經》來源 、其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一、信堅前言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經典,無法不備,無機不攝,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古德所謂: 欲知佛境界,當讀華嚴;欲知佛智慧,要讀楞嚴。亦云:「開慧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凡欲真修實證,入三摩地者,不可不讀此經。
Da2  Da1
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推崇可以說是眾口一辭。如明末四大高僧,他們個個對《楞嚴經》深信不疑。直到清朝以至於民國,此經仍然極被重視,特別是在淨土宗之內。如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大師將之列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五經。

《楞嚴經》自譯出之後,研習和注疏《楞嚴經》的著作層出不窮,只有極少數的佛經如《金剛經》、 《妙法蓮華經》等可以與之相比。近代幾乎所有講經法師,都講解此經。尤以圓瑛大師、海仁老法師、南懷瑾大師所說,最為精要。信堅學淺識薄,豈敢在此,講解此經,班門弄斧。

因此信堅,本一貫作風,除了簡短介紹,本經對修行證道的重要性外,主要是報告,多年來讀此經的心得,供大家作參考,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楞嚴經》的來源 及其重要性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

《楞嚴經》至今未見梵本,如果真有 “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存在,其成經年代,應在五世紀以後。因為印度那爛陀寺,創建於五世紀時的印度笈多王朝時代,而作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寺院,則是五世紀以後的事。

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7),在譯法華經中讀到: 於六根功德中,眼根有八百功德,耳根更有一千二百功德,那個時候,他不解其意。但是聽說楞嚴經裡有解釋。 因此他常往西方求拜,希望楞嚴經趕快傳來中國,但是拜了十八年,在他有生之年,並未等到楞嚴經的到來。因此可以確定,此經當於西元 597 年之後,才被翻譯成中文。較可信的說法,是此經譯於唐神龍元年(705)。《楞嚴經》在譯出之後,如何流傳於世,文獻很少記錄Continue reading

莊子‧外物第二十六 (一) 外物不可必,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一、前言
此篇是在莊子雜篇,屬於後世之人,假莊子之名所作。所說屬於,在此末世,如何待人處世的一些讓人深省的哲理。信堅在此,解說此篇第一大段: “外物不可必,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之義及解救之道。此文標題字句很難懂,但讀者如有耐心看完下面解說,則此句可成為待人處事的千秋萬世格言。
chang3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說,當聖人在世時,能將大道行於天下,天下無為而治。當聖人辭世後,世風日下,只能執古之道以御今,做到德;等而下之,做不到德,就要求仁;做不到仁,就要求義;做不到義,就要求禮。當君王大儒開始教導,忠孝禮智信時,世道已淪落,世界開始大亂。

莊子於此段文章,首先描述,當世界淪落到君王世儒倡導 “禮義忠孝” 的時候,社會已亂象橫生。眾生迷惑,處於 “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之困境。因而莊子教導,如何生存在末世的妙方:  “外物不可必” 法門。但要真能做到,則須智慧決擇。因此根本解決之道,仍是提高眾生的靈性階層,返本還原,由禮返義,由義返仁,由仁返德,由德返道。 Continue reading

莊子應帝王第七 解說 (一)

前言
近半年來,有很多師兄姐,點擊閱讀 “莊子” 文章,信堅甚感欣慰。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修行,增長靈性。信堅在此,再貼 “莊子應帝王第七” 解說,歡迎批評指教。

《應帝王》是《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它表達了莊子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就是帝王應該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聖人。“應” 是應該如何, “帝” 是天子或最高君主,“帝”表主宰,帝王代表了一個完善的治世聖人,即為轉輪聖王,能夠扭轉乾坤,”王”是主宰、自在。”應帝王”此章是解說,一位“帝王”,應該是一位什麼樣的統治者呢?
nothing 2 nothing 3 nothing 4 nothing 1
帝王有世間王及出世間王,世間王有各國之國王、霸王及皇帝,其最高等級即佛經所說的轉輪聖王,也相當於莊子此篇所說的 “帝王”。再高一層,是出世間的 “法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一位帝王統治一個國家,一般而言,隨著老百姓的共同靈性階層,而有各種不同的統治方法,有如佛菩薩教化成熟眾生,依眾生的根性,以無量法門,隨緣教化。夫無心而任乎自化者, 行不言之教,使天下自以為牛馬,應為帝王者也,此篇莊子解說,遠古聖王如伏羲氏,因民風淳樸,因此無為而治,近古聖王,如堯舜,民風漸澆薄,因此已仁義治國,漸漸的慢慢退化,以律法禮儀治國, Continue reading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一、前言
近日由於露曦師姐之請,信堅試圖以近代科學,譬喻解說華嚴十玄門。因此回頭重新了解十玄門的真義,同時附加更多譬喻。但總覺十玄門中,門門互融互攝,重重無盡,有多門是講時空、理事無礙,枝葉繁盛。雖是門門可通至道,但對初學,甚難分辨,根本與推論,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信堅一直未能融會貫通,因此遲未成文。
ten4 ten2 ten5
經過一個多星期來的反覆閱讀,信堅忽有所感,覺得要真了解十玄門,讀者必須先了解華嚴的根本教理: 四法界的定義 及 理法界 (一真法界) 的諸法實相。以此為前導,才能看懂十玄門的真義。瞭解了四法界、諸法實相、及十玄門,就可瞭解了華嚴世界的境界,就對一乘佛法有深入的領悟。因此信堅今早草寫了此文,這是信堅多年來修行與研讀一乘佛經的結晶,也是信堅至今所寫的最有意義、最深奧難懂的一篇論文,希望它對大家的修行有幫助,歡迎批評指教。

華嚴經將法界分為四: 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法爾如是。諸佛之所証,唯證乃知。詳細描述,可見於一乘佛經,如華嚴經、維摩詰經、楞嚴經、圓覺經、六祖壇經。信堅在此,將這些經中所說,歸納成二條基本定律(basic laws)及九條推論(corollaries)。由此可引導讀者,了解華嚴經十玄門之真義。 Continue reading

王洪圖教授 “打開《黃帝內經》之門” 第一章與第二章精華節錄  

信堅前言
王洪圖(1937—2009),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曾任該校中醫系副主任、內經教研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家中醫藥繼承工作中的指導老師。曾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年,將其倒背如流,終生致力於黃帝內經的講解及醫普。

王洪圖教授此書,可謂中醫的醫普,簡單、明瞭、扼要的介紹中醫的鼻祖經典 “黃帝內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信堅讀之,手舞足蹈,法喜無量,特於此貼文,簡介其要義。全書共有四章,信堅也因此將此介紹文分為四段,以利讀者將此文與全本書對照。此文是此書第一章及第二章的精華節錄。[讀者可網購此書,或到下面網站,閱讀第一章及第二章全文。]
huang18  Huang5 huang19 CREATOR: gd-jpeg v1.0 (using IJG JPEG v80), quality = 90
王洪圖中醫教授,不求名、不求利,一切為天下蒼生,不遺餘力、孜孜不倦的以其親身經驗與了解,深入淺出的講解黃帝內經,讓不信者信之、不懂者懂之、已懂者悟之、証之,可用於解除身心病苦,養生修性。不但可用以自癒、頓癒、癒他,同時也教導養生、去病延年之道。誠然是菩薩心腸,信堅從他的講解,獲益良多,深心敬佩。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