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論
信堅在此,繼續講解十住位的經文。此品講解入十住位,明心見性後的正行。《華嚴經》行門有三個階段。第一「前行」,從〈淨行品〉入手;第二「正行」,以〈梵行品〉為引導,它是「十住位」,見性後的行門;第三「妙行」,是成佛後要修的是「普賢十大願王」: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三個單元,合稱為「華嚴三品」。
〈淨行〉圓滿之後,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做什麼事都清淨的,就是你的行為、作用,都讓它清淨。看破放下了,心就清淨了。〈淨行品〉是智首菩薩跟文殊菩薩的問答。文殊菩薩 (根本) 智慧第一,智首菩薩也是(後得)智慧第一。以(無知)智慧第一來問那個微妙(無所不知)第一,讓心性中的性德,互相激盪;它是我們性德中的智慧發起以後,叩響我們最深沉最微妙的地方。智首問說:「我現在是個初發心的人,應該怎麼修行?」文殊的答覆真是要「隨相修行」。因此〈淨行品〉是隨外面的境界來修。文殊所答的一百四十一大願,乃隨相隨緣、作意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以一個初發心的人來說,一定要從這裡修。此淨行是就緣起法界而言。
「梵」有「淨而無淨、即淨非淨」之意。〈梵行品〉是從性起法界來講,是正念天子跟法慧菩薩的問答。「正念」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梵行品〉是破一分無明後開始修行,一直到等覺菩薩的行法。這裡的菩薩位是從圓教初住位以上。亦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初住以上的菩薩則皆是真實菩薩。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