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一

一、前言
《智證傳》原文,每一論題,相當簡短,文句有時,也相當難懂。但以其論題,皆是修行法要、綱領,因此信堅借題發揮,詳加解釋,以為諸師兄姐們,修行證道的助緣。全文相當長,因此信堅將全論分為三段,每段約有十五個論題,可稍供讀者,作為喘息、回味、反思之轉捩點。

二、智證傳 精華節譯 之 一
2.1 圭峰密禪師偈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散亂心。散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惺:領會、醒悟、清醒。悟: 理解、明白、覺醒、醒悟、領悟、感悟、覺悟、大徹大悟。《華嚴》五祖圭峰大師(780-841)說,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 凡所作為,先詳利害。須有所以,當於道理,合於義理,然後行之。就佛法中,有三種有義事。一資益色身之事,謂衣食、醫菜、房舍。二資益法身,謂戒、定、悲、六波羅蜜等第一義。三弘法利生。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者,有如世間醉人、狂人,所往不揀處所,所作不量是非。

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理則頓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業自不能繫。

2.2 三祖僧肇大師曰: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所謂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只要對真理,修行證道,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日積月累,誤差越變越大,離修行目標越遠。因此修行者要有智慧,能隨時隨地,加以修正,才能抵達目的地。

這就是現代科學所謂的 “蝴蝶效應”, Sensitive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參看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

同時,此句亦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成大,積沙成塔,積土成山。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惡為大惡。修行之道亦如是。 Continue reading

《智證傳》 (一) : 導論

一、前言
信堅過去三年,曾長期研讀此宋代禪師慧洪覺範 (1071-1128) 所著的《智證傳》。此傳收集了北宋中期之前,見性禪師的名言,加以解說。所有教導,都是一乘佛法的修証法門,為上根人說。所說皆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全文甚長,現在機緣成熟,信堅在此,節錄解說此傳,讓讀者心領意會,以作為閱讀全文之導論。此文分為兩部分: 一是導論,二是精華解說。

禪宗自祖師禪出現以來,“直指人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其重要的宗旨。禪師們更加強調,禪不可言說,禪與文字無關。他們認為佛教經典只是開導眾生、醫治眾生“疾病”的一種工具,人們對禪與佛理的知解和言說,都只是一種“方便”,甚至是客塵(妄念)煩惱。但是禪師們又認為,佛理不可言說,又須言說,禪不可言傳,又須言傳,這種言說、言傳既不能落入世俗的文字、語言的窠臼,又需要通過文字語言來表述、傳達。(法無定法,隨機施教,因病施藥。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六祖惠能南宗認為,自心佛性是超言離相的,即不能用邏輯思維完全把握,也不能用語言文字確切描述。對禪境的體驗,對自心佛性的證悟,只能靠自己的親身實踐。禪宗發展到北宋中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所謂“文字禪”時代。 佛經律論的疏解,語錄燈錄的編纂,頌古拈古的製作,詩詞文賦的吟誦,一時空前繁榮。 號稱“不立文字”的禪宗,一變而為“不離文字”,玄言妙語、綺文麗句都成了禪的體現。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混成章第二十五解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前言
信堅一直沒張貼更多道德經解說,主要是因道德經所說,是道與德,即一乘佛經所說自性的 體 (道)、相用(德)。與佛經所解說相當接近,但沒有佛經講解得詳細。此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tao26 laotz 1a
近日顏顏師姐,似乎開竅了。腦海裡時常無心顯現,一些禪法、經書文句。如法融的 《心銘》及《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其中文句,都有相當悟境,發明心地,可喜可賀。今借此因緣,在此解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供有緣作參考。

二、經文解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章經文,是在解說道的本體、德相與作用,顯示自然大道之妙義。全章可分為五段。

2.1第一段描述 “道” 的本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是表「一個東西」,因其不可名狀、不可思議,故假名為「物」,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即「道」(或自性、真如)。此物中既含有“五太”( 太虛、太易、太初、太素、太始) 混合物質,也蘊含有無極太極的極至之理。是“心物一元”的混合體。

此物若言無。卻又無而不無,真空妙有。若言有。又未嘗見其有。空空洞洞、渾渾沌沌、未有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以神會、不可以言傳、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道者,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無形,渾渾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渾沌而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它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存在。萬物由之以成。 Continue reading

分形幾何的由來、所含深義、及廣泛應用

一、前言
今早信堅,以超光速,草寫了這篇不但有趣,而且隱含深義的文章。並且指出,只要有智慧,世上任何問題,都有簡單的答案 (問題與答案,是一體的兩面,問對了問題,答案自然顯現出來),其道理直通人類心性的本源。人人皆可成聖賢,但看你的智慧決擇。

信堅五年前張貼了一篇文章: 美麗的分形幾何圖形 ,主要是簡單的介紹分形幾何 (Fractal Geometry)所產生的美麗圖形, 及附上一個“美麗的分形幾何圖片” 的 pps. 但沒有仔細介紹其來源、所含深意及其廣泛應用。今在此補足。

分形幾何,以簡單的基本圖形,凝聚擴散,重複累加,以迭代過程 (iterative process) 而成許多自然界動植物,及山水風光,栩栩如畫。近代更應用於構造虛擬世界,電動遊戲銀幕。這一切揭開了造物的神祕: 原來造物主,以其無量智慧,化繁為簡,就以這樣簡單方式,創造了全世界!
b1 b2 b4
事實上,以現在的電腦技術,人們可以利用分形函數在電腦上制作出與自然景觀極為相似的圖片。在看此文之先,讀者請先欣賞上函所附的 “The Beauty of Fractal Geometry  (美麗的分形幾何圖片)” 的 power point show, 再繼續讀下文。

二、神奇的分形幾何 (Fractal Geometry) 的由來 
分形的概念是數學家曼德布羅特 (B.B.Mandelbort, 1924 – 2010)) 首先提出的。1967年他在美國權威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的著名論文。曼德爾布羅特,因開創了分形幾何研究而舉世聞名。

曼德爾布羅特所論,好像是一個極為簡單的測量問題。但如上圖所示,海岸線由於岩石風化,海水侵蝕,其形狀極不規則,呈現極其蜿蜒複雜的隨機變化。依其結構不同粗細來衡量,就有萬千不同的答案。到底應如何定義,才是有意義的衡量? 更深一層,是海岸線的結構,是否存在一個簡單的結構,可簡單的以數學公式複製? Continue reading

不可思議的量子力學 (How much do we know about Quantum Field Theory?)

一、前言
信堅近日,重新回頭深入探討量子力學的特徵。信堅在早年,人生精華時期,浸淫於量子場論,滿懷希望,勤苦努力,但却一無所成,只好半途改行,真愧對師長的期望。但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自己對基礎物理的未來一百年前景的悲觀判斷: 既然已錯過近代物理的軸心時代 (1850-1950), 下次的突破,最少要在一百年後,還要等待新觀念的生長、成熟機緣。因此毅然轉行至應用物理,重新開始,進入太空衛星科技,期望在一生中,有所成就。雖然在二十年中,以主任工程師身分,設計、製造、放射、及科學資料處理,成功的放射了三顆人造衛星,似有小成。但一生所鐘好,仍在量子力學本行。
q11 q12 q13
近日因緣聚會,回頭重看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及其所含的深義,發現以前都是白學了,只是依文解義,學得膚淺,不了解其中的真義,也不了解什麼是下次突破所應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所須觀念,糊裡糊塗的過了一生。現在壯士暮年,雄心未已。最近幾天的惡補,吸收對量子力學的最新認知,及實驗結果。略有所得,因此在此,稍加整理,張貼在此園地。期望此文對下一代有志讀物裡的年輕後輩,有所啟發,共襄盛舉。

現代物理學依賴於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兩大支柱。但問題是兩者是矛盾互補的。廣義相對論解釋宏觀世界的粗獷現象,大而無外,談論時空、物質世界,信息的傳播受有限光速的限制,一切現象皆有因果關係。量子力學解說微觀世界,小而無內,沒有時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一含一切,一切在一中。信息有感遂通、道通為一。這跟華嚴一真法界,諸法實相,非常相近。因此唯一能聯合此二理論的統一場論,就應該以萬物一體為出發點。即以”道” 或”自性”的本源,而不是唯物或只偏重於一門。

同時信堅特別在此,將上文 “量子力學的基本特質“,增加至六大特徵,並詳細解說,科學家如何花了數十年的攻夫,設計相當精準的實驗,來證實這些特性。所有結論,都是科學偉人們的血汗結晶。

讀者也可看出,量子理論的這些特徵,如波粒二元論、非區域性、非實性,及量子糾纏等現象,不但都與我們日常世間的經驗不同,而且都趨近於一乘佛經的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在在說明,華嚴境界,非世俗理論心意識思維所能了知,法法不可思議。也明確的證明了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只部分的適用於世俗的較大物體,完全不適用於量子的微觀世界。現代科學,應該轉向至 “心物一元” 的理論。 Continue reading

論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On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一、前言
信堅的靈性覺醒,來自西方見性者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言論的教導。然後漸進,導入華嚴經,深入一真法界,諸法實相。雖有所悟,但其字字句句,須彌聚筆,海墨難書。基於萬物一體,道通為一,森羅萬象,法法相通。因此,修行至某一階段,就會進入,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門通一切門通的境界。至此,不論讀何種言論,皆可由多方面角度,幫助深入了解如來真實義。此亦華嚴經所謂,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aaa2 aaa4 aaa3
以此認知,信堅回頭重看中國五千年來聖人智慧著作,融會儒釋道及近代科學理論與高科技原理,隨因緣時機,增廣閱讀。近日忽然轉向,西方哲學理論。上篇文章,是信堅最近幾天,閱讀 “榮格的同步性 (Synchronicity)” 的心得報告。現在再寫一篇讀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的心得報告。同時也在此指出,軸心時代的本懷是 對人類 “終極關懷” 的一次超越、突破,也是諸佛世尊出世的本懷。時至今日,人類仍然未超越將近三千年前對 “終極關懷” 的認知,也可能是與之越離越遠。以此觀之,下一次的 “軸心時代”,可能是遙遙無期。

二、軸心時代 的定義 (Definition of Axial Age)
隨著個人不同的靈性階層、世俗的不同學術與技藝、各種物理定律的發現、各種宗教教主的出生,及各種科技的發明,每一不同類別,都有其突破、突飛猛進的轉捩點,但這都是狹義的軸心時代。這裡所說的軸心時代,是指對於人類在形而上的精神與整體觀層面,探討「人生」”終極關懷” 的認知與啟動,對整個人類的存在,有決定性影響的歷史上一個時期。

Axial Age 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in the sense of a “pivotal age” characterizing the period of ancient history from about the 8th to the 3rd century BCE.
此文所說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 (Karl Jaspers,1883-1969) 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個“關鍵時代”的術語,描述了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歷史時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