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一、前言
此章之解說,如果依俗諦,依文解義,相當容易。但要以老君的真實義,融通全文、全經,則煞費思量。Emily師姐所問,是道德經裡最難解說的一章,其言外之意,概括全經,真是深妙不可思議。對Emily 師姐的考題,信堅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laotze7  Hermetic 7  tao
解說道德經之難,在於道德之玄義深廣,全經一體,不可分割。但要以語言文字解說,又必須有次第。將一體分成許多不同的言論,分散在不同章節,譬喻解說,章章只見其局部,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解說此章,必須同時引用其他章節,互相融會,才能見到全貌。因此解說此章真諦者,是在考驗解說者對道德經真義、整體認知的了解深廣。信堅在此,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經文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3.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經文,網路上有很好的英文白話翻譯。讀懂了這段英文翻譯,則知過半矣。
Whoever wishes to take over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The world is a sacred vessel and nothing should be done to it. Whoever tries to tamper with it will mar it. Whoever tries to grab it will lose it. Hence, there is a time to go ahead and a time to stay behind. There is a time to breathe easy and a time to breathe hard. There is a time to be vigorous and a time to be gentle. There is a time to gather and a time to release. Therefore, the True Person avoids extremes,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解說此章,信堅以老子全經的意旨為主導: 道與德,是一切法的準則。道德經是解說道的體、相、用。一切文句,不離聖人如何修行,如何由相用而返道,証入道的境界 (明心見性)。

以此之故,此章的 “天下”,應指吾人的身心世界,佛國土。”君王” 是能主宰者”,即 “我、真如本性為真宰”,”神器” 是”自性、佛性、真如、本性”。”聖人” 是悟道的法身菩薩。以此而論,此章是講解,我們修行,應該師法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無住、無念、無為。 此章文分五段。第一段解說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隨順自然,因勢利導。第三段是如何修煉無為法。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此即答Emily 師姐之所問。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一、 前言
兩天前,Emily師姐來函,啟請多張貼道德經章節解說。經此一逼,信堅回頭重看道德經,終於突破了之前不明的瓶頸,閘門一開,湖水如萬馬奔騰,傾瀉直下,欲罷不能。昨天草寫了第一章的真諦解說。今天在此繼續解說 “守中章第五”。書寫此二章,信堅獲益良多,始料不及。真可謂教學相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laotze7 laotze8 laotze9 laotze10
二、 導論
信堅之前,在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子道德經時,解說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挑戰,要將整篇融會貫通,更是一個大挑戰。主要是因道德經全經一體,無法分割。有章節分段,皆為文辭方便解說,本無先後。每篇所說的境界、層次都不同。如果分章來說,就有點所謂 “斷章取義”。

這就有如,華嚴境界,法界一體,如妙高山頭,不可分割。但要解說此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又必須要有次第。但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為避免讀者誤解經義,信堅四年來所解說道德經,都選與真諦有關的章節解說。但道德經所說,有很多章是講道的德用,偏重於俗諦。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道家跟儒家所說道德及五常, “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是一體,每一字中,含有其它六法,才是圓融真理。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則易落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

世間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都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的詮釋。此文所說之”仁”,即是 “失德而後仁” 之 “仁”,是世俗的有為之仁。老子因此別出新栽,創造新名詞 “不仁” ,來解說上德之仁,不是世俗的”假仁”。此章所說的天地聖人之”仁” ,是上德之”真仁”,是 “不仁而仁”,無分別、執著,沒有偏愛之無為大仁,與 “道德” 融為一體的 “真仁”。以此了解,則此章之大意明矣。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laotze7 laotze6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一、緣起
昨日顏顏師姐來函,提及「轉識成智」。因回覆太長,因而以此貼文回覆。關於八識及轉識成智,是唯識論的主題。網路上有很多很好的詳細解說,一言難盡。底下是信堅嘗試,大略簡短解說,作為導讀之前序。

真如本性,圓妙真常,本來清淨。只因眾生不覺,心識不守自性,起無明而成第八阿賴耶識。由第八識,生起前七識而入輪迴,生種種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不能出離。
wisdom2 wisdom1
若眾生能悟四大和合之身是幻身,六塵緣影之心是妄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可塵銷智圓,即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能背塵合覺。

二、 “識” 與 “智” 的定義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識」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意識(心)、末那識(意)、阿賴耶識(識)。

」的最大特色是能變。識有認識能力,不僅是能了別,而且它還變現所認識的對象。識變之所依,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第八識裡的種子,含藏萬法。任何種子的現行,都須經過第七末那識的審察與思量,是自我意識發生的根源。當種子變現為萬法時,經過末那識的染污作用,現行就永遠帶有「我」的屬性,任何「識」都是「我的」認識,因而產生的「所知障」。同時,因「識」把一切都執著為「我所有」,就有貪、瞋、癡、慢,成為涅槃解脫的障礙。 「」是智慧。是能了知是非邪正,而有所取捨,它超越一切主客對立分別。轉識成智是轉有漏的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

第六意識,是具有邏輯推理的知性認識能力,分別一切事相。第七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直接來源,妄執“我”為實在,恆與四大煩惱 (痴、見、慢、愛)相隨。只要你能放下執著,末那識就轉成平等性智了。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積聚萬法種子的大儲藏室,它是餘七識之所依止。能生萬法,萬法唯識所變。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大宗師第六 精華解說

一、 前言
近幾個月來,有很多同修在此園地,點擊莊子論文,表示來參觀信堅園地的有緣人,靈性階層已相當高。同時,也因台大美女教授蔡璧名 “正是時候讀莊子” 暢銷書,(莊子養生主 之一,最底下信堅回覆的介紹),在台灣引起莊子熱潮。因此信堅趁機在此,繼續解說莊子 (南華真經)。

古代聖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其出生年代,介於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6年-前486年) 之前後,早在佛經未傳入中國前,就由道德經及莊子兩本經書,闡說 “道” 的本體與德用。此 “道” 即佛經所說的 “真如、佛性、真心、本性” 。
chuan1 20170812a tree1a
莊子大宗師,相當明顯的闡說什麼是道,如何得道,及何謂真人 (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所說與佛經,幾乎完全相同。正所謂”佛佛同道,真理只有一個”。只因此章古文字句難懂,與佛經所說相同,因此很少被提及。信堅書寫此文,用意是節選此章精華,詳加解說,讓讀者了解我們古代聖人,如老子、莊子,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

「宗」指敬仰、尊崇。師者,誨人以道,誘癡入慧,扶邪歸正者也;「大宗師」是以 “道” 為師。清心寂神,離形去智,忘卻生死,順應自然,就是「道」。大宗師就是我們自己清淨的、原始的、沒有起分別的、沒受污染的、未始有封的這個自性本心。

二、何謂真人? —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真人是 真正明瞭 “道” 的人,也就是得道之聖人。只有見了道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修道,才能有真正之智慧,四辯才無礙。此段歷顯真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只有「真人」才有真知。不恃其成而處物先。做事心不着意成功,也不考慮失敗,事來即做,作了即了,恒常保持無爲之清淨心。不以機謀矯飾之心,對待周遭事物,不執著、不強求,不逆道而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虛夷忘淡,而能為眾士自歸。因此真人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無復驚懼。[信堅註: 道教所謂的真人,是修道接近於成仙的道士,還在六道、人間,輪迴遊蕩,離此地所說的 “真人 (法身菩薩)”,其境界還相差十萬八千里。] Continue reading

莊子知北遊 解說 (二) 孔子問道於老聃

一、如何修道、住道、得道。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老聃曰:“汝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孔子問老聃:今天安居閒暇,我冒昧地向你請教至道。老聃說:你先得齋戒靜心,再疏通你煩惱擁塞的內心,洗滌你被染污的心神,破除你的所知障。大道,真是深奧神妙,難以語言表達的啊!不過我還是在此,將為你粗略地説個大概。
chang3 chung2 laotz 1a
老子在此,開宗明義,幾句話就簡短的指出,如何得道的總綱領: 要修清淨心,由定生慧, 以去除煩惱障、思惑、見惑,及所知障。

晏閑:安閒。疏瀹,引導使暢通。疏通水道,使水流通暢。澡雪: 洗滌。掊擊:毀壞,砸爛。窅然:幽深杳冥,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無形無相。崖略:粗略,大略,大概。“齊戒”,找一個清靜無人的地方去內省,不是吃素,而是 “心齋”。心齋,是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有如掃除屋裡的雜物,才放更多的東西。

疏瀹而心: 再疏通你煩惱擁塞的內心,即去除煩惱障。澡雪而精神: 滌除意念中庸俗的東西,使之清潔純正。我們的精神,雜氣充塞,“貪、瞋、痴、慢、疑、惡見”思惑太多,我們的精神經常處於一種燥熱狀態,我們的精神要用冷雪來全面地洗滌一番,使之清醒,而有正知正見。掊擊而知: 我們的所知障太重,應該要絕聖棄知,去除世智辯聰之所知見,以增長智慧。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