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陽真人的傳奇一生 及 啟示

一、前言
信堅近日,回頭重新解說道德經其他章節。因尋求有關 “性命雙修” 有關文章,而仔細看了張伯端 (紫陽真人) 的傳記及其千古名著《悟真篇》。信堅在此,簡介張真人的傳奇一生,及其啟示。
chang4 chang5
二、張紫陽真人的傳奇一生
張真人的俗名叫張伯端 (983-1082),原名用成,字平叔,號紫陽山人,天台人,住世99年。《悟真篇.序》云:「僕幼親善道,涉獵三教經書,乃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可謂博覽群書,學貫古今。曾中進士,做過府吏。

張伯端出家修道因緣,《臨海縣誌》中說:張伯端特別喜歡吃魚,在官辦事,家裡把飯送來,眾人跟他開玩笑,把他最喜歡的魚藏在了房樑上。張伯端懷疑是婢女所竊,回家後,責問這婢女,婢女無以自明,自經身亡。後來有一天,有蟲子從房樑上掉下來,張伯端一看,原來是藏匿在樑上的魚腐爛之後,生出的蟲子。才真相大白。這事使他不勝悔恨,喟然自嘆:『積牘盈箱,其中類竊魚事,不知凡幾』。任府吏一職,處理的公案滿箱,其中錯判類竊魚之事,不知凡幾! 遂賦詩曰: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賦畢,縱火將所署案卷全都燒了,這是他看破名利發心學道的開始。「因按火燒文書律遣戍(嶺南)」。由於焚毀公文,觸犯刑律,被充軍嶺南。

北宋神宗治平年間(1064-1067),龍圖閣學士陸詵(1012- 1070)鎮兵於桂林,邀年邁的張伯端,引置帳下。熙寧二年(1069),他隨陸詵至成都,住宿於天回寺,遇異人劉海蟾,授以金液還丹之訣。此時,張伯端已屆86歲高齡。六年後得道,完成《悟真篇》 的撰寫,作序於寧熙八年(1075),時年92歲。元豐五年(1082), 張伯端留頌仙逝,享年九十九。《屍解頌》曰:「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食母章第二十 真諦解說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tao18b tao16 tao17 laotze7
一、導論
道德經前三十七章,是講道的本體,後四十四章,是講道之德相作用。道德經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其文義是前後一貫的,要連起來讀,才不會斷章取義,依文解義。

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社會變亂,道德低落,奇謀異術之士輩出,賣弄世智辯聰,爭雄稱霸,老百姓的平和安靜生活,都被這些 “假聖人” 的 “巧智雄辯” 所迷亂。

老子在痛心疾首之餘,針對社會時弊,便提出了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的論說。其目的在於撥亂反正,讓人們識破假聖人的偽裝。老子在此,教人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勸人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而貴食母,惟道是從”。這跟莊子所謂: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天下太平”,有異曲同功之妙。

聖智仁義,孝慈巧利,本是人人,本具智德。但因眾生無明深重。道德低落,因此蒙蔽了大道的智慧德能,變成了世俗的虛仁假義、世智辯聰、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因此老君在此勸導世人,拋棄聰明巧智,勾心鬥角。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而貴食母,惟道是從”。法無邪正,邪正在人,是以聖人教人、但破其執、不破其法。

此章字句,較難解說,信堅盡力而為,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載營魄抱一章第十 解說

一、前言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道德經。之前以為,道德經跟一乘佛經相近,幾乎所說,都可在佛經裡找到更詳細註解,因此至今只選幾篇特別代表作,加以一乘真義解說。但以道德經文,深植中國道德文化觀念,讀者能由解悟道德經義理,幫助了解佛經修証。此觀點,早就於明末,為憨山大師所指出。

前幾天,偶爾看到“渦陽天靜宮” 網站,張貼的 “對《道德經》“出生入死章”的勘誤,解決了兩千多年來的懸案。以此為前導,信堅再繼續複習舊筆記。發現以前一直想張貼的此篇經文,正是老君教導修道者,如何修證得道的五大步驟,是如何修證見性的總綱領。文章簡短扼要,提綱契領,值得向讀者介紹。
lao10  lao14  lao15
二、經文中英對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網路也刊載了一篇相當好的英譯版,可見西方學者對道德經的重視:
Can you coax your mind from its wandering and keep to the original oneness? Can you let your body become supple as newborn babies? Can you cleanse your inner vision until you see nothing but the light? Can you love people and lead them without imposing your will? Can you deal with the most vital matters by letting events take their course? Can you step back from you own mind and thus understand all things? Giving birth and nourishing, having without possessing, acting with no expectations, leading and not trying to control: this is the supreme virtue.

三、此章要義
此章教人,修行證道之法門,必至忘知絕跡,然後方契,玄妙之德,明心見性。此章要旨,首言抱一者。即是抱元守一之道也。人能抱元守一,則營魄自然,載而不離矣。既載而不離,我之真炁,必專於一。既專於一,其炁必致於柔和。炁既柔和。故與嬰兒,無欲無知,無思無慮、體虛柔和可比也。既與嬰兒可比,則德性渾全,至淳至善,無欲無為,無知無得,與道相應。

此章可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老君教導,修行者證道的六大總持法門,是為道者,開啟眾妙之門的金鑰匙。每句的後半句似乎是疑問,其實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三滌除玄覽,能如疵乎?四愛國治民,能無知乎?此天門開闔,能無雌乎?六明白四達,能無爲乎?

第二大段,是老君勉勵修行此法門者,應持有的心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若能依此修煉,精進不懈,必能證得,自性本具的玄秘而深邃的德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 出生入死章 第五十 解說

一、前言: 經文勘誤
此章經文,分兩大段。第一段經文,闡說生命的意義: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動皆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二段經文,說明善攝生者,得無生法忍,超越生死,無死地: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避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chuan1 lao11 lao10
道德經的經文大都相當簡短,但卻都含甚深義理。讀者如參合莊子及佛經,就很容易解說其真義。但此章第一段經文卻是例外。經文中突然冒出 “十有三” 的陌生名詞。兩千多年來,古今道家學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量文筆,大都以七情六慾來解說,相當牽強。信堅也為此,百思不得其解,因此一直擱置,對此章的解說。

近日偶然看到 “渦陽天靜宮” 網站,張貼的 “對《道德經》“出生入死章”的勘誤“,作者對照莊子對生死的問答,理出第一段經文的頭緒。作者指出: “十有”,是古人對 “者”字的誤抄 (“者”字書寫不緊湊的話,就可以被看成兩字:“十有”)。同時也可能將“生”抄成“三”。其理由是《莊子 知北遊》討論生死問題時,有兩段文,與此段所說,相當接近:
1.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2. 仲尼曰:“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

因此,第一段經文,如果修改如下,則全文義理相當清楚明瞭,符合聖意:
出生入死。生之徒者死,死之徒者生。人之生生,動皆死地。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夫何故也?以其無生生之厚也。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一、前言
此章之解說,如果依俗諦,依文解義,相當容易。但要以老君的真實義,融通全文、全經,則煞費思量。Emily師姐所問,是道德經裡最難解說的一章,其言外之意,概括全經,真是深妙不可思議。對Emily 師姐的考題,信堅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laotze7  Hermetic 7  tao
解說道德經之難,在於道德之玄義深廣,全經一體,不可分割。但要以語言文字解說,又必須有次第。將一體分成許多不同的言論,分散在不同章節,譬喻解說,章章只見其局部,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解說此章,必須同時引用其他章節,互相融會,才能見到全貌。因此解說此章真諦者,是在考驗解說者對道德經真義、整體認知的了解深廣。信堅在此,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經文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3.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經文,網路上有很好的英文白話翻譯。讀懂了這段英文翻譯,則知過半矣。
Whoever wishes to take over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The world is a sacred vessel and nothing should be done to it. Whoever tries to tamper with it will mar it. Whoever tries to grab it will lose it. Hence, there is a time to go ahead and a time to stay behind. There is a time to breathe easy and a time to breathe hard. There is a time to be vigorous and a time to be gentle. There is a time to gather and a time to release. Therefore, the True Person avoids extremes,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解說此章,信堅以老子全經的意旨為主導: 道與德,是一切法的準則。道德經是解說道的體、相、用。一切文句,不離聖人如何修行,如何由相用而返道,証入道的境界 (明心見性)。

以此之故,此章的 “天下”,應指吾人的身心世界,佛國土。”君王” 是能主宰者”,即 “我、真如本性為真宰”,”神器” 是”自性、佛性、真如、本性”。”聖人” 是悟道的法身菩薩。以此而論,此章是講解,我們修行,應該師法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無住、無念、無為。 此章文分五段。第一段解說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隨順自然,因勢利導。第三段是如何修煉無為法。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此即答Emily 師姐之所問。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一、 前言
兩天前,Emily師姐來函,啟請多張貼道德經章節解說。經此一逼,信堅回頭重看道德經,終於突破了之前不明的瓶頸,閘門一開,湖水如萬馬奔騰,傾瀉直下,欲罷不能。昨天草寫了第一章的真諦解說。今天在此繼續解說 “守中章第五”。書寫此二章,信堅獲益良多,始料不及。真可謂教學相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laotze7 laotze8 laotze9 laotze10
二、 導論
信堅之前,在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子道德經時,解說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挑戰,要將整篇融會貫通,更是一個大挑戰。主要是因道德經全經一體,無法分割。有章節分段,皆為文辭方便解說,本無先後。每篇所說的境界、層次都不同。如果分章來說,就有點所謂 “斷章取義”。

這就有如,華嚴境界,法界一體,如妙高山頭,不可分割。但要解說此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又必須要有次第。但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為避免讀者誤解經義,信堅四年來所解說道德經,都選與真諦有關的章節解說。但道德經所說,有很多章是講道的德用,偏重於俗諦。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道家跟儒家所說道德及五常, “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是一體,每一字中,含有其它六法,才是圓融真理。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則易落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

世間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都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的詮釋。此文所說之”仁”,即是 “失德而後仁” 之 “仁”,是世俗的有為之仁。老子因此別出新栽,創造新名詞 “不仁” ,來解說上德之仁,不是世俗的”假仁”。此章所說的天地聖人之”仁” ,是上德之”真仁”,是 “不仁而仁”,無分別、執著,沒有偏愛之無為大仁,與 “道德” 融為一體的 “真仁”。以此了解,則此章之大意明矣。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