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真諦解說

一、前言
信堅兩年半前,剛回頭重看道德經時,有感於兩千多年來,古德解說道德經,不是依文解義,就是依俗諦。信堅認為老子是得道聖人。其言說應以見性者的境界,加以闡述。因此古今對道德經的詮釋,有重新依真諦解說的必要。明末憨山大師,精通儒釋道。他見性後,回頭以真諦解說道德經,前後經過十年才成書,因而感嘆,”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刱意於十年之前、而克成於十年之後、作之於東海之東、而行之於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可惜他的解說太過簡略,意猶未盡,同時近日發覺,已有不少讀者,瀏覽信堅園地裡的道德經解說,表示大部分讀者,靈性增長,已入人天境界。因此信堅在此繼續,書寫幾篇真諦解說,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冀望十年之後,可因緣具足,以真諦解說全經。

laotz 2a laotz 1a tao

二、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三、全章略解
3.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故曰知其雄。聖人同時也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守其雌。聖人由守其雌,清靜無為,返道歸真,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百川之匯流於谿谷,能為天下萬流的總歸,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能為天下谿。

常德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無生無滅,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故曰常德不離。如果修行達到了“為天下谿”的境界,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顯現。一舉一動,都能隨順性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如初生嬰兒那樣的純潔真淨。 Continue reading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一、信堅園地的緣起
信堅十年前,孫子紘燁先生,剛入母胎時,開始修行。自紘燁先生出生後,進境突飛猛進。開始看霍金斯言論,修心養性,禪坐觀心,勤讀一乘佛經,始知人生的意義與目的,在於見性成佛。始知只求儒術,止於人道,不知天高地厚。只求道術,止於天道,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釋家,才真瞭知整體諸法實相。
worldofmastermind IMG0753n

以一乘佛經為基礎,斷除妄想、分別、執著,勤修戒定慧,勇猛精進,終於至2013年初,由定生慧,大開圓覺,一以貫之,道通為一。至此境界,一經通,一切經通; 一法通,一切法通。 自此之後兩年,由上向下 (從整體看局部,站在帝國大廈屋頂看紐約市,站在須彌山頂看世界),返觀人道、天道,一切融攝貫通,法法圓融無礙。無幽不通,無理不徹。因此寫了些讀四書五經、道德經、莊子的心得與真義解說。

隨所閱讀,勤作心得筆記,並開始寫文章,在網路與親友分享。至2013年底,貴人Allen 師兄,有鑑於此類文章,讓之流失,甚為可惜。因此以他的設立網站專長,用WordPress 平台,於2013年底,為信堅開闢此園地,作為儲存文章之用,同時也可廣結有緣,迴向眾生,以一燈點燃百千燈,燈燈相照,互融互攝。

此園地開張兩年以來,信堅至今,斷斷續續寫了184篇文章,大都是有關修行、讀經的心得報告。也將信堅一生,所讀美圖妙文,取其精華,重新改寫。更以本行,科技專長,書寫科普文章,作為接引讀者的根基。同時因涉獵黃帝內經及中醫教導,再加上多年來勤練瑜珈、導引、太極、禪坐,而寫了些修心養性方面的文章。

信堅園地文章,著重於以一乘觀點,來解說人天聖賢書籍的言外之義。避免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之過失。此園地的最後歸宿,在於禪修與諸法實相。講說見性成佛的修行法門及見性境界。看了經文大道理後,要能以自己的言論,作最簡單的解說,才是真瞭解,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

信堅願以此網站,拋磚引玉,廣結有緣,同登彼岸。信堅願以無量身心,與你同耕此園地;信心堅定,則生實相。 Continue reading

猴年說猴,西遊記真旨 解說 (一)

一、信堅前言
此文是因應此園地管理者(Administrator),Allen師兄,之建議,猴年將至,猴年說猴,正是時機。Allen 是紫微斗數、五行八字算命大師 (見5d8z.com 網站),對十二生肖,每日流程,了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猴年說猴,離不開齊天大聖孫悟空。也離不開家喻戶曉的神怪章回小說《西遊記》。《西遊記》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相傳是明代吳承恩,根據前人幾百年來所積累的素材,所寫作的長篇神魔小說。表面上是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魔)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但信不信由你,它也是一部深含儒、釋、道三家義理,修身、修心寶典。且讓信堅在此,娓娓道來。
jw5 jw2 jw6
《西遊記》對劉悟元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他認為此書,在於闡明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書中以西天取經故事,發金剛法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演河洛周易之義。[: 劉悟元是清代全真道士劉一明(1734-1821),道號“悟元子”,是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他精通內丹、易學,醫理。詳見此園地,“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及 “西遊記真義 解說”]

西遊原旨歌云: 學道的,仔細參,西遊不是野狐禪。批破一切旁門路,貞下起元指先天。了性了命有無理,成仙成佛造化篇。急訪明師求口訣,得意忘言去蹄筌。勇猛精進勤修煉,返老還童壽萬年。[: 貞下起元: 「貞」是貞操,形容女人還沒結婚之前的處女之身,喻指天地還沒有孕育萬物,清濁沒變之前叫「貞」。] Continue reading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修証法門

一、前言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語出自多處: 老子道德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金剛經及達摩悟性論。有不同的含義。道德經是以此形容 “道” 的本體。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是闡說 “聽、聞” 的根源是自性,以及如何由 “眼根、耳根” 悟道。此文是闡說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的本意。
di1

二、道德經的本意
老子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致詰:用心意識思議。)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本意是形容 “道” 的本質。道者,即本心自性,所謂本來面目、清淨之本心性體。它的本體空寂,無形無相,清淨無為,無思惟意念,性體本空,絕分別對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通過智慧,如知識、語言、文字、聰明、才智了解它),不可以識識(不可以通過思維意識,如臆想、揣摩、想像認識它。無晦無明;無名無相;非淨非穢。

三、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 的 “眼、耳” 悟道修証法門
楞嚴經,金剛經 及達摩悟性論,對 “見、聞” 的本性,就一乘了義解說,以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兩句,作為悟道修証法門。信堅在此,試闡論之。 Continue reading

八面觀察 見微知著 的真義及事例

一、導言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修定開慧。有了智慧,就能對一切人事物,作深廣無量,八面觀察: 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因此就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洞察先機,圓滿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妙觀察智。

tiny1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智周法界,無幽不鑒,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故天下雖廣,可不出戶而知;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因此,見性聖人,識照古今,明通造化。遠見卓識、洞燭機先、明察秋毫。看到事情的微細跡象,就知道它的真象及發展趨勢。天下至難之事。雖萬變交於前。燭之而不失毫釐。權之而不失輕重。

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是簡單。尋常細微之物,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藏於有限之中。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因此,洞察萬物的根本法則,就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杜漸防萌。知時達變。

二、八面觀察

天地萬物為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對一切人事物,要能八面觀察: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面玲瓏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佛菩薩智慧,無所不知,不可思議。看人事物,貴重全體圓融,面面觀察,才是真正開智慧,開智慧後,才能見微知著。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復命章第十六 真義解說

前言:
信堅早年,有心修道,妄想肉身成仙,長生不老。因此花了多年時間,研習道德經。想從中獲知得道成仙的修習法門。只因當時,一無所知,依文解義,對道德經真實義,一知半解,結果一事無成。後來改弦易轍,修習一乘佛經,一以貫之,再回頭看道德經,才恍然大悟。
老君於此章,直示道家修行證道,明心見性的心要法門,總原則,總綱領:“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於此始深信老子是位明心見性的大聖人,不但闡說天道,也說成佛之道。深心敬佩。在此鄭重介紹此章,詳加解說,希望對你修行證道,有所助益。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laotz 1a  heaven1a
老子於此章,直示道家修行證道,明心見性的心要法門,總原則,總綱領:“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此即心經所教導: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由老君此章之教導,對照華嚴經,可證知老子是位明心見性的大聖人 (霍金斯校準意識階層為612,相當於華嚴二住菩薩) ,因之,道德經不但闡說天道,也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道。

「虛極靜篤」,虛極則靈,靜篤則明,一切功用﹑神通與化境,均係由此「虛靜靈明」中產生。「虛中藏萬物,靜裡有乾坤。」致虚即離實遠相,窮本溯源。守静則安住不動如須彌。無所染著如蓮華。虛極即證道,守静則於空不著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