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混成章第二十五解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前言
信堅一直沒張貼更多道德經解說,主要是因道德經所說,是道與德,即一乘佛經所說自性的 體 (道)、相用(德)。與佛經所解說相當接近,但沒有佛經講解得詳細。此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tao26 laotz 1a
近日顏顏師姐,似乎開竅了。腦海裡時常無心顯現,一些禪法、經書文句。如法融的 《心銘》及《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其中文句,都有相當悟境,發明心地,可喜可賀。今借此因緣,在此解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供有緣作參考。

二、經文解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章經文,是在解說道的本體、德相與作用,顯示自然大道之妙義。全章可分為五段。

2.1第一段描述 “道” 的本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物」是表「一個東西」,因其不可名狀、不可思議,故假名為「物」,指非物質的存在狀況,即「道」(或自性、真如)。此物中既含有“五太”( 太虛、太易、太初、太素、太始) 混合物質,也蘊含有無極太極的極至之理。是“心物一元”的混合體。

此物若言無。卻又無而不無,真空妙有。若言有。又未嘗見其有。空空洞洞、渾渾沌沌、未有相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可以神會、不可以言傳、不可思議、說似一物皆不中。

道者,即鴻蒙未判之前,天地未兆,人物無形,渾渾沌沌,渾然一氣。無涯無際,無量無邊,似有一物,由渾沌而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它早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存在。萬物由之以成。 Continue reading

信堅園地五年來的回顧

一、信堅園地的緣起
信堅園地創始於 2013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讀者可參看 “緣起序” 。

二、信堅園地前兩年的回顧
信堅次於2016年初,向大家 報告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三、此園地最近兩年半來的回顧
信堅將近五年來,至今總共張貼了343篇文章。信堅園地文章,表面看來,是一個大雜膾,樣樣都有。前兩年,依讀者靈性階層、智慧高低,由左自右,將之有系統的分類。從美圖趣文至諸法實相。學習世尊,五時說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讀者可依自己根機,選擇標題閱讀。看不太懂得部分,可暫時跳過,慢慢長期薰陶,他日時機成熟,自然會了解。
IMG_0184c a1
最近兩年半來,書寫了約180篇文章,因此在總標題欄又增添了”論時空、太極拳、黃帝內經、華嚴經解說、善財五十三參、修定開慧、修道成仙”,顯示最近在此園地講解的重點。

感謝讀者的愛護,在此兩年半來,點擊次數超過100萬 (點擊人次約60 萬)。點擊文章,也漸次向右移。尤其是閱讀莊子文章的讀者,有大量增加。真感謝熱愛莊子讀者們的捧場。 Continue reading

道士畫符驅邪治病的真義

一、前言
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畫符驅邪,唸咒驅鬼之後,其道法在民間,流傳將近兩千年,至今在鄉下,仍然信之者眾。其能歷久不衰,定有其因由,絕非完全迷信。若以正面觀之,也是一種,教化、修道、治病的法門。信堅在此,以誠信治百病、靈性加持、中醫藥理,試闡論之。
tao24 tao25 tao26 tao23
符咒,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 “丹書”。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道教符籙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的、有用於驅鬼鎮邪的、有用於救災止害的。

二、畫符的隆重儀式
道士畫符,有一定規律,隆重程序。畫符都要設壇行祭。畫符前,先要凈心—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思想專注,以及要凈身、凈面、凈手、漱口,並要預備好水果、米酒、香燭等祭物,還有筆墨、硃砂、黃紙等。對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來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道士在制符的過程中,要依其本身的修為,塑造周遭的磁場,使參與者,如入芝蘭之室,如水漲船高,在儀式中,融為 一體,在同一靈性階層。這是前奏。令當機者,忘其病徵,誠心接受,道士的心理治療。

符咒是道法中的基本工具,在道士和法師看來,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所以不是随便可以亂畫的。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輔物章第六十四真諦解說 (一)

一、 前言
解說此章經文,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繼續詳加解說,上章所言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之真實義。這是老君的治事、修身的千古名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段是老君繼續教導,聖人遇事,能不分別,不執著。用心如鏡,無為而無不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lao2 tiny1 tao
信堅在此,先解說第一段的真義。道德五千言,提綱契領的講解 “道” 的體相用。老君於第六十三章及此章,講解得道的人,清靜無為,由定生慧,定慧等持。以其智慧,遇事能八面觀察,朗照萬事萬物,用心如鏡,洞燭機先,見微知著,治事應物於未兆。則天下無難事,遇事可迎刃而解,不費吹灰之力。聖人治世事天修道的功夫,全在於此。

二、經文解說
2.1 其安易持
老君於此,教人治事修道,應常守於心念未起,無欲的清靜境界,道心才能易安易守。人心最難安,目欲視,耳欲聽,口慾言,身欲動,心欲思,終日很少有安靜之時,持守亦甚難。惟內念未發,外物未接,當此寧靜之時,澄心於一念未起,察機於一意未發,此乃修心性之良機也。倘若不然,外物一牽,情慾即動,心動之時,再去持靜,就較難了。

2.2 其未兆易謀
修身之道,制欲為先。遏欲之要,治於未然則易,治於將然則難;治於將然猶易,治於已然則難。凡事尚未發生之前,是非善惡之念未起,吉凶悔吝之機未萌,是為未兆之先。喜怒哀樂未發於外,陰陽動靜由乎我心之時,此時所悟易真,所謀易正,所修易改,效果神速。

聖人具大智慧,遇事能見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看到事物微小的跡象,就知道其發展的程度。一葉知秋,嘗鼎一臠,大海一味。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道德經的真諦解說

一、前言
古德云: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看一乘佛經解說,要看古代見性者的注解,否則都是戲論、魔說,無助於靈性的增長。譬如看華嚴經解說,只能看清涼疏鈔或李長者合論。或依此而作的解說,如淨空法師講解十二年的華嚴經。

同理,看見性者的經論,如老子道德經,也不能依文解義,依俗諦解說,否則不解老君真實義。兩千多年來,解說道德經者,多如牛毛。幾乎千篇一律,依俗諦或依道家修煉解說。完全忘了老子是見性的聖人,所說的應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經中字字句句,都是解說 “道” 的 “體、相、用”。唯有精通儒、釋、道者,才能圓滿解說道德經。有史以來,據信堅所知,唯有明朝憨山大師的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 較接近這標準。可惜憨山大師所注,過於簡略。為了補足這缺陷,信堅園地這幾年來,嘗試以一乘佛法解說道德經,用以拋磚引玉。至今已張貼了二十多章的 “道德經真義解說”。可惜至今,仍未有知音。
lao2 tao19
二、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系太上老君所著,成書於春秋末期。全經共五千言,後人尊稱為《道德五千言》。 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論道,故稱為“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論德,故稱為“德經”。道就是 真如、自性、佛性,是諸法之體,德是道的 “德相、作用”。老君見性之後,以此《道德五千言》,將自己所證悟的法界實相、自性真如的體相用,提綱契領的向有緣者講解,如何知道、修道、及證道。

古德云: 老莊講天道,釋迦講成佛之道。道德經 所謂 “天道、自然之道”,不僅講解上天之道、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法則,其真義是 “如何回歸,先天本然的自性之道”,此即佛家所謂 “如何明心見性之道”,禪宗所謂 “頓悟見性法門”。釋迦佛祖所講的 “成佛之道”,包括了 “明心見性之道” 及 “悟後起修” 向上一著的 “四十一法身菩薩階位”,以至於究竟成佛。

三、熊春錦 先生的 “道德經講義”
信堅這一星期來,回頭重看道德經,試圖繼續以一乘真義,繼續解說其他章節。上星期,因緣湊巧,在網路上看到熊春錦先生的”道德經講義“。融合儒釋道,以真諦解說道德經。信堅整整花了將近一星期,仔細將全書看完,拍案叫絕,受益良多。終於對整部道德經,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熊春錦 先生的”道德經講義“,幾乎完全補足了信堅多年來,所要繼續解說 “道德經”其餘六十章的願望。其中所說,遠超出信堅對這些章節的了解。所說的,都是信堅想說的圓滿解說。信堅在此,鄭重向讀者介紹此書。 Continue reading

呂純陽 修命百字碑 真義解說

一、前言
<百字碑>為唐代呂洞賓 (796 – ?)所著。呂洞賓,名岩,號純陽子,師鍾離權,授以金丹秘旨。洞賓精通,內功丹道,百餘歲而童顏,疾步如飛,有劍術。<百字碑>為五言詩體裁,凡二十句,共一百字。文字簡潔,說理明了。把修煉盡性至命功夫的道法,從築基、煉己、到金液還丹,了性了命,火候工程,悉皆吐露。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遠達近,端的為修道者上天梯之道也。此百字碑是東漢魏伯陽真人(約100—170) 所著“周易參同契” 的濃縮版。[參看 “周易參同契簡介“。]
luh 1 lu2 three 1
二、性命雙修
丹經之祖,魏伯陽真人 (約100—170) 所著的 “周易參同契”,是第一部專門論述 “性命雙修” 的空前巨作, 參合當時最高玄學,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指出金丹修證法門。標榜生命可以 “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參同契》書中三大綱要是”禦政、養性、伏食”。伏食就是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結成金丹,得道成仙了。

性即無為之道、自性、佛性,它清淨無為,真空妙有。命是從修身入手,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性為命之根,命為性之舍。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是以二六時中,常將靈臺打掃清淨,勿使物慾所搖,雜念所惑。自見心如澄潭,知止定靜,元神自清,六賊自無妄動。修心必先斬除六根,制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除十損,掃三心滅四相。

性指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性乃人之元神,人心惟危而易顯,道心惟微而難見。身心物念既俱空,性還先天,無思無慮。慾既不生, 即是真靜,真常應物,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命指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修「命」是修肉體生命,使之能夠健康、長壽,乃至久視長生。

道教內丹學將精、氣、神作為人體生命的『三寶』。禪宗走的路線,偏向於見性成佛;而道家、密宗走的路子,是先把生理修好,修到返老還童,再走明心見性以成佛,,此即所謂性命雙修。性命雙修成功了以後,道家稱為“無縫塔”,佛家說是證得漏盡通。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