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精華淺釋 (一)

前言:
菜根譚的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他精通儒、釋、道,尤其是對佛法有特別了悟,能以淺顯的文字,描述甚深佛法,可能是一位隱姓埋名的證道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精華,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以優美的文詞,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 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這書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 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上、下二集,上集有二百二十五則,下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此文是四年前信堅園地剛開張時所寫的第一篇文章。當時信堅花費了約一個星期,整理全文及其解說,頁數相當多 (一百多頁)。為便利讀者,在此特別挑出其中精華111則,加以淺解。現在重貼此文,分成兩集。第一集包括前 155 則裡的精華選譯。第二集包括160 至 360 間的精華選譯。希望它對你們進德修業,待人處世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能聞到其中的 芬多精 “(Phytoncide)” 香味,顏顏師姐應開心了。 Continue reading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 – 彌勒法門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前言
近日,因顏顏師姐、在來米師兄、文德師兄、及寶印師兄,來函討論 “悟空、悟道、及修行証道境界”。信堅以此因緣,重回研討,此園地的本旨: 如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華嚴經的基本教導,是修行由 “信解 (解悟) “之後,歷四十一位次而 “行證 (證悟)”。即由初住至等覺位,漸除無始無明習氣,終至究竟成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華嚴 “行證” 的總結。所謂「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51 1 51 2
之前,信堅曾在此園地,介紹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前三十參 (由初住位至十迴向位)。但入法界品的精華在於第五十一參: 善財童子參見彌勒(等覺)菩薩。此段經文相當長,將近三十頁,可說是一部最深奧難讀的一乘大經。信堅之前讀華嚴經,至此卻步。所謂非證等覺位,不能真正了知其中深意。幾年來,一直在等待因緣,明師提點,從而解悟此參的真實義。

近日因緣湊巧,有緣讀南懷瑾大師精心講述的“宗鏡錄略講”。看了南師的宗鏡錄本序講解至“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南師在解說此句中,提到善財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以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為師,意即 “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善財童子在文殊座下,悟後起修,入世隨俗,參訪善知識,漸廚無明習氣。最後來到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前,欲參訪彌勒菩薩。南師又說,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重重無盡,無門可入。這個境界「唯種智而妙達」,此即必須先悟道,悟到本體,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後起用,你才能夠達到差別智。所以禪宗明心見性悟道,得種性智、根本智而已。一切菩薩還要學一切差別智。才能通一切智,徹萬法之底源,無所不知。

今早看了南師這段描述,忽有所悟,法喜無量。一是暸解了禪宗“無門關”的真義,此 “無門”就是究竟成佛的法門。毘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就是一真法界。它重重無盡,無門可入。另一感悟是善財童子的第五十一參,原來是解說“入無門的法門“,即如何入法界,如何明心見性,究竟成佛的法門。同時也仔細描述了證悟等覺菩薩位之後的微妙境界。此見性的妙法、妙境解說,自古以來,竟然只有唐代李長者及清涼國師能解說。後世的描述明心見性境界,只得其皮毛而已。

信堅有感於此,在此節錄解說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參見彌勒菩薩”,作為詳細參看此參全文的導論。信堅不自量力,不會走就想跑;看到雞蛋就想吃炙雞的美味;看到彈丸就想吃烤鴞肉。此文用辭,大部分來自李長者與清涼國師的註解。還請諸大德不吝賜教,是幸。 Continue reading

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 悟空、悟無。

一、前言:
今早,在來米師兄與顏顏師姐,在此園地,談武論道,談到無念、無招。正巧近日,信堅也跟太極師父,逍遙山人,談論張三丰的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信堅在Youtube 找到了兩張影片, 一是 “太極張三丰” (Tai Chi Master) ,另一是 “倚天屠龍記,張三丰現場傳授太極絕學。” (點擊藍色標題,就可到 youtube 觀看)。這兩張影片, 顯示 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是 “無念、無招、無式”。信堅在底下,稍加說明。

二、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當你在不斷的學習和修行中漸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無論你做什麼,你的行動超越任何束縛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腳和身體在行動,而心中卻空空蕩盪,無所掛牽。一旦達到了這種空明的心境,忘學,棄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無根無塵,萬法自然,謂之太極。太極講究,圓轉不斷,無招的境界。所謂無招,要先學會套路後,做到行雲流水,領悟招意。之後還要忘記招式,只存招意,招式無形隨意,任意所致。領悟招意,身體自然放鬆,招招有如行雲流水,圓潤自如,然後再把招式,不按照順序,隨意拼揍組合,隨心所欲,信手拈來。 太極拳是配合內力做到內外合一,剛柔並濟,意在拳先、綿綿不絕。

打太極拳,進程之階,必須先練形、再修氣、再悟意、後虛靈。練到精深處,虛無縹緲,無形無象、四兩撥千斤、後發先至、陰陽相合、此時無招勝有招。拳無拳,意無意,拳到無心始見奇,打人不帶形。

三、太極劍的最高境界
太極劍的神髓是 “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以不變應萬變。 手中無劍,心中無塵。隨緣而去,乘風而來“。張三丰太極劍所傳授的是劍意,而不是劍招。要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忘記一切,達到忘招,無招的境界。

每一劍,都要在全然空寂的心境中劈出,入於心劍合一的境界。在「無念、無想、無我」的心境時,劍可隨意進出,意到劍到。

悟空、悟道

西遊記第一回,道出西遊的真正主角是 “孫悟空“。故詩云: 「鴻蒙初辟本無性,打破頑冥須悟空。」空而不空, 不空而空。知得此性,得此,則色空無礙;至無而含至有, 至虛而含至實;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裡施功;棄後天頑空, 而修先天真空;方是 “廣大智慧,真如海,穎圓覺”。”雖曰悟空, 其實不空。是謂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empty 1 empty2 empty3
未悟之前,”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了悟之後,則是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青原惟信禪詩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很多人終身在追尋某種東西,未追求到手時是痛苦, 追求到手後是厭倦、無聊,覺得 “不過如此”,這樣一來, 人生便像鐘擺一樣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作空虛而沉悶的擺動。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具備了平常心,體驗了生活禪, 你在實現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標時,在看到了 “廬山煙雨浙江潮” 之後,發出會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3) 禪者的初心 精華節錄 (3) (中英對照)

PART THREE  RIGHT UNDERSTANDING  第三部 正確理解

“Our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is not just an 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True understanding is actual practice itself.”
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不應該只是知識上的理解,真正的了解,在於實際的修行本身(行、証)。

zenmin1 zenmin1a zenmind2
3.1 Zaren is not for enlightenment 坐禪不是為了開悟
We emphasize practice. We need a strong confidence in our teaching.
我們強調的是修行,要對教法及所修法門,有堅強的信心。只要你開始坐禪,開悟自然就在其中。

“Sudden enlightenment” is Enlightenment comes all of a sudden to us. Whether you practice zazen or not, you have Buddha nature in you. Because you have it, there is enlightenment in your practice. The points we emphasize are not the stage we attain, but the strong confidence we have in our original nature and the sincerity of our practice. “頓悟”是開悟的突然而至。不管你坐禪與否,佛性是人人本具。因為你本具佛性,所以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有如播種,只要種下種子,就會發芽、成長, 開花結果)。我們強調的並不是所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信為道元功德之母。)

Our human nature is without ego. When we have no idea of ego, we have Buddha’s view of life. Our egoistic ideas are delusion, covering our Buddha nature. Our life becomes completely occupied by egocentered ideas. This is called karmic life, or karma.
我們的本性是沒有自我的。當我們去除了“自我”的觀念,我們就能以佛的眼看人生。“自我”的觀念只是妄想,會覆蓋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人生完全被各種自我中心的觀念所充塞,這樣的人生稱為 “業命” 或 “因果報應”。 Continue reading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2) 禪者的初心 精華節錄 (2) (中英對照)

PART TWO RIGHT ATTITUDE SINGLE-MINDED WAY
第二部 正確的態度 一心一意的道路
zenmin1 zenmin1a zenmind9
2.1 千里長軌人生路
Our way is not to sit to acquire something; it is to express our true nature. That is our practice. To cook is not just to prepare food for someone or for yourself; it is to express your sincerity. So when you cook you should allow yourself plenty of time; you should work on it with nothing in your mind, and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You should just cook!
我們打坐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打坐只是我們真性的表現。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煮飯並不只是為你自己或別人準備食物,它是你的真誠的表現。所以,做飯時應該騰出寬裕的時間,心無雜念,不期待些什麼,只管煮飯就好!

The Bodhisattva’s way is called “the single-minded way,” or “one railway track thousands of miles long.” The railway track is always the same.
菩薩道是“一心一意的道路”或“千里長軌”。鐵軌的寬窄保持始終如一。不管你到了多遠,這條鐵軌始終都是一樣的。

There were two good friends, Chokei and Hofuku.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the Bodhisattva’s way, and Chokei said, “Even if the arhat (an enlightened one) were to have evil desires, still the Tathagata (Buddha) does not have two kinds of words. I say that the Tathagata has words, but no dualistic words.” Hofuku said, “Even though you say so, your comment is not perfect.” Chokei asked,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athagata’s words?” Hofuku said, “We have had enough discussion, so let’s have a cup of tea!”
《碧巖錄》記載,有兩個名叫長慶、保福的朋友,一起談到菩薩道的問題。長慶說:“寧說阿羅漢有三毒,不可說如來有二種語。”保福說:“雖然你這麼說,但是你的看法仍然不夠完美。”聽到這兩句話,長慶問道:“那按照你的理解,如來之語是什麼呢?” 保福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們討論夠了,喝茶去吧!”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