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 如何解答法界、宇宙、人生的千古難題

一、導論

此文緣起,是因昨日,Goodman (古德曼) 兄來函,一口氣送來了一大堆千古宇宙人生難題: “知道宇宙實相之後又如何呢? 信解行證,證了又如何? 抱持這樣的見解又如何呢? 便能離苦得樂嗎? 不是說問對問題就找到答案了嗎? ” 這些難題,如果再加上 “宇宙如何產生,生從那裡來,死到那裡去,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就更完整。

這些問難,上及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下及宇宙人生,無所不包。有史以來,大智慧智者,窮其一生,尋求、探討這些問題的答案,至今仍然是個謎。Goodman兄,怎能寄望信堅,回答這些問題呢?

不過,信堅園地,如一大鍾。大扣大響,小扣小響,不扣不響。歡迎讀者,提問討論。如果信堅,不能回應,自有貴人、菩薩出現,幫忙解答。有問題,就會有解答。如果現在不能解答,表示智慧不夠,仍須繼續,精修禪定。

信堅七年前開始修道時,就像古德曼兄一樣,想問的問題越來越多,一直不停的問自己這些問題,一直想找人討論,一直想問師父,也一直想在見性人的言論,或一乘經書中尋求答案。現在修行了幾年之後,心定了下來,就不再問自己這些問題了。問得太深、太廣、太遠,有如杞人憂天,白費力氣,不切實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動念即乖,開口就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唯証乃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妙高山頭,不容商量。信堅謹以此文,假言戲論,方便解說,試論如何解答,法界宇宙人生的千古難題 – 如何修定開慧。 Continue reading

略論安心、禪定、智慧、與明心見性

前言:
今日, “眾生其一” 師兄來函,提問佛法修行大綱: 如何安心,如何修禪定,如何開智慧,及如何修行,才能開悟見性。上述議題,所含義理,無限深廣,一言難盡,海墨難書。佛祖說法,四十九年,也不過是,演說此理。為答覆師兄所問,信堅以自己所知,修行心得,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歡迎諸大德,批評指教。並以此文,敬祝大家,新年快樂,羊羊得意,喜氣羊羊。

一、略論如何安心
人有煩惱,皆因不知是非、對錯、善惡,而有妄想、分別、執著。殊不知,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眾生圓覺自性,為無明所覆,於五濁惡世,五欲與六塵交織,造業輪迴,永無止期。
peace要安心,就要能看破、放下。看破就是要有智慧,徹悟諸法實相,萬法唯心,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一切空,無所有,不可得。看破之後,自然能放下。若安心,自離諸惡業,自不起煩惱,自無有取著,自調伏諸根。

要安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用心如鏡,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心,無二、無對立,無成見,無主觀。用清淨心化解世間一切矛盾、對立。

向上一著,若修禪定,就能安心。外息諸缘,内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何必要安心。
Continue reading

禪宗無門關 序言解說

一、前言
禪宗無門關是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撰,參學弟子宗紹編的一部禪宗經典。本書根據慧開於紹定元年(1228)夏,在東嘉龍翔寺,應邀為僧眾拈提佛祖機緣時的記錄整理而成,無門關共收集了前輩禪師四十八則有名的公案,給後世禪師拿來考校門徒是否學成之試題。四十八題裡,題題都是很刁鑽古怪的題目,也沒標準答案。跟随禪宗大善知識學習,體悟自己的佛性,叫做參學。宗绍是跟隨慧開禪師的比丘,他把慧開禪師開示學人時,對古人公案的拈提評點紀錄下來,就是這本《無門關》。

「無門」二字,是依據「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強調禪宗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境界。所謂「無門關」,是指歷代禪師設置的通向「大道」的關卡,以此比喻禪師啟悟參學者的諸多方便設施。如想悟到自己本來具足究竟圆满的佛性,進入禪的殿堂,却無門可入,一切方法都用不上,所以叫做無門關。

二、禪宗無門關序文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何況滯言句。覓解會。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慧開紹定戊子夏。首眾于東嘉龍翔。因衲子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若是箇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那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貶得眼來。早已蹉過。
【頌曰】大道無門 千差有路 透得此關 乾坤獨步
chao2chao1

三、序文解說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佛所說的法,一切以心為根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方便假言說,唯有心性才是真實不變的。欲達到開悟見性的境界,應以「無門」為入門的方法,「無門」,佛陀的言教,以真心為宗本,修行悟道,以沒有一定的門徑為法門。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 既然是無門,那要怎樣才能透過此關呢?

「無門」是作者慧開禪師依據「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強調禪宗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境界。所謂「無門關」,是指歷代禪師設置的通向「大道」的關卡,以此比喻禪師啟悟參學者的諸多方便設施。實際上,即指各類公案。

佛語心者,即心即佛。佛陀的言教,以真心為宗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無門為法門者,達性本空,更無一法。性無有相,亦無有門。 [ “無” 門是如何進入 “空性 (無) ” 的法門,也是如何明心見性的法門]

「無門」不是說沒有門。「無」是超越有無的諸法實相 —本來無一物;「門」是途徑、訣竅。 「無門為法門」是以「無」為修行方法,即以諸法實相之理,勘破無明夢,圓成佛道。
Continue reading

禪宗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的真實義

1. 導論

文字章句,是一種表達思路、闡述義理的工具。皆假施設,隨宜所說,遍計所集,破執之具,應病之藥。無非標月之指,度人之舟。能標之指,雖有種種差殊立場,所標之月則一也,貴在向真月體悟。千經萬論,皆是令人離於身心,破於執著,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而指歸真空本體。從來佛祖,皆欲令人依義不依語,以言顯義,漸悟妙解,得義言絕,頓悟一心。
h2h1解語非關是否能舌燦蓮花,能言也不在於詞藻的華麗與否,悟道更不是仰仗在語言、文字上;但經文的一字、半語卻又是開啟般若智慧的津樑。

禪宗祖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為的是要讓修禪者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悟道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Continue reading

有智慧才能根本解決一切問題

前言: 信堅一直想以個人經驗,證悟所得,以淺顯文句,寫一篇論智慧與知識的文章。擱置良久,一直時機沒有成熟。今藉友人送來pps檔案為骨架,加以翻修、整理,終於成文,以贈有緣。希望它會對你有所啟示。
wise4  wise3
一件事情,本來只是單純的一件事,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累積,會形成壓力。壓力不能解決,就變成問題;而問題太多又生出煩惱; 煩惱久了, 就變成抑鬱和痛苦。 這說穿了,就是沒智慧。

一個心情,原本也只是單純的心情, 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平撫, 起伏不定的心情就形成情緒。情緒累積下來,就產生憤怒; 憤怒積壓久了,就變成怨恨;怨恨轉向自己,就變成了悲傷。悲傷會引發恐懼,而恐懼加上了不穩定的情緒, 就會變得悲慟和憂鬱症。 這一樣也是沒智慧。

什麼是智慧呢?  “慧”是對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一接觸,就有深廣的明瞭、認識; “智” 是對事理能作最明智的決擇。因此,智慧是對任何事物,都能迅速、靈活、正確的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如目,行如足。智慧是懂得下一步,該怎麼走、該怎麼做。 Continue reading

六祖法寶壇經 (三) 第八至第十品 中英對照

頓漸品第八 Sudden School vs Gradual School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While the Patriarch was living in Bao Lin Monastery, the Grand Master Shen Xiu was preaching in Yu Quan Monastery of Jing Nan. At that time the two Schools, that of Hui Neng of the South and Shen Xiu of the North, flourished side by side. As the two Schools were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names “Sudden” (the South) and “Gradual” (the North), the question which sect they should follow baffled certain Buddhist scholars (of that time).

six4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Seeing this), the Patriarch addressed the assembly as follows: “So far as the Dharma is concerned, there can be only one School. (If a distinction exists) it exists in the fact that the founder of one school is a northern man, while the other is a Southerner. While there is only one Dharma, some disciples realize it more quickly than others. The reason why the names ‘Sudden’ and ‘Gradual’ are given is that some disciples are superior to others in mental dispositions. So far as the Dharma is concerned, the distinction of ‘Sudden’ and ‘Gradual’ does not exist.”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