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二

1. 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毗舍浮佛,又作毗濕婆,意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勝、一切生、能變現、遍現、廣生、勝尊。過去七佛之第三佛。《長阿含經》載:其佛出世時,距今已三十一劫(一劫為13億4千萬年)。

此偈要旨,在破眾生身心之執 (我執)。法身本來是無身的,假借四大以為身,由四大 (地水風火) 和合而成的色身。熱力屬火大,搖動是風大,濕性是水大,堅固性是地大;這是地水火風。

首楞嚴曰。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猶如交蘆。心性本來是不生不滅,是無形無相的;只是因為住著外境而有生滅分別心。如能對境如如不動,則無生滅分別心,則罪福無主,死生榮辱,好惡煩惱,如幻如沫,虛幻生滅。老子曰: “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何患之有? “身乃饑凍榮辱死生之樁也。

2. 維摩經曰: 居士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如人臥疾。攀緣俱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維摩詰居士將丈室中的所有家具物品全部搬出去,僮僕侍者全部退下,空空蕩盪,唯留一床,用以養疾。這是一個像徵性的圖景。雜務盡去,心無雜念;唯留一床,正念不失,不同斷滅。其實說的正是禪定境界。

唯有得定,方能慧觀,通達實相。後文殊師利率諸大菩薩前來問疾,起慧觀也。大凡人一生病,臥床不起時,所有榮華富貴之貪心,一時全死,聲色犬馬之著念,一時都盡,唯與此病廝挨,妄心總歇。故維摩養疾,象徵眾生,若能一切心想,歇得下來,則能得定,如飄風止息,濁水澄清。惺惺寂寂,明明歷歷。 Continue reading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一

一、前言
《智證傳》原文,每一論題,相當簡短,文句有時,也相當難懂。但以其論題,皆是修行法要、綱領,因此信堅借題發揮,詳加解釋,以為諸師兄姐們,修行證道的助緣。全文相當長,因此信堅將全論分為三段,每段約有十五個論題,可稍供讀者,作為喘息、回味、反思之轉捩點。

二、智證傳 精華節譯 之 一
2.1 圭峰密禪師偈曰: 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散亂心。散亂隨情轉。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
惺:領會、醒悟、清醒。悟: 理解、明白、覺醒、醒悟、領悟、感悟、覺悟、大徹大悟。《華嚴》五祖圭峰大師(780-841)說,作有義事,是惺悟心 : 凡所作為,先詳利害。須有所以,當於道理,合於義理,然後行之。就佛法中,有三種有義事。一資益色身之事,謂衣食、醫菜、房舍。二資益法身,謂戒、定、悲、六波羅蜜等第一義。三弘法利生。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者,有如世間醉人、狂人,所往不揀處所,所作不量是非。

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理則頓悟,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業自不能繫。

2.2 三祖僧肇大師曰: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三祖僧璨大師《信心銘》:「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所謂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只要對真理,修行證道,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日積月累,誤差越變越大,離修行目標越遠。因此修行者要有智慧,能隨時隨地,加以修正,才能抵達目的地。

這就是現代科學所謂的 “蝴蝶效應”, Sensitive dependence on the initial conditions. [參看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

同時,此句亦指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成大,積沙成塔,積土成山。積小善為大善,積小惡為大惡。修行之道亦如是。 Continue reading

《智證傳》 (一) : 導論

一、前言
信堅過去三年,曾長期研讀此宋代禪師慧洪覺範 (1071-1128) 所著的《智證傳》。此傳收集了北宋中期之前,見性禪師的名言,加以解說。所有教導,都是一乘佛法的修証法門,為上根人說。所說皆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全文甚長,現在機緣成熟,信堅在此,節錄解說此傳,讓讀者心領意會,以作為閱讀全文之導論。此文分為兩部分: 一是導論,二是精華解說。

禪宗自祖師禪出現以來,“直指人心、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其重要的宗旨。禪師們更加強調,禪不可言說,禪與文字無關。他們認為佛教經典只是開導眾生、醫治眾生“疾病”的一種工具,人們對禪與佛理的知解和言說,都只是一種“方便”,甚至是客塵(妄念)煩惱。但是禪師們又認為,佛理不可言說,又須言說,禪不可言傳,又須言傳,這種言說、言傳既不能落入世俗的文字、語言的窠臼,又需要通過文字語言來表述、傳達。(法無定法,隨機施教,因病施藥。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六祖惠能南宗認為,自心佛性是超言離相的,即不能用邏輯思維完全把握,也不能用語言文字確切描述。對禪境的體驗,對自心佛性的證悟,只能靠自己的親身實踐。禪宗發展到北宋中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所謂“文字禪”時代。 佛經律論的疏解,語錄燈錄的編纂,頌古拈古的製作,詩詞文賦的吟誦,一時空前繁榮。 號稱“不立文字”的禪宗,一變而為“不離文字”,玄言妙語、綺文麗句都成了禪的體現。 Continue reading

論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On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一、前言
信堅的靈性覺醒,來自西方見性者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言論的教導。然後漸進,導入華嚴經,深入一真法界,諸法實相。雖有所悟,但其字字句句,須彌聚筆,海墨難書。基於萬物一體,道通為一,森羅萬象,法法相通。因此,修行至某一階段,就會進入,一法通一切法通,一門通一切門通的境界。至此,不論讀何種言論,皆可由多方面角度,幫助深入了解如來真實義。此亦華嚴經所謂,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aaa2 aaa4 aaa3
以此認知,信堅回頭重看中國五千年來聖人智慧著作,融會儒釋道及近代科學理論與高科技原理,隨因緣時機,增廣閱讀。近日忽然轉向,西方哲學理論。上篇文章,是信堅最近幾天,閱讀 “榮格的同步性 (Synchronicity)” 的心得報告。現在再寫一篇讀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的心得報告。同時也在此指出,軸心時代的本懷是 對人類 “終極關懷” 的一次超越、突破,也是諸佛世尊出世的本懷。時至今日,人類仍然未超越將近三千年前對 “終極關懷” 的認知,也可能是與之越離越遠。以此觀之,下一次的 “軸心時代”,可能是遙遙無期。

二、軸心時代 的定義 (Definition of Axial Age)
隨著個人不同的靈性階層、世俗的不同學術與技藝、各種物理定律的發現、各種宗教教主的出生,及各種科技的發明,每一不同類別,都有其突破、突飛猛進的轉捩點,但這都是狹義的軸心時代。這裡所說的軸心時代,是指對於人類在形而上的精神與整體觀層面,探討「人生」”終極關懷” 的認知與啟動,對整個人類的存在,有決定性影響的歷史上一個時期。

Axial Age is a term coined by German philosopher Karl Jaspers in the sense of a “pivotal age” characterizing the period of ancient history from about the 8th to the 3rd century BCE.
此文所說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 (Karl Jaspers,1883-1969) 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書中所提出的一個“關鍵時代”的術語,描述了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歷史時期。 Continue reading

論時間同步性 (On Synchronicity)

一、前言
上篇文章,略論 “境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是為此篇 “論時間同步性 (On Synchronicity)” 鋪路。 近代享譽世界的瑞士心理學家卡爾 ·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 -1961),他於1928年創造了“時間同步性 (synchronicity)”這名詞,將它定義為「兩個或更多具有相同或相似含義的 “非因果關係” 事件,在時間上的 “有意義的巧合 (the meaningful coincidence in time of two or more causally unrelated events)”. 」
aa1 aa2 aa3
因果性 (前因後果) 描述了事件在時間上的前後關聯 (即六道輪迴的 “因、緣、果、報”),同步性則處理眾多事件間非因果關聯的契合,是一種平行時間的關聯 (即一真法界的 “海印頓現”)。

此文詳細解說,榮格的“時間同步性” 的真義,以及其一些例證。並與儒家的 至誠感通,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萬物一體,萬法唯心,互相呼應。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境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一、境由己造
外在的世界是內心的顯現。人的善惡,來自於內心,而顯現於面相,相由心生,善良純樸之人其善在心,其華在表。這個世界怎麼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不要陷入外境的迷思,平添煩惱。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常因外境,心起波瀾,隨波逐流。話無好壞,因心分別,一句好話,被捧上天,一句批評,茶飯無味,輾轉難眠。改變外在的環境,不如改變我們內在的心境。
a7 a8 a9
外境是自心境界的顯現。境界並非僅指存在於自己意識以外的孤立靜止的物質。比如我們所看見,聽見,嚐到,嗅到以及身體接觸到的所有東西,這些看起來與我們自己,似乎完全是兩碼事的獨立存在的物質。其實正是我們自己內心境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我們內在的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中國的老祖宗們,一直持有一個觀點,就是人天一體,天人合一。天地人的和諧共存。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外境,不管是美好的,還是醜惡的,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在物質世界的具體投射。“心淨則國土淨”。事情無好壞差別,好壞是我們的內心起了分別。

萬法唯心造,境由心生,外在山河大地如夢如幻顯現,但究其自性,卻是依緣而起,其性本空,就如水中月、鏡中花一般。境由己造,相由心生。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