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 (四) 佛道品 真義解說之一

一、前言
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正。佛道品是講解,一個菩薩,如何在五濁惡世行道 (即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 (見性成佛) 的修證法門。一切非道,皆不出煩惱、業、苦三道。菩薩若能在欲行禪度眾生,便能火中生紅蓮,是 名 “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維摩詰經,有四句名言:
一是文殊問疾品裡的 “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二、三是佛道品的 “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及 “有漏之身,是如來種”。四是菩薩行品的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了解了這四句名言,就知道如何修佛道、通達佛道。

二、如何行佛道?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文殊問維摩居士: 修大乘菩薩道,要如何才是真正 “通達” 佛道?菩薩能處於非道,而不失菩薩的本位,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則通達佛道矣。

諸佛、大菩薩,示現九法界,普度眾生。 其中,也有示現殺盜淫妄的眾生與其同類同事而方便救度,實則不染于殺盜淫妄。以清淨心、無分別心、無分別智來行於非道,可以通達佛道。(法身菩薩,觸類皆法。大乘菩薩,他能走順道,也能走逆道的教化。)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五) 菩薩行品真義解說

信堅註: 之前幾品是從果上說修因。維摩居士(東方金粟如來),以應化身來到這世界,助佛教化。示現同我們一樣有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為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變男女之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向香積佛化緣吃香飯。顯現法身菩薩,有無量 “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 諸佛果。

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從因地,說明菩薩應如何修持 (即法身菩薩,如何悟後起修。因香積國沒有凡夫、聲聞,只有大菩薩),才能證到佛果,是本經的精華。佛道是見性成佛之道,法門無量,觸類皆法。此品以吃香飯為前導,引出佛說無量見性法門,旨是在拓寬修行者的心量知見。同時,佛為香積國菩薩,所說的菩薩 “盡、無盡解脫法門”,是詳細解說諸大菩薩,應以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之法門修證,才能究竟成佛。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三) 文殊問疾品真諦解說之一

一、前言
這一品經,是維摩居士,藉病說法。借俗諦,講一乘真諦。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也不能以三乘佛法解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自古以來,諸大法師,解說無量,大都依三乘法,來解說一乘真諦。文繁而難懂難解。因此信堅在此,綜合僧肇的 “注維摩詰經”,及南懷瑾的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加上自己對諸法實相的解悟,濃縮整理,以為諸有緣,詳細閱讀全經的導論。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

二、文殊堪為問疾人
之前幾品,佛命五百弟子,諸大菩薩問疾,皆已室外被彈,辭不堪問疾。今文殊獨堪承佛聖旨者,以其具有下列四德,是以入室與淨名往復,辭無屈滯,悅可眾心。
位高: 住等覺位,入重玄門,經無量劫,報修凡夫事。智德居其高勝,與淨名齊等。垂跡: 諸菩薩都是實位而居補處。但文殊本地是龍種如來。今垂跡居補處與淨名本跡義齊。顯圓: 文殊輔釋師,都示弘圓教,與淨名輔佛,闡揚事同。隨機: 諸菩薩既與淨名,既有如 “砧槌成物” 之機,亦有 “兩槌成物” 之機。

三、文殊奉旨,領眾問疾。
3.1文殊讚嘆,維摩詰智慧德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難與酬對。文殊將適群心,恭奉佛旨,行詣問疾。並說維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權智都成就了。這位上人真難與之,應酬對答。因此底下,先歎淨名之智德,以生眾會難逢之想。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二) 佛國品第一 解說之一

一、前言
信堅兩年前 (8/30/2017),在本園地張貼了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本想繼續解說其經文,雖寫了草稿,但以因緣不具足,時機未成熟,因此沒繼續張貼。近日重讀此草稿,感悟甚深。覺得將此經妙義,束之高閣,藏於深山大澤,實在可惜,因此重新提筆,張貼續集,留待有緣,同襄盛舉,共度涅槃彼岸。

《維摩詰經》全經共十四品,《佛國品第一》為序分,記述法會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最後兩品為流通分。信堅在此及下面一篇文章,節譯解說 “佛國品第一”。〈佛國品〉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佛國代表實相的體性:「法身佛」,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具無量智慧德能。此文主要是詳細解說,佛的智慧德能。 Continue reading

憨山大師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

[信堅註: 憨山德清大師,精通儒釋道,有修有證。深入淺出,隨機施教。解說義理,圓人說法,法法具圓。真修實證,解說有事有理,亦有自身的實證體驗。他是信堅修道以來,最佩服、最景仰的大師之一。信堅在此,節選其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稍加整理解說,供有緣作參考。]

一、憨山德清略傳
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聖僧),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金陵蔡氏子。母夢觀音抱送童子而孕。憨山大師三十歲,徹悟心性。《夢遊集》載:「予獨住此(五臺山北台之龍門),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樹樁),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如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 因問妙峰大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 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 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即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

憨山大師三十二歲時,發心刺血泥金(刺出鮮血合上黃金粉來寫經),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 寫經時,無論點畫大小,每落一筆,心念佛一聲。一些遊山的僧俗到了大師的靜室,常常都要寒暄請教,而大師一面應付對答,一面手中不停地抄寫著。雖然人來人往,接應交談,卻寫經不停,心中了無動相可得。(分身無量,一心多用 )。

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 (憨山大師五十歲),清居牢山(遁跡東海牢山之那羅延窟),李太后命輸金造寺,賜額曰海印。被誣告私造寺院,定罪戍雷州。萬曆四十二年 (憨山大師六十九歲),奉恩詔,恢復僧服。居廬山數歲,後之曹溪。 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 謂人曰:「老僧世緣將盡矣。 」沐浴焚香,危坐而逝,年七十八。

二、憨山大師夢遊集開示,精華節選 十二則。
2.1 決志出離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 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 拌身捨命,陸沈 (埋沒不為人知)賤役,未嘗憚(畏懼)勞苦。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 Continue reading

解悟經論的八個層次 與 六即佛 解說

一、讀解經論的八層次
閱讀著述、論說、經典,依各人靈性階層,略說,有下面八個層次。讀者可依此,判斷自己的靈性階層。
1. 普通人,看了經書之後,不知所云,一竅不通,這是凡夫。
2. 看了經書之後,自以為懂了,但要他解說,卻吱吱唔唔,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3. 次等的人,雖能說出,但只依書上文字,照讀一遍。如要他稍加解釋,卻講不出。
4. 次高一層,雖然能解說,卻是依文解義,斷章取義。只是膚淺的知識,表面認知。
5. 再上一層,雖能說出文中言外之意,但仍然咬文嚼字,引經據典,不能深入淺出。
6. 更上一層,是能以自己的語言文字,深入淺出的扼要解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7. 萬法歸宗,一以貫之。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一切法通。五經七典,樣樣皆通。
8. 最上一層,是 “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都得解”。隨舉一字,皆是一個法門。橫說豎說,以須彌聚筆,海墨書之不盡。此即所謂, “一口吸乾五湖三江之水”。萬法皆在一字之中。一字之中,圓含萬法,事事無礙。

信堅十多年來,辛勤精進,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自覺自己靈性,天天都在提升,智慧都在增長。每向上提昇一層,就大開眼界,看得越遠越廣,法喜無量。如果大家修行,都感覺,自己靈性天天往上提升,智慧天天在增長,就是走對了修行的正路。否則只在繞圈子,原地打轉,白白浪費,寶貴一生,空到人間走一回。

底下信堅謹以此文,約略解說,天台智者大師所說的”六即佛” ,此即修行證果的六個靈性階層。與上面所說的八個瞭解經論的層次,互相對應。亦即是如何向上提升靈性的修証法門。

二、天台智者大師,”六即佛” 解說
天台智者大師,立六即佛義,以開示修行者,由凡夫至究竟佛果 (成佛)的六個層次。皆名為佛 (即佛): 「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眾生本具佛性是一,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因此「六而常即」;但期間的因果事相不同,而有六個層次,故曰「即而常六」。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