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度眾生的真義及悟後起修

這論說的緣起,是因信堅為解說華嚴三昧業用(即還源觀裡,一體起二用的第二用,法界圓明自在用)。為何華嚴三昧是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這就是悟後起修,也是華嚴經賢首品第十二所說,“華嚴三昧者,即真如智廣修菩薩萬行,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弘法利生);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quan 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境是內心的顯現。因此,眾生是虛妄的。但為何佛教導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眾生無邊皆須度呢? 原來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自己的無明習氣: 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徹底瞭解了諸法實相,才能知道什麼是無明習氣、妄想、分別、執著。 Continue reading

金剛經四相的真義

Ming2據我所知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三種解說:(1)凡夫(小乘人)四相; (2) 修行人(發菩提心的菩薩)四相;(3) 真諦四相(或四見). 底下是稍詳細解說.

(1) 凡夫 (小乘人)四相: 普通金剛經註解都解說凡夫四相(或一筆帶過修行人四相) ,這不是金剛經裡四相的真義.這在普通講解裡說得很詳細 但不是金剛經的深義)

2. 修行人 (發菩提心的菩薩)四相: 這是金剛經裡四相的較正確定義 (見道源長老講解及六祖口訣)

道源長老: 「金剛經」上的我執是微細的我執,不是平常對小乘人開導時所說的那個凡夫執著五蘊假合臭皮囊的我。你發了大乘心要度眾生,我為能度者,這就是我相,人為我所度者,這就是個人相,人度所度種種差別的相叫眾生相,再執著不捨叫壽者相,合起來就叫我相。說明白一點,這個我相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我相,這叫微細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假使在心裏起了個相,譬如起個我要弘揚大乘佛法,我要弘揚「般若經」,這就是個相,我要度眾生這就是人相,種種差別,種種相,就是眾生相,執著不捨就是壽者相。你心一起執,四個相就生起來,這叫我執四相。 Continue reading

心經要義

quan1

信堅近日, 因緣巧合。 看了文珠法師講解華嚴經總結 菩賢行願品 後, 深心敬佩。 因而再看其師 (海仁法師) 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字字珠璣,然後再拜讀元音老人講解心經抉隱。 此一系列因緣,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佛講 “般若”二十二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而《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精華中的精華 (核心) 。故曰《心經》。

看了楞嚴經後,再看心經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楞嚴經就是心經的解說。底下是心經要義,只有兩頁。信堅發心摘其要義,以贈有緣。笑納。 Continue reading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1677–1841卷) (12/7/2006–9/29/2007)
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花了146小時 (72卷)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 精華。 信堅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如果看得懂,恭喜你,你有前世修來的慧根。如果只能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只要慢慢薰陶,有一天你會證悟這裡所說的靈界實相。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業就是事業,我們所造作的,用是用途。《華嚴經》上講了十門,三昧是無量三昧,十門是無量三昧的歸納。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