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堅前言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經典,無法不備,無機不攝,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古德所謂: 欲知佛境界,當讀華嚴;欲知佛智慧,要讀楞嚴。亦云:「開慧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凡欲真修實證,入三摩地者,不可不讀此經。
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推崇可以說是眾口一辭。如明末四大高僧,他們個個對《楞嚴經》深信不疑。直到清朝以至於民國,此經仍然極被重視,特別是在淨土宗之內。如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大師將之列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五經。
《楞嚴經》自譯出之後,研習和注疏《楞嚴經》的著作層出不窮,只有極少數的佛經如《金剛經》、 《妙法蓮華經》等可以與之相比。近代幾乎所有講經法師,都講解此經。尤以圓瑛大師、海仁老法師、南懷瑾大師所說,最為精要。信堅學淺識薄,豈敢在此,講解此經,班門弄斧。
因此信堅,本一貫作風,除了簡短介紹,本經對修行證道的重要性外,主要是報告,多年來讀此經的心得,供大家作參考,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楞嚴經》的來源 及其重要性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
《楞嚴經》至今未見梵本,如果真有 “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存在,其成經年代,應在五世紀以後。因為印度那爛陀寺,創建於五世紀時的印度笈多王朝時代,而作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寺院,則是五世紀以後的事。
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7),在譯法華經中讀到: 於六根功德中,眼根有八百功德,耳根更有一千二百功德,那個時候,他不解其意。但是聽說楞嚴經裡有解釋。 因此他常往西方求拜,希望楞嚴經趕快傳來中國,但是拜了十八年,在他有生之年,並未等到楞嚴經的到來。因此可以確定,此經當於西元 597 年之後,才被翻譯成中文。較可信的說法,是此經譯於唐神龍元年(705)。《楞嚴經》在譯出之後,如何流傳於世,文獻很少記錄。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