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明法品第十八解說 (一)

一、前言
明法品,是修十行之向 (“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前行)。長養本位十住之法。是明了正法,明了法行是什麼,就應要了解怎麼修行。華嚴經修行的總核心、總綱領,就在明法品。講說整個修行的過程,體會見性之後,要幹什麼?了生死到哪裡去?出三界到哪裡去?成佛以後又怎麼樣?你一定要從行法的立場來看,才能看得到。明法品,是整個行法的過程,是整個行法的核心。
hua1 hua4
這品經文相當長。信堅重複看了將近十次,才能標章分段,將全品整理出一個頭緒來。解說此品分兩部分。此文是第一部分,解說法慧菩薩答精進菩薩的前半的問難: 「菩薩云何修習?令諸如來,皆生歡喜。入菩薩所住之處。一切大行皆得清淨,所有大願悉使滿足,獲諸菩薩,廣大之藏。隨所應化,常為說法。而恆不捨,波羅蜜行」等九大問。第二部分,則繼續答下半部的三大問難 : 「菩薩云何修習,令所念眾生,咸皆得度。紹三寶種,使不斷絕。善根方便,皆悉不虛,彼諸菩薩,以何方便,能令此法,當得圓滿」。最後總答此品之十二大問,並以十首偈頌作總結。

二、 釋品來意
前品經文表示當位所成就的功德,自分已圓,將趣十行,此品經則表示向後位勝進的修行。此品乃精進慧菩薩。問法慧菩薩,當位昇進之行,為成就十行之因。是修十行位之向.長養本位十住之法。

三、 釋品名
依梵文,此品全名應譯為「法光明品」,「即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現相,大法光明」。統有三義:
1. 法慧具後得智,於能詮所詮,進趣行法,分明照了。能正了達十方無邊法。
2. 【明】是能詮,以能顯行故.【法】是所詮,可軌則故。
3. 【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說,俱是所詮。

四、 釋品宗趣
明法不同,略有四種,謂教理行果︰尋教悟理.觀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後趣。又此四皆宗.為成後位及成勝德為趣。
【精進慧菩薩】:為令欲成此位之昇進.必藉精進之功。以無思之慧,照燭有作之功。【法慧菩薩】:具一切智者,以此菩薩,乘一切智乘,生如來家,入佛種智,為佛之子。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 解說

一、導論
這品經講發菩提心的功德。不動如來根本不動的大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是法界的本體,乘這個而發心。所發的心就是根本不動的智慧,達到成就佛果,這個功德是不能計量的。

天帝釋,處所的主人,問法慧菩薩,法慧菩薩是這一會的法主。他問: 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功德,他的量有幾何,有多大啊? 法慧菩薩所答復說他成正覺的功德,跟佛的功德是齊等的。發了心一定能夠成佛。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乃至到十住的菩薩,能示現成佛。初發心就具足後邊的德。入住位的菩薩,他能百千界示現做佛。
hua1 hua4
要想把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說得很清楚,很透徹是難的。道理太深了,難說,。也可以對這個帝釋天說,如果他不是發菩提心的菩薩,對他來說,很難聽說得清楚,很難讓他明白,很難讓他知道。為什麼甚難呢?因為初發心,就能達到佛的功德,與佛相似了。約時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約德說,初發菩提心跟佛果就相似了。約理上說,他就證入一真法界,頓悟成佛。

能知道佛,能知道佛的智慧,永遠對佛法不懷疑了,永斷一切疑網,能夠百界做佛。菩提心是我們原來本具的心,這個心所含的德量,是不可說不可說的。這個初發菩提心,是十信滿了,登了初住位就叫發心住,位不退了,這時才真叫發菩提心。入了佛門一發心,就知道我們這個心跟佛的心無二無別,這是性德本具的功德。

「見眾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若無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不能成正等正覺」。為利世間發大心,其心普遍於十方,眾生國土三世法,佛及菩薩最勝海。信佛學佛、受戒持戒、修禪定智慧,這一切一切是「為利世間發大心」。我們信佛學佛、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佛的這種智慧。「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梵行品第十六 解說

一、導論
信堅在此,繼續講解十住位的經文。此品講解入十住位,明心見性後的正行。《華嚴經》行門有三個階段。第一「前行」,從〈淨行品〉入手;第二「正行」,以〈梵行品〉為引導,它是「十住位」,見性後的行門;第三「妙行」,是成佛後要修的是「普賢十大願王」: 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三個單元,合稱為「華嚴三品」。
hua1 hua4
〈淨行〉圓滿之後,才能入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做什麼事都清淨的,就是你的行為、作用,都讓它清淨。看破放下了,心就清淨了。〈淨行品〉是智首菩薩跟文殊菩薩的問答。文殊菩薩 (根本) 智慧第一,智首菩薩也是(後得)智慧第一。以(無知)智慧第一來問那個微妙(無所不知)第一,讓心性中的性德,互相激盪;它是我們性德中的智慧發起以後,叩響我們最深沉最微妙的地方。智首問說:「我現在是個初發心的人,應該怎麼修行?」文殊的答覆真是要「隨相修行」。因此〈淨行品〉是隨外面的境界來修。文殊所答的一百四十一大願,乃隨相隨緣、作意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以一個初發心的人來說,一定要從這裡修。此淨行是就緣起法界而言。

「梵」有「淨而無淨、即淨非淨」之意。〈梵行品〉是從性起法界來講,是正念天子跟法慧菩薩的問答。「正念」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梵行品〉是破一分無明後開始修行,一直到等覺菩薩的行法。這裡的菩薩位是從圓教初住位以上。亦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初住以上的菩薩則皆是真實菩薩。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 解說

一、前言
值此新年新開始,信堅在此,再祝大家,狗年吉祥快樂。旺旺旺,狗來富。
信堅最近兩個禮拜來,一口氣講解了華嚴經第一至第四、第七至第十二品。現在繼續講第十三品,加上之前解說的十住品第十五,雖然跳過了第五、第六、及第十四品,但不礙於了解華嚴前十五品的真義,讀者可由此,一窺華嚴經的大概。也同時大略解說淨空法師講了十二年的華嚴經初十五品的要義。以此為前導,看懂之後,讀者可開始看華嚴經文,清涼疏鈔、長者合論、或淨空及其他法師之講解。《華嚴經》是一部大經,汪洋淵博,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讀者請參看: 華嚴十住品 真諦詳解 (一)華嚴十住品 真諦詳解 (二) 華嚴十住品 真義詳解 (三)。]
hua15 hua14 hua4
二、釋品來意
第二會是講十信位,講「信」。從此以下,講「解」。「又答十住問,總有二段」。「信是住之方便,此明正位,故次來也」。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以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

明前於普光明殿,人間地上,十信圓滿。向上提升到須彌山,妙峰之頂。喻「從十信入十住,入位之升進故」。第十信的菩薩就是賢首菩薩,放下了起心動念,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 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華藏世界現前。

「以處表法者,明此山於七重金輪圍山,七重大海之內,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縱廣亦爾,四寶所成」。「妙峰山者,不動義,妙樂義, 莊嚴義。諸天所居」。須彌山是一個單位世界中心最高大的一座山,所以它象徵著不動,如如不動,用這個山表十住菩薩。不但它如如不動,它有妙樂、它有莊嚴。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賢首品第十二 解說

一、前言
這品經,寫在狗年大年初一。信堅在此,敬祝大家,”狗運亨通”,狗年旺旺旺(汪汪汪),狗來富。

這品經,相當長也相當難讀。此品可說是華嚴經的整體簡介。看懂了這品,就知道華嚴經在說什麼,如何修正四十一品階次,以及了解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信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設法以簡單明瞭,標章解說,為初學者解說。希望它對你有助益。

此品經是淨空法師從 6/21/2006 開始,一直講到11/17/2007才講完,歷時十七個月,共有約三百講 (1577-1874),每講兩小時,全講約有四千頁。由此可知這品經是相當長,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品。講說修行證道的基礎,信為功德道元之母,修華嚴四十一位次,無方大用,以及諸法實相。是一品相當重要,也相當難了解的佛經。信堅將他分段標列,以利讀者了解全品的大意。同時信堅也將之濃縮成約十七頁,作為詳讀此品的導讀。[讀者請參看本園地,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
hua13 hua6 hua4 hua12
此品是解說,依上二品,解行圓滿後,所獲不思議果德。文殊在此品,以三百五十九偈半,暢演無量修行勝功德: 大用無方。信為道元功德之母。信心堅定,則生實相。此品正釋經文,文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謙讚許說分,有四偈。
第二大段、正明發心勝德 ,總共有346偈半,分為六段:
第三大段、校量勸持分,結說難思,有九偈,是流通分。

二、釋品來意
「夫行不虛設,必有其德,既解行圓妙,必勝德難思」。前面「淨行品」,說菩薩行門。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隨順法性,這就是菩提心、菩薩願。既然有行有因,一定會得果德。「光明覺品」是菩薩的解,「淨行品」是菩薩的行,而這一品是菩薩的果德。勝德難思。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淨行品第十一 解說

一、釋品名目者
淨行品者。廣發大願。為十信之行也。意以眾生無明貪愛。染諸塵勞。失佛華嚴。由無願力。既發淨信。須依大願淨治塵勞。要即塵勞以成淨行。此因智首菩薩。發一百一十問。云何得身語意業,及一切勝妙功德。故文殊為說一百四十大願。
hua6 hua1
行有事行,理行、智行、大悲行、悲智無礙 行、止行、觀行、止觀雙運行、十度齊修行,四弘誓願行。這十四行都在一百四十一願裡。「知家性空」是理行;「觸境不迷,善達事理」是智行。善巧方便,以願導智,不滯自利,是大悲行。遇違順境,心不馳散,止行也。在逆境裡面不生瞋恚,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愛,心不散。
當願眾生。一切智覺。皆令即塵勞事。翻成妙行。以是大願。淨身口意。即獲一切勝妙功德。由是克成五位無盡行海。一切染法不能違礙。是為淨行。

「若無此願,設斷煩惱,即二乘行故」。「以此一百四十大願門,頓能淨其一切塵勞,便成普賢法界行故行。以此大願莊嚴一切世間諸行,總為法界一切道場,故名淨行」。行總有六大類,事行、理行、智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才叫真淨。以這大願莊嚴,一切世間諸行。

「得斯意者,舉足下足,盡文殊心,見聞覺知,皆普賢行。文殊心故,心無濁亂,是曰清淨。普賢行故,是佛往修,諸佛菩薩同所行也,所行即淨」。文殊心是十波羅蜜,普賢行是十大願王。起心動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著想,是大心凡夫。犧牲奉獻,捨己為人。見聞覺知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皆普賢行。

二、釋品來意
「為明前問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讓我們明瞭十信位,認識十信位,是「問明品」的大意。「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須來」。解行一定要相應,你才能真正得到它的受用。「乃至果行圓滿已來,不離此大願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