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三) 第二參 海雲比丘

【海雲比丘治地住,謂常隨空心,淨治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煉冶心地,故名治地。 】第二住叫『治地住』,治是修治;地是心地。「空心」是真心。修行一定要從根本修,常隨真心本性,心清淨,一塵不染。隨順空心來修學八萬四千法門,叫「淨治」。「煉冶」,鍛煉冶製,長期薰陶。真修行,心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清淨,妄想、分別、煩惱,一年比一年少。如果功夫更往前進一步,那是月月日日不同。「治地」就是淨治我們的心地,把凡夫的心地,鍊冶成佛菩薩的心地;把執迷邪染的心地,鍊治成覺正淨的心地。
san3

善財童子,每參完一位善知識之後,必【先依教正觀,此明溫故。後趣求後友,意欲知新。趣求後友,然思前猶屬前會。謂上來親近善友,次聽聞正法,今正念思惟及如說修行。】 正念就能明瞭一切法,要常保持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叫「正念思惟」。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叫「如說修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佛菩薩教誨完全相應,就叫如說修行。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二) 第一參 吉祥雲比丘

善財童子第一參,參妙峰山吉祥雲。
問法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普見法,證入發心住境界。

善財在文殊座下,成 正覺之後,方求菩薩道,行菩薩行。何以然者,為覺道之後,方堪入纏,處纏無縛,始能為眾生說法解縛。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 。
san3

此一位中,悲智齊足,具差別智,入俗接凡。即如善財,於妙峰山上,見吉祥雲比丘,得諸佛智慧光明門,即除世間,諸煩惱障,以成佛智慧光明故。如善財妙峰山上,信眼明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 此是初發心住。

五十三參,開端三位,代表佛法僧三寶。「歷事煉心」是往下五十三參修學的總綱領,在一切人事物裡,去鍛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除心境迷真,心、慈悲心。於此三種住中,明得出纏,心自在故,總以十信心,自信一切三界分別無明,是根本不動智佛。於初發心住中,以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契會悟入,十住初心。以隨位進修中,安立五十個佛果次第,法門方便,皆不動智以為根本。此下 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明得十住中出纏心勝,是故善財初、二、三善知識,皆是比丘,明離纏解脫,表此三住位中行相故。

第一參吉祥雲寄發心住。對治一切世間的煩惱障,成就佛的智慧光明。第二參海雲寄治地住。除心境迷真,作十二緣生觀,令無障故。第三參善住寄修行住。除心境不明淨障,得菩薩無礙解脫門。能見一切眾生根器業行,死此生彼,悉皆明見。 Continue reading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一、信堅序言
此文緣起,是兩天前,聖芬師姐來函訊問,是否有好的善財五十三參真義解說。信堅這兩天,將舊筆記重新整理,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此文全名為 “善財五十三參的真義及斷除無始無明習氣的法門” ,這是第一集。包括信堅序言,善財五十三參概論,及五十三參緣起 – 文殊師利菩薩十信章。首先整體介紹善財五十三參的真義,及文殊菩薩如何教導善財,達到明心見性。第二集之後,再詳細解說,善財在文殊座下明心見性後,南行五十三參,每參的真義,最終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究竟成佛。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典故,是描述善財向南方尋求善知識的歷事煉心過程,可說是印度的 “善財南遊記”,媲美唐三藏西方取經的西遊記 (西遊記可能是模仿善財南遊記)。
san2 san3
現存的最完整的華嚴經是綜合八十華嚴前38品 (59卷),加上四十華嚴(40卷),總共99卷。四十華嚴是八十華嚴中入法界品的別譯本,由21卷擴展為40卷,僅得一品,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部經大分為兩個部分:前面一部分是本會(佛會),後面一部分是末會(菩薩會)。末會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唐朝貞元年間,有南天竺烏荼國王派使來朝,奉獻國王親自手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內容詳述善財童子親近奉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唐德宗得此梵本,歡喜無量,於唐貞元十二年,詔般若三藏法師,於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至十四年二月,譯成四十卷華嚴,共得一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証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講說一乘佛法的五十二位次修証法門: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佛位。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証(真)佛。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但微細無明習氣仍在,須經四十一位次,漸斷無明習氣。

華嚴經前三十八品是講各位次的修行進階法門,以及在各階層的境界。是屬於解門: 即以智 (十住) 導行願 (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一品,善財五十三參,是以善財童子為實例,解說見性之後,如何入世歷事練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去鍛鍊,將無明習氣逐漸斷除。[信堅補註: 這是為何,禪宗頓悟,明心見性,並非一了百了,仍須歷經四十一位次,乃達究竟。] Continue reading

《金剛經》要義及如何利用《金剛經》修行

一、前言
因今日 KC師兄提問,信堅利用此機緣,張貼此文,供有緣作參考,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金剛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大乘經典,但如何了解其內含真義,依教奉行,仍是修行者的一大考驗。絕大多數法師講解金剛經,以俗諦或真諦,大都依文解義。相當少的講師教導,如何依經文來修行,解說依教奉行所証的境界,以及講解如何再由此提升至佛境界的法門。

dia2 dia3

講解或看經典,有兩種不同的途徑: 一種是未開悟或只有解悟的講師或修行人,依五時說法的順序,由下乘向上乘解說。這是一般法師講經的方法。因此解說此經時,用到前期的很多小乘佛教的術語,這是讀經、解經的一大障礙。同時,也失掉宏觀,至此境界為止,不能向上一著。

另一種途徑,是已解悟及証悟的法師或修行人,先修定生慧,然後以智慧為前導,大開圓解,信解行證一乘佛法後,再回頭來看、來解說金剛經。這種由上乘向下乘的解說,先講宏觀修行成佛之道,然後再講此經所教導及此經所說,在宏觀中所處的階層。最後再以一乘義,講解經文內容及經文所說境界。講經以自己所証悟的語言、文字講解,不用心意識,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上等、正確的講經方法。這是五祖弘忍及六祖惠能的教法。(去掉了小乘與大乘的大部份術語,以一乘佛法解說。) ,為上根人說。 Continue reading

眼見不實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導論
信堅寫了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修証法門後,意猶未盡。深悟佛經所說, “眼見不為憑,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是諸法實相。這世上充滿了例証,信堅在此,試闡論之。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這不僅是幾百幾千年來的凡夫經驗之談,而且很多人更把自己親眼看見的奉為真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人們這樣說:我親眼看見的絕對不會有錯。那麼,親眼看見的,就一定是事實嗎? 事實上,絕對的客觀是不存在的,每個人在看待事物時都難免帶有主觀性,即認知上的“盲點”,因而即使是我們親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會受到主觀思維的局限,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和偏差。

二、所有 “眼見” ,都是虛幻的假相。
2.1佛經解說: 一念無明,海印頓現。念念不住,而有相似相續假相。
眼耳鼻舌身五識,只能緣取色聲香味觸五塵,是現量境,並不能分別,因為分別是第六意識的功能。五識只是單純的照見,如燈之照物,不加了別。而第六意識心,則對所照見之色起分別。第六意識將眼所見之色相與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大倉庫裡所存的資料作比較,而分別事物的形相。所以色物的種種相狀及概念,其實是意識比量的結果。這意識的分析論述,加工過程中,只是一瞬間的事 (一萬分之一秒)。因此我們所見的種種色物之相,其實都是意識境界,是意識比量分別的結果。不是真見物體的本相,而是見到加工後的虛幻假相。
illusion1c Illusion1b.pptx 圖一
佛經說,相由心生,一念森羅萬相,海印頓現,念念成形,隨念生滅,念念不住,而有時空、世界。我們所見,只是一張張不同的圖片。如電影的底片。由於念念不住,而產生相似相續相。就如放映電影,而有生動的動作、表情、變化。

禪宗大師,在修禪者的見聞覺知,五識剛發動的時候,即以棒喝為之截斷眾流,不使落到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境,而使禪者於一剎那頃,頓與現量心相應。睹桃花、聞擊竹而觸悟,都是依此原理的頓悟法門。 Continue reading

念佛法門的真義及正確修行方法 (節錄自 蓮池大師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通序大意)

一、緣起及導論
近代淨土宗法師,講解淨土法門,大有人在。但所說的幾乎千篇一律,依文解意,斷章取義的喊口號: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忘了告訴信眾,念佛法門有無量深淺層次。卻讓人只知 “持名念佛” 的皮毛,而甚少解說,念佛法門的真義與正確修法。
lotus2
雖然法師所對末法眾生,根機有限,先以利鉤 (有極樂世界可去),後令入佛智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本無可厚非,但如此偏重下等根機,卻可能誤導,中、上根機的修行者,也可能引起反感。

信堅一直想寫一篇有關 “念佛法門” 的文章,但以不是本修法門,所知有限,遲未成文。近日重讀肇論,談及漚和般若 (方便智,即後得智),因緣湊巧,看到了淨土八祖,蓮池大師的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通序大意“。他早在四百年前,就將 “念佛法門的真義及正確修行方法“,講說得非常詳盡透徹。遠超信堅井蛙之見,因此信堅在此,將其要義,節錄在下,供有緣正修 “念佛法門”者,作參考。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