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姆的整體性 全息宇宙和隱卷秩序理論 (二) 信堅前言及玻姆序論節譯

一、信堅前言
這篇是繼上面第一集,繼續解說此書的要義,及翻譯此書的 “導論”。為了增強讀者的了解,信堅採取 “中英對照”的格式。
bohm4 bohm5 bohm6
戴維·玻姆 (David Bohm) (1917 – 1992) 跟信堅一樣,是位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美國原子能之父, 歐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另一點須要特別說明的是,玻姆不但是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對禪修及一乘佛理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 有深入的探討。他曾師從印度見性的東方哲學家Jiddu Krishnamurti (吉杜·克里希那穆)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交往和深層思想對話交流(晚年和達賴喇嘛也有交往),最終提出了整體性/整體運動和隱卷序理論(The wholeness, holomovement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來解釋世界宇宙的秩序和真實的本質,試圖彌合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將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理解解釋統一起來。此即《華嚴經》所云: “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

[信堅註: 克里希那穆提(1895 – 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有神通。十四歲時由 “通神學會” 領養。”通神學會” 一直宣揚 “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 的再臨(東方的”彌勒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 “導師”。他很快就成為堅強無畏、難以歸類的導師。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

玻姆提出的隱卷秩序與顯展秩序理論,以“整體性、隱卷秩序 、顯展秩序、捲入與展出、全體運動、 真空能量海”等為基本概念,對宇宙、時空、運動、意識等重大哲學問題,進行了獨特的探討。

玻姆的整體論,就是萬法一體的諸法實相、道通為一,如有機體,不可分割。分裂法有如盲人摸象,井底觀天,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一切萬法,包括所有的科學及人文哲學,都有如在萬法的長流裡的漩渦 (vortices),看似個個獨立,各不相干。但其本質是水的流性。因此研究漩渦,除了研究其結構、性質 (顯展秩序) 外,也必須同時研究整體的水流性質 (隱卷秩序),才能圓滿了解漩渦的特性。

玻姆認為,必須融合唯物論與唯心論,來研究科學,才能達到統一場論 (unified field theory),圓滿解說。宇宙的一切現象,如量子力學、相對論、銀河系、大爆炸論等。不是純數學、唯物的 “超弦理論” 所能達到的。

玻姆的隱卷與顯展秩序理論,有如陰陽,互相消長,互融互攝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盛陽衰,陽盛陰衰)。解說易理或物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萬物一太極,由無極中生。

這世界上沒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因緣,都是決定性的。我們會感覺偶然,是因為我們智慧不足,資料不夠,無法洞察到所有 “有形、無形” 的時節、因緣。

最後,信堅認為,在這科技時代,闡揚一乘佛道,須要以科技的探討,來引進新的年輕一代。玻姆為此開了先河,與霍金 斯的”能力與強力”等書,也有異曲同功之妙。這也與明朝憨山大師,以一乘佛法來解說儒家、道家言論,引導知識分子進入佛道一樣的用心。 Continue reading

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一、導論
信堅久聞《宗鏡錄》的大名,也曾花了不少時間研讀,尤以南懷瑾的《宗鏡錄略講》為主要參考資料。可惜此錄,主要引用大乘佛經及唯識典籍,重組解說。讀者如果讀過這些經書,再看此錄,也只是複習。所說偏重於佛學,而不是學佛。因此一直沒張貼讀後心得報告。近因百魔師兄提及,信堅重新回頭閱讀,在此解說此錄的序文。讀者由中可看出此錄書寫的基本模式。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唐末五代高僧,為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六祖。《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釋延壽 (904-975) 所著。唐末之後,禪宗產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了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
mirror2  mirror3
他當時,召集了有名的各大宗派長老,匯集在永明寺,討論各派裡面互相有諍論的觀點。而成《宗鏡錄》裡的340問。都是針對佛教的教義而提出來尖銳的問題。最後由永明延壽綜合的答覆,歸納整理。《宗鏡錄》有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引用楞嚴經、唯識經文,並以美妙文句,加以解說。是學習寫古文的好參考書。可惜由於此古文言隔閡,反成念此著作的障礙。一千多年來,注解者稀。最詳盡的注解是南懷瑾大師於1969-1970年間,花了兩年,也只講了五卷,《宗鏡錄》全文的二十分之一。

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了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了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家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是個禪宗開始沒落的徵象。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一、前言
鸠摩羅什大師 (334-413) 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所說的大乘佛法義理,內容通俗易懂。經中所說的都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及入不思議境解的修証法門。此經再經僧肇(384~414)注釋,其言外之意,躍然紙上。

《維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有許多名詞,不僅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經家喻戶曉,例如「不二法門」、「無盡燈法門」、「直心是道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心淨則佛土淨」。
weimo  weimo2  weimo3
信堅將於近日,陸續介紹此經的內容。在此先從僧肇的序文講起,解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及羅什翻譯此經及僧肇寫注疏的因緣。

二、導論
《維摩詰經》為佛在世時的一位長者維摩詰居士所說。維摩詰,秦言淨名,此云無垢。其韜光晦跡,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維摩詰菩薩從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娑婆世界,現居士相,度化眾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和光塵俗。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乃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

《維摩經》是一部一乘佛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貶低二乘聲聞緣覺所證非究竟; 宣揚大乘佛教思想。《維摩詰經》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當時互相對話時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 “不二法門” 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由此不可思議之不二法門, 說明了真如法性、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四句絕百非之不可思議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為鸠摩羅什大師於弘始八年(公元406年) 所譯,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內容通俗易懂。

《注維摩詰經》凡十卷,為後秦僧肇撰。鳩摩羅什重譯維摩詰經時,僧肇參與譯經及親聽邏什講說,記錄其語,加上什門四聖中的道生、道融之解說而發抒己見,闡釋維摩經之旨意,完成此注解並作此序,成為我國佛教思想界極具影響力之書。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laotze7 laotze6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一、緣起
昨日顏顏師姐來函,提及「轉識成智」。因回覆太長,因而以此貼文回覆。關於八識及轉識成智,是唯識論的主題。網路上有很多很好的詳細解說,一言難盡。底下是信堅嘗試,大略簡短解說,作為導讀之前序。

真如本性,圓妙真常,本來清淨。只因眾生不覺,心識不守自性,起無明而成第八阿賴耶識。由第八識,生起前七識而入輪迴,生種種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不能出離。
wisdom2 wisdom1
若眾生能悟四大和合之身是幻身,六塵緣影之心是妄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可塵銷智圓,即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能背塵合覺。

二、 “識” 與 “智” 的定義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識」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意識(心)、末那識(意)、阿賴耶識(識)。

」的最大特色是能變。識有認識能力,不僅是能了別,而且它還變現所認識的對象。識變之所依,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第八識裡的種子,含藏萬法。任何種子的現行,都須經過第七末那識的審察與思量,是自我意識發生的根源。當種子變現為萬法時,經過末那識的染污作用,現行就永遠帶有「我」的屬性,任何「識」都是「我的」認識,因而產生的「所知障」。同時,因「識」把一切都執著為「我所有」,就有貪、瞋、癡、慢,成為涅槃解脫的障礙。 「」是智慧。是能了知是非邪正,而有所取捨,它超越一切主客對立分別。轉識成智是轉有漏的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

第六意識,是具有邏輯推理的知性認識能力,分別一切事相。第七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直接來源,妄執“我”為實在,恆與四大煩惱 (痴、見、慢、愛)相隨。只要你能放下執著,末那識就轉成平等性智了。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積聚萬法種子的大儲藏室,它是餘七識之所依止。能生萬法,萬法唯識所變。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三)

第三集: 十住品200偈頌解說

前言: 信堅花了整整一個禮拜,全心全力以赴,終於將此品,整理、解說得還差強人意。一般詳細講解此品,非要三個月以上不可。信堅將之濃縮至一個星期。以利讀者,從中領悟全品的要義,作為詳參此品的導論。好經不厭千遍讀,越讀越深入,法樂無窮。
ten1 live2 live5
華嚴大海,流出千經萬論。華嚴是眾經之母,經王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都與本體有關。因此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不盡。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此,此三集的解說,也只能說是經文解說的綱要、陀羅尼。望讀者能以此為基礎,領悟如來真實義。

古來讀華嚴者少,正確詳細解說華嚴經者更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因此修行者,望經止步。信堅有鑑於此,整理解說此品,用以拋磚引玉,引發更多修行者,研讀華嚴。

五、 十住位 偈頌 解說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說頌曰:
法慧菩薩講完了十住品,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界,重新的把講過的道理,濃縮起來,以偈頌重述一遍。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