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最近信堅一直在體悟這句偈語。當修行接近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時,心如止水。雖然平時無思、無想、無住、無念(無知),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原來智慧是本有,不是由多聞多讀,而是因定得慧 (六祖是個好例證;師父常說她文詞不好,不善表達,信堅一直認定這是推托之詞,須要更上一層樓,才能突破。以後有機緣,還得向師父請教此論說)。

近半年來,信堅平時好像無所事事,腦海一片空白。但一有因緣,須要解說疑難問題,或對經句有所解說,就會下筆不停,半個鐘頭就可寫出洋洋一大篇文章。譬如敲鐘,大扣大響 (無所不知) ,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無知) 。一切法門,莫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Continue reading

華嚴一乘十玄門 解說

一、 前言
華嚴一乘十玄門,係初祖杜順所說,二祖智儼所撰。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華嚴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門而開發之。
hua2  hua4a
若通十玄門義旨,則可入華嚴玄海。華嚴境界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境界,入此境界就得道、成佛了。賢首大師在《探玄記》裡略舉十門,門門都能契入華嚴境界。十玄是諸法實相,唯證乃知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能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三乘緣起與一乘緣起不同,三乘緣起,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萬法皆空。一乘緣起,即性起也。起而無起,無起而起。故起止皆是自體。緣來不聚,緣去不散。一性常泯,萬相俱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法界之緣起,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一起一切起,一伏一切伏。 (海印頓現,剎那生滅)。(海水起浪,三乘緣起觀念,認為浪由風吹而起)。一乘緣起則說,浪由水起,離水則無浪。無水不成浪,無浪不見水。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智者知一水而起萬層波浪,萬層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萬層波浪皆是一水。於是”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 水成浪,浪顯水,水之與浪不一不異,無礙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礙水,浪顯水而水不礙浪。此即水無性隨緣而成浪,浪隨緣無性而是水。一層浪是水,與水無礙,層層浪是水,亦與水無礙。以層層浪是一水,則知層層浪皆悉無礙。水譬猶理,浪譬猶事,如是則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矣。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如全息圖,也如構造人體的細胞。) Continue reading

妙高山頭 不容商量

關於 “妙高山頭不容商量”,這是華嚴經裡一個有名的典故。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文殊菩薩開啟善財童子求道之心,而展開的朝聖之旅,第一參是要善財童子參訪住在妙高峰上的德雲比丘。
h2他起初急切地往主峰攀登;然而,登上主峰,卻是怎麼樣也尋不到德雲比丘。過了七天,善財童子不再膠著於主峰山頂才有善知識的渴求時,他的心放下了,下到別峰隨心遊旅。當善財童子不再執著於主峰 山頂,他才能知曉這趟尋訪德雲比丘的意義,他的欲求放下了,他的心打開了,他開始懂得欣賞每一座山,主峰有它的高偉,別峰何嘗沒有它的美麗?他看見了山的 壯麗、山的靜穆、山的莊嚴、山的神 奇,當他領略到,每一座山都是自成天地的小宇宙,他發現了山的生命,山的語言。當他懂得欣賞山、傾聽山要傳達的宇宙意義,這時,山即以自身全然的美好,啟 悟善財童子,使善財童子回歸自然、純淨、充滿生機的性情。就在這時,德雲比丘出現了! Continue reading

略說因緣果報

cause 1一、導論: cycle of life and death此論之緣起: 這次回台,跟信深師兄一起探討下面有關因緣果報的幾個問題: (1) 在一真法界 因緣果報還存在嗎? (2)讀經、拜懺,能消除業障、消災解厄嗎? (3) 開悟之後業障就會消除嗎? (4) 如何快速消除業障? 這短論是信堅試圖以自己所知,解說這幾個重大疑問。

佛陀一生說法都是根據真俗二諦而施施一切言教。依九界百八種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大器,則直示一真法界,使之無住生心,以迄斷惑證真;小根, 則詳談三世因果,令其趨吉避凶,而為入道方便。世俗諦。世,遷流变化;俗,粗顯覆障,為凡夫眾生所認識的境界。凡夫眾生以粗躁的妄識,只能缘虚妄颠倒的境界,這種虚妄的境界對真諦具有覆障義。 Continue reading

定慧一體論

禪宗是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禪定是體,智慧是用。禪定是涉境不執著;六根涉入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定,所謂寂而常照;它不是一個死定,它起作用就叫智慧,心境俱空,照而常寂。定慧一體才能由定開慧,無所不知,寂照不二。 定慧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

定慧一體的修行綱領: 一行三昧,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有體有用,心平是體,行直是用。心平的具體境界是一相三昧: 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静,虚融淡泊。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能通達任何一法,一切無分别,平等共一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淨相。 Continue reading

物不遷論解說

僧肇之《物不遷論》,若從刹那實在,相依缘起的角度來理解,則豁然贯通。因為只有刹那實在,故諸法只于其存在之刹那方為實在,方為存在。如果過去没有續到现在,現在也不会會回到過去,事物各停留在一定的階段。這是說,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在,將來的事物只存在于將來。

憨山大師現量証到了“物不遷”的境界,他在禮佛时時,不見有身體起動的相,飛葉满空,見葉子没有任何飘动動,只是一幕幕不動的飛葉满空圖。這是因為憨山大師没有起心動念,沒有起意識分别,所以現象各住各位,本來没有遷移過。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