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義

chinggun1a1.靈界基本定律 (諸法實相)

由本體(真心、本性、佛性)起作用,萬法唯(真)心所現,唯(第八)識所變。一切法緣起。一念起,宇宙森羅萬象,一時海印頓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即所有十方三世的森羅萬象,缘聚而现,都只是在各自的時、空點上 (當下,此時、此刻) 一時頓現,剎那真實存在。《楞嚴經》一切法­「當處出生,隨(當)處滅盡」]

眾生對宇宙萬相的運行的認知,有如看電影。電影播放是每秒鐘播放24幅静態的畫面,因為放映速度快,導致第六意識的錯覺(視覺暫留,相續相),我們的見聞覺知,起心動念,念念不住,因此以為物體、影像在動、有時空、有生滅。如果把電影機的速度調低到一秒鐘只投放一幅畫面,那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一幅幅獨立的静態圖像,個個獨立。這時,我們的就不會感覺到電影上的人物在活動。因此實際上,所有十方三世的有為法的现相,都只是在各自時空點上,缘聚時一刹那的顯现 (即一副副的各自獨立的景象) 。 Continue reading

以何因缘故 佛於一切法離言法性而起言說?

雖理絶名言,非名言無以設敎,故於無名之道,假名相說,而名以召法,法以應名。瑜伽師地論云:“何因缘故,于一切法離言法性而起言说? 若不言说,则不能為他说一切法離言法性,他亦不能闻知是義;若無有闻,则不能知此一切法離言自性。為欲令他闻知諸法離言法性,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说。”

如來為了說法方便,為了教化眾生,不得不於離言名相中,假立名相,說有為無為。凡夫往往把概念當作實証,並對概念產生許多想象,越想越多,越想越複雜,结果,思想認識與事物的真相越差越遠。一切經典都是為了顯示真理,然而经經典的本身並不是真理。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觉覺;即于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正等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為。真理是離開名言概念的。有為、無為、真如、法性、實相、般若、圓成实實性、一實相印、佛性、真心、不二法门門、勝義諦等這些都是概念 。

一切聖者,以聖人的知見、智慧,証得了離開名言的宇宙人生實實相之後,為了讓那些没有証得實相的眾生,也能够覺悟,才安立名言、概念,說有為、說無為。 Continue reading

論度眾生的真義及悟後起修

這論說的緣起,是因信堅為解說華嚴三昧業用(即還源觀裡,一體起二用的第二用,法界圓明自在用)。為何華嚴三昧是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這就是悟後起修,也是華嚴經賢首品第十二所說,“華嚴三昧者,即真如智廣修菩薩萬行,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弘法利生);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quan 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境是內心的顯現。因此,眾生是虛妄的。但為何佛教導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眾生無邊皆須度呢? 原來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自己的無明習氣: 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徹底瞭解了諸法實相,才能知道什麼是無明習氣、妄想、分別、執著。 Continue reading

金剛經四相的真義

Ming2據我所知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三種解說:(1)凡夫(小乘人)四相; (2) 修行人(發菩提心的菩薩)四相;(3) 真諦四相(或四見). 底下是稍詳細解說.

(1) 凡夫 (小乘人)四相: 普通金剛經註解都解說凡夫四相(或一筆帶過修行人四相) ,這不是金剛經裡四相的真義.這在普通講解裡說得很詳細 但不是金剛經的深義)

2. 修行人 (發菩提心的菩薩)四相: 這是金剛經裡四相的較正確定義 (見道源長老講解及六祖口訣)

道源長老: 「金剛經」上的我執是微細的我執,不是平常對小乘人開導時所說的那個凡夫執著五蘊假合臭皮囊的我。你發了大乘心要度眾生,我為能度者,這就是我相,人為我所度者,這就是個人相,人度所度種種差別的相叫眾生相,再執著不捨叫壽者相,合起來就叫我相。說明白一點,這個我相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我相,這叫微細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假使在心裏起了個相,譬如起個我要弘揚大乘佛法,我要弘揚「般若經」,這就是個相,我要度眾生這就是人相,種種差別,種種相,就是眾生相,執著不捨就是壽者相。你心一起執,四個相就生起來,這叫我執四相。 Continue reading

心經要義

quan1

信堅近日, 因緣巧合。 看了文珠法師講解華嚴經總結 菩賢行願品 後, 深心敬佩。 因而再看其師 (海仁法師) 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字字珠璣,然後再拜讀元音老人講解心經抉隱。 此一系列因緣,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佛講 “般若”二十二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而《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精華中的精華 (核心) 。故曰《心經》。

看了楞嚴經後,再看心經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楞嚴經就是心經的解說。底下是心經要義,只有兩頁。信堅發心摘其要義,以贈有緣。笑納。 Continue reading

略說 “真經原來無一字”

萬卷經書皆不用,莫從紙上覓佛法。真經原來無一字,紙上尋經空費心。

《達摩寶傳》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
真經不與紙經同,紙上尋經枉用功,有人參透其中意,安在巍巍不動中。
人人有卷無字經,不用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
心外求經路便差,水中月影鏡中花,念佛有個自性佛,念經有卷無字經。
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參禪悟道,不能憑藉,語言文字,更不可拘泥於文句,要全憑心意參悟。起信論云: 無文字相、無名字相、無心緣相。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向紙上覓佛法,不要向人中找真佛,只能向人中尋善知識。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