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瑪那·馬哈希 (Ramana Maharshi) 的自我參究 “我是誰?” 頓悟法門

一、 前言
信堅過去八年來,一直參研一乘佛法及禪宗見性法門,至今 “信、解” 似乎已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 “路漫漫長兮” 的 “行、證” 旅程,等待機緣成熟,明師的當頭棒喝、臨門一腳。

在此同時,亦以信堅園地為道場,與同修分享修道旅程,路上所見的景觀。藉以拓寬心量,深入實相。隨順高靈的引導,攝取不同的經歷與覺知。最近一個月來,被引導至親近現代靈性大師 (拖勒及霍金斯) 的見性因緣以及他們見性法們。這一禮拜,又被引導觀看拉瑪那·馬哈希尊者 (Ramana Maharshi) 的自我參究 “我是誰?” 的頓悟法門。深受其深入淺出的簡易教導所啟發,因此在此,向讀者介紹。

馬哈希尊者的自我參究 “我是誰?” 頓悟法門,其實跟自唐代以來,禪宗大師所教導的 “念佛者是誰?” 幾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 “過程與細節”。馬哈希尊者在十六歲時,因親身體驗,自我參究 “我是誰?” 而頓悟見性。而且此後一生,都在見性境界中,因此所說的都是親身所證悟的諸法實相,所教導的是真修實證的見性法門。依教奉行,人人都可頓悟見性。

二、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 自述的頓悟經歷
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 1879 – 1950)是一位印度教大師 (Sri) 和jivanmukta (活在世俗中的解脫者)。他被封為 “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 (世尊、室利、拉瑪那、見道聖者)。[Bhagavan(薄伽梵)意指世尊、神;Sri(室利)是對聖人的尊稱,意思是「神聖的」;Ramana 為其本名 Venkataraman的縮寫;Maharshi是「偉大的見道者、尊者、仙人」。] Continue reading

霍金斯 “療癒與康復” (Healing and Recovery) 精華意譯與註解

信堅謹以此文,贈送給我親愛的妹妹。希望她能依教奉行,自癒頓癒一生的病痛。 二哥

一、前言
信堅近兩個星期來,回頭重看霍金斯全集。可能是機緣成熟,經過十年的修證一乘佛法,大概已準備好了,因此不但看得快,而且也深入了解,並且證悟了不少書中所說境界。

依霍金斯的著作言論,如以華嚴經的標準來判斷,霍金斯應是十地以上的見性聖人。所說皆是真理,諸法實相。信堅在此鄭重向讀者推薦。其中有淺有深,但無論如何,都是正知正見,讀後可增長智慧、拓寬心量、認清實相。讀者只要選擇看得懂的部分先看,較深、較高階層的部分,稍看過就行,不要勉強以心意識解讀,或者亂加批判,否則反成毒藥。記住,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此叢書是高階層靈修指南,要反覆仔細閱讀,不能速讀,也不能急著想了解一切所說。讀者要有信心,依教奉行。以無所得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水漲自然船高,水到自然渠成,瓜熟自然蒂落。[信堅註: 信堅園地闢有 “霍金斯言論“專欄,介紹霍金斯言論的要旨,可作為研讀霍金斯叢書的導讀。]

此文特別介紹 “癒療與康復” (Healing and Recovery) 一書中有關 “療癒各種疑難雜症” 的基本原理。依教奉行,可以自癒、頓癒各種肉體及心理疾病。其中有些方法,與信堅在此園地所說的 “自癒、頓癒” ,不謀而合。同時此文解說了 “屈服” (Surrender to God) 的真實義,顏顏師姐可仔細研讀體悟,依教奉行,頓悟就在眼前。[並歡迎讀者分享自癒、頓癒的經驗與心得]。

明心見性,是覆蓋真如自性的小我消失、引退了,讓真我的光輝自然顯現,有如雲開日出。要達到此境界主要有兩種捷徑,一是碰到極大的災難,自我自知無法應付,而自動引退,讓真我的無量德能處理,這是霍金斯的教導與他的親身體驗。另一種是經由禪修,放下看破,無住無念,讓小我慢慢引退,終至機緣出現,讓小我瞬間消失,而體悟到真我的無量德能 (雲開日出)。這是所謂頓悟。頓悟之後再漸修,讓真我恆現。 Continue reading

霍金斯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 精華意譯及註釋

Power vs. Force 是霍金斯言論的精粹,若能讀通這本書,就可不必再讀霍金斯的其他著作。信堅寫此文,以意譯方式,簡短介紹及註釋此書的導論、能力與強力的真義 (第八章)、天才與創造力 (第十五章)、人類意識的演進 (第二十章)、及靈性爭扎 (第22章)。所說的都是霍金斯,以淺顯文句,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是同修們入道見性的難得教導。此文可做為讀者深入閱讀此書的導讀。

一、信堅前言
霍金斯 此書,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 是信堅開始真修實證的啟蒙書。早在二十年前,就聽聞此書所說的 肌肉測試及意識階層,但一直機緣未成熟,聽而不聞,沒興趣買來讀。一直到十二年前,大孫兒 紘燁先生入母胎,帶來了新靈氣,入世報恩,以高靈性,來接引阿公、阿嬤,我們夫婦才開始,全心全力,看霍金斯叢書。當初看時,相當吃力,因為不熟悉其中的許多新名詞、新觀念,及難讀霍金斯的德國英文。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精進,雖對其中所說一真法界的實相,未能深入了解,但對如何正確修行見性的菩提之道,卻有了整體概念。但當時,對於如何在每一階層,真修實證,提升意識階層,仍未了解。因此又花了一整年,開始研讀華嚴經,信解行證成佛法門。之後,才真正的開始進入菩提之道。以後乘著菩提度舟,一路順風,由小溪至大溪,由小河至大河,再入大海。越修進境越快,以至於無功用道,一日千里。十年來在菩提道上,雖一直深深記得霍金斯大師的教導,但主要修行法門仍以一乘佛經為主。由定開慧,深入諸法實相。

最近信堅看了托勒 “當下的力量” 一書,全神專注在當下, 隨文入觀,突然生平第一次發現,對書裡所教導的與所說的境界,字字句句,及每一段,都能清清楚楚、深入體會其中深義,沉浸在書中的甚深能量場之中,與托勒同遊一真法界。全身舒適、寂靜,法喜無量。這幾天回想起來,忽然醒悟,多年來的修証,似乎有所進展,已接近機緣成熟了。

以此因緣,這兩天,信堅又回頭重看霍金斯的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此時重看,發現亦對此書中所教導與其中所說的見性者境界與見性者行履,有深切感應。同時對其中所說的諸法實相,也如舊識,皆能字字句句,深入體悟,法喜無量。此書所說,似乎比托勒書所介紹的,深廣了很多, 因此信堅發心,在此書寫此文,與大家分享心得。 Continue reading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三集

The Power of Now –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 Part Three

十一、開悟、見性 (Enlightenment)
隨時隨地進入當下 (Enter the Now from Wherever You Are).
11.1 救贖的真義
救贖 (salvation) 不在另一個地方或時間。它就在當下。真正的救贖是成就、和平、生命的圓滿。它就是做你本然的自己。感覺你內在那個沒有對立的善。感覺本體自性圓滿的喜悅。它的感覺是一種常駐的臨在。

真正的救贖就是認識你自己是所有存在的源頭 一體。真正的救贖是從恐懼、痛苦,匱乏和不足的狀態所產生的缺乏、需要、求取、和攀緣之中解脫。也就是從以“心理需求”為形式的過去和未來中解脫。

11.2 要臨在 (Be present)
指責,捍衛,攻擊 – 所有那些旨在加強或保護小我 (ego) 或滿足其需求的模式將變成累贅。如果你的伴侶,在你已經自由的時候,仍然與心智和痛苦之身認同。這將是個重大的挑戰。不是對你,而是你的伴侶。與開悟的人生活並不容易,或者更容易讓 “小我” 發現它具有極大的威脅 (自我需要問題,衝突和敵人來加強其身份所依賴的分離感)。

11.3 失敗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對很多人來說,以各種形式呈現的局限、失敗、失落、疾病、或痛苦,反而變成他們最佳良師。這些負面事件,讓他們學會了放下虛妄自我形象,以及小我所執著的表面目標和慾望。這些負面事件,給了他們深度、謙卑、和慈悲。每當任何負面事件發生時,在其背後都會隱藏著深刻教訓,儘管你當時可能看不到它。即使是短暫的疾病或意外事故,也可以向你展示生活中真實和不真實的東西。

人生低潮 (down cycle) 是靈性覺知成長,絕對不可或缺的激素。你必須要在某一個層面上有個大失敗,或者經歷沉重的失落、痛苦,才會受到靈性維度的號召。要不然,你的大成就變得空虛毫無意義,反而成為你的失敗。失敗隱藏在每一次成功中,而失敗也隱藏著成功的種籽。(Failure is concealed in every success; and success in every failure).

從更高意識階層的觀點來看,所有情狀都是正面的。當你活在完全接納本然的時候,你的生命中已經沒有了“好壞”的心智分別。從心智的觀點來看,有好壞、善惡、愛恨的分別相。例如,當一個心愛的人剛剛去世,或者你覺得自己的死亡臨近時,你就不可能快樂。但你可以保持平靜。可能有悲傷和眼淚。但如果你放棄了抵抗,在悲傷之下,你將感受到深沉的寧靜,靜止,神聖的存在。這是存在的散發,這是內心的平靜。做你必須做的事。在努力的同時接受本然。 Continue reading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二集

The Power of Now –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Part Two
前言: 信堅之所以介紹此書,是因為它是信堅生平第一次,將全神貫注在當下,隨文入觀,忘了身心,與托勒同遊一真法界,感到全身能量充滿,無量平靜與法喜,似乎進入了意識的更高層次。

信堅全心全力書寫此文,至少將整本書仔細研讀了十次以上。第一次是看英文原版,了解全書的大意與宗旨。第二次是將全書直譯成中文。由此可以真正了解英文版內許多術語及深入了解每段落的的真義。第三至五次是整理中文版的內容,分段、標題、歸類、濃縮。第六至八次,是思考如何將此書的中譯版,有條理、簡潔的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向讀者介紹。即將直譯轉變成意譯。之後是將書中重要觀念,加以簡單註解。最後是搜尋可以代表全文宗旨,可一目了然的圖案 (一圖千文)。

因此讀者如果只花十分鐘,將整篇文章大略看過,就想了解全文內容,這簡直是異想天開。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珍寶。如果沒有專心的重複讀過十次以上,就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深廣真實義,就無法吸收其中的能量、磁場。若不專注在當下研讀,則只是增長膚淺的知識、常識,而不是增長智慧,這對提高靈性階層,沒有多大助益。(ps: 此文增添括弧內的解說,是信堅個人的淺見,僅供參考)。

六、全然地專注在當下
無論你在那裡,要完全在那裡 ( Wherever You Are, Be There Totally).
6.1 當下是通往生命和存在唯一入口
生命 (life) 是你最深層的內在存在。它已經整體,完整,圓滿。你的生活狀況 (life situation),包括你的環境和經歷。認定目標,獲取成就沒有錯。錯在以它為存在和生命感的代用品。當你尊重、承認、完全接受你現在的實相 (你在何處、你是誰、你正在做什麼);當你完全接受你所有的,你就會對你所有的、對本然、對本體,心存感恩。對當下、對當下生命的圓滿俱足心懷感恩。時機一到,豐裕 (prosperity) 自會以各種方式為你彰顯。

你無法思考 “存在” (Being),心智也無法理解它。理解存在是在當下。當你處於強烈的存在狀態,你就沒有思維了。你靜止,但卻處於高度覺醒中。

禪宗大師為了測試門徒的存在當下程度,經常出其不備地賞以當頭棒喝。如果學徒已經完全專注在當下,處於警覺狀態,他會注意到禪師從後面出現,並及時阻止他,或閃開。但如果他被擊中,那就意味著他沉浸在思想中,不專注。
Continue reading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一集

The Power of Now – A Guide to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 Part One

一、前言
靈修的主要目的,是活在當下,由定開慧。念經書、懂道理、生活經驗、世間知識等等,只是助緣。開悟是生命的轉換、靈性的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邁進到無限的生命,從迷妄的生命進入到覺悟的一真法界。

一個真正的現代見性聖者,如霍金斯或托勒,他們會從一般經書或古哲的言論桎梏裡跳出來,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以現代的科技語言,不同的譬喻,以自己的語言文字,將自己所證悟的實相,加以深入淺出的闡說。同時所說,不離真如本性與其智慧德能,讓人耳目一新,恍然大悟。同時,也將他們的高階層能量,灌注於他們的言論著作中。讀者若能 “隨文入觀”,沉浸於作者的高靈性磁場裡,則可受他們加持,如入芝蘭之室,如水漲船高,與他共遊一真法界。如能達到此境界,則開悟當離此不遠。

隨文入觀”是一種相當高的見性者境界。讀見性聖人的著作,提起觀照的功夫,照住當下。不但能完全理解它言外的深意,同時也能契入境界,“消歸自性”,得到法喜無量。讀到什麼地方,那個境界就現前。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就提生到該善知識的境界。他參訪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他是二住菩薩,他節節高升;所以他參訪到最後普賢菩薩,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現代西方見性者的言論,皆只是佛陀所說的”大海一滴水”。不管如何說得 “妙舌生花、千變萬化”, 仍然像孫悟空,雖有七十二變,逃不出 “如來佛掌”。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以不同的語言、譬喻,可以激起讀者的新認知、內在能量。[信堅註: 佛說法四十九年,以其甚深證悟的境界,種種譬喻解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更於無形法界,為法身菩薩演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其他見性者,只能就其中一部分,加以註解。]

此書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Eckhart Tolle),1948年出生於德國,是當代重要的心靈導師與作者之一。二十九歲那年經歷一場深切的內在轉變,徹底改變了他的生命軌道。接下來幾年,他放下了所有關係、工作、身分,專注於讓這份轉變更深化、更完整。之後,他開始在倫敦擔任個人與團體的心靈導師。托勒不傾向任何宗教或傳統思想。在教導當中,他用一種簡單明瞭的語言傳達了古代精神啟蒙大師簡單而深刻的訊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找到內心的平和。

作者此書,以德國英文書寫,比霍金斯的叢書更難讀。但所說的都是教導修行及見性法門。因此似乎只有已瞭知一真法界實相 (一體觀念) 的修行者,才能將它整體連貫。普通讀者,大都只能了解其中對自身有用的片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南,但這已是相當難得了。

因此信堅書寫此文,不是 “直譯”,而是經過整理、濃縮的 “意譯”,讓讀者易讀,也較有整體觀念。希望對大家進修菩提大道,有所助益。此文共分三集。這篇是第一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