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續高僧傳》中對四卷《楞伽》之授受,有如下的敘述:初達摩祖師 (?—642) 以四卷楞伽,授慧可:「我觀漢地唯有此經解,仁者依之,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 師〈達摩〉又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法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禪宗這一段膾炙人口的傳說,讓楞伽經之名,流傳後世。信堅久仰此經之大名,但以因緣未具足,沉吟至今。近日因緣具足,首看 太虛大師(1890-1947), 於1914年講於寧波天童寺,所講說的 “楞伽經義記“,再看南懷瑾大師(1918-2012),寫於 1961年的一部巨著《楞伽大義今釋》。綜合這兩本書的解說,終於突破心理障礙,了解了此經的要義,不盡手舞足蹈,法喜無量。因此在此,簡單介紹此經的要義。瞭解了此要義,對此經有整體的認識後,讀起此經,就不難懂了。
二、《楞伽經》難讀之原因
一乘佛經難讀,《楞伽經》更難讀。本經相當長,是一部大乘經。《楞伽經》難讀,一來「名相、術語」多而且複雜,都是讀者不熟悉的佛法、哲學術語。再者所討論的範疇廣博,包羅萬有,人文、物理、宇宙、術數、「唯識學」、「法相」、「如來藏」、各個不同教派的修道立場,不同種類的「中觀」見地─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阿陀那、阿賴耶、阿賴耶識等等,結合成一本文字優雅的經典,難讀、難理解,卻是甚深微妙法。
同時,其中所說義理,也相當深奧難懂。因為《楞伽》奧義,本為融通性相之學,指示空有不異的事理,說明理論與修證的實際,必須通達因明(邏輯),善於分別法相,精思入神,歸於第一義諦。同時要從真修實證入手,會之於心,然後方可探驪索珠,窺其堂奧。讀《楞伽》極需慎思明辨,嚴謹分析,然後歸納論據,融會於心,才會了解它的頭緒。就如蘇東坡所說:「楞伽」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楞伽經》說明唯心、如來藏及阿賴耶識之教義。它可以說是一部佛法哲學化的寶典。在漢地傳播的主要佛教宗派:禪宗、唯識宗、法相宗亦以《楞伽經》為根本,而華嚴宗、天台宗的心要亦可以與《楞伽經》互相聯繫。
三、釋經題
《楞伽》字意,一是指珍寶,二是指不可入、不可往之處。是個地名,指:師子國(錫蘭島)。島在海中,島上有個國家,稱楞伽國,或楞伽城。島上有個楞伽山,山上居住了很多羅剎、夜叉,人皆不敢前往,故稱為危險處。
楞伽經,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亦稱《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阿跋多羅者是指入、無上之義,全意是「大乘入不可入、無上寶經」。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