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簡介 (二) 釋經題 華嚴三聖 聽法十眾 教起因緣 十玄門 悟後起修

一、前言
信堅在解說華嚴經文之前,先對華嚴經作個整體介紹,讓讀者有個整體概念,作為讀華嚴經的導讀。此文是繼續上文: “《華嚴經》簡介 (一) 緣起 四分 階位 七處九會“,在此再講說 “釋經題、華嚴三聖、聽法十眾、教起因緣、十玄門、及悟後起修”。

二、釋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方廣佛華嚴經者,直示諸佛眾生平等,佛性本真德用也。三世諸佛所同證,十方菩薩所同修,大千聖眾所同尊,法界眾生所同具也。此經所詮,以毗盧法身為體,以文殊妙智為用。依智斷習。則普賢妙行為因,習盡智圓,則補處彌勒為果。故以毗盧為教主,所以立體也。以文殊為信首,所以起用也。以普賢發行,所以示因也。自十信而始,五位而終,乃見彌勒,所以示果也。
hua4 hua5 hua6
入是證入、契入「大方廣」,就證得「佛華嚴」;「大方廣」是理,明心見性;「佛華嚴」是事,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報,「華嚴」是一真法界的依報,「佛華嚴」釋如來果地上的 依正莊嚴。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一、緣起
昨日顏顏師姐來函,提及「轉識成智」。因回覆太長,因而以此貼文回覆。關於八識及轉識成智,是唯識論的主題。網路上有很多很好的詳細解說,一言難盡。底下是信堅嘗試,大略簡短解說,作為導讀之前序。

真如本性,圓妙真常,本來清淨。只因眾生不覺,心識不守自性,起無明而成第八阿賴耶識。由第八識,生起前七識而入輪迴,生種種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不能出離。
wisdom2 wisdom1
若眾生能悟四大和合之身是幻身,六塵緣影之心是妄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可塵銷智圓,即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能背塵合覺。

二、 “識” 與 “智” 的定義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識」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意識(心)、末那識(意)、阿賴耶識(識)。

」的最大特色是能變。識有認識能力,不僅是能了別,而且它還變現所認識的對象。識變之所依,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第八識裡的種子,含藏萬法。任何種子的現行,都須經過第七末那識的審察與思量,是自我意識發生的根源。當種子變現為萬法時,經過末那識的染污作用,現行就永遠帶有「我」的屬性,任何「識」都是「我的」認識,因而產生的「所知障」。同時,因「識」把一切都執著為「我所有」,就有貪、瞋、癡、慢,成為涅槃解脫的障礙。 「」是智慧。是能了知是非邪正,而有所取捨,它超越一切主客對立分別。轉識成智是轉有漏的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

第六意識,是具有邏輯推理的知性認識能力,分別一切事相。第七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直接來源,妄執“我”為實在,恆與四大煩惱 (痴、見、慢、愛)相隨。只要你能放下執著,末那識就轉成平等性智了。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積聚萬法種子的大儲藏室,它是餘七識之所依止。能生萬法,萬法唯識所變。 Continue reading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前言
此要解是信堅依淨空法師108講,一千多頁,去蕪存菁,增刪補充,繁辭必削,缺義復全,不失要義,濃縮成27頁,以利華嚴初學;也是普賢行者,長期薰陶,依教奉行之要典。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但《華嚴經》卷數太多,境界深廣無際,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想著入華嚴境界,卻不知如何契入。杜順和尚(華嚴初祖) 慈悲,著「妄盡還源觀」。之後,智儼、賢首(法藏國師)、清涼、宗密,代代承傳,將華嚴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妄盡還源」,意為妄盡心澄,還復清淨圓明之本源、自性。

Hwa 1 Hwa 2 Hwa 3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一卷,是法藏晚年所寫的一部賢首宗的觀法著作。他備尋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華嚴宗前面三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也是《華嚴經》的精華奥旨。奥旨是奥妙的宗旨。還源是返本還源、就路歸家、回歸自性、圓證無上菩提。要還源必须把妄念斷盡,妄念就是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着。

賢首大師將《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契入華嚴境界,用很簡單的六門把它列出來。教修華嚴之觀法,斷除諸妄,還歸於一心之本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全文分作六門: 顯一体, 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前三門講看破,解說靈界諸法實相;後三門講放下,教導如何妄盡返源。 Continue reading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1677–1841卷) (12/7/2006–9/29/2007)
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花了146小時 (72卷)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 精華。 信堅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如果看得懂,恭喜你,你有前世修來的慧根。如果只能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只要慢慢薰陶,有一天你會證悟這裡所說的靈界實相。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業就是事業,我們所造作的,用是用途。《華嚴經》上講了十門,三昧是無量三昧,十門是無量三昧的歸納。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