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Yoga” 一詞,有兩種翻譯。一是 “瑜珈”,另一是 “瑜伽”。現代人所稱的 “瑜珈” 是一系列的修身養心方法,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而 “瑜伽” 則是古老印度禪坐修身心,走向三摩地或自我實現旅程。即探尋「梵我一如 (天人合一)」的道理與方法。
信堅這二十年來,除了打太極拳,練導引、瑜珈、及禪坐外,亦略讀《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小乘、大乘、禪修、及一乘佛法。信堅的淺見是,古老的 “瑜伽” 是一條修行入門的正道。但只是築基功夫,走向三摩地 (禪定三昧) 的進修方法。並不是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Prajna Paramita),大智慧到彼岸之上,證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nuttarā-samyak-saṃbodhi, 無上正等正覺)” 的法門。
此文是信堅,以瑜伽外行人,對瑜伽法門真義的淺見。實是井蛙之見,坐井觀天,僅供諸大德,酒足飯飽之後,談天論地之用,笑納!
二、印度最古老的 “瑜伽”,《薄伽梵歌》第六章。
印度古老的 “瑜伽”, 源於 “奧義書 (Upanishads)“(約西元前五世紀)印度史詩裡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被多數印度教徒視為聖經。總共有700頌,分成18章,描述 黑天 [ 濕婆 (Shiva) 的化身克里希納 (Krishna)], 對主將 阿朱納 (Arjuna) 王子的一場奇妙的靈性對話。其中第六章,專講 “瑜伽”,是黑天描述冥想的正確姿勢以及達到三摩地(禪定)的過程,談及 “四種瑜伽與第四道”。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