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物第二十六 (一) 外物不可必,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一、前言
此篇是在莊子雜篇,屬於後世之人,假莊子之名所作。所說屬於,在此末世,如何待人處世的一些讓人深省的哲理。信堅在此,解說此篇第一大段: “外物不可必,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之義及解救之道。此文標題字句很難懂,但讀者如有耐心看完下面解說,則此句可成為待人處事的千秋萬世格言。
chang3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就是說,當聖人在世時,能將大道行於天下,天下無為而治。當聖人辭世後,世風日下,只能執古之道以御今,做到德;等而下之,做不到德,就要求仁;做不到仁,就要求義;做不到義,就要求禮。當君王大儒開始教導,忠孝禮智信時,世道已淪落,世界開始大亂。

莊子於此段文章,首先描述,當世界淪落到君王世儒倡導 “禮義忠孝” 的時候,社會已亂象橫生。眾生迷惑,處於 “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之困境。因而莊子教導,如何生存在末世的妙方:  “外物不可必” 法門。但要真能做到,則須智慧決擇。因此根本解決之道,仍是提高眾生的靈性階層,返本還原,由禮返義,由義返仁,由仁返德,由德返道。 Continue reading

王洪圖教授 “打開《黃帝內經》之門” 第一章與第二章精華節錄  

信堅前言
王洪圖(1937—2009),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曾任該校中醫系副主任、內經教研室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國家中醫藥繼承工作中的指導老師。曾研究《黃帝內經》三十年,將其倒背如流,終生致力於黃帝內經的講解及醫普。

王洪圖教授此書,可謂中醫的醫普,簡單、明瞭、扼要的介紹中醫的鼻祖經典 “黃帝內經”,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信堅讀之,手舞足蹈,法喜無量,特於此貼文,簡介其要義。全書共有四章,信堅也因此將此介紹文分為四段,以利讀者將此文與全本書對照。此文是此書第一章及第二章的精華節錄。[讀者可網購此書,或到下面網站,閱讀第一章及第二章全文。]
huang18  Huang5 huang19 CREATOR: gd-jpeg v1.0 (using IJG JPEG v80), quality = 90
王洪圖中醫教授,不求名、不求利,一切為天下蒼生,不遺餘力、孜孜不倦的以其親身經驗與了解,深入淺出的講解黃帝內經,讓不信者信之、不懂者懂之、已懂者悟之、証之,可用於解除身心病苦,養生修性。不但可用以自癒、頓癒、癒他,同時也教導養生、去病延年之道。誠然是菩薩心腸,信堅從他的講解,獲益良多,深心敬佩。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大宗師第六 精華解說

一、 前言
近幾個月來,有很多同修在此園地,點擊莊子論文,表示來參觀信堅園地的有緣人,靈性階層已相當高。同時,也因台大美女教授蔡璧名 “正是時候讀莊子” 暢銷書,(莊子養生主 之一,最底下信堅回覆的介紹),在台灣引起莊子熱潮。因此信堅趁機在此,繼續解說莊子 (南華真經)。

古代聖人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其出生年代,介於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6年-前486年) 之前後,早在佛經未傳入中國前,就由道德經及莊子兩本經書,闡說 “道” 的本體與德用。此 “道” 即佛經所說的 “真如、佛性、真心、本性” 。
chuan1 20170812a tree1a
莊子大宗師,相當明顯的闡說什麼是道,如何得道,及何謂真人 (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所說與佛經,幾乎完全相同。正所謂”佛佛同道,真理只有一個”。只因此章古文字句難懂,與佛經所說相同,因此很少被提及。信堅書寫此文,用意是節選此章精華,詳加解說,讓讀者了解我們古代聖人,如老子、莊子,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

「宗」指敬仰、尊崇。師者,誨人以道,誘癡入慧,扶邪歸正者也;「大宗師」是以 “道” 為師。清心寂神,離形去智,忘卻生死,順應自然,就是「道」。大宗師就是我們自己清淨的、原始的、沒有起分別的、沒受污染的、未始有封的這個自性本心。

二、何謂真人? — 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真人是 真正明瞭 “道” 的人,也就是得道之聖人。只有見了道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修道,才能有真正之智慧,四辯才無礙。此段歷顯真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只有「真人」才有真知。不恃其成而處物先。做事心不着意成功,也不考慮失敗,事來即做,作了即了,恒常保持無爲之清淨心。不以機謀矯飾之心,對待周遭事物,不執著、不強求,不逆道而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虛夷忘淡,而能為眾士自歸。因此真人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無復驚懼。[信堅註: 道教所謂的真人,是修道接近於成仙的道士,還在六道、人間,輪迴遊蕩,離此地所說的 “真人 (法身菩薩)”,其境界還相差十萬八千里。] Continue reading

《菜根譚》精華淺釋 (二)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155)
謝世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功成、名遂、身退)。謝事:謝絕世事。指引退。居身:自身的居所。獨後:不與人爭而居後。當事業全盛的時候,最好能夠急流勇退,不但自己能愉快的全身而退而且使人追慕惋惜。置身要居於與世無爭的地位,才是處世安全之道,受人尊重之根源。古語云:「功成身退。」這是君子之教,當事業全盛時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羨慕不已。平時置身的場所應當選擇與世無爭的地位,這樣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會嫉妒,實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煦育:化育、撫育。煦,溫暖。忌刻:猜忌刻薄。朔雪:北方的雪。心胸寬大溫厚的人,好像春風一樣,禽獸草木都受他的和暖之氣吹育,而欣欣向榮,人們都願意與他親近。反之,性情殘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沒有不枝枯葉脫,這樣的人還有誰敢和他接近呢?所以,「待人接物」應當如春風之和,而拒秋氣之肅殺。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心虛:內心空明無雜念。息心:停止思慮。見性:悟徹清淨的佛性。撥波覓月:即水中撈月,形容虛無飄渺,求而不得。意淨:意念純淨。不了意:意念不能看破。索鏡增塵:在滿佈灰塵的鏡前照自己的顏面。

心、 性、意三者俗語叫做「心」,但其實有點區別,「性」就是萬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徹悟的人才能夠照見本性。所謂「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謂 「意識」也就是心的馳聘與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經紀人,意識是受命的夥計。這三種東西雖然在人身裡面發生作用,結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當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時候,就會顯露出本性來。假如善惡是非、取捨憎愛的各種念頭不能熄滅而想要徹見本性,那宛如「鏡中看花,水裡撈月」,是絕不可能的事。當意識淨化,不被妄想與煩惱污染的時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識不清而妄想尋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塵污的鏡子上面想要見出鏡子的光明,也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見性,必須先明瞭心念,明瞭心念必須先清淨意識。 Continue reading

《菜根譚》精華淺釋 (一)

前言:
菜根譚的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他精通儒、釋、道,尤其是對佛法有特別了悟,能以淺顯的文字,描述甚深佛法,可能是一位隱姓埋名的證道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精華,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以優美的文詞,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 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這書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 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上、下二集,上集有二百二十五則,下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此文是四年前信堅園地剛開張時所寫的第一篇文章。當時信堅花費了約一個星期,整理全文及其解說,頁數相當多 (一百多頁)。為便利讀者,在此特別挑出其中精華111則,加以淺解。現在重貼此文,分成兩集。第一集包括前 155 則裡的精華選譯。第二集包括160 至 360 間的精華選譯。希望它對你們進德修業,待人處世有所幫助。希望大家能聞到其中的 芬多精 “(Phytoncide)” 香味,顏顏師姐應開心了。 Continue reading

黃石公的智慧哲理 (一) : 懷器在身,乘勢而行,待時而動。

一、前言
信堅此文論述古聖先賢所說,成大功、立大業、明哲保身 的基本法則: “懷器在身,乘勢而行,待時而動”。此文 以黃石公《素書》為主。闡述乘勢待時,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即使有了智慧,有了基礎,還是要乘勢而行,待時而動。此即《孟子·公孫丑上》所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讀秦漢史者,對 “黃石公圯橋授書張良”,這一噲炙人口的歷史典故,當甚為熟悉,但知其內涵者,卻少知又少。有幾人讀過 黃石公 的素書?了知其內涵? 由中受益?  以此,信堅今早草寫此文,介紹素書第一章,第二節,讓大家了解此書的寶貴,有時間可瀏覽一下。

二、關於 黃石公《素書》的歷史典故
黃石公(約公元前292年 – 前195年),秦漢時隱士,別稱圯上老人。張良(公元前250年-前185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與蕭何、韓信共稱漢初三傑。
chang3 chang2
黃石公圯橋授書於張良,張良靠這部《素書》,興劉滅項,功成身退。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

《黃石公素書》六篇,原文只有六章132句,1336字,詞句也不十分難懂,但每句話的內蘊卻異常豐富、深邃。《素書》是一本天下奇書,世人欲成大功、立大也者,不可不讀。書中效法天道地道,以格言形式表述的最高智慧。

黃石公得子房而傳之,子房不得其傳而葬之。後五百餘年而盜獲之,自是《素書》始傳於人間。張良靠這部《素書》興劉滅項,功成身退。但張良只用了《素書》中一些殘渣餘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敗了項羽,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如果能領會其中的精華奧義,進而有所發揮,靈活運用,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