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真諦解說

一、前言
信堅兩年半前,剛回頭重看道德經時,有感於兩千多年來,古德解說道德經,不是依文解義,就是依俗諦。信堅認為老子是得道聖人。其言說應以見性者的境界,加以闡述。因此古今對道德經的詮釋,有重新依真諦解說的必要。明末憨山大師,精通儒釋道。他見性後,回頭以真諦解說道德經,前後經過十年才成書,因而感嘆,”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刱意於十年之前、而克成於十年之後、作之於東海之東、而行之於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可惜他的解說太過簡略,意猶未盡,同時近日發覺,已有不少讀者,瀏覽信堅園地裡的道德經解說,表示大部分讀者,靈性增長,已入人天境界。因此信堅在此繼續,書寫幾篇真諦解說,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冀望十年之後,可因緣具足,以真諦解說全經。

laotz 2a laotz 1a tao

二、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三、全章略解
3.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故曰知其雄。聖人同時也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守其雌。聖人由守其雌,清靜無為,返道歸真,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百川之匯流於谿谷,能為天下萬流的總歸,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能為天下谿。

常德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無生無滅,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故曰常德不離。如果修行達到了“為天下谿”的境界,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顯現。一舉一動,都能隨順性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如初生嬰兒那樣的純潔真淨。 Continue reading

略論科學的創新 – 邏輯、推理、靈感與創造

信堅今早,將一生所學的解決世間及科學問題的方法,重新思考,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期望諸大德,不吝批評指教。此篇文章,是專業科學方法的探討,針對如何發現物理新理論的方法,加以闡述。

一、信堅前言
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的靈性階層、智慧高低成正比。
1. 最低階層,碰到問題,如入五里霧中,不了解問題,更不用說想方法解決問題。
2. 次一階層,碰到問題,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3. 遇事不知如何解決,也沒有嘗試的意願,藉故說我不知、我不懂,就了事。
4. 碰到問題,心慌意亂,幾經思索,終於找到一個粗淺的答案。
5. 再上一層,幾經思索,找到幾個so-so 的答案,自以為心滿意足,但不能分辨好壞。
6. 幾經思索,能同時找到許多解決方法,同時也能分辨出方法的好壞。
7. 遇事不知如何解決,但嘗試一、二次,就忽有神助,答案自然顯現,問題迎刃而解。
8. 不經思索,就能遇事隨機感應,一個最好的方法自然顯現。
9. 碰到問題,無所不知。知道得深廣,窮底根源。
10. 答案與問題合而為一,看到問題就同時知道解答。
由此十條,可準確測知你的意識階層,智慧高低 (從10至610 in log scale)。
IsaacNewton1   Albert_Einstein_1   galileo

二、 人類心意識的作用
2.1 意識階層 (consciousness level) 決定人類一切思想作為。 CL 與智慧成正比。人類的意識階層從1 至1000 (log. Scale), 200 是明辨是非的分水嶺,500 是理智與靈性的分界點,600以上 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2.2 CL的分佈,有如金字塔。82%人在200 以下,4% 在500 以上,0.4% 在600 以上。愛因斯坦及牛頓在499.

2.3 CL 決定成就。CL 越高,見識越深廣。 Continue reading

再論 自癒 頓癒

導論
健康是快樂之本。人生最大的福報,是身無病痛,健康長壽。其次才是妻賢子孝、功名利祿財富。佛經裡常說,大菩薩應化在世間,和光共塵,示現生老病死,自癒頓癒,以親身體驗,教導眾生,解脫病苦。普通修行人,當修行至某一階段,也會開始感受周遭的苦難,因而悟出,解救眾生苦難之法。此即同體大悲,亦即維摩詰所謂: 眾生病,故我病。

自癒力就是生物依靠自身內在生命力,修復肢體缺損和擺脫疾病。自癒力相對於他癒力而說;他癒力是借助醫生、藥物療病。自癒力來自於人體的自癒系統,它的內涵中除了免疫能力外,還有修復能力(癒合和再生能力)、內分泌調節能力、應激能力。

“頓癒“是一個人,有一些普通須要長期吃藥、療養才能治癒的病痛,卻依某種運作,奇蹟的在相當短期內,忽然痊癒,完好如初。有如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黑暗永除。

信堅之前,對此議題,曾寫了幾篇文章,在此園地跟大家分享。
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解 (一)
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解 (二)
身心保健: 略論如何自癒、如何頓癒?
奇蹟無處不在 – “頓癒”的事例

信堅在此,再舉今早所証悟的另一頓癒事例,跟大家分享。

二、頓癒右腳麻痺事例
今早起床後,忽然右腿完全麻痺,不能著力,也不能伸曲、轉動,一動就痛徹心脾。真是寸步難移。(可能晚上右側睡覺,壓到某一神經或穴道)。

一般人遇此情況,就不敢亂動,趕快送入急診,任由醫院宰割。或者想維持現狀,不敢亂動。結果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可能變本加厲,一直拖延下去,終身受苦。

信堅修行至一段時期之後,對病痛的觀點、態度,就有大幅改變。深信有問題,就一定有解答,就要尋求解答。不應自欺,自找藉口,忽略問題。

此時信堅推論,右腿麻痺,一定是神經或氣血,在某一部位被壓住或阻塞。解救之法,是要試圖打通穴道、經脈。因此,信堅就用土法煉鋼,以左腳為支撐,兩手扶在桌面,身體盡量向左彎,右腿盡量拉直,右伸,同時深深吸氣及吐氣,意志集中在右腿劇痛之處。起初右腿疼痛難當,冷汗直流。但經過幾次重覆運作後,疼痛漸減。約經過十分鐘後,右腿可以行動無礙。之後,完好如初。真是奇蹟。 (It is a miracle!)

其實奇蹟,以另一種眼光看,是我們不習慣、不了解的宇宙正常運作。如能了解法界實相,沒有什麼事物是奇蹟。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

前言
信堅於三年前剛回頭重看莊子時,草寫 “逍遙遊 正解之一“。 於9/23/2013 信堅園地剛開張時,張貼此文。近因書寫 “莊子齊物論真義解說 (一)” ,重新回頭看消遙遊,同時也再重看,此文初稿 (寫於3/18/2013),發覺當時只是依文解義,也解說得含糊不清。因此,信堅在此重新修訂此文,改名為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除了較詳細解說外,也增廣內容及啟示,希望你會喜歡。

一、導論
莊子(369B.C.-286B.C.),與孟子同時。『逍遙』是悠遊自得,自由自在的樣子。『逍遙遊』就是任運而作,自在解脫。主要在闡述『莊子』所追求的人生處世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能『無待』,沒有憑藉外物、外力,全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無住”。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chung2   chung1   shiao1
莊子的文句,相當白話。每段的含意,似乎簡單易懂。教導我們很多新見解、新觀念,拓寬我們的視野及心量,向上提昇。但整篇是由很多不同段落的小故事所組成。粗看它們似乎都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其實它是一貫的,有主題的。要看完整篇後,才能將所有片段,拼湊起來,看出全圖。

此文所解說的寓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文首先解說前面四段的寓言及其本身所包含的真意。第一段是鯤鵬之喻,強調大才大用,大用者的心胸及意境,拉開我們想像的空間,拓開我們的心量,讓我們在常識之外,再去探詢更高的境界。

第二段講大鵬在高空中所看到的境界,跟芸芸眾生在地面上所見,完全是不同的境界、感受。用來打開我們的想像的空間,將我們拉到一個視野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反省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觀點。

第三段,講萬物皆有所待。連大鵬鳥也有所憑藉。水淺不能負大舟,風弱不能負大鵬飛翔。甚至於能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

第四段講解蜩鳩之見。莊子藉大鵬鳥的「大」來比喻心胸、氣魄、境界的「大」,而且要藉蜩與學鳩的「小」,來比喻世人領悟力、認知力的「小」,小到無法領會在高境界中人的所思所想之用心深刻。萬物因為認知上的差距,對於事務的觀感也千差萬別。就像大鵬鳥的知識能力高遠無極,蜩與學鳩卻無法領會,此即老子所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這四段,對解說消遙遊的真義及如何達到自在解脫的境界,似乎毫不相關。這四段其實是為後面的 “至人無待” 鋪路,要達到真消遙,”應無所住”。因此此文所說,只是消遙遊的前奏,不是主題。其用意,是教導我們一些進階的新觀念: 如何以不同角度看周圍的事物及如何拓寬心量,慢慢提高靈性,邁向 “至人” 境界。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一) 吾喪我及天籟章

一、信堅前言
 齊物論是莊子裡最精彩的一篇。文辭亮麗,思維清新,譬喻生動,義法辭樂說無礙。文句相當白話,古今學者,講說無數。讀者雖然依文解義,仍可領悟,受益不淺。信堅這幾年來,反覆閱讀,手舞足蹈,一直想跟讀者介紹。但因無法,以生動簡潔的文辭,加以更深一層的解說,一直沉吟至今。近日看南懷瑾大師,不按排理出牌的講解,才稍開竅門,獲得靈感,因此成文。經云: 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因緣自會。

從莊子內篇言論,依一乘佛法標準,莊子應是位明心見性的聖人,可能是十住菩薩,得四無礙辯智: 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所有闡述,除以經論要義詳明之外,尤善於譬喻解說,使難信之法,易於趣入。智者因喻得解。
chung2  chung1
齊物論全章相當長。主要是其中除了莊子原著外,還混雜了一半以上的後人附加。因此齊物論有兩個不同境界、層次: 一是見性者的境界,應是莊子原著;另一是人天境界,有很多邏輯辯論及優美文辭譬喻,疑是後人附加。因此信堅在此,只解說莊子此論,符合一乘義理部份。

二、 導論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約與孟子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與老子合稱為 “老莊”。

《齊物論》文辭相當白話,但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它真義隱藏不彰,意在言外。雖然每段似乎簡單易懂,但很難把握住整體所包的深奧內涵。

莊子齊物論,主張人與萬物同等齊觀,物我一體,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人心與天心契合。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Continue reading

略論鷹的重生 鳳凰浴火 生死涅槃 的寓意

只有改變 (change),才能重生 (rebirth)。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孤鷹不褪羽,那能得高飛。蛟龍不脱皮,何以上青天。
鳳凰不浴火,怎成火鳳凰。佛不般涅槃,怎能得永生。

一、 導論
一般人都很忌諱談論死亡,更害怕面對死亡,其實有生就必定有死,所有生命自出生起,就開始邁向死亡。生死是因果定律自然的法則,一切生命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生緣滅,生住異滅是三界中生命的常態。生命個體通常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和死亡。

生是誕生、出生、入胎、再生。死是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諸蘊分離、捨棄身體、命根斷絕、呼吸停止,稱為死。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新陳代謝,不斷更新,永保活力。
eagle5 eagle2 phenix1 phoenix11

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大類:
1.1分段生死:指凡夫眾生,因無明迷惑,而造業受報,輪轉於六道之中。由於每一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壽命等區別。壽命有一定限度長短,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故稱分段生死。我們這個身體,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稱為分段生死。這是從粗的方面觀察。從細的方面,人身年年、月月、日日、分秒不同,我們的細胞每天都有再生與死亡。從真相來說, 是念念成形,念念不住,剎那生滅。

1.2.變易生死:有二義: 第一是見性大菩薩,因悲願心,倒駕慈航,為度眾生,應化在世間,所示現的生死。第二是三乘聖者 (阿羅漢、辟支佛及菩薩),已斷見思惑,跳出三界,分段生死已了,但仍未證果見性,仍未出離四聖法界。在此境界,因修道而靈性不斷提昇,煩惱迷惑漸漸斷除,證悟漸增。此種迷悟的遷移,悟境轉增,境界變遷,轉變遞進之境界,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是從境界的不斷向上提昇而言。

此文主旨是 就 “鷹的重生 及 鳳凰浴火” 兩個寓言,來解說變易生死的寓意。變易生死原義是指四聖法界 [即藏教的聲聞、緣覺、菩薩、(假)佛] 靈性提昇的不同階段。在俗世間,有很多生物,除了分段生死外,也具變易生死。著名的例子,如鷹的重生,鳳凰浴火,金蟬脫殼,蝴蝶破繭而出。蛇之蛻皮,龜之去殼。

人也可在分段生死裡重生,不要低估自己內在的潛力。只要不放棄,相信自己,就可重生,就可創造新生命。請看 Youtube video: “Arthur’s Inspirational Transformation! 亞瑟的勵志轉變”!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