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大學

信堅昨日,花了一整天念完了大學,深感古人濬智。大學之道,二千多年來,依然是亙古不變的哲理。用以修身,則可成聖(儒)、成仙(道)、成佛(釋)。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則國治,用之於天下則天下平。難怪自古以來,大學是科舉必考科目。
univ2a
感嘆今人只注重科學,名利財富,不知修身是本,其他是末,本末顛倒,因而身不修,家不齊,國不治,天下不太平,枉到人間走一回。

信堅老來,深悟修行治學修道,應先由下而上 (俗間文學->人道->仙道->靈界實相->佛道) ,修行至一段落後,試圖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始知天地萬物為一體,道存於萬事萬物之中。近年來,修行至較高境界,再反向而行,以一貫之理,由上而下,以求深入瞭解,融會貫通。現在回到人道,近日翻讀,四書五經,感悟良多。今以 “大學” 為題,試申論之,用以拋磚引玉,結交有緣。

信堅多年來,一直妄論,以為四書五經是老古董,只供賞玩,不務實用。因此一直避而遠之,置之高閣。近日讀之,始知完全是誤解。信堅寫此文,完全是為了自己。看了經文大道理後,要能以自己的言論,作最簡單的解說,才是真瞭解,才是永遠屬於自己的。 Continue reading

論語知多少?

導論

孔家店專賣四書五經,也兼賣歷代名人的解說。最暢銷的書是論語。但在今日電子時代,大部份人已不讀這些古董,沒時間,也不會欣賞這些古董。因此孔家店生意大不如前,門可羅雀,已瀕臨倒閉,,須要重新裝潢,產品要重新包裝。middle2a

信堅十個月前,走馬看花的流覽了一遍論語,自以為懂了,寫了一篇論語讀後感,自鳴得意。近日因寫道德經第七十章正解,看了南懷瑾的”老子他說”,喜歡他的嚴謹治學態度與博學多聞。因此也順便流覽了他三十年前講解的 “論語別裁”,才開始定下心來,仔細研讀論語。 Continue reading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聖人立象以盡意

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iching 1

《易傳》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Continue reading

略論大學、中庸

《大學》、《中庸》,非僅為儒家入門初學之基石,亦為君子終身奉行之準則,與儒家中心宗旨之所寄。大學以明德為始,新民為明德之行;止於至善,為明德之的;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明德之過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明德之實用。故大學之宗旨在明德,至明且顯也。univ 1a

而《中庸》則以至誠為經,不偏不倚,貫穿各章,唯誠始能知天命、率天性、盡人事、重人倫,由五倫、三德,而演繹至天下國家九經。終於天下至聖及天下至誠,可合天人之道於一。誠者天道,誠之者人道。本乎至誠,行乎中庸。 Continue reading

中庸第一章正解

朱子序言: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終身受用不盡。)middle1a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朱熹引用程頤所說:「不偏著、不偏左、不偏右就叫做『中』,至理永久都不會改變叫做『庸』。」『中』者純任自然,無為之法也。先天之至理,雖經萬年,永久不改不變。故『庸』者,常住之道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