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才能根本解決一切問題

前言: 信堅一直想以個人經驗,證悟所得,以淺顯文句,寫一篇論智慧與知識的文章。擱置良久,一直時機沒有成熟。今藉友人送來pps檔案為骨架,加以翻修、整理,終於成文,以贈有緣。希望它會對你有所啟示。
wise4  wise3
一件事情,本來只是單純的一件事,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就會產生焦慮;焦慮累積,會形成壓力。壓力不能解決,就變成問題;而問題太多又生出煩惱; 煩惱久了, 就變成抑鬱和痛苦。 這說穿了,就是沒智慧。

一個心情,原本也只是單純的心情, 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平撫, 起伏不定的心情就形成情緒。情緒累積下來,就產生憤怒; 憤怒積壓久了,就變成怨恨;怨恨轉向自己,就變成了悲傷。悲傷會引發恐懼,而恐懼加上了不穩定的情緒, 就會變得悲慟和憂鬱症。 這一樣也是沒智慧。

什麼是智慧呢?  “慧”是對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一接觸,就有深廣的明瞭、認識; “智” 是對事理能作最明智的決擇。因此,智慧是對任何事物,都能迅速、靈活、正確的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如目,行如足。智慧是懂得下一步,該怎麼走、該怎麼做。 Continue reading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迴向品第二十五 (一) 略說 “迴向” 的一乘真實義

一、前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不像大部份佛教名詞,俗間關於 “迴向” 概念,經過長期的的演繹,隨道場、鸞堂、五乘教導不同,而有不同解說及用意。對下根人,道堂或佛堂,每頌完一部經,不但都要迴向三處,還會迴向給冤親債主,或將功德轉讓給自己的親人,幫他們修福德,令大家生活平安快樂,事業如意。因此,普通人都以為迴向,是將本身功德,轉給他人,或幫親人修功德。

如依真諦,至誠迴向給冤親債主或親人,只能給于助緣,為他們祝福、加持,不能轉讓功德。就如佛不能將他的功德轉讓給眾生一樣,他只能以他至高無上的磁場,平等加持眾生。修福修慧,修行証道,還須靠各人,努力精進,依教奉行,自證自度。 (否則眾生,早就可依,佛力轉讓,個個成佛,不待佛菩薩累劫,苦口婆心,善巧方便教導)。所有教導,都是善意,隨機善巧,方便施教。所謂先以利鉤,勸人迴向,修福避禍,慢慢提昇,眾生靈性,待機緣成熟,曉以正道,使入真修。

light1但對中、上根,修行至某一階段,都會開始探求迴向的一乘真實義。華嚴經有三品經 (昇兜率天宮品 兜率天宮偈讚品 十迴向品),詳細深入解說迴向的真義及如何修習迴向,但此三品經,專為法身菩薩,斷除度眾生不自在習氣而設。此段經文相當長,義理深奧難懂,所處位次,夾雜於五十二位次之中,因此除清涼國師及李長者外,幾乎無見性大師,詳盡簡短解說其真義。

信堅証道仍在遙遠,不敢以己知見,胡言亂語,妄加批判,唯恐一言有失,誤導眾生,遭受天打雷劈,下十八層地獄。以此,信堅此文,專注於以華嚴一乘佛經觀點,試圖解說 “迴向的一乘真實義”。所說不是個人觀點,而是依清涼國師疏鈔及李長者合論,加以整理簡化。因此,此文可作為研讀 “十迴向品”  的導論。 Continue reading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正解

GuanYin0一、前言: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裡有一首偈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是一句相當有名的偈頌,看似平凡,卻深含義理,是諸法實相的具體描述。古今大德對此的解說,百分之九十九,都依俗諦,依文解義,文不及義。如隔靴騷癢,騷不到癢處。一個人的修行境界,是否明心見性,只要看他對這句偈頌如何解說,就可一目了然。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凡有言說,皆無實義,義在言外。人是活的,字是死的。對於一乘佛經,如法華及華嚴,世人往往依世俗觀點,依文解義,斷章取義,誤入歧途。難怪起信論一再強調,看經書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諸法實相。唯證乃知,法爾如是。

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但我們也不能亂看法師對經文解說,否則易入歧途。看經解要看已公認的明心見性聖人的解說,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才不會誤入歧途。看經書要有智慧決擇,要有明師指點,盡信書不如無書。亂看解說,不如不看。 Continue reading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 解說

導論: 大乘及一乘佛經,對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的解說,散布在諸經中,以種種不同言論、譬喻、隱喻解說,甚難抓住其整體、要點、重心。經書裡也常說,一真法界,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僧肇物不遷論裡的有名偈頌: 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馬漂鼓而不動,日月經天而不周。華嚴經第十品的緣起甚深偈頌之一: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這些偈頌,闡述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如無人解說,真不容易懂得如來真實義。
bud1 hwa.1

此地首先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套用數學術語,以基本定律及推論來解說。基本定律,是佛所證的一真法界實相,法爾如是,唯證乃知。對不信或還沒證悟的眾生,可以將它們看作是基本假設,有待求證。依此可推論到一乘佛經裡所描述的諸法實相。譬如物不遷、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不動不靜、因果同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心不可得、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等等一真法界的描述。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最近信堅一直在體悟這句偈語。當修行接近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時,心如止水。雖然平時無思、無想、無住、無念(無知),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原來智慧是本有,不是由多聞多讀,而是因定得慧 (六祖是個好例證;師父常說她文詞不好,不善表達,信堅一直認定這是推托之詞,須要更上一層樓,才能突破。以後有機緣,還得向師父請教此論說)。

近半年來,信堅平時好像無所事事,腦海一片空白。但一有因緣,須要解說疑難問題,或對經句有所解說,就會下筆不停,半個鐘頭就可寫出洋洋一大篇文章。譬如敲鐘,大扣大響 (無所不知) ,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無知) 。一切法門,莫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Continue reading

華嚴一乘十玄門 解說

一、 前言
華嚴一乘十玄門,係初祖杜順所說,二祖智儼所撰。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華嚴宗教理深玄,皆依十玄門而開發之。
hua2  hua4a
若通十玄門義旨,則可入華嚴玄海。華嚴境界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菩薩境界,入此境界就得道、成佛了。賢首大師在《探玄記》裡略舉十門,門門都能契入華嚴境界。十玄是諸法實相,唯證乃知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能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三乘緣起與一乘緣起不同,三乘緣起,緣來則聚,緣去則散,萬法皆空。一乘緣起,即性起也。起而無起,無起而起。故起止皆是自體。緣來不聚,緣去不散。一性常泯,萬相俱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係以一法而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是故一即一切,一切亦含攝於一之中(一切即一)。如是法界之一與一切互為主從,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而重重無盡,稱為法界緣起。

法界之緣起,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一起一切起,一伏一切伏。 (海印頓現,剎那生滅)。(海水起浪,三乘緣起觀念,認為浪由風吹而起)。一乘緣起則說,浪由水起,離水則無浪。無水不成浪,無浪不見水。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智者知一水而起萬層波浪,萬層波浪皆是一水。知一波浪是水,便知萬層波浪皆是一水。於是”於一、知無量,於無量、知一”。 水成浪,浪顯水,水之與浪不一不異,無礙自在。水成浪而浪不礙水,浪顯水而水不礙浪。此即水無性隨緣而成浪,浪隨緣無性而是水。一層浪是水,與水無礙,層層浪是水,亦與水無礙。以層層浪是一水,則知層層浪皆悉無礙。水譬猶理,浪譬猶事,如是則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矣。以性起故,方能一入一切,一攝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攝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如全息圖,也如構造人體的細胞。)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