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遷論解說

僧肇之《物不遷論》,若從刹那實在,相依缘起的角度來理解,則豁然贯通。因為只有刹那實在,故諸法只于其存在之刹那方為實在,方為存在。如果過去没有續到现在,現在也不会會回到過去,事物各停留在一定的階段。這是說,過去的事物只存在于過去,現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現在,將來的事物只存在于將來。

憨山大師現量証到了“物不遷”的境界,他在禮佛时時,不見有身體起動的相,飛葉满空,見葉子没有任何飘动動,只是一幕幕不動的飛葉满空圖。這是因為憨山大師没有起心動念,沒有起意識分别,所以現象各住各位,本來没有遷移過。 Continue reading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前言
此要解是信堅依淨空法師108講,一千多頁,去蕪存菁,增刪補充,繁辭必削,缺義復全,不失要義,濃縮成27頁,以利華嚴初學;也是普賢行者,長期薰陶,依教奉行之要典。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但《華嚴經》卷數太多,境界深廣無際,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想著入華嚴境界,卻不知如何契入。杜順和尚(華嚴初祖) 慈悲,著「妄盡還源觀」。之後,智儼、賢首(法藏國師)、清涼、宗密,代代承傳,將華嚴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妄盡還源」,意為妄盡心澄,還復清淨圓明之本源、自性。

Hwa 1 Hwa 2 Hwa 3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一卷,是法藏晚年所寫的一部賢首宗的觀法著作。他備尋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華嚴宗前面三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也是《華嚴經》的精華奥旨。奥旨是奥妙的宗旨。還源是返本還源、就路歸家、回歸自性、圓證無上菩提。要還源必须把妄念斷盡,妄念就是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着。

賢首大師將《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契入華嚴境界,用很簡單的六門把它列出來。教修華嚴之觀法,斷除諸妄,還歸於一心之本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全文分作六門: 顯一体, 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前三門講看破,解說靈界諸法實相;後三門講放下,教導如何妄盡返源。 Continue reading

如何說明靈界實相:沒有空間 沒有時間 動靜一源 不生不滅

一、前言
我們常在一乘佛經,或古今中外證道、成佛者著作裡看到,在一真法界(靈界) 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動靜一源、、如如不動、不生不死、剎那生滅等敘述,這些靈界實相,迴異我們物質世界(俗間)的認知。但這些著作,大都只作陳述,沒有深入解說。或者說雖有解說,語焉不詳。信堅以前,一直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未能貫通其中嗔真實義。因此,不能以淺顯文句,向人解說。

近日信堅,重讀肇論第一:物不遷論,及古大德解說,加上宗鏡錄憨山注,才恍然大悟如來真實義。其實這些解說,全都在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裡。(我以前仔細看了好幾次,仍然沒悟其中真義)。僧肇及憨山,只不過以不同語言、文字,重加解說而已。

[這就是看經書,存疑的力量,也是古人悟道的妙方。看一乘佛經,不懂的地方,不要用心意識思考解說,時機成熟,就瓜熟蒂落、悟了。]

二、基本假設 (Basic Assumptions) Continue reading

論度眾生的真義及悟後起修

這論說的緣起,是因信堅為解說華嚴三昧業用(即還源觀裡,一體起二用的第二用,法界圓明自在用)。為何華嚴三昧是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這就是悟後起修,也是華嚴經賢首品第十二所說,“華嚴三昧者,即真如智廣修菩薩萬行,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弘法利生);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quan 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境是內心的顯現。因此,眾生是虛妄的。但為何佛教導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眾生無邊皆須度呢? 原來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自己的無明習氣: 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徹底瞭解了諸法實相,才能知道什麼是無明習氣、妄想、分別、執著。 Continue reading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1677–1841卷) (12/7/2006–9/29/2007)
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花了146小時 (72卷)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 精華。 信堅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如果看得懂,恭喜你,你有前世修來的慧根。如果只能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只要慢慢薰陶,有一天你會證悟這裡所說的靈界實相。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業就是事業,我們所造作的,用是用途。《華嚴經》上講了十門,三昧是無量三昧,十門是無量三昧的歸納。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