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 (O. Henry, 原名 William S. Porter)於1907寫了一篇非常古典的小说: The Last Ivy Leaf 《最後的一片長春藤葉子》。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小說描寫患肺炎的窮畫家瓊西(Johsy)看著窗外對面牆上的常春藤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自言自語的說,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Behrman),一個偉大的畫家,聽完蘇艾 (Sue) 講述完室友瓊西的故事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前,於暴雨的夜晚,用心靈之筆,在牆上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子。
Johnsy has fallen ill and is dying of pneumonia. She watches the leaves fall from a vine outside the window of her room, and decides that when the last leaf drops, she too will die, while Sue tries to tell her to stop thinking like that. 在紐約市的藝術村裡,住着兩位貧困交加的年輕女畫家蘇艾和瓊西。瓊西渴望將来有一天能去Naples 美麗的海灣遊玩。但是,她現在却被嚴重的肺炎纏身。只因還有存活的一線希望,仍在茍延殘喘。為了喚起瓊西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她的朋友蘇艾想盡辦法去鼓舞她。 Continue reading
Monthly Archives: October 2013
太極陰陽圖的由來
The Origin of Tai Chi Symbol Allen Tsai and 信堅 10/4/2013
八尺木棍的妙用無窮。除了可以用它打出一套防身攻敵的無極混元棍法外,也可用於天文、地理、氣象。信不信由你,古希臘人用一根八尺長的木棍作為科學儀器,在幾千年前, 早已證明地球是圓形的 (round),並且相當準確的推知地球的圓周。請看本園地另一文章: 古希臘人如何於一小時內,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及丈量了地球的圓周?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日中立竿測影”。用一根八尺長的圓棍 (古書算經稱之為”周髀”: 周髀長八尺,垂直立於地),測知一年有365.25天,也劃出了二十四個節氣循環,更依此畫出太極陰陽圖。偉大的發現,都起源於一個簡單的概念。Allen跟信堅在此先介紹中國老祖宗的棍法。 Continue reading
伯樂與千里馬的啟示
馬年將屆,信堅在此,馬年談馬。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金蛇狂舞辭舊歲,駿馬奔騰迎新春。春至九州生瑞氣,馬行千里展雄風。和氣吉祥全家樂﹐四季平安過旺年 !天馬行空,一馬當先,萬馬奔騰,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韓愈曰: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註: 此文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韓愈以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作比喻,批評當時人才被埋沒,同時亦抒發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Continue reading
古希臘人如何於一小時內,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及丈量了地球的圓周?
How Ancient Greek Showed that Earth is Round, And Measured Earth’s Circumference within one hour? 信堅 10/7/2013
前言: 信堅在此繼續解說 “日中立芉測影”的妙用。上文提及中國的老祖宗,用一根八尺長的圓棍,測知一年有365.25天,劃出了二十四個節氣循環,及畫出太極陰陽圖。(請看 太極陰陽圖的由來)
此文解說幾千年前,古希臘人,也是”日中立芉測影”,於一小時內,證明了地球是圓形的 (round),並且丈量了地球的圓周 (Earth circumference)。 Continue reading
“炳燭之明” 讀後感
近日同學送來《說苑》卷第三中的一段文,信堅讀後深有感觸,在此大發繆論,用以拋磚引玉。也可作為酒足飯飽,茶餘飯後,閒話家常的論題。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Continue reading
“哈伯”如何照出天下第一張銀河星系圖?
How Hubble Imaged the Galaxies? 信堅 10/15/2013
幾千年來,人類只能以肉眼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點點。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天文學家以強大的天文望遠鏡,巨大的鏡頭,仍然只能觀測星團的糢糊影像,及像是會發光的 星雲。
望遠鏡最基本的目的是集光,因為人眼睛所能看到的光度有限;望遠鏡另一個目的是清晰度及分解力,所以它除了集光之外,還要有高度的分辨力 (resolving power)。因此,在這兩個基本條件之下,要增加望遠鏡的集光力及清晰度,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製造更大的鏡片。但是,隨著製造大鏡片所發生的困難是它的重量,大又重的鏡片需要更堅固的架子及轉動器材。另一個主要限制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對影片爆光的時間就有自然的限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偉大的發現,須要有適當的測量工具,都起源於一個簡單的概念。哈伯的偉大發明,也是起源於一個簡單的概念: 既然地球的自轉,對影片爆光的時間起了自然的限制。為什麼我們要固定天文望遠鏡呢? 為什麼我們不能隨順自然,依地球的自轉的速度,而轉動望遠鏡觀測的角度,增加影片爆光的時間呢?
依此概念設計天文台,哈伯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照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銀河星系圖。(說實話,哈伯也是狗運亨通,生逢其時。望遠鏡的鏡片剛好夠大,加上爆光時間的增長,陰錯陽差的就照出了銀河星系圖)。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