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姆的整體性 全息宇宙和隱卷秩序理論 (二) 信堅前言及玻姆序論節譯

一、信堅前言
這篇是繼上面第一集,繼續解說此書的要義,及翻譯此書的 “導論”。為了增強讀者的了解,信堅採取 “中英對照”的格式。
bohm4 bohm5 bohm6
戴維·玻姆 (David Bohm) (1917 – 1992) 跟信堅一樣,是位理論物理學家。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美國原子能之父, 歐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另一點須要特別說明的是,玻姆不但是位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對禪修及一乘佛理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 有深入的探討。他曾師從印度見性的東方哲學家Jiddu Krishnamurti (吉杜·克里希那穆)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交往和深層思想對話交流(晚年和達賴喇嘛也有交往),最終提出了整體性/整體運動和隱卷序理論(The wholeness, holomovement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來解釋世界宇宙的秩序和真實的本質,試圖彌合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矛盾,將對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理解解釋統一起來。此即《華嚴經》所云: “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

[信堅註: 克里希那穆提(1895 – 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有神通。十四歲時由 “通神學會” 領養。”通神學會” 一直宣揚 “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 的再臨(東方的”彌勒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 “導師”。他很快就成為堅強無畏、難以歸類的導師。佛學家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吠檀多學者認為他是徹底的”覺者”,神智學者則認為他是道道地地的”禪師”。]

玻姆提出的隱卷秩序與顯展秩序理論,以“整體性、隱卷秩序 、顯展秩序、捲入與展出、全體運動、 真空能量海”等為基本概念,對宇宙、時空、運動、意識等重大哲學問題,進行了獨特的探討。

玻姆的整體論,就是萬法一體的諸法實相、道通為一,如有機體,不可分割。分裂法有如盲人摸象,井底觀天,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一切萬法,包括所有的科學及人文哲學,都有如在萬法的長流裡的漩渦 (vortices),看似個個獨立,各不相干。但其本質是水的流性。因此研究漩渦,除了研究其結構、性質 (顯展秩序) 外,也必須同時研究整體的水流性質 (隱卷秩序),才能圓滿了解漩渦的特性。

玻姆認為,必須融合唯物論與唯心論,來研究科學,才能達到統一場論 (unified field theory),圓滿解說。宇宙的一切現象,如量子力學、相對論、銀河系、大爆炸論等。不是純數學、唯物的 “超弦理論” 所能達到的。

玻姆的隱卷與顯展秩序理論,有如陰陽,互相消長,互融互攝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盛陽衰,陽盛陰衰)。解說易理或物理,孤陰不長,獨陽不生。萬物一太極,由無極中生。

這世界上沒有偶然,只有必然。一切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因緣,都是決定性的。我們會感覺偶然,是因為我們智慧不足,資料不夠,無法洞察到所有 “有形、無形” 的時節、因緣。

最後,信堅認為,在這科技時代,闡揚一乘佛道,須要以科技的探討,來引進新的年輕一代。玻姆為此開了先河,與霍金 斯的”能力與強力”等書,也有異曲同功之妙。這也與明朝憨山大師,以一乘佛法來解說儒家、道家言論,引導知識分子進入佛道一樣的用心。 Continue reading

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一、導論
信堅久聞《宗鏡錄》的大名,也曾花了不少時間研讀,尤以南懷瑾的《宗鏡錄略講》為主要參考資料。可惜此錄,主要引用大乘佛經及唯識典籍,重組解說。讀者如果讀過這些經書,再看此錄,也只是複習。所說偏重於佛學,而不是學佛。因此一直沒張貼讀後心得報告。近因百魔師兄提及,信堅重新回頭閱讀,在此解說此錄的序文。讀者由中可看出此錄書寫的基本模式。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唐末五代高僧,為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六祖。《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釋延壽 (904-975) 所著。唐末之後,禪宗產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了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
mirror2  mirror3
他當時,召集了有名的各大宗派長老,匯集在永明寺,討論各派裡面互相有諍論的觀點。而成《宗鏡錄》裡的340問。都是針對佛教的教義而提出來尖銳的問題。最後由永明延壽綜合的答覆,歸納整理。《宗鏡錄》有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引用楞嚴經、唯識經文,並以美妙文句,加以解說。是學習寫古文的好參考書。可惜由於此古文言隔閡,反成念此著作的障礙。一千多年來,注解者稀。最詳盡的注解是南懷瑾大師於1969-1970年間,花了兩年,也只講了五卷,《宗鏡錄》全文的二十分之一。

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了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了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家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是個禪宗開始沒落的徵象。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一、前言
鸠摩羅什大師 (334-413) 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所說的大乘佛法義理,內容通俗易懂。經中所說的都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及入不思議境解的修証法門。此經再經僧肇(384~414)注釋,其言外之意,躍然紙上。

《維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有許多名詞,不僅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經家喻戶曉,例如「不二法門」、「無盡燈法門」、「直心是道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心淨則佛土淨」。
weimo  weimo2  weimo3
信堅將於近日,陸續介紹此經的內容。在此先從僧肇的序文講起,解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及羅什翻譯此經及僧肇寫注疏的因緣。

二、導論
《維摩詰經》為佛在世時的一位長者維摩詰居士所說。維摩詰,秦言淨名,此云無垢。其韜光晦跡,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維摩詰菩薩從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娑婆世界,現居士相,度化眾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和光塵俗。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乃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

《維摩經》是一部一乘佛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貶低二乘聲聞緣覺所證非究竟; 宣揚大乘佛教思想。《維摩詰經》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當時互相對話時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 “不二法門” 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由此不可思議之不二法門, 說明了真如法性、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四句絕百非之不可思議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為鸠摩羅什大師於弘始八年(公元406年) 所譯,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內容通俗易懂。

《注維摩詰經》凡十卷,為後秦僧肇撰。鳩摩羅什重譯維摩詰經時,僧肇參與譯經及親聽邏什講說,記錄其語,加上什門四聖中的道生、道融之解說而發抒己見,闡釋維摩經之旨意,完成此注解並作此序,成為我國佛教思想界極具影響力之書。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自然章第二十九 真諦解說

一、前言
此章之解說,如果依俗諦,依文解義,相當容易。但要以老君的真實義,融通全文、全經,則煞費思量。Emily師姐所問,是道德經裡最難解說的一章,其言外之意,概括全經,真是深妙不可思議。對Emily 師姐的考題,信堅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laotze7  Hermetic 7  tao
解說道德經之難,在於道德之玄義深廣,全經一體,不可分割。但要以語言文字解說,又必須有次第。將一體分成許多不同的言論,分散在不同章節,譬喻解說,章章只見其局部,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解說此章,必須同時引用其他章節,互相融會,才能見到全貌。因此解說此章真諦者,是在考驗解說者對道德經真義、整體認知的了解深廣。信堅在此,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經文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2. 夫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3.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此經文,網路上有很好的英文白話翻譯。讀懂了這段英文翻譯,則知過半矣。
Whoever wishes to take over the world will not succeed. The world is a sacred vessel and nothing should be done to it. Whoever tries to tamper with it will mar it. Whoever tries to grab it will lose it. Hence, there is a time to go ahead and a time to stay behind. There is a time to breathe easy and a time to breathe hard. There is a time to be vigorous and a time to be gentle. There is a time to gather and a time to release. Therefore, the True Person avoids extremes, self-indulgence, and extravagance.

解說此章,信堅以老子全經的意旨為主導: 道與德,是一切法的準則。道德經是解說道的體、相、用。一切文句,不離聖人如何修行,如何由相用而返道,証入道的境界 (明心見性)。

以此之故,此章的 “天下”,應指吾人的身心世界,佛國土。”君王” 是能主宰者”,即 “我、真如本性為真宰”,”神器” 是”自性、佛性、真如、本性”。”聖人” 是悟道的法身菩薩。以此而論,此章是講解,我們修行,應該師法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無住、無念、無為。 此章文分五段。第一段解說道之德相,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隨順自然,因勢利導。第三段是如何修煉無為法。第四段: 如何修煉,去甚,去奢,去泰。此即答Emily 師姐之所問。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一、 前言
兩天前,Emily師姐來函,啟請多張貼道德經章節解說。經此一逼,信堅回頭重看道德經,終於突破了之前不明的瓶頸,閘門一開,湖水如萬馬奔騰,傾瀉直下,欲罷不能。昨天草寫了第一章的真諦解說。今天在此繼續解說 “守中章第五”。書寫此二章,信堅獲益良多,始料不及。真可謂教學相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laotze7 laotze8 laotze9 laotze10
二、 導論
信堅之前,在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子道德經時,解說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挑戰,要將整篇融會貫通,更是一個大挑戰。主要是因道德經全經一體,無法分割。有章節分段,皆為文辭方便解說,本無先後。每篇所說的境界、層次都不同。如果分章來說,就有點所謂 “斷章取義”。

這就有如,華嚴境界,法界一體,如妙高山頭,不可分割。但要解說此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又必須要有次第。但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為避免讀者誤解經義,信堅四年來所解說道德經,都選與真諦有關的章節解說。但道德經所說,有很多章是講道的德用,偏重於俗諦。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道家跟儒家所說道德及五常, “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是一體,每一字中,含有其它六法,才是圓融真理。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則易落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

世間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都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的詮釋。此文所說之”仁”,即是 “失德而後仁” 之 “仁”,是世俗的有為之仁。老子因此別出新栽,創造新名詞 “不仁” ,來解說上德之仁,不是世俗的”假仁”。此章所說的天地聖人之”仁” ,是上德之”真仁”,是 “不仁而仁”,無分別、執著,沒有偏愛之無為大仁,與 “道德” 融為一體的 “真仁”。以此了解,則此章之大意明矣。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一、前言
道德經是見性聖人老子所箸,共八十一章。四年來,信堅在此園地,講解了其中十七章的真義,但一直很遺憾,至今仍未以真諦解說此經的開宗明義第一章。

主要原因是兩千多年來,古德對此章的解說,相當多。如依文解義,則信堅只是炒冷飯,無法超越古德。如依帛本經文,則其境界止於天道,道法自然。如依通行版經文,則可以一乘真諦解說。但要達到將全章義理,以最上乘的真義,前後聯貫解說,則仍未得其門而入,因此沉吟至今。
laotze7 laotze6
昨天Emily師姐來函,建議多張貼幾篇道德經的解說。信堅因此被逼上梁山,急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茶飯不思,競競業業,才稍有進展。今日終於,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作為來日,更上一層樓解說的階梯。

帛本經文,與通行版異,所說義理境界亦異。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各執己見。若依帛本,則所說止於天道,道法自然。若依通行版,則其義理,通於一乘佛道。老子是得道聖人,佛佛同道,所說義理,應符合一佛乘妙道才是。因此,信堅在此,採用通行版經文,加以真諦解說。

二、道德經第一章 通行版經文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第一段說明 “道” 的體用,第二段說明 “一心三觀” 的入道法門,第三段則是三觀具遣,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的証道法門。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