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畫符驅邪治病的真義

一、前言
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畫符驅邪,唸咒驅鬼之後,其道法在民間,流傳將近兩千年,至今在鄉下,仍然信之者眾。其能歷久不衰,定有其因由,絕非完全迷信。若以正面觀之,也是一種,教化、修道、治病的法門。信堅在此,以誠信治百病、靈性加持、中醫藥理,試闡論之。
tao24 tao25 tao26 tao23
符咒,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 “丹書”。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道教符籙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的、有用於驅鬼鎮邪的、有用於救災止害的。

二、畫符的隆重儀式
道士畫符,有一定規律,隆重程序。畫符都要設壇行祭。畫符前,先要凈心—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思想專注,以及要凈身、凈面、凈手、漱口,並要預備好水果、米酒、香燭等祭物,還有筆墨、硃砂、黃紙等。對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來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道士在制符的過程中,要依其本身的修為,塑造周遭的磁場,使參與者,如入芝蘭之室,如水漲船高,在儀式中,融為 一體,在同一靈性階層。這是前奏。令當機者,忘其病徵,誠心接受,道士的心理治療。

符咒是道法中的基本工具,在道士和法師看來,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所以不是随便可以亂畫的。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輔物章第六十四真諦解說 (一)

一、 前言
解說此章經文,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繼續詳加解說,上章所言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之真實義。這是老君的治事、修身的千古名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段是老君繼續教導,聖人遇事,能不分別,不執著。用心如鏡,無為而無不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lao2 tiny1 tao
信堅在此,先解說第一段的真義。道德五千言,提綱契領的講解 “道” 的體相用。老君於第六十三章及此章,講解得道的人,清靜無為,由定生慧,定慧等持。以其智慧,遇事能八面觀察,朗照萬事萬物,用心如鏡,洞燭機先,見微知著,治事應物於未兆。則天下無難事,遇事可迎刃而解,不費吹灰之力。聖人治世事天修道的功夫,全在於此。

二、經文解說
2.1 其安易持
老君於此,教人治事修道,應常守於心念未起,無欲的清靜境界,道心才能易安易守。人心最難安,目欲視,耳欲聽,口慾言,身欲動,心欲思,終日很少有安靜之時,持守亦甚難。惟內念未發,外物未接,當此寧靜之時,澄心於一念未起,察機於一意未發,此乃修心性之良機也。倘若不然,外物一牽,情慾即動,心動之時,再去持靜,就較難了。

2.2 其未兆易謀
修身之道,制欲為先。遏欲之要,治於未然則易,治於將然則難;治於將然猶易,治於已然則難。凡事尚未發生之前,是非善惡之念未起,吉凶悔吝之機未萌,是為未兆之先。喜怒哀樂未發於外,陰陽動靜由乎我心之時,此時所悟易真,所謀易正,所修易改,效果神速。

聖人具大智慧,遇事能見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看到事物微小的跡象,就知道其發展的程度。一葉知秋,嘗鼎一臠,大海一味。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道德經的真諦解說

一、前言
古德云: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看一乘佛經解說,要看古代見性者的注解,否則都是戲論、魔說,無助於靈性的增長。譬如看華嚴經解說,只能看清涼疏鈔或李長者合論。或依此而作的解說,如淨空法師講解十二年的華嚴經。

同理,看見性者的經論,如老子道德經,也不能依文解義,依俗諦解說,否則不解老君真實義。兩千多年來,解說道德經者,多如牛毛。幾乎千篇一律,依俗諦或依道家修煉解說。完全忘了老子是見性的聖人,所說的應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經中字字句句,都是解說 “道” 的 “體、相、用”。唯有精通儒、釋、道者,才能圓滿解說道德經。有史以來,據信堅所知,唯有明朝憨山大師的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 較接近這標準。可惜憨山大師所注,過於簡略。為了補足這缺陷,信堅園地這幾年來,嘗試以一乘佛法解說道德經,用以拋磚引玉。至今已張貼了二十多章的 “道德經真義解說”。可惜至今,仍未有知音。
lao2 tao19
二、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系太上老君所著,成書於春秋末期。全經共五千言,後人尊稱為《道德五千言》。 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論道,故稱為“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論德,故稱為“德經”。道就是 真如、自性、佛性,是諸法之體,德是道的 “德相、作用”。老君見性之後,以此《道德五千言》,將自己所證悟的法界實相、自性真如的體相用,提綱契領的向有緣者講解,如何知道、修道、及證道。

古德云: 老莊講天道,釋迦講成佛之道。道德經 所謂 “天道、自然之道”,不僅講解上天之道、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法則,其真義是 “如何回歸,先天本然的自性之道”,此即佛家所謂 “如何明心見性之道”,禪宗所謂 “頓悟見性法門”。釋迦佛祖所講的 “成佛之道”,包括了 “明心見性之道” 及 “悟後起修” 向上一著的 “四十一法身菩薩階位”,以至於究竟成佛。

三、熊春錦 先生的 “道德經講義”
信堅這一星期來,回頭重看道德經,試圖繼續以一乘真義,繼續解說其他章節。上星期,因緣湊巧,在網路上看到熊春錦先生的”道德經講義“。融合儒釋道,以真諦解說道德經。信堅整整花了將近一星期,仔細將全書看完,拍案叫絕,受益良多。終於對整部道德經,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熊春錦 先生的”道德經講義“,幾乎完全補足了信堅多年來,所要繼續解說 “道德經”其餘六十章的願望。其中所說,遠超出信堅對這些章節的了解。所說的,都是信堅想說的圓滿解說。信堅在此,鄭重向讀者介紹此書。 Continue reading

黃石公的智慧哲理格言 (二): 本德宗道章、遵義章、安禮章 解說

一、前言
黃石公預知秦之將亡,漢之將興,故於圯橋將《素書》授於子房,興劉滅項,功成身退,留名千古。古今對於《素書》的內容,多存神秘觀點。殊不知,黃石公的《素書》,不是傳說中的奇門遁甲、天書、文韜武略。而是一本古代聖者的智慧格言語錄。教人如何立身處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用之修身,可以明志益壽;用之治國,可以位極人臣;用之經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軍事,可以百戰百勝。

其中所說之理,不外陰符經所說: “觀天之道,行天之行”,順天理,盡人道。信堅在此,將其中的智慧格言,列條加以解說。希望它們,對於讀者,立身處世,治國平天下,有所助益。智者懷器在身,乘勢而行,待時而動。無往而不利。
book1  chi15
二、本德宗道章第四 解說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欲成就偉大的事業,必須以德為本,以道為宗。此章之內,論說務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深切體味天道地道之真諦,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於人道。喜怒哀樂,禍福窮通,興衰榮辱,凶吉強弱、趨福避禍,逢凶化吉,盡在於此矣。

此章大意,是將“本德宗道、志心篤行” 的妙術,分為應當爭取和保持的技藝,及需要預防和戒備的方略兩大類,詳列了十五個條目。欲保持應當爭取的篤行之術是:豐富謀略,忍受恥辱,修身建德,樂施好善,真誠無妄,躬身體物,知足知止。必要的戒備之處是:貪想多願、散失精誠、操持無常、不義苟得、貪鄙作偽、矜誇自特、不明任疑、偏袒多私。 Continue reading

呂純陽 修命百字碑 真義解說

一、前言
<百字碑>為唐代呂洞賓 (796 – ?)所著。呂洞賓,名岩,號純陽子,師鍾離權,授以金丹秘旨。洞賓精通,內功丹道,百餘歲而童顏,疾步如飛,有劍術。<百字碑>為五言詩體裁,凡二十句,共一百字。文字簡潔,說理明了。把修煉盡性至命功夫的道法,從築基、煉己、到金液還丹,了性了命,火候工程,悉皆吐露。依法行持,自卑登高,由遠達近,端的為修道者上天梯之道也。此百字碑是東漢魏伯陽真人(約100—170) 所著“周易參同契” 的濃縮版。[參看 “周易參同契簡介“。]
luh 1 lu2 three 1
二、性命雙修
丹經之祖,魏伯陽真人 (約100—170) 所著的 “周易參同契”,是第一部專門論述 “性命雙修” 的空前巨作, 參合當時最高玄學,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指出金丹修證法門。標榜生命可以 “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參同契》書中三大綱要是”禦政、養性、伏食”。伏食就是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結成金丹,得道成仙了。

性即無為之道、自性、佛性,它清淨無為,真空妙有。命是從修身入手,煉精化炁、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性為命之根,命為性之舍。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是以二六時中,常將靈臺打掃清淨,勿使物慾所搖,雜念所惑。自見心如澄潭,知止定靜,元神自清,六賊自無妄動。修心必先斬除六根,制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除十損,掃三心滅四相。

性指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性乃人之元神,人心惟危而易顯,道心惟微而難見。身心物念既俱空,性還先天,無思無慮。慾既不生, 即是真靜,真常應物,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三花聚頂,五氣朝元。

命指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修「命」是修肉體生命,使之能夠健康、長壽,乃至久視長生。

道教內丹學將精、氣、神作為人體生命的『三寶』。禪宗走的路線,偏向於見性成佛;而道家、密宗走的路子,是先把生理修好,修到返老還童,再走明心見性以成佛,,此即所謂性命雙修。性命雙修成功了以後,道家稱為“無縫塔”,佛家說是證得漏盡通。 Continue reading

《奇門遁甲》的傳說 與 其真義解說

一、前言
中國歷史,自周朝建國,幾千年來,大凡開國建基的皇帝,都有精通奇門的高人輔佐,且凡被世人敬畏神明而千古傳誦者,無不通曉《奇門遁甲》之術。如西周時的姜子牙、周公旦,戰國的管仲、樂毅,西漢的張良、陳平,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房玄齡,明朝的劉伯溫。這些精通奇門的高人,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萬物、能究徹陰陽之理,還能順四時、善民意、輔天子、執政令,且臨大事,能沉穩不亂、謀劃先機、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進則攻敵制勝、退則留後守安。

奇門遁甲以易經八卦為基礎,結合星相曆法、天文地理、八門九星、陰陽五行、三奇六儀等要素,是我國預測學中集大成者、是易經最高層次的預測學。奇門遁甲中將一切事物的成敗歸納為五大因素,即天時、地利、人和、神助,格局組合。信堅在此,略論《奇門遁甲》來源傳說及其真義。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

二、《奇門遁甲》的起源: 從黃帝戰蚩尤,九天玄女授《陰符經》說起
昔黃帝(前2717 – 前2599)戰蚩尤於涿鹿,屢戰不克,禱於太山之阿,祝曰:“聞伏羲治天下無兵,今蚩尤一庶人,生妖氣,久伐無功,戰而不克,吾之過矣。”一日忽見五色彩雲,從天空而下,雲中有玉女持書曰:“奉九天玄女聖命,送《遁甲符經》三卷,此經乃天地禍福,八卦之吉凶,辨風雲之變動,識氣候之成敗,觀日月之盈虧,論陰陽之順逆,曉星辰之休咎,知人情之勝負。此術乃萬變萬化之法也。” 此即九天玄女娘娘,授黃帝《陰符經》天書三卷,上卷乃神仙煉丹抱一之術,說長生之法,中卷安邦定國,撫安民之法,下卷論戰伐之事。遁甲者,乃玄女之軍事韜略,法術神通。帝得之,而設壇造印、劍、令依次,戰蚩尤於逐鹿之野,而後厥勝。
chi2 chi1 chi15
《煙波釣叟歌》云:
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軒轅黃帝戰蚩尤,涿鹿經年苦未休。
偶夢天神授符訣,登壇致祭謹虔修。神龍負圖出洛水,彩鳳銜書碧雲裡。
因命風后演成文,遁甲奇門從此始。
前兩句是陰符經裡的: 若能了達,陰陽相勝之理,則可達到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境界。後面幾句,是講、《奇門遁甲》的由來: 黃帝由九天玄女獲得了河圖洛書和彩鳳銜來的太乙、六壬、遁甲之書。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