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 簡介

前言
對想性命雙修,肉身成仙的修道者,這是一本聖經。不但講理論,修行次第,還講如何實証。依教奉行,當可得道成仙。
three 1   three 2a   three 3a
信堅近日,回頭重看 南懷瑾大師精心講解的 “我說參同契”。丹經之祖,東漢 魏伯陽真人 (約100—170) 所著的 “周易參同契”,是一部專門論述 “性命雙修” 的空前巨作。這一部《參同契》是參合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它不只是講理論,也是實際修證的指南。它標榜人的生命可以 “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看這本書或南懷瑾講解,有如看天書,主要是要了解此書所說,須精通易經、老莊、及丹道。裡面有關易經、丹道的專有名詞非常多,而且所說,都是隱喻,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信堅嘗試了幾年,終於至前幾天才因緣成熟,可以大略了解,此書所說。

二、參同契 簡介
《參同契》書中主要有三大綱要:”禦政、養性、伏食”。修心養性,做人做事是 “禦政”,就是如何走正路,知道人生的正道。“養性” 是研究身心性命之理論,懂了理論再來修行,反求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實證。

伏食就是把我們先天的性,注入到我們後天的命裡頭來。我們自身有最好的長生不死之藥: 精、氣、神,平常我們都是把自己的精氣神盡量地用,向外放射,油盡燈滅。如果不向外放射,迴轉過來,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就叫還丹。所謂 “還丹可入口”。若能修煉至將精、氣、神會合凝聚,便成金丹。

金丹吞入 “口” 中,便稱伏食。 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至此境界,霧散若風雨,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劫運所不能制,造物所不能厄。任他滄海變桑田,由我逍遙還自在,這就是得道成仙了。

信堅補注: 依信堅井蛙之見,修到真人境界,只是出離了六道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閻王不管,天堂不收,還在四聖法界中 [聲聞、緣覺、菩薩、 (假)佛]。離開十法界 (六道加四聖),進入一真法界,才算見性成佛。

人生感悟 The Best Philosophy in life

1. 《龜雖壽》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phil 14a
神龜雖壽千年,但還是有終了的時候。螣蛇儘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但年老的千里馬,雖然被養在馬棚裡,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在馳騁千里。有遠大志向的壯士,雖然已到了晚年,但其奮發思進的雄心,却永遠不會止息。人的壽命最後總要有終結的一天,但壽命的長短,不僅決定於天,還是掌握在各人自己的手中。如果既能注意物質上的保養,又有適當的精神調劑,也是可益壽延年。

2.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花美眷,漸逝韶華,似水流年;心若磐石,過眼雲烟。于是承諾,于是奢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phil 17 Phil 5

3. 什麼是真懂?
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一件事或一個道理,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語言簡潔的解釋清楚,就表示你仍然對它了解不夠深廣。— 愛因斯坦 Continue reading

莊子寓言: “渾沌之死” 的真義 與 啟示

一、前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戰國宋蒙人,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子的散文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文學史上一位不朽的散文家。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像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哲學的最高成就。
chuan1  chaos2  nothing 1
此寓言出自《莊子·應帝王》,以短短的77字,解說一個無量深廣 “道”的境界。混沌(chaos) 是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闢地之前,天地糢糊,元氣未分,渾然一體, 不可分剖的狀態。”渾沌之死” 的寓言說明天地萬物本自具足的天性,都有其存在的固有方式,盲目改造天然本性,會隱蔽天性,造成種種無明苦果。渾沌之死意味著耳目鼻口七竅的分化,這一分化意味著知識以及由之而生的造作、人為的興起。這個寓言作者強調出天道自然無為,反對把個人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的哲學觀點。

二、經文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Continue reading

淺論明心見性

一、何謂明心見性?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瞋。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
Bohi 1   en3    en1a
因此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圓覺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妄本、識心);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阿賴耶識)。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真本、自性),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明心見性即法華經所謂 “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開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體。
示出本無:妄心本無。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從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體。
悟無有無:消滅其迷悟痕跡。
入出無礙:得大受用,語默動靜自在無礙。 Continue reading

略論神通

一、神通的定義
「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也就是不可測不可礙的任運自在之力,千變萬化,不可思議的境界。神通也稱智證通,乃因神通之產生,不離於智慧,由禪定產生智慧,由智慧產生神通。真神通是諸佛菩薩、大阿羅漢明心見性之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大智慧的成就。
si2   si1   si4
在四聖六凡的十法界中,除了未修的人與畜生,以及地獄道中的罪苦眾生之外,其餘的四聖 – 聲聞、緣覺、菩薩、佛,固然都有神通,即使六凡之中的天神、修羅神、鬼神、乃至人與畜生之中的修定者,也有神通的。

《瓔珞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凡是體驗到了天真之心的,即為神;凡是透發智慧之性的,即能通。天心是定境,慧性是智照。神通是不能離開了禪定與智慧而獨立存在的。

二、三明、五通、六通及靈媒
一般所說的神通,其包括範圍相當深廣。從佛陀境界的隨類應化,下至鬼神的感應,靈媒、乃至一般凡夫與凡夫之間,偶爾發生心靈的交感,均在神通的領域之內。概略可分為下列五種: 三明、六通、五通、靈媒、感應。三界的凡夫外道乃至鬼神,可得五通: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出世聖人可得六通:即五通加上漏盡通。到達佛境,則稱三明。

神通的境界,有千差萬別。外道的五通仙人,以神足通所變的種種幻象境界,最多保持延續到七天的時間,其所能夠變的境界與種類,也是有限並且局部的;佛及佛陀的羅漢弟子,所變的境界是無限的、全面的,沒有暫久的。不過,即使在佛與羅漢之間,神足通的通力,也有極大的距離。 Continue reading

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一、前言
信堅將近三年前,此園地剛開張時,寫了一篇 “中庸第一章正解“。主要是闡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近日繼寫易經繫辭傳及大學的真義解說,在此再介紹中庸的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中庸分上卷 (1-19) 及下卷 (20-33) ,不唯在思想及內容方面不同,文體也迴然有異。因此古德推定中庸上卷大約作於戰國初年,下卷則成於晚秦。中庸的下卷 (第20 – 33章),有很大篇幅講說 “至誠之道”,教導如何達到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可見我們的古代先賢先聖,早在秦漢,佛教尚未傳入中國前,就已知如何修習佛道。此法門與禪宗及一乘佛法所說相近,所謂佛佛同道。但以中國固有文化思想解說成佛之道,是引導儒者、道家入佛道的最佳經典。
mid3   mid1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第20 至26章是中庸修証的中心重點,闡說中庸明心見性的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教導吾人如何修『至誠心』。在世間法上,至誠心通常是比喻一個人的心地直爽沒有心機。有什麼就說什麼,毫不隱諱,也不會為了其他目的而說話拐彎抹角。在一乘佛法,至誠心是「心性質直、不諂曲、無有虛假。」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直心是菩提心之體。道場是指能讓眾生修行無量劫成就佛道的場所。

至誠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體,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菩提心體。因此至誠之道,就是成佛之道,明心見性的法門。“菩提”( Bodhi) 是覺悟、開悟的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