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眾生的真義”解說之二

信堅兩年前張貼 “度眾生的真義” 解說,近日因回覆 Steven 師兄 對此文之問,信堅在此,再加以簡短,扼要解說,度眾生的真義。

一般人的認知,是將普通法師講經說法,道場法會,寺廟拜神佛等,解說為度眾生。這是相當狹義的世俗認知。一乘佛經 (如華嚴經) ,所說的度眾生,是大菩薩明心見性後,倒駕慈航,入世度眾生。這是大菩薩,慈悲濟世,自利、利他之行。

do1修行有三階段: 看山是山 (假觀),看山不是山(空觀),看山還是山(中觀)。金剛經說,眾生、非眾生、是眾生。一切法,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修行一定要先修空觀,要空掉一切相 (人空),之後已經能定慧等持,還要把空也空掉 (法空),才能自在、解脫,入世度眾生。

“利他”,是說菩薩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拔苦與樂,普度眾生。這是一般佛經(包括大乘佛經)的解說。大部分的講師,也依此講解 “度眾生”。

但菩薩度眾生,主要目的是自利,以度眾生為方法,斷除無始無明習氣。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連微細習氣(無始無明) 也都要斷盡。但我們無法了知自己的妄念及習氣,因此要藉與眾生接觸,看到自己,觀察自己,瞭解自己的習氣,才知道如何斷掉。

這就是為什麼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明心見性後,要再入世五十三參,始能斷盡無始無明,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度眾生有兩層真義: 自利、利他,度人、度己。一者大菩薩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拔苦與樂,普度外在眾生。二者,度盡自己內心中的無量無邊眾生 (起心動念,無明習氣)。眾生無邊皆須度。不度眾生者,非大菩薩。

《金剛經》要義及如何利用《金剛經》修行

一、前言
因今日 KC師兄提問,信堅利用此機緣,張貼此文,供有緣作參考,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金剛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大乘經典,但如何了解其內含真義,依教奉行,仍是修行者的一大考驗。絕大多數法師講解金剛經,以俗諦或真諦,大都依文解義。相當少的講師教導,如何依經文來修行,解說依教奉行所証的境界,以及講解如何再由此提升至佛境界的法門。

dia2 dia3

講解或看經典,有兩種不同的途徑: 一種是未開悟或只有解悟的講師或修行人,依五時說法的順序,由下乘向上乘解說。這是一般法師講經的方法。因此解說此經時,用到前期的很多小乘佛教的術語,這是讀經、解經的一大障礙。同時,也失掉宏觀,至此境界為止,不能向上一著。

另一種途徑,是已解悟及証悟的法師或修行人,先修定生慧,然後以智慧為前導,大開圓解,信解行證一乘佛法後,再回頭來看、來解說金剛經。這種由上乘向下乘的解說,先講宏觀修行成佛之道,然後再講此經所教導及此經所說,在宏觀中所處的階層。最後再以一乘義,講解經文內容及經文所說境界。講經以自己所証悟的語言、文字講解,不用心意識,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上等、正確的講經方法。這是五祖弘忍及六祖惠能的教法。(去掉了小乘與大乘的大部份術語,以一乘佛法解說。) ,為上根人說。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養生主 之一: 吾生有涯,吾知無涯,緣督以為經 闡釋

一、導論

莊子第三篇<養生主>,主要是談「養生」之道。此段首先說明,吾生有涯,吾知無涯。因此如果我們是隨著被知識所侷限認知運作,就很容易迷失行事方針,不能認清目標。迷迷糊糊,走上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生死輪迴的絕路,永無出期。

我們應該以智慧選擇我們生命活動的重點、方向。莊子在此,教導我們兩個大原則: 一是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二是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chung2 chuan5小周天運行 水升火降
信堅此文,主要是闡釋 “緣督以為經” 的養生術。經常以小周天運行,打通任督二脈,則無論多大年紀,都不會駝背,中氣十足,說話聲音宏亮、思維敏捷,返老還童。人在「形正」的條件下,身體的氣機自然會按照經絡軌跡運行。 打通「夾脊關」,臟腑和諧陽氣充足後,自然會沿督脈上行。如果玉枕關氣脈通了,不管多大的年紀,思想、身體不會疲勞,記憶力不會衰退,也不會耳聾眼花。

督脈一旦疏通,體弱多病者,會增加食欲,面色紅潤,精神愉快,行動輕捷,長期求治難愈的痼疾頑症,開始得到改善和治療。(這就是此園地自癒與頓癒的自療法。)

信堅多年來,得以血氣流通,體無病痛,自癒頓癒,返老還童,全靠經常以單盤或雙盤打坐 (全身重心在丹田,背部自然會挺直,時時小腹內收,丹田聚氣),以反呼吸法,全身放鬆,真氣小周天自然運行。大家有機會,不妨試試,體會其中奧妙。這論說不是空談,依教奉行,唯証乃知。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達生篇 之二 : 寓言解說及啟示

信堅幾天前,張貼了 “莊子達生篇 之一 : 真義解說“,主要是講達生、見性的修行理論及境界,義理相當深奧難懂。可能把多數讀者搞昏了頭。為補足這一缺憾,現在繼續再講解此篇較輕鬆易懂的幾篇有名寓言,如“痀僂承蜩、津人操舟、桓公見鬼,呂梁泳者、梓慶削木、呆若木鷄、指與物化”等有名典故。
chung2 Chuan1 Chuan2
此地所解說的寓言,文詞雖簡單易懂,但義理深廣。有的由技入藝,臻於化境;有的無心而為,順其自然;契機皆在由忘而化、由化而游,以至“形全精復,與天合一”。

看了這些寓言後,一定會有悟處,一定可從中學到很多智慧、經驗、教訓,拓開心量,學習正確、簡潔的一切行事法門。每個寓言,都是獨立的教導。可以跳著看。希望讀者,皆能從此譬喻,証悟達生。

一、痀僂承蜩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Continue reading

莊子達生篇 之一 : 真義解說

一、前言
信堅大二時,跟同班同學到碧潭划船。初生之犢不怕虎,不會游泳,也沒帶救生圈,划船直衝上游水急處,翻了船。也是命大,不知如何,一手抓住了船,不慌不亂,手隨船轉,隔了好一陣子,才被同學救起。從中悟了,“雖墬深潭,心無墬想”。因此才能臨危不亂,以平常心處之,入水不溺,保全了生命。

近年研讀老莊、佛經,發現此種情況,皆有明文記載。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更有舉鼎射石。這些聖言,如依文解義,是說証道之人,都神通廣大。但其一乘真義,在於隨順無我、無爲、無心的自然大道,則遇事無礙,即華嚴所說,事事無礙境界。
chung1 chung2
解說此道理,最具戲劇性、啟發性,簡單易懂的是莊子達生篇第十九。信堅在此,分段解說。這是第一集。希望你能從中悟道。 Continue reading

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釋 (二)

一、導論
信堅近日發現,很多人對如何身心保健、如何醫病,缺乏正確認知。急病亂投藥,再加上醫德低落,醫院以賺錢為目的,草菅人命,是誠可悲憫者。命是自己的,自己要知道如何保健,如何康復。因此,信堅在此園地,鼓吹正知正見,不遺餘力。之前張貼過一篇相當好的文章,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解 (一)。 此文意猶未盡,現在因緣成熟,再繼續張貼第二集。希望它們對你如何保健、養病,有所助益。

一個人難免會生病,生了病就要找醫生,要吃藥,要進行各種治療,這幾乎是人們的共識。然而,同樣的病,是同一個醫生,採用的是同一個治療方案,但治療的結果不一樣,有的康復了,有的卻沒有。這說明除了醫生和藥物,必定有另外的原素在影響康復的進程。這個原素就是病患自己。康復的鑰匙掌握在你自己手裡。
picture5   Picture4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