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堅註: 憨山德清大師,精通儒釋道,有修有證。深入淺出,隨機施教。解說義理,圓人說法,法法具圓。真修實證,解說有事有理,亦有自身的實證體驗。他是信堅修道以來,最佩服、最景仰的大師之一。信堅在此,節選其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稍加整理解說,供有緣作參考。]
一、憨山德清略傳
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聖僧),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金陵蔡氏子。母夢觀音抱送童子而孕。憨山大師三十歲,徹悟心性。《夢遊集》載:「予獨住此(五臺山北台之龍門),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樹樁),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如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 因問妙峰大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 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 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即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
憨山大師三十二歲時,發心刺血泥金(刺出鮮血合上黃金粉來寫經),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 寫經時,無論點畫大小,每落一筆,心念佛一聲。一些遊山的僧俗到了大師的靜室,常常都要寒暄請教,而大師一面應付對答,一面手中不停地抄寫著。雖然人來人往,接應交談,卻寫經不停,心中了無動相可得。(分身無量,一心多用 )。
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 (憨山大師五十歲),清居牢山(遁跡東海牢山之那羅延窟),李太后命輸金造寺,賜額曰海印。被誣告私造寺院,定罪戍雷州。萬曆四十二年 (憨山大師六十九歲),奉恩詔,恢復僧服。居廬山數歲,後之曹溪。 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 謂人曰:「老僧世緣將盡矣。 」沐浴焚香,危坐而逝,年七十八。
二、憨山大師夢遊集開示,精華節選 十二則。
2.1 決志出離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 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 拌身捨命,陸沈 (埋沒不為人知)賤役,未嘗憚(畏懼)勞苦。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
痛念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已至掃地。 吾輩出家兒,不知竟為何事。一入空門,因循俗習,遊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不耕而美食,不蠶而好衣。 虛消信施 (虛消信眾所施之財物),唐喪光陰。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 三途劇苦,一報五千劫,再得出頭,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日?誠可悲嘆。
2.2 休心斷妄 (休止攀緣、企求之心,斷除妄想。)
佛教人以隨緣。佛法教人,一以斷妄想為本,妄想乃貪瞋癡種種惡業之本也。故示之以偈曰:「世事皆從妄想生,妄心消處業緣輕,不須更覓菩提路,只要當人退步行。 」[退步(不攀緣、不企求),乃是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
2.3 西來心印
入道,先要了悟當人心體,本來光明廣大,包含無外,彌滿清淨。 聖凡不立,不為身心世界之所拘礙,此即向上一路,西來心印。能悟徹此心,則於日用應緣,一切境界,如鏡現像,來無所粘,去無蹤跡。凡所施作,皆從真心實際中流出。
〔西來心印〕:「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心印〕又稱作「佛心印」。 佛陀之自內證,稱為佛心。其所證悟之真理,如世間之印信。
2.4 漸修之法
吾人心體,本來圓滿光明。即今不能頓悟,不得現前受用者,蓋因無量劫來,貪瞋癡愛,種種煩惱,障蔽自心。 故漸修之功,不可少耳。 二六時中。密密綿綿。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
悟心既圓,命根頓斷。雖有習氣未除,但得正見不昧,習氣自然漸泯,不可別有修習。譬如伐樹者,既斷其根。則枝葉雖存,不日消落,不必別有消落之法。 參禪,貴一念不生。 念佛,貴淨念相繼。參禪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 正念者: 無念也。無念乃為淨念。 淨除現業,乃隨緣消舊業。全仗悟之之功,乃能有力淨除惡習。
經云:靜坐山林。觀自心流注。若未悟時,須究業習流識起處。若已悟後,則惡習起處,一照便消。自然如洪爐片雪 (將片雪放入洪爐中,立即消散無蹤)。悟後消業,與未悟時工夫。日劫相倍 (悟後修一天,超過未悟前修一劫)。
2.5 親切勘破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古人崇尚實證無生法者,就是要在生死法中,親自真切地勘破而已。
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策,繞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游生死險道,歷境驗心,必如是而後已。
策馬繞石,令其熟視,直至不疑不驚而後已。佛祖只是能夠看清楚世間相是幻,於儼然生滅中,唯見無生。 世人所驚怖的,無非就是生死禍患。佛祖就是要讓人在生死禍患中實證無生法忍,並且又明言:眾生於湛然無生中,妄見生滅。
寂滅場 是證得無生法忍的境界—妄窮真露,寂滅現前。寂者,從無始來,本自不動之寂也。滅者,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之滅也。虛心絕待,妙體孤圓,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寂滅場地,為真心之全體。
2.6 忍辱為衣
佛是以受辱為好事情,因為百煉方能成鋼,忍辱方能磨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 老子曰:「不敢 (忍),為天下先。」
2.7 禪淨真修
佛祖修行之要,唯有禪淨二門,兼以萬行莊嚴,這是正修行路。 更何況這些「導師」十人中沒有一個人,自己得到了解脫。 像這樣的人來教導學人中的參禪者,不僅自誤,亦且誤人,可不懼怕嗎! (這些未證而妄為人師者,不僅自斷法身慧命,而且要背誤導眾生的因果。 )
世人不知,念佛即是參禪。 即念佛時,須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妄想,貪瞋癡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2.8 打破漆桶
古人學道,第一要為生死心切,不是要求玄妙道理也。所言生死, 即吾人日用現前,種種塵勞境界中,遇境逢緣,若逆若順,內心習氣引發現行,起愛憎取捨等,種種妄想分別心。 生死就是我們日用現前,種種塵勞境界中,遇境逢緣,逆境逆緣或順境順緣,由內心習氣引發現行,而起愛憎取捨等,種種妄想的分別心也。
以念念攀緣,起善惡等種種業行,都作未來生死根株。 以妄想無涯,故生死無際。 所以眾生長劫流轉,生死苦海,無出頭時,良由不知自心之過也。故云:若不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古今學道人,有志出生死者,單要求明自心耳。 「無、誰」,是斷生死命根之利劍也。覷此無、誰,起從何處起,落向何處去。只看者一念起落處,要見起滅根源。若參到極則處,將一念生滅妄想迸斷,打破漆桶,頓見本來面目。
〔緊把繩頭〕以牧牛為喻。〔打破漆桶〕打破黑漆桶,即打破根本無明(無始無明)。
2.9 如何持咒
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即參禪提話頭,與念佛、持明(咒),皆無二法。借助話頭、佛號或咒語來磨煉習氣,破除妄想。返本還源。此事如用瓦子敲門,只是要門開,不必計手中瓦子何如也。
憨山大師這一開示,闡明瞭參禪、念佛和持咒而明心見性的共同規律。 這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萬念歸一。即參禪的只有話頭、念佛的只有佛號、持咒的只有咒語,而別無它念的境界,通常稱為粗念歇息,亦稱功夫成片。
第二階段,一歸於無。進入一念不生,寂而照、照而寂的境界,細念歇息,功夫落堂。
第三階段,微細念歇,而明心見性。第三階段的修法是:在一念未生前,深深覷看:如何是本來面目?「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如此拼命做去,一旦微細念歇,本來面目徹現而明心見性。
2.10 念佛見性
從前禪門悟心者,皆從提話頭工夫做出。但於中用心,有多不同。 今時說提話頭更錯,用心甚遠。以只知提起,不知放下為要妙。 古人放下一著,最為入道要說。提之一字,乃是放下處為提,不是只想著話頭為提也。 以心體本來離念,今人不知離念為正念,故執持提起一心,是以轉增迷悶耳。
何以放下處為提起? 只如以阿彌陀佛為話頭,當未提佛時,先要將外境放下,次將內心一切妄想一齊放下,次將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方於此中,著力提起一聲佛來,即看者一聲佛,從何處來? 今落向何處去? 把定金剛眼睛,一覷覷定,覷到沒著落處,又提又覷,又追到一念無生處,便見本來面目也。 (先放下,再提起。)
2.11 參禪切要
禪宗一門,為傳佛心印,本非細事。始自達磨西來,立單傳之旨,以《楞伽經》四卷印心。是則禪雖教外別傳,其實以教(如來言教)印證,方見佛祖無二之道也。
是知從上佛祖,只是教人了悟自心,認得自己而已,向未有公案話頭之說。及南嶽青原而下,諸祖隨直開示,多從疑處敲擊,令人回頭轉腦便休。即有不會者,雖下鉗錘,也只任他時節因緣。至黃檗,始教人看話頭。直至大慧禪師,方才極力主張教學人參一則古人公案,以為巴鼻,謂之話頭,要人切切提斯。
〔南嶽、青原〕六祖惠能下出南嶽(懷讓禪師)和青原(行思禪師)二大法統。 南嶽之法流有臨濟宗,青原之法流有曹洞宗。
此何以故?只為學人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念念內熏,相續流注,妄想不斷,無可奈何。故將一則無義味語,與你咬定,先將內外心境妄想一齊放下。因放不下,故提此話頭(以此一念敵萬念),如斬亂絲,一刀齊斷,更不相續。把斷意識,再不放行。
此正是達摩祖師「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的規則也。
不如此下手,決不見自己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語句上尋思,當作疑情,望他討分曉也。即如大慧專教看話頭、下毒手,只是要你死偷心耳。
如示眾云:「參禪唯要虛卻心,把生死二字,貼在額頭上。如欠人萬貫錢相似。晝三夜三,茶裡飯裡,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與朋友相酬酢時,靜時鬧時,舉個話頭,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管向個裡看來看去,沒滋味時,如撞牆壁相似。到結交頭,如老鼠入牛角,便見倒斷也。要汝辦一片長遠身心,與之撕挨。驀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一悟便徹底去也。」
此一上,是大慧老人尋常慣用的鉗錘。其意只是要你將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流住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上尋思,當疑情討分曉也。如云:「心花發明。」豈從他得那?
如上佛祖,一一指示,要你參究自己,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不知向根底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悟了,便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得了,正不知全墮在妄想知見網中。如此參禪豈不瞎卻天下後人眼睛。
要你參究自己,而不是向他玄妙言句上取覓。 今人參禪做工夫,人人都說看話頭,下疑情。卻不知道向根底參究,只管在話頭上求(思量、卜度),求來求去,忽然想出一段光景,就說自己悟了,於是說偈呈頌,就當作奇貨,便以為證得了,正不知全是墮在妄想知見網中。
今世少年,蒲團未穩,就自稱悟道,便呈口嘴,弄精魂,當作機鋒迅捷,想出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稱作頌古,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則主人操履,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趙州四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那古人是最鈍根人,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增上慢人,未得謂得,可不懼哉!
今之少年,蒲團還沒有坐穩,就稱自己悟道,便逞口舌,弄精魂(識神),當作機鋒迅捷,想著幾句沒下落的胡言亂語,就稱作頌古。 這都是你自己妄想中得來的,幾曾夢見古人在?〔未得謂得,可不懼哉〕未得謂得,這是大妄語。 於聖道中,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以誑愚人,以取利養,皆名「大妄語」,其罪甚重,死後當入大地獄。
其參禪看話頭,下疑情,決不可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只是要善用疑情,若疑情破了,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只如看念佛的公案,但審實念佛的是誰,不是疑佛是誰,若是疑佛是誰,只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名無量光,如此便當悟了,作無量光的偈子出來,如此喚作悟道,則悟心者如麻如粟矣。苦哉!苦哉!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塊,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本性),不是在門外做活計。 」由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塊,只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本性),不是在門外做活計。 」由此足見依話頭起疑,其疑不在話頭,要在根底也。
只如夾山參船子,問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就如夾山(善會禪師)參船子(德誠禪師),船子問道:「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你怎麼說? 」山擬開口,師便一橈大落水中。師又打,山大悟,乃點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青波意自殊。」夾山欲要開口,船子便一槳打落水中。 夾山才爬上船,船子又道:「說! 說! 」夾山欲要開口,船子又打。 夾山大悟,乃點頭三下,說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詳見此園地下文: “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 指月錄卷十二。)
2.12 初心修悟法要
修:隨順自心現流,淨除妄想習氣。 悟:一念妄想頓歇,徹見本性。
學佛就是如佛所說地修行。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怎奈無始劫來,愛根(愛欲的習氣)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 (妙明真心),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裡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破除眾生之我執和法執的器具),元無實法與人。
《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愛根〕愛欲。 愛欲為煩惱之根本,故稱愛根。 〔元無實法與人〕如來說法如標月之指,而不是明月(實法)。 聽經者必須依指見月。
所言修者,只是随順自心現流,淨除妄想,和貪瞋癡的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這樣扎扎實實地修下去),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 (妄想和貪嗔癡的習氣,都是虛幻不實的幻象),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是。(譬如打磨銅鏡,塵垢除淨,則鏡體徹露,光明顯現,法爾如是。)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 (無始劫來積累的習氣染汙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託,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知道自性本具,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 (發心立志要了脫生死)。
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小)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全力)擔荷,單刀百人者,誠難之難。古人道:“(了脫生死,就)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根株〕植物的根和主幹部分,比喻事物的根本。
二、修悟下手處
末法時期,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用力),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 (揣度),遏捺 (壓抑)妄想,在光影門頭做工夫。總是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這些知解和玄言妙語,在修悟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 “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光影門頭〕指見道不真。天上明月喻道,月在水中之光影喻道之流露處。應由光影而仰視天月,而不應以月在水中之光影,便為真月也。「不從境緣上打煉者,亦只是光影門頭事,及臨逆順八風境界,便被搖奪將去,都透不過。 」
如今做工夫,先要鏟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只不過是真心中所現的影子。
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 “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擠榨),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隨妄念流轉,亦不可 (念念) 相續。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梗在胸中。妄念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念頭,否則會隨著它轉,如水中按葫蘆。
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看妄念起自何處,又滅向何處? 或者,念起便咄)。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善念)是魔(惡念),一齊斬絕,如斬亂絲。
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
(這赤力力地緊拶妄念,令妄念無處藏身的境界,就是以直心正念真如。)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思維計度,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了脫生死,此乃返流還源,向上一著。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
只是將自己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對外境如此,就連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要如此深觀。
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看他起自何處,又滅向何處?) 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眛(而陷入妄想中)。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就是說做功夫,也是不得已。如今用此做功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
至若功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無緣無故突然生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 (阿賴耶識) 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功夫逼急,顯現出來。這是最緊要的關頭,自己一定要心中明瞭,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
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緊追將去,決定要見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踪、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燄波澄,過了這一關,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否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陽焰空花,是指把陽光中的浮塵當作水波,把虛空中的花影誤做真花,把妄心所產生的虛幻假像誤以為真。陽焰波澄是是認為將陽光中的浮塵看作水波,只是錯覺而已,水波消失則錯覺即消失,比喻消除虛妄的意識。 ]
三、解悟與証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頓悟漸修)者,有先修後悟者(漸修頓悟)。因此悟有解悟、證悟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心與境還是對峙狀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對境遇緣,即被牽纏),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底了悟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一眼就認出來);(這種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此証悟也。
此之證梧,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
四、修悟七大原则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事障、理障〕貪、瞋、癡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熏般若,般若為習氣所熏,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產生種種虛妄的玄妙見解),綿著其心,卻自以為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此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增一絲一毫),但不是舊時行履處(悟後眼光雪亮,不被見聞覺知瞞昧,故于境緣上對待處理不同舊時,不再著相)。 」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觀心或參禪)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預先計度)?
若將心待悟、即此待悟之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劫(如此待到驢年馬月),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絕待〕絕諸對待、對立。絕待是真如平等。驢年馬月: 十二生肖記年,其中並沒有驢年,也沒有馬月。故驢年馬月指茫茫無期,不知何年何月。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自性迷是眾生,自性覺是佛)。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熔壚,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 (既已離開了熟悉的舊路,在新路上向前望去,又陌生渺茫,沒有個安身立命處,向前沒有新證,後退又失掉故居)。(在這種情況下),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主觀猜臆見解,動發邪思,礙礙正知見。 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彩(應當更加抖擻精神繼續做下去),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境界,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這是最危險的一關。
「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眾生無量劫來,被物所轉,都是心外見法,不知自性。妄執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見。既然說識得,心無寸土,何必還說許多名堂。說這多法門,無非對治眾生的心而已。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第七、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田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算後,決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
感恩 信堅師兄 教導;此篇道道是修悟境界、驗證個人真修實證的參照指導;感恩師兄激活,憨山大師似在旁的切切教導。
到底是在參佛學 (捧腹空花水月),還是在學佛 (銷貪嗔癡慢疑),所遇心理障礙、境界、突破,本篇都有直直剝的指導。在來米事理修證,如能夠平實遵照本篇句句所言。相信就能【離鉤三吋】,快有魚可吃,呵呵 ◕‿◕;卻想到吃紅燒?清蒸? 那就表示尚在【千尺絲綸直下垂】心意識,就繼續垂釣吧 (尚無出期)。
在來米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