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 (二) 佛國品第一 解說之一

一、前言
信堅兩年前 (8/30/2017),在本園地張貼了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本想繼續解說其經文,雖寫了草稿,但以因緣不具足,時機未成熟,因此沒繼續張貼。近日重讀此草稿,感悟甚深。覺得將此經妙義,束之高閣,藏於深山大澤,實在可惜,因此重新提筆,張貼續集,留待有緣,同襄盛舉,共度涅槃彼岸。

《維摩詰經》全經共十四品,《佛國品第一》為序分,記述法會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最後兩品為流通分。信堅在此及下面一篇文章,節譯解說 “佛國品第一”。〈佛國品〉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佛國代表實相的體性:「法身佛」,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具無量智慧德能。此文主要是詳細解說,佛的智慧德能。
二、佛國品第一 節譯解說之一
2.1 六成就:
要具足六種成就,佛陀乃開講經法: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

如是(信成就) 我聞 (聞成就)
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聞佛所說。若不言聞,則是我自有法,則情有所執,諍亂必興。若言我聞,則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如此則無執、無競,則無諍。

一時 (時成就)
一念萬劫,萬劫一念,時間是相對的相續假相。又佛說法,天上人間,難有時間標準。「一時」總標,佛說經時,法王啟運,嘉會之時。

(主成就) 在毗耶離,菴羅樹園 (處成就)
「毘耶離」即「廣嚴城」(廣大莊嚴之城池),是維摩居士所在地。「菴羅」是一種像桃又像梨的水果。樹園是果樹園。菴羅樹園是一個名叫菴摩羅女的女居士所有,她為了尊敬供養釋迦牟尼佛而奉獻出來,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修行及弘法的所在地。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 (眾成就)
比丘四義: 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摩訶: 大、勝、多。於一切眾中最上。阿羅漢三漏既盡,智慧成就。知律、知法,有修有證的比丘,叫大比丘。
菩薩,全稱 “菩提薩埵”。薩埵是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此中菩薩都是法身大士。得大神通:神通智慧,本事已作。六度諸法,通慧之因。

2.2 聽法聖眾
其名曰:等觀菩薩、… 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並餘大威力諸天、…、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2.3 聽法聖眾,所具智慧德能。
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菩薩的學問道德成就,為眾所知、眾所景仰 。他們都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脫。
多知多識。顯德應時,物咸知識 (知道認識),故敬之者眾。大士處世,猶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誰不知識。大智,一切種智。本行:是六度、四攝、三明、六通等無量諸行。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即言為諸佛之所護念,則莫能沮壞。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諸佛威神,之所建立者,道根必深。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法城即實相法。使物無異見,故言護也。
一切經法皆名法城。護持宣布,令不壞也。外為護法之城。內有受持之固。

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師子吼,說法無畏。辯才無礙,凡所言說,不畏群邪、異說。百獸妖邪,聽而腦裂。
道風遐扇(遠播),眾皆聞其名聲德能。不等他人請求,就能隨緣攝化,做不請之友。菩薩關愛眾生,就像慈母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知道孩子們的需要,而主動地給予。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發菩提心,佛寶不斷;開說正法,法寶不斷;受持戒行,僧寶不斷。(紹隆佛種,三寶不斷,則佛種不斷。) 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 (一燈傳十燈,燈燈相傳,永無斷絕)。三寶彌隆。眾生無盡,故三寶亦不絕也。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降伏四魔: 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得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無身則無死,故降死魔。無三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心外求法是外道。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像婆羅門、瑜伽、拜火教作各種功夫的。佛都能說法制服它們,令他們歸依佛門,修行證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蓋是把自性的本具智慧德能覆蓋住了。身口意三業悉清淨,則蓋纏不能累。蓋纏,即五蓋十纏;五蓋是有五法能覆蓋心性而不生善法: “貪、瞋、疑、掉悔、昏眠”;有十種之妄惑,纏縛眾生,不使出生死,不使正涅槃: 慚、愧、嫉、慳、悔、眠、掉舉、昏沉、忿、覆。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心常安住才可以煩惱無礙,欲無礙,身無礙,生死無礙,才能從各種蓋纏中解脫自在。於事無礙,無礙故解脫,自在無礙。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達無礙。故心常安住。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念,正念。定,正定。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辯才,菩薩七種殊勝之辯慧。又作七辯:捷疾辯,於一切法無礙。利辯,有人雖能捷疾,但以鈍根故猶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為利。不盡辯,說諸法實相,無邊無盡。不可斷辯,於般若中無諸戲論,故無能問難斷絕者。隨應辯,能斷法愛,故能隨眾生所應而為說法。義辯,為說趣於涅槃之利益事。一切世間最勝妙辯,說一切世間第一義之事。

定力堅固、慧力堅固,才可以得總持法門: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沒有忘失。遇有任何疑難,自己會參透解決。菩薩以 “無念為宗” ,無妄想分別心,念念正念真如。修得 “念定總持”,深入堅固。逕身不失,歷劫愈明。對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學問智慧,無不了徹,智慧如珠走盤,靈光照耀。故能得四無礙辯: 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正念不斷,就能具足六度及方便力。「六度」是「六種行,能將仲生,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為成佛必修之科目。

華嚴十波羅蜜是六波羅蜜,再加上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為施、戒、忍三波羅蜜之助伴;願波羅蜜為精進波羅蜜之助伴;力波羅蜜為禪波羅蜜之助伴;智波羅蜜為般若波羅蜜之助伴。

十波羅蜜皆以菩提心為因,前六波羅蜜是自利,以此修證根本智。後四波蘿蜜是利他,證得後得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才能入世度眾生。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有識已來,未嘗見法。於今始得,能信能受。忍不恐怖,安住不動,故名為忍。能堪受實相。得此忍則於法無取無得,心相永滅。

『不起法忍』:菩薩證知一切法性,本來空寂,了無所得。無生法忍,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一切煩惱妄念,頓斷不生,有如截斷忍住般,所以叫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斷。到了無生法忍境界,就能隨順世間法起用,入世轉法輪。無生之道,無所得,授者得而不失,不退轉。

不退有四義:信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證不退。菩薩到了華嚴初住位,證得一分真理,便得顯現一分法身,只有增勝,絕不退失。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善於解釋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法實相,能為人解答一切問題。又能夠知道眾生的不同根機。

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菩薩得四無所畏,總持不忘,盡知法藥及眾生根性,善於為眾生,問答決疑。有此四德故,能映蓋大眾,說法無畏。修行是修心,修德能與智慧,要靠定慧止觀。止是止一切妄念雜想,一念清凈,然後起觀,參究一切的佛法。

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因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報,外相是內心境界的顯現。心能轉物所致,色身氣脈,自然轉變,能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如目淨修廣如青蓮,「碧眼方瞳」,眼睛有神,眼白清澈無瑕。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聲普聞三界。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功德、他們的作為永遠流傳,他們的崇高與偉大,超越了須彌山。

有了實證,才是正信,還要深信。法身菩薩之信心,就如同天神因陀羅使用的金剛利劍一樣堅固,能切斷一切迷執、習染和束縛。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
法寶,是指佛的教義和經典。菩薩隨機等示,開曉物心,除其闇障,說之為照。這些菩薩之法寶,普照世間,如慈雲普佈,天降甘露法雨。所發的聲音使人能得到利益,這是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緣起」是說任何一樣東西的產生,都不是單獨、偶然、突發的,而是必有其前因後果,以及許多因素的配合才得以完成的。(一切法因緣生)。如果有智慧,就能知道世界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所生,就一定能斷除執常、執斷、執權威、執虛無等的偏見邪見。

邪見又稱為常見、斷見。執常執斷,稱為「二邊」,「常見」者認為世間的一切是永恆的,本來就具有且永遠存在的。「斷見」,是說人生存在於天地之間,除了身心的活動,沒有靈魂,也沒有神鬼,這叫作「斷滅論」,「無神論」。「斷」是空前絕後,沒有過去世,也沒有未來世,生命的現象只有眼前的一世,人生如燈燃,人死如燈滅。此種唯物論者,不信有個人的三世因果,不能為人生帶來後續的安慰和警惕。

「有」是有法可得,「無」是空。「有無斷常」都是邪見,因為常見違背緣起論,斷見違背因果律;這二種見解也被稱為「邊見」,常是極右,斷是極左。圓教始從初住,終至法雲地,圓斷有無諸見,猶有習氣在。「無復餘習」,是說沒有餘留下任何的習氣,乃至微細的煩惱也不存在。唯有能夠深入緣起性空的佛,才能斷除一切煩惱餘習。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佛說法無畏。說真實法,眾咸敬順,猶如師子吼,威懾群眾。師子吼者,名決定說,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演法無畏,演之言廣,四無畏辯。佛說法,正智流潤,譬如天雨。辯者發響,猶如雷震。法音遠震,眾魔為之腦裂。雷以驚蟄,雨以潤生,將說甘露雨,先震八音雷,用驚二邊邪見之蟄,使一切善根萌芽開花。

大菩薩們,說法無畏,猶如佛在說法,其聲如雷,眾魔為之腦裂。十方三世諸佛,一切大菩薩,晝夜六時都在說法,但是為什麼我們聽不見呢?「大音希聲」。

無有量,已過量。菩薩說法,音聲「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此諸菩薩,神通智慧,放光說法,十方世界,所化眾生,無有限量,不可以阿僧祇數也。已過量者,其所化度,不可說也。無有量者,七種方便,行人用思量智所不能量也。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經云: 不入大海,不得無價寶珠 (不入煩惱巨海,不得一切智寶)。菩薩對一切的法門,都完全了解透澈,了解一切眾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眾生的心理,對眾生的起心動念都知道 (集眾法寶),就能領導眾生渡過兇險的大海,好像有熟練領航員在導航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鄰果歎德。佛道超絕,無與等者,唯佛佛自等,故言無等等。這些菩薩智慧,近乎於佛。具有近乎佛的自在慧,具備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信堅註: 佛十力: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佛四無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菩薩因為近於佛的自在慧,所以生生世世,不會再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趣道。所以近於佛的大菩薩門,才能任意出入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度一切眾生。法身無生,而無不生。

既生五道,意在利物。利物者,是為大醫王,為眾生療治界內外一切煩惱不善業病也。應病與藥: 赴機用四悉檀,說四教之法藥也。令得服行: 眾生聞法修行,能斷界內界外煩惱,得大小兩乘聖道解脫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無量佛土皆嚴淨,是修智慧的成就。心淨國土淨,要念念清淨。念念清淨才能夠證到無量佛土皆嚴淨。見到聽到這樣菩薩的眾生,沒有不得到益處的。一切所作所為沒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如上來所歎功德,是諸菩薩悉皆成就。修到這個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圓滿具備充足。

三、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供佛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寶積帶領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來到法會,每人拿著一個鑲滿七種珠寶的寶蓋 (像雨傘,晴天可遮陽,雨天可擋雨)。他們前來參見佛,依印度禮俗,向佛叩拜。頭面禮足,雙手向上攤開接住佛的雙足,頭向下叩佛的腳面,這是最高的禮貌。禮拜之後,每人都將自己的寶蓋獻給佛,右繞而轉。

寶積亦法身大士,常與淨名俱詣如來,共弘道教。而今獨與里人詣佛者。將生問疾之由啟茲典之門也。毘耶離城是當時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用道德自治。長者是年高德劭,學問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長者子就是當地有高度文化教養家族的子弟,為首的長者子名叫寶積。《大寶積經》中是以他為主體,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問題來請佛開示。

七寶蓋者,表七覺調停,生實相真解。蓋以蓋覆為義,慈心覆蔭一切眾生也。來詣佛所者,因修歷法緣之慈,迴向於果,將成無緣大慈圓蓋也。長者子獻蓋,表此經以佛國因果為宗也。這一次法會講學的開始,是以寶積與五百個長者子為主。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此明如來合蓋現瑞,正表欲說,依報淨土佛國因果,故現此不思議之相。蓋覆三千界者,五百長者子各獻,即是表各各修因,合為一蓋,即表成一圓果也。既有正因,能感正果,則成佛國依因感得佛國之依果也。佛運用神通把五百個寶蓋合攏為一個蓋子,這蓋子就升空了,蓋住了整個虛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國土,是佛的威力所及。正現相者有二: 一現國土廣長、二現諸佛說法。現世界廣長之相,正表欲說依報國土。現相者有四: 一現國土廣長之相、二現十山、三現大海江河、四現日月天宮。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
現十山,表眾生世間也。現大海江河,表五陰世間也。現日月天宮,表器世間也。上現四種相,表四種世間也。此四世間現蓋中者,表既說正報,將說依報。世間依報、世間眾生、五陰器世間之所依也。根據佛經,我們這個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世界的邊緣有七金山,藏有無盡的寶藏,鎮住世界的邊緣,使之不裂開。這段是描寫在此寶蓋之下,我們這個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時又呈現了這個世界以外的一切諸佛,都同時在講經。

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 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當時在場的大眾看見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嘆從未見過如此場面。大眾讚歎不已,就合掌敬禮。大眾將眼睛瞪起來看著佛,眼光沒有一刻離開。

五、寶積嘆佛功德偈頌解說
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復次眾雖見其變,未知變之所由。欲令推宗有在,信樂彌深。故以偈讚也。寶積唱的這一段頌,是描寫成為人天師表的學問道德境界。

目淨修廣如青蓮
面為身之上,目為面之標,故歎形之始,始於目也。天竺有青蓮華 (優缽羅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為喻也。形容佛的面相,雙眼大而長,黑白分明,如清蓮花的葉子,修長而且廣闊。

有其內必有其外。外相是內心境界的顯現。道家說: 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會「碧眼方瞳」,碧眼,綠色的眼睛。方形的瞳孔,面色玉潔 其瞳炯炯有神,神光棱棱而顯方形。(如佛、呂洞賓、陶弘景) 。眼睛清澈明亮,眼神堅定有力,目光像能夠穿透人體、物體一樣,這是百脈皆通時出現的境象。心靈深處自然產生出一股強大的內在吸引力,使心不外弛,神氣內斂,身心自然離相離欲,虛空靜定,無為而無不為。常仰升騰,體內產生一種向上的引力 (如同有一無形繩索將身體向上牽引),自發地將頭頂、身體拉直、調正,自發無為地調整身心境界。目淨者: 五眼皆離垢障。如來五眼見境,豎深橫廣,甚可愛敬,雖照世境,而不為世境所染。

心淨已度諸禪定
禪定之海,深廣無際,佛的境界是內心達到了絕對的乾淨,超過了所有禪定的境界 (即四禪八定、九次第定及如來禪定),不再需要藉助禪定的功夫達到定慧等持的境界了。(此歎心功德者: 一切功德,皆是心也。心淨者: 佛心一切結漏生死眾惡已盡,眾善普會。) 心的清淨,關係到心靈的淨化以及心靈環境的衛生,因此 “心淨即國土淨。

久積淨業稱無量,導眾以寂故稽首。
無量劫來修福德,內成三十二相,外能神通變化。又無量劫來常修智慧,內能離結,稱法相理故。得心淨度諸禪定,外能稱無量眾生根緣,故能於四不可說,用四悉檀,起四教化,導一切眾生,證四番滅諦之理。既有形聲兩益,荷利恩深,是可敬重,故須稽首也。(凈業是佛境界,善惡二邊都不著,無著無依,非有非空。)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佛演說法,於是一切悉見聞。
看到一切佛展現的神通,普遍的呈現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無所不在。諸佛演說法,乃塵說,刹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亦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亦說。如果眾生法眼清凈、自心清凈了,就能見到、聽到。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法王 (佛)以法力超眾,故能道濟無疆。佛的法力超越一切眾生,不是眾生所能思議的。佛心清淨智斷超過三界迥出十法界眾生也。常以四種道諦、七聖法財,常施十法界眾生。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諸法殊相,佛能善分別。第一義謂諸法一相,萬物一體。雖分別諸法殊相而不乖一相。「能善分別」,凡夫作意分別執著,唯有證道成佛,才能善分別一切法相,雖分別而不著相。所以說空、無相、無作(或無願)為三解脫門。能善分別,當下就性空一切的法相。第一義是真諦或形而上之道體。

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法王自在於法。法無定相,隨應而辨,辨異而不乖同,辨同而不乖異。同異殊辨,而俱適法相。故佛得法自在,不執著,「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
以法非有無,故由因緣生。法從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佛說一切法,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佛說一切法,世界一切萬有現象,乃至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因緣生法。緣起性空。諸法皆從緣生耳。無別有真主宰之者。故無我也。既無我,故無造、無受者也。若無造無受者。則不應有為善獲福,為惡致殃也。然眾生心識相傳,美惡由起。報應之道,連環相襲。其猶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無差毫分。

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佛於32歲時。在菩提樹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煩惱魔、死魔、五陰魔、天魔。魔王去後,菩薩中夜入四禪,三十四心,見四諦理,名得甘露,是得四諦理也。滅,是滅諦,界內見思惑正習俱盡故。因四諦發真見第一義時,朗然大悟,知一切有、常法、無常法、眾生數、非眾生數等一切法。了了覺見,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諸佛法,名為覺道成。[打坐的人,頭頂發生清涼,腦下垂體分泌液體流到嘴中,覺得香甜不絕,叫甘露灌頂。這裡所講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滅之道,也就是得涅槃之道。得甘露滅,是滅掉一切煩惱,一切生死,就是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已無分別心意,也無受想行。人冥真體寂,空虛其懷。雖復萬法並照,而心未嘗有。苦樂是逕而不為受。物我永寂。無心伏於物。而物無不伏。”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真開悟的人,無心地無意識,他的智慧真正開發了,而且心意識到達了緣起性空。能夠摧伏一切的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始於鹿苑,為拘鄰等三轉四諦法輪。三轉者,一示轉,謂是苦、是集、是滅、是道,二勸轉,謂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三證轉,謂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證,道我已修。初轉示見諦道,勸轉示修道,證轉示無學道。

天人得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
初轉法輪。拘鄰等五人八萬諸天得道。此常清淨之明證也。覺道既成,佛寶也。法輪既轉,法寶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寶也。於是言其始也。一切世間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此例可以作證明。佛、法、僧三寶,因而呈現在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佛以四諦妙法,濟度三乘眾生。證道開悟了,就只受這一生的果報,從此不再退墮,恆常在涅槃清淨中。無有既受,還墮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畢無為,故常寂然矣。(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無色界天。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會退轉,照樣在六道中輪迴。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
佛是度脫了老、病、死的大醫王。因此讚歎佛法廣大淵博,浩如大海無量無邊。眾生病無量,佛法藥亦無量,如大海無邊,是可歸敬也。

毀譽不動如須彌。於善不善等以慈。
如來穩重如須彌山,不為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動搖。對於善人和惡人,佛徒和外道,均能以平等慈悲心相待。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心理和行為、起心和動念,都是平等如虛空一樣,無不包容,是人中之寶,誰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蓋。於中現我三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闥婆等及夜叉,
我們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我們雖然在寶蓋中,卻找不到它。我們此心與寶積所奉獻的寶蓋是同一功能。在這蓋中,一切天人龍神,天龍八部等所住的宮殿,都在其中。

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眾覩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在這寶蓋中顯現世間萬有,佛慈悲哀憐眾生,欲為群品說此佛國因果,是故先現瑞相,然後開闡大法。大家看到了難得一見的瑞相,都讚嘆佛。現在我向三界天人之尊,跪拜,做俯首至地的最敬禮。

大聖法王眾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是大眾之所歸依。心如果清淨,佛境界就現在眼前 (此即心若清淨,佛法身就圓應,有如一月升天,影現百川。) 如來有十八種不共通聲聞、緣覺、菩薩,唯佛獨有的功德法。即指佛有 “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種不共法。

神力是指佛的福德、智慧與慈悲,已到了出神入化不可思議的程度。佛的福德力、智慧力、慈悲力是無限的,能使不同層次的人聽到不同層次的佛法,獲得不同層次的利益。佛說世間法是為化導眾生走向出世間;佛說出世間法是為化導二乘聖者邁向佛乘。這就是佛的「神力不共法」。因為只有佛的神力才能做到,故名「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只用一個聲音說法,所有眾生,統統聽懂了,而且都認為佛說的是自己的語言,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 此偈歎佛口密。同其語即辭辯,各得解即歎法辯。辭辯者,一切眾生殊方,異不類同,言音各異。如來能同其類音。法辯者,是一切諸法,名字差別,種種不一。雖是一物,而名字各異。一切名字不同,各有所召。
[信堅註: 口密者,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如來常定,如來至真,無出入息,無所思念,亦無所行,無復思想,悉無所行,雖口所宣,無想無行。如來所行,無應不應,無言無說。世尊所說一切,超越三昧正受,皆以文字而分別說,一切眾生如是周旋往來,謂‘如來為我講說經法。 如來散一音聲,悉普周遍眾生所想、眾生心念,是則如來從口敷演。]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歎意辯。佛只以一音演說法,所說法有無量深廣。但眾生只能隨自己的靈性程度深淺而解釋佛法;不管他們如何解釋,多少都會得到一點佛法的利益,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之一。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歎樂說辯。佛法只有一個音聲在說法,眾生隨其根機,有些人聽到了害怕,有些人聽到了無比的歡喜。有人聽了就起厭離心,討厭世間一切。也有人聽了佛法就斷絕了懷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於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學佛的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什麼地方,快樂中,煩惱中,晝夜時中,只有一條路向前修,這是大精進。只有成了佛才無所畏,生死無累。佛法是不共法 (世間一切的方法,外道與佛法共有的,叫共法。) 歎自行化他不共法,是自證化他的導師,是化他也。佛是世上一切眾生人天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稽首已到於彼岸。
我們能把心中千萬個結使、束縛,都解脫了,就是佛。生死,習氣都是結使。叫它結使是因為這個結,才使你苦惱、輪迴。歎佛自行,智斷兩德。能斷是斷德,到彼岸是智德。

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只有成了佛才是真正到彼岸,才跳出這個世界,才真正永遠了生死。

悉知眾生來去相。善於諸法得解脫。
悉知眾生形相,往來六趣之原因,及其心之所行。
我染諸法,故諸法縛我。我心無染,則萬縛斯解。

不著世間如蓮華
菩薩住於世間,而能不為色、聲、香、味、觸等的五欲所染,就好像蓮花從污泥裡面生長出來,其在水面上所開的花是纖塵不染的。

佛法在世間,淨土就在你心中。佛法的標記是蓮花,是生長在最髒的污泥中才開花的。要在愈苦難的地方修持,才會愈有成就。

常善入於空寂行
菩薩在五欲世界廣度眾生,自身不享受五欲,也不為五欲困擾,雖然為了度眾生而在世間受苦受難,但其心境則經常住於空無所依的寂滅狀態,認為所受所做等於沒有受沒有做。

達諸法相無罣礙。
「諸法相」是指世間的每一種現象,包括生理現象、心理現象、物質現象、社會現象、自然現象,任何一種現象都是從空而有、從有到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能夠了知如此一切現象,而不為任何現象難倒困住,便稱為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頂禮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三寶。如空的三寶在此處主要是指「法」。對如空的佛法僧,要非常恭敬的禮拜讚歎,但也不把它當成是自己所依所靠的執著物。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注維摩詰經 (二) 佛國品第一 解說之一

  1. 信堅:

    就某國不斷對宗教進行各種打壓,我相當擔心佛法將會在國內消失,忠心祈請佛法能如願傳承。

    (附上藏傳佛教的預言)

    http://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en/index.php/Aniruddha_(21st_Shambhala_King)

    Aniruddha(1927-2027):規劃和統合全部三個世界(3D的物質世界,4D的阿修羅世界和5D的香巴拉),也是目前的聖王,負責帶領那些在地面上提升到阿修羅界的人。有預言說他會在>Vajrayana大乘佛教和時輪金剛法門將要(在地表上)滅亡之際領導大家,也就是現在。

    Ray

    • Ray 師兄:

      多謝來函。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無量因緣。因緣隨時在變,不可預料。各種俗世預言,都不足信。世事無常,變化不定,都是虛幻。實相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當下。

      過去已逝,不要憂煩、不憶念過去。未來未至,不要憧憬、擔心未來,杞人憂天。

      盡己所能,快樂自在,活在當下,只問耕耘,不論收穫,提升靈性階層,過有意義的人生。這超越了宗教,是人的真心本性。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