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三) 文殊問疾品真諦解說之一

一、前言
這一品經,是維摩居士,藉病說法。借俗諦,講一乘真諦。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也不能以三乘佛法解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自古以來,諸大法師,解說無量,大都依三乘法,來解說一乘真諦。文繁而難懂難解。因此信堅在此,綜合僧肇的 “注維摩詰經”,及南懷瑾的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加上自己對諸法實相的解悟,濃縮整理,以為諸有緣,詳細閱讀全經的導論。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

二、文殊堪為問疾人
之前幾品,佛命五百弟子,諸大菩薩問疾,皆已室外被彈,辭不堪問疾。今文殊獨堪承佛聖旨者,以其具有下列四德,是以入室與淨名往復,辭無屈滯,悅可眾心。
位高: 住等覺位,入重玄門,經無量劫,報修凡夫事。智德居其高勝,與淨名齊等。垂跡: 諸菩薩都是實位而居補處。但文殊本地是龍種如來。今垂跡居補處與淨名本跡義齊。顯圓: 文殊輔釋師,都示弘圓教,與淨名輔佛,闡揚事同。隨機: 諸菩薩既與淨名,既有如 “砧槌成物” 之機,亦有 “兩槌成物” 之機。

三、文殊奉旨,領眾問疾。
3.1文殊讚嘆,維摩詰智慧德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難與酬對。文殊將適群心,恭奉佛旨,行詣問疾。並說維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權智都成就了。這位上人真難與之,應酬對答。因此底下,先歎淨名之智德,以生眾會難逢之想。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淨名道尊,智慧無礙,親證實相,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經典,一切法門,包括外道魔道,神通變化諸威儀,皆無所不知,神用無方,俱臻究竟。能降伏四魔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以神通力,度化眾生,自在無礙。大智慧成就,具方便權智,已能窮智用,盡權道。能以簡要之言,解析深繁佛理,說法度眾生。其德若此。非所堪酬對。淨名雖智德高達,今既是佛遣,還承佛神力,慈威加被,當承佛聖旨,前往問疾。

3.2 文殊率眾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 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大眾俱往。所以時眾念,欲隨文殊往者,淨名神智難酬,往昔聲聞、菩薩,莫不屈滯,無敢當者,今文殊本深跡高,望孚道隆,智德高遠,承佛聖旨,相見必論大法,窮乎幽邃,
故一受命,大小聖眾諸天人等皆樂願從往。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遶,入毘耶離大城。
跟文殊師利菩薩一起去的,有大菩薩、佛大弟子、欲界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同時又有八千位菩薩、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也都要跟著去看,這場千載難逢的熱鬧好戲。文殊師利,就在大家的簇擁之下,帶領大眾,浩浩蕩蕩,進城去探病了。

四、淨名居士,空室與侍者,以疾而臥,以待嘉賓。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 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維摩有心通,感應到嘉賓將集,就先布置會場,準備演戲。就用神通,念頭一動,就把房間佈置好了,成為空的房間,沒有東西也沒有侍者,只有一張床,臥在床上裝病。(心空故物空) 淨名心知,文殊受旨來,正為顯發,欲託疾興教,應須空室去侍,開往復之言端。唯置一牀,借座之所由也。

淨名心念,以神力空於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空室,室空之相,即表佛國土皆空,顯真常寂光土。欲與文殊廣論佛國。除諸所有,表除依報。及諸侍者,表除愛見正報眾生與破除惡魔外道。今悉除者,為顯一真法界之實相也。
空其室內:即一切諸相了不可得境。

太虛大師解釋說: 維摩居士以其覺心慧性,空諸器世間及有情世間,窮至本源,豁然獨照一真法界,運大悲心泯合無間,用為緣起,淨佛國土之本。

唯置一牀,以疾而臥。
唯置一床,即證得不二法性真如境。以疾而臥,即顯真如上起大悲心境也。[這是此經後面所說不思議境界的重要契子。眾人入淨名居室,就相當於 “入一真法界”裡,因此可看見諸法實相。]

顯三德解脫之相。”床” 表真性解脫,唯置一床,表不思議真性解脫之相。諸法空是實相。實相即是真性解脫也。疾即表大悲,大悲起方便解脫,即應同有疾也。而臥表實慧解脫。實慧即報身也。臥是休息,身安之相。實慧解脫若與真性相應,則 諸行休息,心安不動,智斷圓滿 也。

慈悲者,常修不放逸,視眾如一子,以諸佛無緣慈悲,拔一切苦。
安穩眠者,如慈(磁)石吸鐵,無緣無念。

五、空室與侍者的真義之一: 序論
高手過招,機鋒相對,應緣觸境,招招都是,一乘佛法,諸法實相。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文殊入室見相,知有所表。見室空無諸所有,即知表諸佛國 “空”,必是欲開發,符成佛國之教。見維摩以疾獨在一床,即知表三德解脫,必欲顯發,符成佛說,不思議解脫之教也。故大智論云: “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蛇足」:蛇原無足。比喻多餘無用。意指虛妄不實。情有理無之妄見。) [涅槃經 “六不可說”,表諸法實相,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之六句語: 「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以有因緣故可得說。」此中天台取四種之不可說,配於自家所判之四教: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為實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云不生不生。此四者,皆云不可說者,則以此四教之理,但可以智證,不可言說,其理本來無說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
維摩居士說,文殊師利你來的正好啊!(善來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

淨名稱歎文殊。文殊今來問疾,必能顯發不思議解脫佛國因果之教,扶成法王所說廣利有緣,故稱嘆善來也。文殊圓教大士,本跡與淨名齊量,自知與時眾,有問疾扣擊之緣,故將領大眾,如象王領群出圍,同來入毗耶離淨名方丈室內,宣旨問疾,是則為時眾作入不思議之良緣,見淨土,生淨剎,成就佛國土之行,故來問疾是真善來,淨名懸鑒,故歎言善來也。

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法身無相,如如不動,遍一切處。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來而不來,不來而來。見而不見,不見而見。若以來相而來,則非善來。今文殊以不來相而來,故嘆言善來。

文殊師利言: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文殊菩薩接著解釋說:”諸法實相,是來者不來,去者不去。” 凡夫眾生,只從現象界看,認為是有來去、有生死。實相是沒有來去。來去只是相似相續相。這就是華嚴經所說的,森羅萬象,一念海印頓現,念念成形,念念不住,各個不相知。法華經所說的 “諸法住法位”,及僧肇所解說的 “物不遷論”。 [詳見本園地下面諸文章解說:物不遷論解說物不遷論解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 解說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正解; 一真法界的基本定律 與 華嚴十玄門 解說; 如何說明靈界實相:沒有空間 沒有時間 動靜一源 不生不滅。]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此即《金剛經》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切萬有現象,沒有來去的根源。所看見的,都是相續假相。

如來即是法身。法身常住不動。無所謂來去。法身遍一切處,亦無需乎來去也。有來去者,乃應化身,隨眾生機感之緣,而生起的示現之身,譬若水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唐崔塗詩云: 「水流花謝兩無情」,水流過去了不會再回頭,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花謝了明年雖然再開,但已經不是今年的花了。

六、文殊宣佛旨問疾: 寧可忍不? 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且置是事。
正明問疾。上來言談,是賓主初相見,問答之儀,未是文殊正意。二人神解既齊,辯無窮盡,若縱無礙之談,妨宣佛旨,故云且置是事,即廢話少說,言歸正傳。先宣佛旨問疾。”疾” 義深廣,往復事難,餘人不堪與淨名較量,故遣文殊問疾。

6.1 是疾寧可忍不?
文殊問: 居士! 是疾寧可忍不?
文殊說: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淨名居士,你這病痛,是可忍還是不可忍?淨名法身,本自無疾,有何可忍,不可忍? 既為眾生,而現此疾。眾生疾種類無量,疾有可忍不可忍。如來止一句慰問淨名,其義廣博深遠,無所不該。

療治有損,不至增乎! 世尊慇懃,致問無量。
治療之後,病情有沒有改善?世間有疾必須醫藥療治。淨名既為眾生有病,必須用法藥治眾生疾,即是治淨名疾。佛非常關心你的病情,叫我代表他來向你問候,表達的的無量的關懷和想念。(世尊慇懃,致問無量者,十方法界,三土眾生,實疾既無量,淨名悲念,亦無量,則權疾亦無量也,故世尊致問亦無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當云何滅?
此是文殊自述己情問疾。疾有權實二疾。果中權疾,因中實疾。文殊大士乃果地法身菩薩,永無患累,而今現疾,是權疾。此地文殊,初問是疾何所因起,若果地法身,眾惡已盡,眾善普會,當有何疾何惱? 而今忽言有疾,此疾因何而有也? 次問其生久如者,法身由來無疾,既有權疾,有此權已來,凡得幾時?次問當云何滅者,若是為眾生故,而生此者,今十方國土眾生無盡,眾生既不可滅,此疾以何方法,當得滅也?
[釋權實兩疾: “權” 是諸佛法身菩薩,無疾現疾,故名為權疾。”實” 是九道眾生,實有因果患累,故名為實疾。]

6.2 淨名先正答 “疾生久如 當云何滅” 二問
維摩詰言: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
淨名現疾之意,欲拔眾生,無始癡愛,盡其無窮之源。眾生之疾,癡愛為本。眾生受癡,故有愛,有愛故受身,受身則病。菩薩何疾? 疾因大悲憐憫眾生而生。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此正答,文殊疾生來久近問。疾從眾生十二因緣生。過去無明潤行,能使現在,生死愛取潤有,則有未來生死,故有十二因緣輪轉,三界二十五有,更生歷死,則有因疾果疾也。淨名為眾生有癡愛生,法身大悲,即有權疾生。眾生癡愛,生來非近,即淨名權疾,生來亦非近。[眾生癡愛無始,非久非近;淨名無緣大悲亦爾,而得論久近者,果地大悲,窮源寂照,無疾隨眾生,所起癡病,同體大悲,因是而生,即是久近也。]

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此正答文殊第三問,當云何滅? 眾生病既因癡愛起,若用四教三觀,斷三土眾生癡愛,眾生實疾滅,則淨名權疾亦滅。

所以者何? 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此是再釋前兩答。菩薩悲心,為眾生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疾生。此釋答有權疾生之久近。次言,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疾,即是釋答,權疾得滅之由。

夫法身無生,況復有形。既無有形,病何由起。然為彼受生而有形,既有形也不得無患,故隨其久近,與之同疾。若彼離病。菩薩無復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愈父母亦癒。
譬如有位長者,只有一個兒子,假如這兒子病了,作為父母也會因為晝夜照料兒子累病了,或者過分擔心而生病了。等到兒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此是合喻。菩薩愛眾生,就像父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因此眾生病了,菩薩也病了。眾生病好了,菩薩病也好了。

6.3 淨名正答,文殊第一問: 菩薩是疾,何所因起?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此是正答,文殊第一問,菩薩起權病之因由,是由於起大悲心也。菩薩之疾,以大悲為根。此同體大悲薰心,即能現身有權疾。

二從此室,何以空無侍者,即是問大士法身依報。依報即是國土眷屬,今何所在,而但見畢竟空也; 三從是疾為何等相,即是問應身同疾,以何為相,為同法身相? 為同凡夫相? 故問相貌也。

七、空室與侍者的真義之二: 正論
7.1室空的真義
此段問答的真實義,是以室空、侍者空,是表淨名將此室,變現為一真法界,如善財五十一參,進入彌勒樓閣,內現一真法界,常寂光土,諸法實相之義同。以此實相之室,因而可以解說後後品,種種一真法界,不思議境界。

文殊師利言: 居士! 何以此室空、無侍者?
此室空、無侍者,即是法身依報實相。依報即是國土眷屬,本來無一物,畢竟空、不可得。

文殊入室,見空室、無侍,知是淨名特意安排,以生問端,發起議論,顯佛國淨土,畢竟空的真實義。為令時眾,知大士法身所棲,究竟淨土,無依報眷屬。

上釋,疾者生於眾生之癡愛與菩薩之悲願,諸佛國土亦皆從之緣起。然癡與愛體本空寂,故疾體與諸佛國土之體無不空也。吾人種種無明妄動,顛倒貪著種種名相,皆分別乎空而幻現,猶從目翳見空華也。

維摩詰言: 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淨名說:真正的淨土,也沒有七重欄楯、琉璃為地等景象,那是為了我們這個欲界眾生而說的。真正的淨土,了不可得,連淨都無所謂淨,那才是真正極樂世界的淨土,涅槃清淨。一切佛的國土本來就是空的,心空、念空,佛土就現前了。

今欲顯真淨土,無有分段變易、依正患累,引眾生入畢竟本性空理,常寂佛國,故屏諸所有為表,捨方便明有之教方,欲闡揚畢竟淨土,真空常寂光國,故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常寂之土,空無所有,一切諸國,悉亦是空。

又問: 以何為空? 答曰: 以空空。
室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 將辯畢竟空義,文殊師利菩薩就問,什麼叫作空?空以國土性空。即是畢竟空故空也。

空空是 智空、法空 (上空是空慧。下空是法空。內引真智,外證法空。) 空空是 人空、法空,一切皆空,連空亦空,本來無一物,是寂滅、涅槃。空室表諸佛國空,正表界內外諸土空空,是常寂光土也。

又問: 空何用空? 答曰: 以無分別空,故空。
文殊又問: 若法性本來自空,何待修空故空? 真諦何須更空?
答曰: 若作就本性空理是一,但稟方便,教二乘菩薩,皆分別取空,未會本性真空。若捨智障,即會中道真空之理,故以無分別故空也。

若分別俗是有,真諦是空,破俗入真,則生死涅槃是二,名為分別空。若體非俗非真,則無生死涅槃之可分別。若會無分別空,則無界內界外之可分別,即是常寂光之真極淨土也。

又問: 空可分別耶? 答曰: 分別亦空。
文殊又追問,空還可以分別嗎?有分別於無分別。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於無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也。故曰分別亦空。分別心不可得啊!聽過了就過去了,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別本身就是空的。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文殊問: 此無分別空理,微妙懸絕,行人若欲求此空理,當於何求?
淨名答: 眾生未成道,菩提為煩惱,故有六十二之煩惱。眾生若成道,轉煩惱為菩提,六十二見所計生煩惱之處,即是菩提真空常寂之淨土也。

眾生煩惱妄念,原其根本,不出我、法二見。從二見,出四見,歷五陰三世。即有六十二見。妄念本空,知妄即離。如迷南為北,還從迷處而求,即得見本。今欲求理,只約見中求,即得無分別空,入常寂光土也。故答: 言當於六十二見中求也。

又問: 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文殊問: 諸見顛倒,本來不實,依何處起,約何而求諸見?
淨名答: 自性清淨心,不為煩惱所染,本來非縛非解,不染而染。眾生迷真性解脫,故起六十二見,有縛有脫,此見即是迷於諸佛解脫而起。離諸妄見,則得佛解脫。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 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文殊又問,若求六十二見,即從諸佛解脫中求。諸佛果地三德解脫,復從何處求也?
淨名答: 經云: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今觀眾生心行,入本性清淨,智窮眾生心源,即顯諸佛解脫之果。

7.2 空無侍者的真義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曰: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世之侍者,唯恭己順命,給侍所須。菩薩侍者,以慢己、違命、違道者,同其大乖,和以冥順,侍養法身,謂之侍者。無侍者,即是表於性淨之土,無二種愛見。

文殊問: 為何居士沒有侍者? 淨名答曰: 我本有很多天魔外道為侍者。現此室空無侍,表現在此室清淨,已轉化為常寂光土,無有愛見眾生,無天魔外道,故無侍也。[究竟常寂光土,諸業所感,依報永盡,故言空無所有,畢竟無愛見所感正報。]

所以者何? 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為什麼呢?魔樂著五欲,貪戀三界,故繫以生死。貪戀情愛欲,不知本空,而執一切有,因此皆吾侍者。菩薩知愛見即空,不滯此愛見,不捨不動,而調愛見眾生,令具一切佛法。常寂光土,畢竟無愛見所成眾生,即無魔無外道,故無侍。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0 thoughts on “注維摩詰經(三) 文殊問疾品真諦解說之一

  1. 信堅師兄好:

    兩年前對維摩大士空室及無侍者之含義,不明究理,今日經您解說,才瞭解是表一真法界,性淨國土畢竟空,無生死涅槃,亦無愛見,本自解脫。感恩!

    讀到維摩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要修到此境界,著實不易。當人們不識佛法,認假作真渾渾厄厄度日時,不知有病,自然就不會找藥方;當深覺人生身心苦樂無常時,往往會猛然追求解脫(解脫有多種不同的層次,但一般人還是不離有個解脫的境)。

    難的是,已知萬有是空性,不免會有二乘的心理,想放下一切,回歸沈寂,尤其是身心俱疲時;而又因為知道萬法是真空妙有,世間不離因緣果報,世人五蘊身心皆在幻中沈迷或受苦,日常生活中,顏常過度投入,常忘記拉自己回到空性。隨緣不變、歷事煉心,難的是,要破「鏡花水月」的空,要把自己拉回來,又不能忘記自己是幻相。……

    • 顏顏師姐:

      多謝快速,報告心得。維摩詰經,都在說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的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因此一般著於塵世見思者,很難理會,總覺得處處與世法,相互矛盾。因此能看懂、了解維摩詰經者,就能拓寬心量,認識實相,不著於世間,虛妄心意識。這是為什麼,自古以來,見道大師,都樂說維摩詰經。信堅認為,此經與華嚴經並列,為一乘真經。若機緣成熟,信堅會繼續解說此經。

      師姐最後所說,此經佛道品有一偈曰: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
      知空不捨有,所以常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體本空,雖然本空,起行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因為眾生,還沒證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來,教育眾生。這就是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與入世。

      信堅

      • 謝謝您的精闢開示。感恩!!

        是啊,顏都忘了「理事無礙、事事圓融」。不入不出,不著兩邊,中道之念亦不存。

        當用之時,體在用中。在體之時,用歸於體。我及我所,同一自性,自性本空,本自清淨,本自涅槃。遠離了心意識的妄想,即無所謂好壞罪福,自他,度而無度,心中無黏無著,畢竟無為,了無牽掛。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哈哈;人生盡做鏡花水月佛事;似乎很可憐,生活無味無素。
      但正如所言;【了無牽掛】的佛心,是由凡夫成就菩薩,乘願再來的歡喜。
      捨離世間情會流淚,幾年前來米為了淡忘自己是個男人,就流過眼淚,雖然今日見到異性,偶會感到一股無名的引力,但已明白不會製造男女之間的煩惱了。
      突然想起 信堅師兄 說過的笑話。
      牽手牽手牽牽手
      牽起女同學的手,後悔當初沒下手。
      牽起小姨子的手,後悔當初牽錯手。
      牽起老婆子的手,好比左手牽右手。
      牽起情人的小手,一股暖流上心頭。
      個人業各人了。如果代替他人承擔,那當稱是己業。
      總是能感到 顏顏師姐 對人事的真誠關愛 。

      佛陀都無法替眾生受苦,何況是你我。菩薩也沒有所謂的世間苦。苦的感受是心態造成。況且眾生苦樂無常。

      我們透支身心,是對不起四大假合的,善用假合,才是假合的目的,透支是拆散。今晚就讓我們為自己的能耐有限,假哭一下吧;◕‿◕
      在來米敬上

      • 實相,“性” 恆常平等,萬法,“相” 變異各別,“用” 權實方便,作而無作。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船過水無痕。

        • “性”如如不動,所以恆常平等。
          “相”因緣所變,所以萬法皆空。
          “用”常轉法輪,所以作而無作。
          竹真風妄
          潭鏡雁影
          妄影來真鏡現,剛好。

          • 竹、風、聲的存在和動相,皆是因緣生、因緣滅,只是刹那存在的「假有」的現象。

            真如自性,空無一物,而能現竹、生風、出聲。風尚是妄,何來「竹真」?

            雁影寒潭也是,雁過影逝,浮光晾影,並不影響湖水,照而無照,離有無。

            咦,一直都很怕在來米師兄的,今天是向天借膽來著?又寫又改的,忙了半天,說而無說,顏還是不要辯的好。還是睡飽好! ◕‿◕

  2. 真空妙有,體無相有。萬象剎那生滅,如如妙智,隨緣赴感。
    來米是讀 顏 所說,一時心曠神怡的感想。顏顏師姐 竟然找茶! ◕‿◕
    能一起探討佛義,增上般若智,是人生極樂。
    目前我對竹、風、聲 所做的理解
    竹-本體 風-心意識 聲-萬象
    觀竹、風、聲 的是般若智,所以(不留)。
    這幾天 來米 在想? 信堅師兄 解說
    1.空室-表佛國土皆空,顯真常寂光土。
    2.床-表證得不二法性真如境。
    3.以疾而臥-表顯真如上起大悲心境也。
    為什麼空室、床、疾臥,可以如此比喻?
    如果想通了(或許應該聯想當時的文化–),如如妙智就能增添一些些,呵呵◕‿◕
    【以上是被告者答辯】

  3. 法身,含所有虚空法界,遍一切時處,卻又說一物皆不中。
    竹和風,是應化身,聲比如波動的漣漪。
    如果要以俗諦比喻:風像無明的煩惱風,竹身像人,人的心意識,在此境中,聽到聲起聲落。因此,一般說法者,勸人不要執著於相,要隨風擺動,風過,聲即隨逝,竹則不折,回復本然。

    • 讚同所言;也喜歡多說話
      無風不起浪(煩惱),風疏竹而聲,聞者(悟者、聽者)是誰?
      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風疏;萬物皆感,感而無感是真義。
      豈因搖曳生姿,特顯竹之高貴。
      無明風吹落山茶花,
      落花無意流水無情。
      (結果是;花被魚啄了,呵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