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堅註: 之前幾品是從果上說修因。維摩居士(東方金粟如來),以應化身來到這世界,助佛教化。示現同我們一樣有血肉之軀,也有生老病死。維摩居士以生病的因緣,引出這一部經來說法,在說法中,又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例如方丈室中容納好幾萬人,又為每人借了一張師子座,又有天女散花,任意轉變男女之相,甚至去上方世界,向香積佛化緣吃香飯。顯現法身菩薩,有無量 “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能力” 諸佛果。
這一品,菩薩行品,是講從因地,說明菩薩應如何修持 (即法身菩薩,如何悟後起修。因香積國沒有凡夫、聲聞,只有大菩薩),才能證到佛果,是本經的精華。佛道是見性成佛之道,法門無量,觸類皆法。此品以吃香飯為前導,引出佛說無量見性法門,旨是在拓寬修行者的心量知見。同時,佛為香積國菩薩,所說的菩薩 “盡、無盡解脫法門”,是詳細解說諸大菩薩,應以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之法門修證,才能究竟成佛。
一、維摩詰領眾,前往禮佛。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本經開始是在庵羅樹園,因為維摩居士有病,佛要大家去看病。現在佛還在庵羅樹園等著。在這個時候,這個庵羅樹園忽然變大起來了,有無比的莊嚴,一切都發出金色。[信堅註: 此即心淨則佛土淨。外境是內心境界的顯現。此時所顯現的是一真法界,沒有對立,沒有空間的大小、廣狹、高低。]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阿難覺得奇怪了,就問佛為什麼這個地方,有如此祥瑞的感應。佛說: 這瑞應是因為要迎接,”維摩居士,和文殊所領頭的大眾,及從香積佛國來的菩薩”,來參訪的緣故。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居士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們現在應該和所有在座的菩薩,共同去禮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菩薩說: “好的!現在正是去的時候”。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 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當時在場有那麼多此方與他方菩薩,又有千萬高廣師子座,如何一起去拜佛呢? 此時,淨名大士,運以不可思議神通。將所有人馬,置於右掌,一念就抵達佛的住所。維摩詰就對佛磕頭跪拜行禮,向右圍繞佛七圈,合掌站在一邊。所有同維摩居士一道來的菩薩、大弟子、帝釋天、梵天、四天王等人,原來是在座位上被端過來的,也紛紛下座,依同樣方式,向佛行禮後,立在一邊。
維摩詰勸共見佛,欲說明由吃香飯可以悟道的緣由。同時亦為香積佛國來的諸菩薩說 “菩薩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二、不可思議的香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
阿難問佛,我現在聞到一種從沒聞過的香味,這是什麼香?佛答: 這是香積國諸來訪的菩薩們,身上毛孔所發出來的香氣。舍利弗就碰一碰阿難說:你聞一下,我們身上也都帶有這種香味呢!阿難說: 真奇怪,你們身上的香味,是從哪裡來的啊?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舍利弗告訴他,這是我們去維摩居士府上探病,吃午飯時候到了。維摩居士用神通,從上方眾香國,討回來的一碗香積佛吃剩的香飯。我們吃過之後,身上毛孔,就散發出這香味。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阿難問維摩居士: 這個香氣,在身上能留多久?維摩答: 等這個飯被人體完全消化吸收了,香味就沒有了。阿難再問:這個飯在人體中,要多少時間才會完全消化? 維摩答: 普通凡夫,吃了這飯,要七天七夜,才會完全消化。如果是達到聲聞境界,已有修持,但還沒證果的人,這個飯就要到他得到正果時,才會消化。等到得了心意解脫時,這飯才會消化。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若未真發心的大乘菩薩,要等到真發了心,這頓香飯才會消化。已經真發菩提心,見到空性開悟的菩薩,要到第八不動地階位,得了無生法忍之後,這個飯才消化了。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維摩居士說,譬如世間有一種叫上味的仙藥,如果吃了這一味藥,要等到身上所有的毒都除掉,所有的病痛都好了,藥力才消退。這香飯也是如此,能夠滅除一切煩惱毒,然後香飯才會消化。[信堅註: 發心是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是十信位圓滿,破一分無明習氣,見實相法,心得解脫,脈解心開,一念頓悟見性,是初發意菩薩 (即證入 “初住位 (發心住)”。此香飯乃香積佛所證 “五分法身香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功德所化。吃了此香飯,譬喻此諸菩薩,受佛教化,勤修 “五分法身香”。證得此境界的法身菩薩,修行至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才能真正消化了頓香飯。]
三、什麼是作佛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阿難聽了維摩居士這一番話後,對佛說: “真是聞所未聞的不可思議奇事。佛啊!吃香飯,居然能做度化眾生的事業!”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佛說:有的佛國,不像我們這裡講經、說法、念佛、打齋,而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作佛事。有些佛國,能以各種光明作佛事,感受佛光,就開悟了。也有些佛,令所教化的菩薩,弘法度眾生悟道。也有些佛,以應化身作佛事。有以菩提樹作佛事。譬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譬如,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佛道。
有以佛的衣服和臥具作佛事的。昔閻浮提王,得佛大衣。時世疾疫,王以衣著標上,以示眾人,歸命病皆得癒,信敬益深。經典上記載,佛在世時有個弟子,怎麼樣修行都不上路,這弟子就藉用佛的坐墊來打坐,這弟子盤腿一坐,就證果了。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如香積國以香飯能作佛事。有以佛的色身相好莊嚴作佛事的。阿難就是看見佛的相好莊嚴而想出家的。有以佛像,而作佛事。亦有以虛空,除却形色,廓然無像,令其空心虛靜,累想自滅。如文殊滅眾色像,現虛空相,以化阿闍世王。有人因到廟宇,吃了一頓齋飯,因而學佛入道。有人去到山上或廟子看到青山綠水說法,就想出家修道。佛法到處都有,到處都能使你入佛道。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於夢中,悟感眾生。此六事為現不真形色,令悟深理。有不悟正言。因譬喻而得解。有人因為作了個夢,而去學佛,有人看到了幻境而學佛。有人因看到影子,聽到某種音聲等而學佛。此娑婆國之佛事。觀音法門就是用音聲來修的。有人是因為和人談話,受規勸而學佛,有人是因為佛經的文字好,由文字因緣而學佛。修法只是成佛事的方法。一切法門,只是方便法,只是助道法。一切皆是佛法,就看你的智慧,從哪裡悟入。(人皆法師,觸類皆法)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有真淨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莫無為,而超悟於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者。無為而而無不為作佛事,佛的清淨法身就現前,開悟見性的境界,是真淨土。(「無識」沒有意識作用。 「無作」不分別作意。)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如來進止舉動,威儀俯仰,乃至舉手動足,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四、佛法就在魔法中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
人間有四種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魔由心生,一念之間,生八萬四千諸煩惱。如果能把這個煩惱清淨了,才能轉成佛法。佛法就在魔法中,佛道就在魔道中,轉煩惱就成菩提。有如蓮華,出淤泥而不染。「能受天磨真鐵漢,不招人嫉是庸才。」
五、眾香國菩薩向佛請法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
眾香世界菩薩,初見裟婆穢土,生下劣想。今蒙佛教,佛法平等,諸佛隨類,方便度眾生而現諸佛土,不可思議。現今後悔,誠心悔過,現在已捨離了輕視娑婆佛土的是非心態。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唯然。」佛說: “好的!” 佛准許眾香世界菩薩懺悔。
菩薩們又說: 世尊,請您老人家也傳我們一點佛法,讓我們帶回到上方世界去,宣揚如來不思議道,令本國眾生念佛功德。
六、佛說〈菩薩 “盡、無盡解脫法門”〉—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這一段,佛說〈菩薩 “盡、無盡解脫法門”〉的緣由,是上方眾香國的菩薩,向釋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們「菩薩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是無止盡地修有為法,做善事就是有。不盡有為還是需要智慧的,菩薩道是要「悲智雙運」,「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有盡的解脫法門,是二乘的解脫法,滅盡了一切五陰、十八界,六入、十二處等等的法;滅盡了這些法以後,入了無餘涅槃,這個叫作有盡的解脫法。
娑婆世界其實是修學「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殊勝處所,它是修集福慧的殊勝處所。因為娑婆世界,是讓菩薩能夠修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最殊勝的處所;尤其是修集福德的地方,因為只有在這個地方,我們才能夠充分地去發揮菩薩四攝的精神,能夠在這個地方去為眾生作布施。您如果要快速地修集福德,乃至於要在修集福德的過程裡面,快速地去累進、增長你的智慧,就必須要在娑婆世界這個地方,才有辦法真正的福慧雙修。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這是所有想成佛的菩薩,都應該學的法門。盡有二種: 無為盡、有為盡。”有為盡”,是 “無常遷滅盡” 。”無為盡”,是 “智慧斷令滅盡”。
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脫,解脫後再解脫所知所見。學佛的目標,是以智慧,入解脫境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作佛事有三種: 一以善;二無記虛空;三以不善八萬四千煩惱。作佛事。眾生皆以煩惱為病。而諸佛即以之為藥。此即 “以欲除欲,以瞋除瞋。猶良醫以毒除毒”。若能作佛事,應變無方,則能美惡斯順,無事不為,為之無非佛事,乃名 “入一切諸佛法門”。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有「盡」是有為法,是世間法,有個方法在修。一切大阿羅漢、聲聞眾乃至菩薩,在沒有證得菩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為法。一切眾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經是有為法了。舉凡宗教、哲學、科學等都是有為法。
無為法是無盡法,是空、涅槃。盡到了極點,就是無盡。真正的道是「了無一法可得」。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真正菩薩,不斷盡有為法,不執著無為法。一切善是有為功德。有為雖偽,捨之則大業不成。無為雖實,住之則慧心不明。是以菩薩不盡有為。故德無不就。不住無為。故道無不覆。至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
菩薩修學二乘解脫道的有盡的解脫法;但是縱然修學了有盡的解脫法,無妨滅掉了我見還有我執之後,繼續地留惑潤生。
聲聞種性的人,他是「要出離三界、要解脫、要寂靜的」,所以他「要盡有為、要住無為」。他們想把有為法全都滅盡,所以捨報時,五陰、十八界,一起都滅盡了,一法都不存;一法不存的狀況,就是無餘涅槃的純無為的境界。
但是菩薩要利益眾生,永無窮盡,所以就必須要依止著如來藏的無為境界,但又無妨他能滅盡這些煩惱候,留著菩薩的五陰、十八界,繼續在世間度眾生。
七、菩薩如何行 “不盡有為法”?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心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慈悲是佛道根本。欲不盡有為,成就佛道,要由慈悲。慈悲乃入有之基,樹德之本。志求佛道,其心深固,譬如種樹,根深難拔,歷劫愈明。
不盡有為,是求理不捨。生死之懷,以大悲為本。故涉苦彌勤,雖魔怨逼試,心不生倦。
堅固善心,深不可動,乃名根本。慈悲為根,發心為心。然後順四攝化眾生。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以此眾德,茂其枝條。道樹日滋,而且沒有疲累、厭煩之心。菩薩要利益眾生,還得要利用這些無漏的有為法,才有辦法藉這個有為法來利益眾生。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真學佛的人,隨時隨地,用各種善巧方法,方便迴向佛道。如此學菩薩道的人,求任何一種修行之法,都不會懈怠馬虎的,為別人說法,更是盡自己所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慳悋心。學佛經常以身行佛道,來供養諸佛,奉行佛菩薩的教導。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懼苦難,反而更要去苦難的地方教化眾生。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
入了世間。不因榮辱,而在心中有憂愁或喜悅。對於沒學過佛法的人,不但不可不輕視他們,而且更要對任何人,都像對佛一樣地尊敬。對於在煩惱痛苦中的人,要去幫助他,讓他因此發起正念。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一般人學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變成厭世,心樂寂靜。都想出離世間,住山林茅蓬,以遠離為樂;但是大乘菩薩道偏要向紅塵中去磨煉,去度眾生,青山綠水並不缺你。
凡夫幸災樂禍,見他樂則生嫉,見他苦則心安。自樂則生著,自苦則心動。菩薩見他樂不嫉,其心隨喜。他苦心生悲心,欲令解脫。自樂不著,自苦心安。
小乘禪定,獨善求證,易生高慢我心,能燒眾善,壞無上道根,應視之如地獄。(小乘人真入定,進入大喜樂中,身心完全解脫、清明。因此對禪定的執著,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樣。) 菩薩道以入世救人為主,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因此應視禪定如地獄。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行菩薩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猶如到園林中遊玩一樣。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本無施意,因彼來求,發我施心,則於我為師,故起師想。菩薩除了外面的財物布施之外,也要內布施,把世間的聰明、煩惱、妄想、雜念都空掉,般若智慧才會生出來。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密,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
戒為人護,毀戒則無護。菩薩自己有護,故應護無護者。看到別人犯戒,千萬不要看不起他,要像看到受傷的人一樣,加以憐憫和救護。諸波羅密,能生法身。波羅蜜是登彼岸,出苦海,到達清淨境界的渡船,所以我們對一切波羅蜜要起恭敬心,視之如父母。三十七道品,助成聖道,令其尊勝,猶人有眷屬,相助成益。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行無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修習增進,名為行。發是發心,發心就是立志、動機。發行是把心理所想的變成事實行為。善根是把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識所講的第八阿賴耶識中。因為是栽在身心的根裡,自然處處作善行,無往而不善,無為而不善。菩薩發行善根,永無止境。應行無礙大施,能以無所齊限,無限量地布施報。身口意淨,故眾惡悉除。諸惡悉除,三業悉淨。故致淨相之報也。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真修行人,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不但可以跳出五陰,還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後,才能挑負起解救一切眾生重擔的勇氣和決心,才能解決眾生的煩惱痛苦。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能經得起磨練,才是大丈夫。「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有這樣的氣派,所以能「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妄念清淨,淨念現前,無取相念。「無者無妄想,念者正念真如」。到了無念以後,自然可以見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 (根本智),什麼都知道,非常清淨的境界。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得念定、總持,所聞不忘。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道體真空,得了道的無言境界,這個時候萬緣皆空,萬念放下。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成了佛也是要入世說法,隨緣度眾生。
修六波羅蜜,就有般若智慧,就有悟力和記憶力。無所不知。
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說無礙。淨十善道,修四無量,心無放逸,不失眾善本。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若能修上列諸法,就能自行化他,功德日茂,這就是不盡有為法門。
八、如何修 “不住無為觀行”?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
無為是得了道,證得涅槃。空、無相、無作(無願)是大乘的三解脫。空,是一切本空;無相,是不著相,不被現象欺騙;無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為過了就算了(無願是沒有帶著什麼為求之念)。無起就是不動心。
這些大乘菩薩的觀行,超越了小乘聲聞境界,因此他能,不住無為。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
雖觀一切法是無常,可是對於行善去惡,卻永不厭倦。不畏生死之苦,以度眾生為目的。雖然能觀成無我,無說法者亦無聽法者,但是仍然不厭倦教化眾生,沒有退轉的心理。
觀於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 ,而不斷諸漏。
雖然曉得一切法空,入於涅槃而不會永遠住在涅槃中。雖然知道一切法本來無生,但是願意起心動念,挑負一切利益眾生的擔子。雖然已經證到無漏之果(凡夫都在漏中,向外放逸),有本事斷漏,而示不斷,與眾生同。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
觀諸法之相,唯空唯無。然不以空無,捨於大悲也。觀諸法因緣生,虛假無本。雖知如此,然本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慧虛假而弗修也。觀三世一切諸法如空,都是不紮實的,無相無自性。空性如來藏,離一切相、一切言說,「見光、見影、說天啟」那都是意識的虛妄想,都落於人、我分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菩薩如是親證、如是現觀之後,就不會取證無餘涅槃,因為本願尚未滿足,仍需不斷精進的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諸福德。
八、總結 “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觀行的意旨
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若不住無,則不盡有。不盡有,則不住無。
菩薩已經具足了福德智慧,既然有了福德智慧來行菩薩道,那麼他就能累世,利樂眾生,而不疲累。同時又能依於福德智慧,不論是資財、智慧、禪定、戒行上,都有能力,利樂眾生、滿足本願,這就是為何,菩薩具福德。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
菩薩為了修集佛法妙藥,來對治眾生種種的煩惱病苦,所以他知道要入世,去做利樂眾生的事業,藉著利樂眾生的過程當中降伏自己的習氣煩惱;藉著利樂眾生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善巧方便,因此菩薩不住於無為法中。
要利樂眾生,在不同於修集法藥的自利修行過程中,也會為了隨著眾生的根性不同、福德因緣的不同,授與眾生種種的法藥。為了授與眾生種種不同的法藥,所以菩薩不能滅盡一切有為法;如果滅盡了一切的有為法,您就不能善觀眾生的因緣、就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授與眾生法藥。
諸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諸位正士菩薩,因為要修學這個勝妙的成佛之法,所以不滅盡有為法、不住於無為法中,這就是盡、無盡的解脫法門,你們這些菩薩們應當要好好修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佛陀把「盡、無盡法門」開示了以後,眾香國的菩薩們,他們聽了,就非常地歡喜以種種的妙花,來遍撒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且讚歎說:「釋迦牟尼佛說的法,是我們眾香國所未曾聽聞的妙法。」這樣讚歎了之後,他們又忽然消失,回眾香國去了。
九、佛陀開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啟示
佛陀開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的盡、無盡解脫法門是有很深的用意,其實也比對出:在香積國修行生活過得很快樂,沒有任何的逆境,大部分都是在無為法中,住在有為法的時間很少;那麼想要具足一切種智就會很緩慢,因為一切種智所應具備的種種現觀的引發因緣很難得、很難具足,因此有智慧的您要懂得佛陀的弦外之音。佛陀除了期勉眾香國的菩薩外,更是期勉這個世間一切發大心的菩薩:不必羨慕眾香國,只要能夠依如來實義,就能無畏於各種度眾的煩忙而「不盡有為法」,心轉依無為解脫中而能夠「不住於無為」中;這是 佛陀開示迅速成就佛道的微妙殊勝法門。
同時,此段解說,正是詳細解說,”文殊問疾品”裡的一段經文,為何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此段說明,權疾菩薩,已斷盡見思煩惱,內心清淨之後,從空入假,調伏實疾眾生病 (三界思惑未盡)。修習一切道種智 (後得智),破除塵沙惑所成的化道之智。而能遍知世間、出世間一切道門差別之智慧,法眼此正,為佛道品所說之本。
有疾大菩薩,同體大悲,因眾生病,故示權疾。”受”,是 “苦、樂、捨”三受。菩薩已能修
菩薩已分破無始無明習氣,明心見性,因此雖受諸受,而無有罣礙,同於無受。
到受無所受,無受而受的境界,但為同俗,示現有所受,但能以無分別的平等心,去接受順逆諸境。雖受諸受,而無有罣礙,同於無受。因此能不分別執著,無住生心,泰然安穩,自在無礙。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若未明心見性,則亦不必斷六根、斷一念無明,以求證涅槃。(即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佛法未具,眾生未度,不獨滅三受,而取證也。(良因斷六根、斷一念無明,雖行平等,而落於空執,不能德真正的涅槃。)
菩薩入假,未具足一切佛法,當勤精進,,當還約三種受中,入假修習,才能具一切佛法。不應滅受取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