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信堅一直在體悟這句偈語。當修行接近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如鏡,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時,心如止水。雖然平時無思、無想、無住、無念(無知),但對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原來智慧是本有,不是由多聞多讀,而是因定得慧 (六祖是個好例證;師父常說她文詞不好,不善表達,信堅一直認定這是推托之詞,須要更上一層樓,才能突破。以後有機緣,還得向師父請教此論說)。
近半年來,信堅平時好像無所事事,腦海一片空白。但一有因緣,須要解說疑難問題,或對經句有所解說,就會下筆不停,半個鐘頭就可寫出洋洋一大篇文章。譬如敲鐘,大扣大響 (無所不知) ,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無知) 。一切法門,莫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我覺得就是你們常提及的感應,我想這跟批文或扶鸞類似。只是感應有無量層次,隨修行階層,心量大小,而有不同。心有所感應,是因累世修行得來,是個良好基礎,但這只是靈修的一個中間過程,最終目標仍然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普通依神靈附體,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自己的能力。般若是依本有自性、佛性,自然流出。) (不知妳們有何意見、評論。)
般若是法,此云智慧,智有决擇之功,慧有照了之用。又智照诸法實相,慧了诸法無生,然有体有用。真我無知。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無知無见,無作無缘。無知是圓滿的般若智慧(Prajna),是擁有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圓滿菩提涅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者所達成的境界。無知即是無念,用心如鏡,六根接觸六塵,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無時不處於清靜寂滅,解脫自在的涅槃、圓寂境界、狀態。因無知是處於清靜寂滅,解脫自在的涅槃、圓寂狀態,唯有證道的聖人乃能證知。未達明心見性者,無法了知此狀態。
般若,能证之智;涅槃, 所证之理。修即无修,则无能证之智;证即无证,则无所证之理,忘能所,灭影像。
般若是體(實智),無所不知是用(權智),依體起用。
______________
底下是摘錄自僧肇的”般若無知論”及憨山大師的”略注”,文句相當深,但義理精確。
般若者,妙智慧也。乃諸佛妙契法身、佛理之實智也。經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即此名為根本智。法界幽玄,非此莫鑒。故稱本智。此般若為能觀之智,以此無知之般若,照不二之中道,證不生不滅之涅槃為果。
聖智幽微。深隱難測。無相無名。乃非言象之所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不退菩薩亦不能測。般若之體。離相離名。豈言象之所得哉。虛無其懷。乃可與智相應也。般若體絕諸相,寂滅湛然。真知獨照,故無所知。絕諸對待,故無所見。
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夫有所知之境。則滯於一緣。則有不知之地。此心境未泯。對待未忘。乃凡情也。聖心則不然。以聖心虛靈絕待。境智雙忘。能所俱絕。是為無知。以無知之知。光明遍照。故無所不知。以不知之知。故曰一切知。
是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終日知而未嘗知也。故能默耀韜光。虛心玄鑒。閉智塞聰。而獨覺冥冥者矣。
此釋聖心無知之所以也。以聖人惑無不盡。故虛其心。真無不窮。故實其照。此實智內證也。由內證之實。故權智外應。則終日知而未嘗有其知也。由其體用雙彰。權實並運。故能默耀韜光。不用其知。虛心玄鑒。故無幽不燭。所以外應群動。則忘知泯照。閉智塞聰。不有其知。而內與理冥。真知獨照。故曰獨覺冥冥。此所謂無知無所不知也。
然則智有窮幽之鑒,而無知焉 (實智內證)。 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 (權智外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
此分別觀照以顯權實二智也。實智照理,故有窮幽之鑒。照體獨立,心境兩忘,故無知焉。神,權智也。俯順群機,故有應會之用;無思而應,故無慮焉。無思而應,則物不能累,故獨王於世表。智無知,則境與心會,觸事而真,故能照於事外。是以不住無為,不捨有為,權實雙彰。,齊觀並照。此聖人之心也。
[譬如敲鐘,大扣大響 (無所不知) ,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無知) 。]
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斯則無知之所知。聖神之所會也。
此釋成二智並運之所以也。以觸事而真。故智雖事外。而未始無事。以神雖世表。不捨度生。故終日域中。由夫二智齊觀。所以聖人俯仰順化。故權智應接無窮而不累。實智無幽不察而無照功。此其所以為聖智無知之所知。乃聖智神心之所冥會也。以此而觀聖心。則般若之旨昭然矣。
然其為物(體也)也。實而不有。虛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其唯聖智乎。
此申明般若體絕有無也。般若本有真實之體。但無相而不可見。故云實而不有。虛靈湛寂而照用常然。故云虛而不無。存而不可論者。義引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以明般若非常情知見之境。故但當存之而不可論。以非言可及也。
何者。(微也)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此明般若不屬有無也。欲言是有。則無相狀。而不可以名貌。欲言其無。而聖人玄鑒萬機。應用不缺。故不可以有無名也。
聖以之靈。故虛不失照。無狀無名。故照不失虛。
此下明般若寂照一源。體用雙彰。權實並顯也。虛不失照。則寂而常照。故體不離用。照不失虛。則照而常寂。用不離體。
照不失虛。故混而不渝。虛不失照。故動以接麤。
此正明權實並著也。由照不失虛。故權智外應。混融萬物。而其體湛然而不變。渝。變也。由虛不失照。故實智內證。而不捨度生。麤謂現身三界。隨類而應。是以照彌深。用彌廣。
是以聖智之用。未始暫廢。求之形相。未暫可得。
此結成寂照同時之義也。由其權實不二。故聖人彌綸萬有。潛歷四生。未曾一念捨眾生界。其實求其智用之跡而不可得。
以無心意而現行。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所以聖跡萬端。其致一而已矣。
結成寂照一源之義也。若聖人有心作為。則有形相而可得。由無心意而現行。故現身如水月。說法如谷響。雖可見可聞。其實求之而不可得。由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故不離當處而法界彌綸。所以聖跡萬端。皆法身彌布。故云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虛而照。真諦可亡而知。萬動可即而靜。聖應可無而為。斯則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復何知哉。復何為哉。
此總結般若寂照不二。存泯互融也。由上論聖心如此體用雙彰。故般若體雖至虛。可以即虛而照。亡。絕也。真諦之境雖絕相。可以即絕相而知。萬動雖紛。可以即動而靜。聖應雖無為。可以即無為而為。如此。則聖智不知而自知。不為而自為矣。由其存泯互融。故體用不二也。上顯雙存。下顯雙泯。復何知哉。復何為哉。其實無知無為也。
神靈附體事由識冥想(自性能量)而作,念起而生當有滅。當時境界該是一真吧,只是說一時而為,不是真般若。有如做夢一般,夢醒又回來了。平常眾生也都有真如境界,只是有的短暫的連自己都不知。以上是 杏州的想法。摘錄部分,尚在圓融思維,要些時日或能得悟。
杏州師兄:
般若是人人自性本具的根本智。它起作用,叫後得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由定生慧,定慧等持,到了明心見性,本能的根本智及後得智,自然獲得,法爾如是。
這跟神靈附體,完全不同。神靈附體,是外在靈體,借用你的身體發言、動作,所說的是神靈自己的意思。自己完全如在夢中,一無所知。神靈大都是無形的精靈,有無限多的靈性階層,從惡鬼,至天、神,偶爾也會有菩薩。一個人所感招的神靈,普通跟自己的靈性階層同等級或較低層。普通鬼神有五通,它能知你的過去。(普通只是過去幾世)。也只能知道短暫的未來。美國賽斯附珍妮之體,而演說賽斯言論。台灣道教的扶鸞及批文,大都屬於這一類。普通是一種善巧方便,度較低靈性的眾生。(意識階層 < 175)。 佛法的感應完全不同。簡單的說,當你修定有成就,你就能拿到進入靈性意識場的密碼。你可以隨時隨地,立刻找到你所須要的資料。(但你不能得到比你靈性階層高的資料,因為你看不懂。) 沒有靈體在控制你。 較深一點的解說,是萬物一體,所有一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資料,永遠存在。依你的靈性階層,定的深淺,進入自性,跟你同等級的資料、訊息,產生共鳴。感應是自自然然的,如山谷迴響,也如敲鐘,大扣大響,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是依一乘佛法的正確解說。當你的清淨心達到圓滿(首楞嚴大定,華嚴三昧),你就明心見性,得根本智。不起作用時,無知,就是對一切事物的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但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就是住不二法門。但一起作用,就無所不知。 信堅 _____
信堅師兄:
杏州的學習,還沒有一個完整由基礎進階而上的成長,感恩教導。一段時間後當會追隨 信堅師兄 指引的步伐入法海。
信堅以前,對什麼是修行,及如何修行,一無所知。長期慢慢摸索,才找到門徑。
要知道什麼是修行,及如何修行,最好的資料是看霍金斯的”超越意識各種的等級–達到靈修最高境界的階梯”。他將整條修行之路很清楚的描述,解說。從中,知道自己的靈性階層,及如何進階。
譬如爬山。要先研究地圖,把整個上山的路都搞清楚之後,再去爬山。才能隨時隨地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才能每一步都向上爬到山頂。否則只在山裡團團轉。
看清修行之路後,下一步再才是摸清如何正確修行。霍金斯的指示,對如何達到200階層,相當有幫助。想再上提昇,就要看一乘佛經。
了解靈界實相,是幫我們將羅盤針的方向指向最終目標。才能隨時都向前進,不打轉,也不後退。最終一定可以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最終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