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論說的緣起,是因信堅為解說華嚴三昧業用(即還源觀裡,一體起二用的第二用,法界圓明自在用)。為何華嚴三昧是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這就是悟後起修,也是華嚴經賢首品第十二所說,“華嚴三昧者,即真如智廣修菩薩萬行,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弘法利生);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外境是內心的顯現。因此,眾生是虛妄的。但為何佛教導我們,要成佛,一定要眾生無邊皆須度呢? 原來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自己的無明習氣: 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悟後起修是覺悟之後,徹底瞭解了諸法實相,才能知道什麼是無明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要自己常常的反省檢點。但是因為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的妄念及累生習氣,而非常容易觉察到别人的毛病,所以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要藉與眾生接觸,看到自己,觀察自己,瞭解自己的習氣,才知道如何斷掉。见到别人的毛病,會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有没有,拿别人做自己的借镜。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没有一樣不是修行處。同時,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師資道合,深入經藏,深悟真理。維摩詰經: 菩薩以利樂有情,化度眾生為其責任,如果離開眾生,菩薩就無行可修,無淨土可證。眾生化度得功行圓滿,也就是菩薩的淨土圓成。因此古德有偈云:「宴坐水月道場,修行空花梵行,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成就夢中佛果。」
世間的修行人多如牛毛,真正成道的人卻非常稀有,雖然精進用功,因為理路弄不清楚,看到小路而迷失大路,沒有智慧是無法分辨的。因此悟後起修,才不會在半路上走錯路或走遠路。理雖頓悟,事須漸修,悟後起修。信解行證。
悟後起修就是指的在心性上明白了自己這颗心和诸佛無二,在法理上了知了诸法的空性,之後,再来针對自己的習氣下手,徹底根除,恢复本有的清净光明的無漏的一切。所以,没有這一悟,不知心在何處,不知成佛的根本何在,单纯有了悟,還遠遠不够,還要悟後起修,積功累德。而悟后的修跟不悟時的修,有本质差别。悟前可以叫做盲修瞎練,悟後才知道怎麼是對的,怎麼是實在的。
悟後起修就像《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鍊心,這是真修。五十三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從早到晚,你所接觸一切社會的現象,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每天都在參學,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練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
覺悟之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順境沒有貪心,逆境沒有瞋恚心,待人接物沒有傲慢心,貪瞋痴沒有了。無論在什麼地方,你表現的是心平氣和,處事待人接物是一片慈悲。慈悲是從謙下流露出來的。「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沒有脾氣,他絕對不會勉強別人,他非常隨和,他連我都沒有執著,哪來的我所!我與我所都沒有了,都放下了,才能成正覺。執著放下了,分別還沒有放下,分別比執著要微細。在六道裡面修離分別,比在四聖法界裡面要快得多。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裡是大風大浪,在這個地方進度很快,成就快,墮落也快。
自古以来,有不少悟道者、成道者。經典、論述、禪宗公案等,盡是引導我們成道的善知識!《傳燈錄》記載江西道一禪師,漢州什邡縣人,姓馬氏,故俗稱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幼歲於本邑羅漢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圓律師。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在衡嶽常習坐禪。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師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九秋,日益玄奧。同參六人,惟師密授心印。
懷讓禅師的智慧,讓馬祖道一明瞭,正因方能成正果。磨磚豈能成鏡;蒸沙不能成飯。要使牛車動,應該打牛而非打車;我們想悟道也是一樣。要先悟入諸法實相,知道修行成佛的正因,才能信解行證,入一真法界。
整日用功坐禪有什麼不對? 禪是心,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不論何時何地,從未失去過;坐禪只是較容易把心定下來,由定生慧。定有無量層次,一定要定慧等持,才能深入。同時,生了智慧之後,要信解行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無明習氣,才能成佛。
世間人都執相修行,將念佛、讀經、持咒、拜佛、坐禪等,當成是生命的全部。仔細想想,這樣修行對靈性、智慧的增長,有多大的助益? 并非不可念佛、讀經、持咒、拜佛、坐禅等,而是他它們只是您修行的起點。這只是教你把心定下來的一種方法,定了之後,才能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開悟。開悟之後,歷事練心,才能証道、成佛。
– 信堅 5/3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