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此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華嚴經講(1677–1841卷) (12/7/2006–9/29/2007)
淨空法師在十個月裡,花了146小時 (72卷) 講解十門三昧業用, 因為這是華嚴要旨, 精華。 信堅花了點時間, 將二千頁講議,濃縮成八頁,提綱契領,以贈有緣, 作為入道之基。如果看得懂,恭喜你,你有前世修來的慧根。如果只能一知半解,也沒有關係,只要慢慢薰陶,有一天你會證悟這裡所說的靈界實相。

一乘即是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故曰一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萬法生滅,覺心不動。猶一水起萬重浪,萬重浪是一水,浪有起伏,水性不動。

三昧是梵語,又作三摩地;意為等持、正定、正心行處等。即將心定於一處(或一境)的一種安定狀態,稱為定;遠離惛沉、掉舉而保持平等之心,稱為等持。又作「息慮凝心」。慮是妄念,妄念息了。三昧就是心定在一處而不動。「制心一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動」。三昧是佛法修行的總樞紐,總的原則。八萬四千法門,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門徑,通到無上菩提的門徑太多了,說之不盡,統統叫三昧,也就是禪定。

十門三昧的業用,業就是事業,我們所造作的,用是用途。《華嚴經》上講了十門,三昧是無量三昧,十門是無量三昧的歸納。十大類展開是無量三昧,無量真是無方大用。這個大用就是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眾生的品類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身相,佛菩薩不執著身是我,他可以現無量身,從體起用。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三昧流出來的,現身依三昧,說法也依三昧。

「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餘涅槃的無方大用。」「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這個無餘涅槃可以發揮無邊際的廣大功能,讓一個菩薩安住在無住處涅槃。

禪定是修行的關鍵,修行的樞紐。菩薩六波羅蜜裡面,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修行的預備功夫,前方便。真正修行是禪定,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現前就無方大用了。

一、圓明海印三昧門 (1677卷起)
這是總說、總綱,後面九個也是從這個開出來的,總綱領叫「圓明海印三昧門」。圓是圓滿,明是智慧、光明,海印是比喻,海印也叫做海印定,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所得到的三昧。雖然是得到,你要曉得三昧是自性本有的。海是比喻大海,大海像面鏡子一樣,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統統照在裡面,所有事物全照在裡面,這叫海印,印是一時頓現。海印是同時,海印是沒有先後。印,像中國人印信蓋印,你看印章上很多字,一蓋下去統統現前,沒有前後。印上有很多字,你看一蓋上,同時顯現,它沒有前後,寫字是有前後,那個印上去沒有前後。

這是總說、總綱,後面九個也是從這個開出來的,總綱領叫「圓明海印三昧門」。圓是圓滿,明是智慧、光明,海印是比喻,海印也叫做海印定,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所得到的三昧。雖然是得到,你要曉得三昧是自性本有的。海是比喻大海,大海像面鏡子一樣,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統統照在裡面,所有事物全照在裡面,這叫海印,印是一時頓現。海印是同時,海印是沒有先後。印,像中國人印信蓋印,你看印章上很多字,一蓋下去統統現前,沒有前後。印上有很多字,你看一蓋上,同時顯現,它沒有前後,寫字是有前後,那個印上去沒有前後。

海印三昧十義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說一切法的所依。無方大用就是說的現身、 說法,佛與眾生感應道交。

海印三昧十義:
(一)無心能現:(二)現無所現:(三)能現所現非一:(四)能現所現非異:(五)無去無來: (六)廣大:(七)普現:(八)頓現:(九)常現:(十)非現現。

1.1 無心能現
「無心能現,謂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一切諸相 (無功用道)」。如來三昧就是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三昧。這三昧就是圓明海印三昧。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能現。

所以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功用,而能顯現一切諸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都是依海印三昧。無心是真心,無心沒有妄想心、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虛空世界十界莊嚴,全是真心所現,就是無心能現。

真修行,古人說得很好,水裡面開的蓮花有什麼了不起,很平常;火裡面開的蓮花才希奇。在紅塵裡面,充滿了誘惑,你還不被誘惑,你還能守住清淨心,真功夫!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的心永遠不動,無心是無念,絕對不會起心動念。

1.2 現無所現
「謂如來三昧,隨眾生心,現種種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看破就是在現相裡頭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沒有煩惱,沒有執著, 你充滿了智慧,以無量無邊善巧方便教化眾生。

前面一條是性現,自性現相,唯心所現;這個地方講的現,是唯識所變, 因為它講隨眾生心,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十法界,十法界是夢幻泡影。

1.3 能現所現非一
「謂如來三昧,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一念圓融,十方普應不同」。如來三昧就是海印三昧,自性本定,它能現能變。

能現是法性,所現的是法相。古人用金跟金器做比喻,把黃金比喻作法性,能現;金器是所現。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一念圓融,十方普應不同,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能現之智是法性,所現之境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但是十方普應不同。

因為眾生迷悟不同,所以佛說法不一樣,佛無有定法可說。十方普應不同,這就是非一。眾生有感,佛有應,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現身不同;隨著眾生根性不相同,佛說法也不同,應機說法。

1.4 能現所現非異
「謂能現之智與所現之境,雖十方普應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我們還用前面的比喻,黃金,把它做成戒指、手鐲、項鍊,這是非一,可是我們從黃金上看,戒指是黃金,手鐲是黃金,項鍊還是黃金,從黃金上看非異。

1.5 無去無來
「謂如來三昧,萬法現於自心,彼亦不來,自相遍於法界,我亦不去」。「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念佛決定生淨土,沒去。此方即淨土。「心外無法」,萬法是自心現的,自心變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外無心,心外無法」,自心、萬法是一不是二。既然是一不是二,它怎麼會來?我怎麼會去?所以它不來。

「自相遍於法界」,因為自性遍法界。相是性現、識變的,性識遍法界,能現、所現也遍法界,能所不二。既遍法界,哪有去的道理?不來不去,無來無去就是不來不去。這些都是說明事實真相。

[信堅註]「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升」。「譬猶朗月」,晴天晚上的月亮。「流影遍應」,流是指河流,河流裡面的水跟月亮是遍應。「且澄江一月」,江水乾淨沒有染污、沒有風浪,這叫澄江,你看到天上有月亮,江水裡頭也有月亮。下面比喻,「三舟共觀」,三隻船坐在 船上的人都看到這個月亮。「一舟停住」,有一條船停在這裡,看到這個月亮不動。「二舟南北」,另外兩條船,一個向北走,一個向南走。「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南面的,你看月亮跟著船往南走。「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諸有識者,曉斯旨焉」。

1.6 廣大
「謂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世界,不離一心」。連虛空,空間、時間都是自性本定所現的現象,能現!能現的是自性本定,所現的是時空裡面所有的一切法,世界。

不離一心,一心是如來三昧,自性本定。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契入,我們講經你才能聽得懂。言說相就是文字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記錄下來。你讀經,你要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讀經有悟處;離就是放下。放下的愈多,你悟得愈深愈廣,聽教亦復如是!我們放下的愈多,我們聽講會開悟。

1.7 普現
「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於一心中,不簡巨細,皆悉能現」。一心就是無心。整個宇宙、整個世界森羅萬象,遍法界虛空界,是從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現出來的。能現的是真心,境界裡面很多的變化,像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同,那是識變的。

1.8 頓現
「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當念即現,無前無後,色相宛然」。無前無後就是說明沒有時間,當念即現是沒有空間。森羅及萬象是『一法之所印』。印是時頓現,沒有先後。宇宙就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沒有遠近就沒有空間,這才是真相。

1.9 常現
「謂如來三昧,於諸法相,無有不現之時。非如鏡像,對時方能顯現」。法相是從來沒有間斷的,所以於諸法相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的現相,這些現相永遠不會中斷。

1.10 非現現
「謂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為眾生故,於非應中隨感而應」。如來三昧就是自性本定,所以它是寂然不動,從來沒有動過,雖然是起無量無邊的大用,它沒動過。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外面境界森羅萬象, 它沒動。也像我們電視機的畫面一樣,螢光幕裡面的現象千變萬化,電視機的螢光幕如如不動。

二、「華嚴妙行三昧門」(1683卷起)
「妄盡還源」,意為妄盡心澄,還復清淨圓明之自性、本源。在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六門第一門「顯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之體」。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來面目,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常不斷,圓滿光明。是宇宙之間一切萬事萬物之本體,所以它在能現的方面來說,稱它作法性,在所現的現相上來講,稱它作法身。

整個宇宙是一體。像我們一個人身上一根汗毛、一個細胞跟我整個身體是什麼關係,我們很清楚,我們是一體。我們身外面有眼耳鼻舌五官,裡面有五臟六腑,構成整個一個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每根汗毛各有各的功能,各各不相到,但是它確實是互助合作,讓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有體當然就有用,用就起兩個用,「起二用」,第一個是「海印森羅常住用」,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相,森羅萬象常住用。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圓明海印三昧門,這是說明整個宇宙的現相,能現所現不可思議。

第二「法界自在用」,這就是華嚴妙行三昧門。「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這叫華嚴妙行,「一心修之謂之三昧」。

整個宇宙是一個根,是源自性清淨圓明之體。二用就是兩個幹,一個根生成兩個本,一個本就是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這就是圓明海印三昧,另外一個本就是華嚴妙行三昧。

我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知道它是一體,知道它是不二,了解事實真相。森羅萬象唯心所現,現而無現、不來不去、頓現、常現、現無所現,現非現現就是現無所現,搞清楚、明白了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莊嚴佛果。你起的念頭完全隨順法性,完全莊嚴法相,沒有一絲毫違背,思想,言說,行為不違背。達此理趣而修萬行。

華嚴是比喻,像個大花園一樣。這個花園裡頭各式各種的花卉品種應有盡有,圓滿具足,每種花都盛開,這個花園美不勝收,絕對沒有這個妨礙那個,個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燦爛的光芒。盡我們的智慧、盡我們的能力所作所為莊嚴社會,利益眾生,這叫華嚴,所以他的心純善。純淨。純淨是妄想分別執著斷盡,這個世間倫理道德,佛法講的十善、三皈眾戒、菩薩所修的六度、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諸菩薩共修的六和四攝統統做到了,莊嚴佛果。

「一心修之謂之三昧」。一心修十善,覺正淨,六和敬,一四攝法,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只要用一心修,就叫做三昧,一心是專心。一心修還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提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成佛了,你沒有得一法;墮到三途,你也沒有失一法,沒有得失。這裡頭只有隱顯,沒有障礙的時候都顯出來了,有障礙的時候隱沒顯不出來。

「依此顯示華嚴行」。得華嚴三昧,他示現在世間,也就是他日常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華嚴行是普賢十願、文殊十度,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施戒忍辱精進禪,方便智慧諸功德,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弘法利生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教學,一類是護法。

三、「因陀羅網三昧門」(1707卷起)
因陀羅網是帝釋天的寶網。「其網之線,珠玉交絡,交絡涉入,重重無盡者」。網有千珠,以千珠互攝互入,比喻一乘的境界。因陀羅網是寶珠。每個網結的當中都有一顆珠,這個網很大,你就知道寶珠很多。寶珠它會反光,它都能照見。每一粒寶珠,所有寶珠的映像都在它一個珠子裡,這一個珠子也在一切珠子裡面,光光互照,美不勝收。比喻重重無盡。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這就是《華嚴》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一法也入一切法。這就是在表顯一乘的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又以燈光為喻,一室中有十盞燈,每一盞燈會攝其它九盞燈的燈光,就是一中具多的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可以講一切即一切,因為任何一燈光都會攝其它的燈光。而且所有的燈光也會入任何一個燈光中,每一燈光也會攝其它的燈,這樣顯出重重無盡的道理。

任何微塵裡面都有世界;世界裡頭還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就像因陀羅網一樣,光光互照,無窮無盡。是講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無性,而無性隨緣現一切法。任何一法,它具有無量無邊的法。這一門主要就是講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互攝互入的道理。

四、「手出廣供三昧門」 (1711)
這就是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依清淨心,就叫三昧門,也就是三輪體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是真正利益眾生的事情,就應當盡心盡力去做,這都是屬於供養。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

「欲顯勝妙,略舉一手,為供所依」。實在是講無比殊勝微妙的供養,供養當然離不開手,所以舉例就舉一手。「由於昔時,以手持供,供佛施人,稱周法界,故令真流供具,等諸佛之難思」。佛法布施的對象,第一個對象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佛經裡面佛常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般若經》做了比喻,即使以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是財供養,都比不上大乘經裡面四句偈為人解說供養的功德大。大千世界七寶送人,不過是增加他的財富而已,他不開智慧;這四句偈他真聽懂了,覺悟了,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功德多大!

五、「現諸法門三昧門」 (1721)
菩薩住在三昧之中,就有能力以無量的方便,來教化眾生。佛菩薩教化眾生,確實是大用無方,沒有定法,這就是智慧。「三昧」跟智慧實在講是分不開的,三昧是體,智慧是用,以定生慧。「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心清淨就是『菩薩住在三昧中』。三昧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它起的作用就是真實智慧,應用在事相上那是無量無邊。

六、「四攝攝生三昧門」 (1729)
攝受眾生。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地方的布施跟六度、十波羅蜜意思不同,這是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布施禮敬。我們對人很恭敬,見面九十度的鞠躬禮,這是布施,你見人能夠以真誠的心,對人態度很謙誠、很恭敬,都是布施,他有感受。愛語是關心,我們講關懷、照顧。利行就是我們自己所作所為對他決定是有利益,沒有害處。 同事可以說共同的生活、共同的工作要互助合作。

七、「俯同世間」 (1742)
「身同世間,利益眾生,若依若正,無不示為」。不論是依報或者是正報,統統都能示現。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無一不是佛菩薩示現。正報是所有一切眾生,全是佛菩薩示現。佛菩薩是法性,所有一切現相都是法性變現的。俯同世間三昧門是四攝法裡面的同事攝。
這是說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得要恆順眾生,隨緣化導。也許有人要問,佛陀、菩薩大慈大悲,為什麼不用一乘法來普度眾生,而要隨著眾生的業報,這不是不慈悲嗎?殊不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我們世間的教學很類似,世間好的老師,因材施教。學生的根性不相同,用一個方法,教一切眾生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觀察學 生的根性,叫觀機,觀察眾生的根機。

八、「毛光照益三昧門」 (1751)
毛光照益,毛是比喻毛孔,毛孔光明,遍照大千世界,利益一切眾生。這說你的道德、你的學問自然會在你的儀容、你的言談舉止當中顯露出來,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的威儀、你的舉止、你的談笑自然能感動大眾,大眾跟 你接觸就能夠受到利益,毛光照益。你的涵養愈深,一切眾生接觸你受益就愈大。

毛是身上的汗毛,這個毛是身上最小的,微不足道!光代表智、代表慈,「智契解脫之門,慈熏身語意業,故得身同法界,大用無涯」。毛,代表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把人比喻作虛空法界,身毛就代表虛空法界裡面圓滿的法門,我們常講無量法門,無量無邊。光,代表智慧,智慧放光,毛光照益。光,就是氣氛,磁場,氛圍。遍法界虛空界氣氛不同。解脫,就是把它解開。把煩惱解開,化解。

九、「主伴嚴麗三昧門」 (1821)
在社會或者是群體,總離不開主伴這個關係,主是君,伴是臣。家長是主,家裡面所有的成員是伴;老師是主,學生是伴。所有社會群眾裡,一定有主伴。

十法界裡面,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都有主伴這一倫的存在。我們看山,山有主峰,在很多山丘地帶裡面,你可以看到一個最高的高峰,這是主峰,其他比較低的都是伴。由此可知,主伴也能涵蓋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都包括在其中。境界雖然這樣的廣大,深廣無盡,可是此地依舊是以人為主。

嚴是莊嚴,麗是華麗。在佛法裡面講,主跟伴是平等的,主不是唯一的主。「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像舞台表演一樣,他在台上表演主角,那麼當然還有配角。配角可能裡頭有他的老師,有他的長輩,有他的師兄弟,舞台表演。但是他唱主角,在舞台上他是主,其他人統統是伴。

主伴都莊嚴、都美麗,主伴思想、見解、言行與法性相應,與聖哲相應,這個磁場叫嚴麗。莊嚴、華麗,性德的流露。

「主伴嚴麗三昧門,亦出現三昧」。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一定要出現,雖出現他依舊是如如不動,這就是三昧。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是應眾生之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他的出現是無比的殊勝。雖然出現,本體確實是如如不動。

十、「寂用無涯三昧門」 (1829)
寂是清淨寂滅,用是作用。世間人,他的作用根據思考、研究。用第六意識分別,用第七識,執著。佛法用你的清淨心,清淨寂滅所起的作用。心是定的,沒有動,這叫三昧。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這叫定。妄想是起心動念。

寂用無涯,無量無邊的大用沒有離體,寂是體。「中間並顯妙用自在」,從華嚴妙行三昧到主伴嚴麗三昧門,當中這個八句展開,是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德用。這種大用,諸佛菩薩這個大用到極處,隨類現身,隨機說法,就是示現,是大用,不離體,是從體自然顯現出來。妙用自在。這十種三昧就是依體起用、用不異體、妙用自在。

「約處,名為方網,約相,是謂寂用,亦總顯上來動寂無二故」。寂是性體,用是它起作用。經文裡面講正定,講入定、講出定;入定是寂,出定就起作用。都是講的自性的體用。
從處,就處來講,叫做方網。方是空間,網是講現相,用比喻來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大梵天王的羅網,網張著一樣。乘坐飛機,飛到高空,看到地面上的都市景物,有如方網。諸佛菩薩在有感的時候,有感他就有應,應他就現身,他看十法界,他看諸佛剎土,就像我們在空中看地面上的都市、看地面上的村鎮一樣。遍法界虛空界他都看到了。

約相,是謂寂用。寂是性,用能生萬法,本自具足,能生萬法。覺心不動,叫寂滅相。動就是迷了,迷了,這一念真心就叫它做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可是妄沒有離開真,真妄和合,體是真的,相是妄的。覺後空空無大千,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

佛心永遠是寂靜的,它不動,不動就是不起無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起心動念是無明。念頭一起就是無明,就是妄想。不起心、不動念是不用阿賴耶識,不執著是不用末那識,不分別是不用第六意識。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究竟圓滿的智慧。第七末那識,不用執著,不執著,它變成平等性智。意識,第六意識,你不用分別了,它變成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自 然轉過來,變成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

相動性寂,事是動的、理是寂的,動寂不二。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在一真也好,在四聖法界也好,在六道也好,在三途也好,能現種種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現無量無邊身,幫助一切迷惑的眾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佛菩薩無論做什麼樣的示現,都是在動靜不二,內心裡沒有對立。跟一切人沒有對立,跟一切事、跟一切萬物統統沒有對立。對立就是二,對立就迷了,不對立就覺了。沒有對立,就沒有起心動念,常寂光淨土現前。實報土以下皆是方便。總顯《華嚴》所說的,總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動寂無二」。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十門三昧業用解說

  1. 信堅師兄好:

    記得今年4月剛到信堅園地時,瀏覽了一下此文,內心甚是歡喜,但未能瞭解。今日出門前,利用時間速讀,發現看懂了吔!哇,4個月,信堅園地的文章竟讓顏有點開竅了,嘻……

    原來八識是如文中這樣的:

    「佛心永遠是寂靜的,它不動,不動就是不起無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起心動念是無明。念頭一起就是無明,就是妄想。不起心、不動念是不用阿賴耶識,不執著是不用末那識,不分別是不用第六意識。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究竟圓滿的智慧。第七末那識,不用執著,不執著,它變成平等性智。意識,第六意識,你不用分別了,它變成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自 然轉過來,變成成所作智,轉八識成四智。」

    不過,顏還是不懂:

    1.是不是六根(或五根才對?)接觸境時,如停留在「根」,不因觸起六蘊,就沒有後續的第六識的執著、第七識的分別、第八識的起心動念?第六識不起執著作用就成阿羅漢?第七識不起分別作用就成菩薩?無第八識的起心動念呢?成佛了?

    2.所謂的「轉識成智」,記得讀過,應從「因」上轉,指的是在第幾識開始轉?

    3.第八識是果?密宗是從「果」上轉嗎?

    顏不太在意名相及所謂位階等說法,但想知道從何處下手,以及道理所在。當然,顏真須找時間再好好讀此文的。謝謝師兄!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