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有心修行,但找不到明路,遇不到明師(信堅就是其中之一),暗中摸索,原地打轉。如瞎子爬山,不知身在何處,不知如何登上高峰,一覽天下無盡處。禪修是達到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此章將陸續張貼一些關於禪修的文章。
- 夾山禪師悟道因緣
- 憨山大師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
- 古今偉人,勵志名言。
- “六種覺醒層次” 及 “靈性覺醒徵兆”
- 解悟經論的八個層次 與 六即佛 解說
- “一個外行人” 對 “瑜伽法門真義” 的淺見
- The Maha Prajna Paramita Heart Sutra (Chinese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 「恒河大手印」精華節譯 (一)
- 破除我執與習氣,增長智慧,提高靈性階層的最佳例證: “穆桂英掛帥” 電視劇
- 我執與習氣
- 解脫之道: 認知及超越痛苦之身
- 覺醒之道: 如何認知及超越小我
- 溪流與沙漠的對話: 跨越生命中的障礙,不要怕改變。
- 真我-實相 及主觀性 (二) 第三章 “問世間情為何物” 的實相解答
- 真我: 實相 及主觀性 (一) 導論、序、及第一、第二章精華節譯
-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 安妮塔‧穆札尼 (Anita Moorjani) 瀕死經驗後的領悟及啟示
- 萬法因緣生: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例證解說
- 洞山良价禪師悟道因緣 – 參 “如何是無情說法”
- 黃檗希運禪師 傳心法要 精華解說
- “我是那” — 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二) 精華摘錄
- 拉瑪那·馬哈希 (Ramana Maharshi) 的自我參究 “我是誰?” 頓悟法門
- 霍金斯 能力與強力 (Power vs Force) 精華意譯及註釋
-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三集
-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二集
- 當下的力量- 明心見性指南 第一集
- 霍金斯自述的 “見性境界及見性者行履”
- 艾克哈特‧托勒 (Eckhart Tolle) 悟道因緣
- 十三勢 (太極拳) 行功心法 真義解說
-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三
-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二
- 智證傳 (二) 精華解說之一
- 《智證傳》 (一) : 導論
- 論 “軸心時代與終極關懷” (On Axial Age & Ultimate Concern)
- 論時間同步性 (On Synchronicity)
- 略論 “境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 信堅五年來的修行格言及証悟心得
- “絕觀論” 對 “五戒” 的一乘真義解說
- 莊子人間世 解說 (一) 心齋: 內聖外王
- 西遊記真旨解說 (三): “三藏取經”、”紅孩兒” 與 “三昧真火” 的真義
- 信堅園地五年來的回顧
- 張紫陽真人的傳奇一生 及 啟示
- 略論閉關的真義 : 不破本參不入山 不透重關不閉關 不破牢關不出關
- 顏顏師姐 如何克服盤腿禪坐困境 自癒頓癒的親身體驗
- 如何用意念治療失智與精神病: 零極限與歐荷波諾波諾大我意識法
-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二)
- 香嚴禪師悟道偈 一擊忘所知
- 大衛.霍金斯所證悟的 “明心見性境界”
- 陶淵明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七) : 文殊揀擇 耳根圓通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五): 七大圓通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四): 六識圓通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三): 五根圓通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二) 六塵圓通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一) 《楞嚴經》來源 、其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 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 道德經觀妙章第一 真諦解說
- 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 《菜根譚》精華淺釋 (二)
- 《菜根譚》精華淺釋 (一)
- 禪宗 “無門關” 的終極修証法門 – 彌勒法門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
- 太極拳及太極劍的最高境界: 悟空、悟無。
- 悟空、悟道
-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3) 禪者的初心 精華節錄 (3) (中英對照)
-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2) 禪者的初心 精華節錄 (2) (中英對照)
- Zen Mind, Beginner’s Mind (1) 禪者的初心 精華節錄 (1) (中英對照)
- 略說 “肇論宗本義”
- “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二集
- “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一集
- 信堅 “修心銘”
- The Kybalion 凱巴萊恩 (2A)
- 略論 “平常心是道” 的真義
- 再論武功最高境界: 大機大用,以禪練武,以武証道。
- 一生成佛修證法門
- 信堅近日修行感悟 之二
- 信堅近日修行感悟
- “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 的真實義
- 金剛經 “一合相” 真諦解說及科學例證
- “周易參同契” 簡介
- 淺論明心見性
- 中庸見性修証法門: 至誠之道 講解
- 《黃帝陰符經》真義解說
-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 猴年說猴 西遊記真旨 (二) 第二至八回選釋
- 猴年說猴,西遊記真旨 解說 (一)
- 《金剛經》要義及如何利用《金剛經》修行
- 眼見不實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修証法門
- 從 “掃地” 修証法門 說起
- 念佛法門的真義及正確修行方法 (節錄自 蓮池大師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通序大意)
- “鳶飛魚躍藏真趣,綠水青山是道圖” 及 “西遊記真義 解說”
- 正確認知 宇宙萬法 真實本相 的基本觀念、方法、及原理
-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解說與啟示
- “武功最高境界” 修証法門: 以劍修禪 及 以武修道 事例
- 曹洞修証心法: 寶鏡三昧 正解
- 石頭希遷 《参同契》 正解
-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 八面觀察 見微知著 的真義及事例
澄直心目,寧孤無悔。
秉性歷尋,切心難鳴。
世境有價,喪心無歸。
却下情念,夢亦醒覺。
三貴師兄:
三貴: 花開富貴、吉祥富貴、 榮華富貴。
歡迎三貴,蒞臨此園地。並送上詩句。隨時歡迎,批評指教。
信堅
信堅師兄您好
三貴有疑問求解
二、悟後起修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証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講說一乘佛法的五十二位次修証法門: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佛位。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証(真)佛。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但微細無明習氣仍在,須經四十一位次,漸斷無明習氣。
上來這篇,此段三貴有疑問 (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
是指心平境界還守持住
而所起功德
還是見性之人具斷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永不退失?
三貴恭敬求解
三貴師兄:
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定義,各宗派有不同解說。此地的解說,是依一乘佛經,華嚴經的定義。
底下是詳細解說,從十信位至究竟成佛,斷執著、見思煩惱、分別、起心動念 (無明)、無明習氣的五十一階梯。執著、見思煩惱、分別、妄想,一斷永斷,永不退失。(不同於小乘或大乘)。入了初住位,就明心見性,入一真法界,智慧德能等究竟佛。此文所謂 “悟後起修”,就是善財五十三參,須經四十一位次,歷事煉心,無功用道,漸斷無始無明習氣。
初信位是見煩惱斷了,可是見煩惱的習氣在。見煩惱的習氣斷掉了,他就是二信位的菩薩。八十八品思惑要從二信至六信位,六個位次,才能逐漸斷乾淨。因此,初信到六信位,還在這個世間,沒有出六道輪迴。
見思煩惱斷乾淨之後,就出了六道,入了四聖法界。七信位 (相當於阿羅漢) 還有思惑習氣。思惑習氣斷盡。就是八信位 (相當於緣覺),見思習氣都沒有,都斷盡,但是他有分別。分別斷盡,就是九信位 (相當於藏教菩薩),可是菩薩仍有分別習氣。分別的習氣統統斷盡,就是十信位 (相當於藏教佛)。未出十法界。
藏教佛雖然是分別執著習氣統統都斷盡,他有妄想,就是起心動念,無明。他把妄想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無始無明習氣破一品,就超越十法界,證入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上,都是法身菩薩,都是分證真佛。
信堅
感恩信堅師兄就一乘佛經,華嚴經的定義,所做回覆。
三貴愚昧在請信堅師兄為三貴釋疑
若有具縛凡夫,得入心平境界所述體驗,藏通別圓,判在何位次。
三貴恭敬求解
三貴師兄:
信堅個人的認知是,具縛凡夫,煩惱未斷,仍未出六道輪迴,在藏通別圓,都沒有位次。意識階層可能仍在400以下。 在此靈性階層,不可能達到真正的 “心平境界” 。只可以說是達到了初、中級的禪定,初伏煩惱,如石壓草,境界仍然會隨煩惱而有進退。
七信以上,斷了執著與見惑,才出六道輪迴,進入四聖法界。若斷了執著、見思二惑以及分別,但未斷一分無始無明習氣,則是藏教佛,圓教的十信位。如果真發菩提心,斷了一品無始無明習氣,則明心見性,住佛所住的一真法界。
所有名言,都是方便假言說,都有無量義,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解說,義在言外。只用名言,無法判斷一個修行者的位次。必須佐以一些,以自己言詞講說,所証悟的事例及境界。師兄只說 “心平境界” 一個名詞,本身有無量深廣意義,信堅無法,依一個名詞,斷定一個人的位次。(就如宋代以後,禪宗修行人,隨便引用古德見性者所說,自以為明心見性了,但其實離見性,還相差十萬八千里。悟有解物及証悟。解悟不是証悟証。証悟必須真修實証。)
信堅猜測,師兄所說的 “心平境界” 是指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裡所說的 “一行三昧” : 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就是觀法界平等相的 “三昧”。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舉凡一切行住坐臥,必須隨緣,不計造作。到了此時,心地平坦,空空洞洞。“無心” 是對外境沒有分別,所謂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如依此義,則文殊般若經,是大般若經裡的第七會 (第574卷至第575卷)。[ “金剛般若經” 是大般若經第九會:第577卷]。在世尊五時說法中,這是屬於第四般若時之後期 (般若600卷)。此時所說教法,其內容包含 “別、圓” 二教。[別教為教權證實(教為方便法,證為真實法),圓教則為教證俱實(教、證俱為真實法)]。
心異則千差競起, 心平則法界坦然。此即禪宗大德所說的 “平常心是道” ,是悟道的境界。達到了 “平常心是道” 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捨、欲求等種種雜念,也就一掃而空了。世間之事,以平常心待之,才能達到人生的勝境。但這未必是見性境界。真正見性,是入 “不二法門”。
信堅園地的另一文,”定慧一體論” 對 “心平的境界” 有如下的詳細解說:
禪宗是頓教法門,以定慧為本,禪定是體,智慧是用。禪定是涉境不執著;六根涉入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定,所謂寂而常照;它起作用就叫智慧,心境俱空,照而常寂。定慧一體才能由定開慧,無所不知,寂照不二。
定慧一體的修行綱領: 一行三昧,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有體有用,心平是體,行直是用。心平的具體境界是一相三昧: 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静,虚融淡泊。心平则自有般若现起,能通達任何一法,一切無分别,平等共一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淨相。
行直,就是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纯一直心,就是一行三昧。修一,就是要修到心、口、身行一致,「於一切處所,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日常生活,要常心口俱善。內心和外表要一致,不能口裡說的是一樁,心裡想的是另一樁。真如無相,但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間隨緣起用。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境界,總要保持著心地的真誠,同時要空寂,不著一法,心境俱空。《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
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平直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於日常生活中,喝茶、吃饭、搬柴、運水處,皆與道為一体;行住坐卧等四威儀之起居動作、應機接物中,就是禪法、盡是道。這種“直心”和“平常心”,就是日用事中無取、無捨、 無執著的心行。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现,當下就是真理、實相。任運而行,應機接物。 立處即真 (活在當下)。立處即真是人心深處佛性的自然呈現。平常心是禪修者開悟後,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境界,見性之後的一種本然狀態。没有染污,没有造作、是非、取捨、分别等相,心處於質樸、純真、寧静、恬淡之中。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隨缘自在,處塵不染,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任運而修,廣作佛事。
信堅
信堅師兄:
近日重讀石頭希遷(叁同契)正解,逐稍感 師兄提過的、一字千義、一圖千文之意境。隨著進境才能越解深廣。回想之前汗顏 的發問文,如辦家家酒,師兄的回文卻是鼓舞、提昇(嚴肅自性),讓杏州如上酒家,(嗯;舒服)。當時解錯文義,至今點滴回正,信入跟隨。
看了一部描述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的影片(孤注一擲)感想:在股海;只有高下,沒有迷悟。在佛海;只有迷悟,沒有高下。輸贏兩極,淨染一體。明心見性,無時自在。
直心澄目 , 無時自在。
無始之性 , 無心可尋。
秤量世情 , 迷離綺幻。
參破情念 , 覺滅照醒。
在佛海,我們都在裸泳。
杏州敬上
信堅師兄您好
三貴於網路搜尋,心平境界,得緣遇此園地。
蒙兄釋解,雖未解弟之所疑。
(三貴粗陋敘述,求問名相,當不能解)
兄未鄙棄,勞作為解,弟感不安
三貴1972年生,以是稱信堅為兄。
弟只國小畢業
字醜不喜書寫,幸有電腦打字,拼音能得前後字詞,尋欲表之字,在行校正,掐文捏字,而有便宜求解之作態,負兄誠意勞作,弟自懺為文不敬之過,上白兄與見聞大眾
。
三貴師兄:
師兄年紀輕輕 (四十出頭),就懂得修行,還會有 “心平境界” 的體悟,真是累世慧根。修行不關學歷,而是在恢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六祖惠能,不識字,但一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引發了他的累世修行慧根,就開悟、長智慧一樣。唐朝許多開悟禪者,都是不識字,但開悟後都是辯才無礙,從自性中流出。
師兄能有耐心打字,用辭相當正確,繼續努力精進修行,一定會開智慧。有疑問,隨時歡迎來函共同討論。
師兄不必自責,這都是信堅的過錯、誤解。因師兄第一次提問前,先引用信堅 “悟後起修” 的解說,讓信堅誤會,師兄所問的 “心平境界” 是與明心見性的修證有關,因此以華嚴經解說。
第二次師兄提問: “若有具縛凡夫,得入心平境界所述體驗,藏通別圓,判在何位次?”
師兄問得相當清楚,只怪信堅太囉嗦。其實上次回覆的第一段,就是正答所問。師兄只要看此段回覆就好: “信堅個人的認知是,具縛凡夫,煩惱未斷,仍未出六道輪迴,在藏通別圓,都沒有位次。意識階層可能仍在400以下。 在此靈性階層,不可能達到真正的 “心平境界” 。只可以說是達到了初、中級的禪定,初伏煩惱,如石壓草,境界仍然會隨煩惱而有進退。”
簡單的說,具縛凡夫所得的 “心平境界” 體驗,可能是短暫的 “心平”,由禪定暫時證得,但煩惱一起,就可能退失。
至於其他回覆所說,是解釋 (1) 明心見性的真義 及 (2) 心平境界 的真正境界,藏通別圓,判在何位次?
讓師兄對照,與師兄所說的 “心平境界所述體驗” 是否相同? 如果真正修到此地所說的 “心平境界”,就不會再退失。但至此境界,並不一定是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 “入不二法門”,比 “心平境界” 的境界更高了很多。
信堅
信堅師兄您好
三貴心平體驗是在十三年前。保有幾日,後遇女色退失,期間體驗無能言狀,不知守護,進道之階,終至隨波逐流,念欲橫行。
期後深感當年體驗之功,能於塵勞間,沐清涼風,實為修行要旨。
後欲明當年體驗,識進道之階。
偶於精舍請得一本六祖壇經述及,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所闡義理言句親切,通透暢懷。
而今在聞一乘見性之理,則高廣精微,無能承擔。
至此深省三貴以當年暫伏煩惱體驗,欲竊六祖,一乘經教勝行,而自慢,妄造分別,造自性大罪。
三貴陋習深厚,,而今年歲增長,心感不安,回觀去末,檢點疑思過處,識明理處扼要,以資為據,後當老實自省,惕勵赤心。
感恩師兄不棄善護再三提撕
南無阿彌陀佛
三貴師兄:
真不相信,小學畢業生,可寫出這麼好的文筆,比之大學畢業 或博士,寫得更好。這可能就是師兄智慧已開,文字從自性裡流露出來。恭喜!
師兄十三年前,就有心平體驗,一定是前世修行接近 “心平境界”,而有今生。如能恢復本能,繼續提升,得遇法緣,此生當可作最後身。
高僧傳裡,常提及,修行初期,會有短暫體驗一些 “高階層次” 的境界 (在音樂叫諧波 harmonics,是從低音跳至高音),這可能是前世因緣,也可能是有高靈性佛菩薩的短暫加持。
此時,因為自己的靈性階層還未跟上,因此一時無法保持此悟境,以至喪失。在此情況,古德的教導是不要強求再入所體驗的經驗 (境界)。一切任其自然。只要靈性階層不斷在提升,時機成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再顯現。修行要以無所得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年歲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修行是否得法與勤精進。就信堅個人經驗為例,十一年前才知道什麼叫修行。八年前才稍了解修行的正確路線,七年前才開始自己看佛經 (從一無所知,看英文版的六祖壇經開始)。瞎貓碰到死老鼠,直接進入一乘正道,專研華嚴經。
一路走來,深悟只要向前一步,路自然會顯現出來。學生準備好了,明師自然會出現。佛菩薩成熟眾生,不失時。
生命有 “此生一期的業力生命”,是自己的命,利己。但也有 “法身慧命”,純是為度眾生、為利他而得。
信堅
感恩信堅師兄
三貴恭敬合十
三貴師兄:
送上一則有關 “心平境界” 的哲理故事及感悟: “四個人過橋”。
有一處地勢險惡的峽谷,澗底奔騰著湍急的水流,而所謂的橋則是幾根橫亙在懸崖峭壁間光禿禿的鐵索。一行四人來到橋頭,一個盲人、一個聾子,以及兩個耳聰目明的正常人。
四個人一個接一個,抓住鐵索,凌空行進。結果呢?盲人、聾子過了橋,一個耳聰目明的人也過了橋,另一個則跌下深淵喪了命。
難道耳聰目明的人還不如盲人、聾人嗎?是的! 他的弱點就源於耳聰目明。
盲人說:“我眼睛看不見,不知山高橋險,心平氣和地攀索。”
聾人說:“我耳朵聽不見,不聞腳下咆哮怒吼,恐懼相對減少很多。”
那個過了橋的耳聰目明的人則說:“我過我的橋,險峰與我何干?激流與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腳穩固就夠了。”
【感悟】
人生之路,坎坷莫测,一步走錯,後悔莫及。有些事情的成敗。並不在於身處惡境,而是自己内心的魔障在作怪。唯有一顆坦然面對而又積極進取的心,才可排除虛張聲勢外境對你的威嚇。
信堅
感恩信堅師兄
三貴恭敬合十
信堅師兄
阿彌陀佛
三貴師兄:
歡迎有緣參觀信堅園地,並留言。歡迎批評指教或分享心得。
信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