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要解是信堅依淨空法師108講,一千多頁,去蕪存菁,增刪補充,繁辭必削,缺義復全,不失要義,濃縮成27頁,以利華嚴初學;也是普賢行者,長期薰陶,依教奉行之要典。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但《華嚴經》卷數太多,境界深廣無際,自古以來,每個人都想著入華嚴境界,卻不知如何契入。杜順和尚(華嚴初祖) 慈悲,著「妄盡還源觀」。之後,智儼、賢首(法藏國師)、清涼、宗密,代代承傳,將華嚴深廣無際的教義,拈出修行切要的精髓。「妄盡還源」,意為妄盡心澄,還復清淨圓明之本源、自性。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一卷,是法藏晚年所寫的一部賢首宗的觀法著作。他備尋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華嚴宗前面三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也是《華嚴經》的精華奥旨。奥旨是奥妙的宗旨。還源是返本還源、就路歸家、回歸自性、圓證無上菩提。要還源必须把妄念斷盡,妄念就是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着。
賢首大師將《華嚴經》修學的方法,特别是如何契入華嚴境界,用很簡單的六門把它列出來。教修華嚴之觀法,斷除諸妄,還歸於一心之本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全文分作六門: 顯一体, 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前三門講看破,解說靈界諸法實相;後三門講放下,教導如何妄盡返源。
妙高山頭(自性圓明體),不容商量。山頂不容商量就找山腰。由於山腰範圍很廣,就必須加以分別解析,所以分解成幾個部分。峰頂是體,山腰是相用。賢首大師的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觀,就是描寫山腰景象,教普賢行者,由相、用,悟入本體。
一体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宇宙間森羅萬象的本體。它能生萬法,起二用、示三遍。起二用就是生起依、正二报。「示三遍」是講所生起的依、正二報的德性。依报微塵,正报毛孔,它有三種性德: 普周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这一粒微塵跟自性本體一樣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微塵裡面它有整個宇宙,它具足自性裡的圓滿性德,每一粒微塵裡面都包含了整個宇宙信息,好像全息圖 。任何一粒塵沙具足整個宇宙(就是整个法性)裡面圆满的资讯。[信堅註: 全息圖,hologram,立體照相的底片,當用雷射光射過時這底片時,就會顯示立體圖像。這底片的每一部分都有整體的信息,面積越大,信息越強] 。
一、顯一體
【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圆明。】
宇宙森羅萬象的本體、『一體』。一體是真如、自性、本性、法性。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性清淨圓明体」。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證方知。這個本體是一體 、一合相 ,所顯現的宇宙中的森羅萬象也是一體。只要把妄想、是分別、是執著出諸障礙除掉,就可親證本體 (明心見性)。整個宇宙、一切眾生全都是從它出生的。宇宙從哪裡来? 生命從哪裡来 ? 六道怎麼来的? 都是因為有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
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惱,謂之法身。『自性清淨圓明体』,是真如本性。學佛目的求的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是照見自性清淨圓明體,見性成佛。『然此』,此『自性清淨圓明體,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如来藏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妄心,妄依真起,真就藏在妄中,所以叫如來藏,法性就在如來藏裡。真性就在我們起心動念、分别執著裡。只要放下起心動念、分别、執著,如來藏中的法性、自性、佛性,就會顯現出來。法性能現、能變,法相是所現、所變。法性本來具足。只有隱顯不同。本體是清淨的,不生不滅,遇緣能生萬法。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如来藏實際上就是現實的境界。整個宇宙是自己的法身。迷的人有分别,覺悟的人没分别,他「同体大悲,無緣大慈」。同体,一体,同一個清淨圓明體。
煩惱迷了,清淨、圓、明這三樁就變形,清淨變成染污,圓滿變成欠缺,光明變成無明。染污是煩惱、著相。看到之後就記在心上。眼見、耳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落印相,落在阿赖耶識裡。就像照相,一照底片上就落相,這叫著相。覺悟的人,智慧明照,像一面鏡子,機將森羅萬相照得清清楚楚,但他不著相。他用心如镜,像镜子一樣,顺境、逆境、善缘、惡缘,心地一塵不染,不落印象,這就是佛、菩薩。佛教導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要起分别心、執著心不著相,真如就現前,般若智慧就現前。
拿電視屏幕跟色相來做比喻。電視上的影像,真妄融合在一起,屏幕是真如,屏幕上的色相是煩惱,這就叫如來藏。因為我們只看到色相,把屏幕疏忽了。迷了的時候你不知道,你看電視只看屏幕上的色相。覺悟的人他很清楚,屏幕是屏幕,色相是色相,色相是無常的,刹那刹那都在變,螢幕是如如不動的。螢幕是真如,色相是煩惱,覺悟的人他不受煩惱干擾。可是不覺的人把這些色相完全落到心裡,我们講落了印象,心境跟著電視裡的情節上下起伏。佛菩薩永遠盯著螢幕,上面的色相再大的变變化,他的心永遠是如如不動的。守住自性,不被外面境界動摇,就叫法身。「真如出煩惱」,不受煩惱的干擾,就是法身。覺悟了,森羅萬相是法身,迷的時候叫六塵。
【從本已來,性自满足。處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圆明】
滿就是圓滿,足是没有欠缺。就是它本來就樣樣具足。起心動念,能生萬法。染就是六道,迷了就在六道裡頭流轉,生死輪迴。把自性清淨圓明体比喻作電視的屏幕;能生万法,我们把它比喻打開電視,它所出現的影像。我們看影像的時候,往往是屏幕忘掉了,屏幕什么都没有,我們看電視看得很熱鬧,其實屏幕絲毫不沾染。屏幕裡顯出的色相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是屏幕。它本来是清淨的,不是你修治它才乾淨。無论是什么现象出来,它並受到没有染污。自性本體,不垢不净,『故云自性清净』。遍照是智慧,智慧遍法界虚空界,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叫「圆明」。没有來去,只有隱顯。有缘它就现相。雖不现相,它存在,不能說它没有;现相,也不能說它有。
自性的體遍法界虛空界,因為法界、虛空,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法界裡頭有虛空,有時間、空間,一真法界沒有時、空。「照」,是感應。我們的心裡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億萬分之一秒它就周遍法界。到八地菩薩以上,他如如不動,極其微細的念頭他都知道。照、燭都做明瞭講。無幽不燭是所有幽暗之處都被燭火照耀光明,比喻智慧明察隱微,德澤廣布。「圓明」是智慧,清淨是大定。自性本來是圓明,本來是清淨,本來是不動,本來是沒有生滅。
【又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体而不增。處凡身而不减。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顯。非生因之所生(自性沒有生因) 。唯了因之所了。(只有般若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 】
『隨流』是隨順十法界。「流」是眾生流轉在十法界、六道三途裡。随染缘、增加染污,愈陷愈深。但自性永遠不受污染,它不垢不净。譬如電視屏幕,屏幕是自性,屏幕上所现的是色相,屏幕没有被色相染污。猶如一面鏡子,萬物顯相,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返流』,返流是回頭、不隨波逐流;『除染』把妄想、分別放下。自性本是清淨,不受外境所污染,故曰返流除染而不淨。「聖」是諸佛如来,在聖體自性清淨圆明体没有增加光彩,堕落在六道輪迴裡,自性清淨圆明体也没有减幾分光彩。就是說六道、三途、十法界,跟法性與法界相不相干。「隱顯」是講自性清淨圆明体的隱顯。『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我們的智慧現在變成煩惱,所以自性隱了,自性清淨圓明體見不到,不能覺察。諸佛如來,妄盡還源,自性就顯了。
一切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有因,自性清淨圓明體沒有生因。沒有生因就是本不生滅。不像一切萬物,都有生因,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了因是般若智慧。放下了烦恼,智慧自然现前。只要「了因」一顯現出來,你就樣樣具足。智慧就是了因,他能明了、能看破、能照见,他有無量德能、相好。有智慧,就能證得自性的存在,真正知道它是宇宙的第一因,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信堅註:三因是生因、習因、依因。除了自性之外,统统都有生因。宇宙怎麼來的,有生因。自性是萬有的源頭,没有生因,「習因」。萬事萬物的生因是唯心所现,自性能现。萬物種種差别從習因来的。習因就是無明習氣。「依因」,以六根六境為所依而生六識。六識的真因還是唯心所现的。它要是有六根六境為缘它就生,「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三因佛性是正因、了因、缘因。「正因佛性」就是自性,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了是明了,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缘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缘是助缘,帮助了因,了因才能開發正因,你才能證法身,你才能得般若智慧,这一切善根功德都是属於缘。「依缘因佛性能成就解脱之德」。法身、 般若、解脱叫三德密藏。
二、 起二用
【自下依體起二用者。謂依前淨體起於二用。】
華嚴好像是一棵大樹。樹根是體,一體、一個根;從根長出一個主幹,稱之為本,根本;根本又長出樹幹,樹幹再長樹枝,樹枝再生支條,支條再生梢,梢再生葉。自性清淨圓明之體,像樹根。二用就是兩個幹,一根生二本,一是森羅萬象整個宇宙,這就是圓明海印三昧;二是華嚴妙行三昧。
「起二用」,就是「能生万法」。没有起心動念的時候,萬法不生。不生不能说它無,妙有真空。「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顯」。在没有起用的时候,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依正莊嚴,但它隱藏不現。起了一念就顯。佛說這一念,是非常的微细的波動现象。要有很深的定功才能覺察(八地以上) 。一秒鐘裡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這最初一念,也不是生因之所生,它没有生因 (一念不覺而生無明)。可是第二念就有生因,第一念是它的因。這最初一念無明,若「演若達多,迷頭認影」,没有生因,迷了。從這第一念起来之後,念念相續,這就有生因。没有了缘因,自性裡有圆满的智慧,就隱(般若無知)。
2.1 海印森羅常住用
【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
這句是講顯依報,宇宙顯现了。這宇宙森羅萬象不能說它没有,自性本自具足,但它無緣不顯现。到微微的無明波動現前的時候它就顯现,一念不觉而有無明。一動就迷了,迷了它就现森羅萬象。所顯現的,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舉萬花筒做比喻,萬花筒裡面藏的幾個碎片就是能生萬法。這一切萬法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邊際,無量無邊,所以它變化就無量無邊。
海印森羅常住用,又名海印三昧,是說真如本覺,妄盡心澄,眾德同時,炳然圆明頓现,森然交羅,常住不動,猶如大海,風息水澄,萬象齊观。這就是一體能生萬法。
『海印』是比喻,海是大海,比喻自性心海,自性清净,海水不起波浪,没有染污,平靜得像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统统照在裡面,一時頓現,這叫海印。
「常住」是永存;一真法界,無生滅變遷,稱作常住。意指綿亙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恆常存在,永不生滅變易。如來法身常住不變。不唯如來法身,即報、應二身亦常住不變。恆在禪定無散,無可壞者,故為常。本性法爾不生不滅。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
心是性的影子,心動了它就出现象,这個心一動就叫阿赖耶。自性变成阿赖耶,自性不作主,它的作用不顯现了。所以这一动,它就变现出能见相,唯识里面叫见分,也叫轉相。有见分,见分出来之后,立刻所见的境界相就出现,所以能见相是精神的现象。最初的那一动叫業相,業就是动的。能见相有了之后,所见的物质现象就出现,就是整個宇宙出现。彌勒菩薩说,整个宇宙跟、生命的起源是在一念,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出现的,所以叫顿现。「當處出生,随處滅盡」。
用電影作比喻。我们看電影,看到银幕上的影像好像都是真的。但如果你看放映機裡面的底片,是一張一張,没有一張完全相同,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不是前一張。它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如果我们要把它速度加快,加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就是我们现在宇宙森羅萬象的现象,你能知道它是假的吗?我们凡夫心浮氣躁,哪知這是假的。我们知道電影银幕上现的相是相似相续相。這個大宇宙,也是相似相续相。宇宙现前了,叫「海印森羅常住用」,實際上它並不是常住,它是刹那生滅,念念生滅,凡夫不知,以為它常住。我們的身体也是剎那生滅,相似相续相。
自性能生萬法,是宇宙的缘起。一念顿现,没有先後。就像看電影一樣,一打開镜頭,一張張幻灯片放射到银幕上,都是一時顿现。这些形相,「各各不相到」(物不遷),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後一張不是前一張。彌勒菩薩說,起心一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
【真如者,乃真實無妄之理,即法性土之體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现。】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離妄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真是真性,自性现前。「不異曰如」,不異是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色相,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雖然出现这些妄相,它跟自性清净圆明体是一不是二。就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没有離開過本體。「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变,是為常住果」。
把真如本覺比喻作大海。一個修行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就回歸到自性。『澄』是澄淨、清淨、不動;自性本自清淨,本無動搖。真心現出來之後,『萬象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現前。海印三昧是自性清净心,像大海一樣,把一切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
『大海』就是我们的性海。『風』叫境界風動、起心動念。「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是風。『起浪』,這個浪就是阿赖耶,就是五十一心所,一切有为法。這一念是妄念,妄没有因。佛是把我們的心比作水,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沒有動搖。水平像一面鏡子,四周景象都能倒影在水面。譬如『因風起浪』,這是比喻。起浪之後我們也能夠見,見得不清楚,支離破碎。風是無明;浪是分別執著。分別是小浪,執著是大浪。放下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动念,就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這時自性本定现前了。『海水澄清, 無象不现』,是大圆鏡智。
【起信論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是講阿赖耶識、藏識,無量功德藏在其中。「法性真如海」是比喻。『無量功德藏』就是能生萬法,無量無邊功德都藏在這個地方,藏在大海裡,用這個來比喻法性,『法性真如』就像大海一樣。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本不生滅,本無動搖。法性真如海也能包含。所以稱之為『海印三昧』,海印森羅常住用,起這個作用。
【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森羅及萬象』就是法界虛空界,整個宇宙。自性是我,法性是我,真如是我。我是清淨的,不生不滅的,本自具足的,本無動搖的,我是法性、佛性、真如,能生萬法。悟了時候,那就是森羅萬象全都明白了,法性顯現了;迷的時候,什麼都不知道,變成無明,森羅萬象的功德隱了。印是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沒有遠近。空間跟時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生的。海印三昧是自性清淨心,像大海一樣,把一切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照得清清楚楚。
「一法之所印」,這一法是能現能變,森羅萬象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一法,『所謂一心也』。一心是真心。一心對面就是二心,是妄心。一心能現,二心能變;一心是真心,二心是阿賴耶。心是一,不動的時候叫一心,心要一動就叫二心。起心動念是微波,你再去找什麼原因,波浪就愈來愈大,永遠找不到。不找就找到了,所以講「息心達本源」,你只要把那個動的心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真心就現前,回歸到一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海印三昧』就是一心。这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门体』,它能现。『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我们的自性依妄念(妄想分别执著)而有差别。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森羅萬象,不出一心,就是唯心所現,能生萬法。
2.2、法界圓明自在用 (華嚴三昧業用)
【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
法界圆明自在用,又名華嚴三昧。覺悟的人,如如不动。遍法界虚空界,哪個地方有情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现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帮助他,就用什麼方法。所以法無定法,身無定身,「随眾生心,應所知量」。十法界無處不现身,無時不现身,這是圆明自在,随缘妙用。這就是華嚴妙行三昧門裡的法界自在用。菩薩得華嚴三昧,他示現在世間,也就是他日常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華嚴行是普賢十願、文殊十度,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
「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趣,達此理趣而修萬行,莊嚴佛果」,這叫華嚴。「一心修之謂之三昧」。華嚴三昧是以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為理論的依據,通達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把它落實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說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一真法界無盡緣起相應,這就叫莊嚴佛國,這就叫華嚴三昧。也就是《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華嚴是比喻,像個大花園一樣。這個花園裡頭各式各種的花卉品種應有盡有,圓滿具足,每種花都盛開,這個花園美不勝收,個人在自己的本位放出燦爛的光芒。盡我們的智慧、盡我們的能力所作所為莊嚴社會,利益眾生,這叫華嚴,所以他的心純善,純淨。「一心修之謂之三昧」。一心修十善,一心修覺正淨,一心修六和敬,一心修四攝法,一心修十波羅蜜,一心修十大願王,只要用一心修, 就叫做三昧,一心是專心。一心修還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提升。
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成佛了。『廣修萬行,稱理成德』。發菩提心,大乘要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證菩提是示現,證菩提就是證到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 應以佛身得度就示現八相成道。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成佛都能自在示現。
【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今則託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
華是比喻。華是開花,開花之後就結果;『實』是果實。行比作華,你真修行,你真幹,就有感果之能。信解行證,如果有信解;有行證,叫做學佛。真的莊嚴是你的修行成就了,證得圓滿的果報,成佛作祖。『契理稱真』,真就是真性,明心見性,這叫『行成果滿』,見性成佛。『性相兩亡,能所俱絕』,講一切都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斷絕了,就是性相兩亡, 能所俱絕。
這時候諸法實相你全看到了,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的真相你看到了,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是性;五蘊是相。性相是一,不是二;能所是一,也不是二。這就是一心!一心無二念的境界出現了,這就是佛的境界,就是契理稱真。『顯煥炳著』,顯是明顯,煥是煥然,著是顯著,炳著是光明顯着。
這句是說,這一切法的真實相,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毫迷惑都沒有,這叫真正的莊嚴。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法界圓明自在用也。】
我們要真行!『非』是莫非,要是不以。『真流』是講要跟佛、菩薩同流。見性它沒有分別執著,它照見,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睜開眼睛,就好像把鏡子打開一樣,它就照見了。所以第一念,我們六根起作用叫第一念,這一念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第二念就是眼識見,你起了分別。第一念看到的時候是見性見,是跟佛菩薩沒有兩樣;第二念的時候,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見聞覺知是性,受想行識是識、是妄心;見聞覺知是真心,受想行識是妄心。「捨識用根」。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東西放下,完全用根;根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 本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是假的。我們感官當中這些幻相,是一種虛幻不 實的相似相續相,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在這裡面起分別執著是絕大錯誤。
『何有』是哪有。『飾真之行』,是講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無論是應身還是化身,都是從真而起的,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廣義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真上面帶了妄,飾就是妄,你有加上裝飾,哪一樣不是從真性裡面變現的?所以心現識變。所以你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放下了。
『真該妄末』,真跟妄是分不開的。真是真性、性德,真是能現能變,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真妄不二。然後你才真正能體會到「行無不修」,點點滴滴都是在修行,起心動念是在修行,言語造作也是在修行。修是把所有與真不相應的全部把它修正過來,行住坐臥統統要能與性德相應。『妄徹真源』,妄是講妄想,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能離真,真妄一如,性相通融無障無礙。
三、示三遍
【示三遍者。謂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
依前面兩種作用,現依報,正報,現依報就是宇宙萬物,現正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身心的作用以及外面環境的作用都是周遍法界。『示』是顯示,法爾如是。『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我們起心動念遍周法界。用是作用、起作用。精神的作用,念念相續,無量無邊,物質現象的作用也是無量無邊,也是念念相續。所以,現象的發生是從念頭上發生的。彌勒菩薩說,心有所念,一彈指裡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一念都周遍法界,而且也被永恆的存留在法界裡。
3.1、一塵普周法界遍
【一塵普周法界遍。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剎自在。準此義故。當知一塵普周法界也。】
全宇宙包括在一微塵裡頭,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是整個宇宙信息,這就是「一塵普周法界遍」。此地舉一微塵,是依報裡面最小的,來解說三遍。如果你明瞭了這個例子,隨便拈一法,無不是三遍,法法皆是,法法皆如。一法通,一切法通。
一切事法都無自性,要依真如理体而得成立;一塵亦攬真如理而生成,因此稱性;一粒微塵和真如同樣是遍法界虚空界,全宇宙包括在一微塵裡頭;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是整個宇宙信息,(如上所說的全息圖)。这一微塵没有放大,这个世界并没有缩小,但是它里面的小世界跟外面大世界無二無别。一微塵裡它有整個宇宙,這宇宙裡的每一微塵,也包含整個宇宙,重重無盡,光光互照,如天帝網。這是自性裡頭圓滿的這些性德,它一點都不缺,大小不二。這是自性本自具足,一起心動念,就能生萬法。動一念就顯現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故曰: 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真』 就是真如、本性。攬真就是你起心動念,真如就變質,變成物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見聞覺知是性德,不生不滅,粒粒微塵裡頭都有,周遍法界。法性是周遍法界的,所以法性裡頭變出來的任何一粒微塵它也周遍法界。
整個宇宙,森羅萬相,就如人身。大地各種生物,就如細胞,臟腑。個個細胞,各安其位,配合得恰到好處。宇宙間每一事件的發生,都有其意義及目的。其運作,皆依一塵普周法界遍。我們的身體,有無數細胞。每個細胞都有構成整個身體的藍圖。隨其所須功能,而現不同器官。這是中醫反射區的基本原理。身體裡的每一細胞,都具有全知全能,只是隱顯不同!更廣而言之,每一個細胞都周遍法界。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一一塵裡面,都可見到整個法界的展現。所以見性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有見到時候到處找,怎麼找也找不到,見到之後原來全部都是法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一塵中見法界』,遍法界虛空界在一塵裡面就見到了,圓圓滿滿。『寶光現佛如雲集』,在塵中見到法界,你就見性了,你就看到性德自然的流露,流露出來的正報是「現佛」,依報是「寶光」,七寶琉璃地莊嚴淨土所發出的光輝,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此是如來剎自在』,遍法界虛空界,在一塵中,沒有不現身的。『準此義』,就是根據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一塵普周法界』。
3.2、一塵出生無盡遍
【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恆沙眾德。依真起用亦復萬差。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恆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
「塵無自性,攬真成立」這是理論的依據。一塵现起必依止真如,真如既然具備恒沙眾德,一塵亦應稱真如法界,起無邊的妙用,出生萬法,無有窮盡。『出生』是變現、是顯現,就是能生萬法,整個宇宙出來了,沒有限量,沒有邊際。这一微塵里面它能出生無盡、無量、無邊的境界。如同萬花筒。自性出生無盡,萬法唯心,境随心轉。
「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沒有苦樂,沒有苦樂叫真樂,苦樂是相對的,真如沒有相對。「我」是自在、主宰的意思。「淨」是從來沒有染污過的,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塵出生,一塵出生確實遍法界虛空界,什麼都不缺少。從法性上講,遍法界虛空界是平等的。
【故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
法界裡頭決定沒有障礙;無障礙就是和睦。十身幻化無窮,是隨一切眾生的感應起變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現無量無邊身,能現佛身、菩薩身、現有情身、能現樹木花草身、能現山河大地身,因為它沒有身,它能現一切身。
『唯普眼之境界』,這就是微塵裡面的世界,普賢菩薩能契入這個境界。各個人都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實踐,落實,圓滿做到。『如上事相之中』,這是前面所舉的這些事,這些事相,『一一更互相容相攝』,上面所講的這麼多,講的理事、人法、彼此、依正、染淨、因果、同異、一多、廣狹、情非情、三身十身。都是相容、相攝、分不開的,是一體的。『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一塵裡頭有世界,遍法界虛空界就在這一塵裡面。一塵裡面的世界裡還有一塵。那一塵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那一個小塵裡面,這塵中之塵裡頭還有世界。如因陀羅網,光光互照,重重無盡,法如是爾。
[信堅註: 普眼之境界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在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第二參) 有詳細解說普眼法門。圓覺經普眼菩薩章解說普眼: 法眼既明,普照法界。照事法界,事無不盡;照理法界,理無不徹;照理事法界,真俗圓融;照事事法界,法法周遍,無障無礙,故稱普眼。]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相容相攝,任何一門圓圓滿滿攝盡一切法門,包容一切法門,所以法門不二。佛法好比是個大講堂,大殿,佛殿這個大講堂四面都開了很多門。通常我們把許多法門給它歸納,歸納到最後就三門,覺正淨三門,就是佛法僧,這一個大殿有三個門。你在外面看是三門,無論從哪個門你進來都一樣,都是平等的,都是圓滿的。『同會一法道場中』,無量無邊的法門,殊途同歸,「條條大路通長安」,「條條大路通羅馬」。
【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
文是經文,義是義理;文是事,義是理。因此世尊為大家說法,只要舉一塵為例就行了,就能把整個宇宙的奧祕、華嚴奧旨就說盡了。但是這個事情必須是法身大士才能夠理解。
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佛性。大智圓明是如來智慧。『睹纖毫而周性海』,纖毫是一微塵,他看一微塵,遍法界虛空界他都知道。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清淨心就照見了,所以在一毛端、在一微塵就能周遍法界。『真源朗現』,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我自己的起源。全現了。所以『處一塵而耀全身』,「全身」是法身,「耀」是照耀,就在一塵你就能夠照全身,遍法界虛空界。
起必同時,叫一時頓現。像幻燈片投影在銀幕上,鏡頭一打開,整個畫面同時出現,沒有先後。整個宇宙森羅萬象它生起是同時的。『一際』是沒有分別。就是在一真法界裡,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理事圓融,事事無礙;理無前後,理是一體。
【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
《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塵普周這三遍,這個理事明白了,我們才真正懂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才真懂得。一是就是一塵、一毛,用這個來代表。然後那個一就是任何一樁事情、任何一個問題,無論什麼問題、任何一個問題這是一,佛用一塵就解答了。『一切法門無盡海』,海是比喻,一切法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歸納。『一切眾生懷疑各異』,無量無盡的法門就從這裡來的。如果沒有懷疑了,法門也沒有了,沒有懷疑就回歸自性了。所以疑是菩薩明心見性最大的障礙,世尊的慈悲就表現在為這些菩薩們斷疑生信。信自己本來是佛,信自己跟一切諸佛不二,這叫真信。
3.3、一塵含容空有遍
【一塵含容空有遍。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
他舉一塵,依報裡面最小的;如果他舉一毛端,正報裡面最小的。舉這一個例子你明白了,任何一樁事情都一樣,決定沒有兩樣。一片樹葉,一根小草,隨便拈一法,無不是三遍,法法皆是,法法皆如,
含空就是心包太虚,容有是量周沙界,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有的心量。整个宇宙、一切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跟我是一體。一塵是因缘所生法,無自性,即是空;眾缘相續的假相幻用宛然,即是有;所以一塵同時具真空、妙有二義。『空』 是虚空,『有』是森羅萬象、一切萬法,在这一塵裡面全都包括了。一塵裡頭有世界。『一塵』如是,塵塵如是。我们的心量跟这三遍是同一個境界。
【良由幻色無體,必不異空。真空具德,徹於有表。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無二。悲智不殊。方為真實也。】
幻色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這些現象沒有自體,所以它跟空真的沒有兩樣。『真空具德』,真空就是自性。「具德」,自性本自具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智慧圓滿,恆沙德能,相有無量好。『徹於有表』,這些智慧德相顯現在有的當中,
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色是法相,空是法性,色空是一不是二。『成大智』,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現前。就了知諸法實相,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所有一切對立都不存在,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就是自性能生萬法。涅槃就是不生不死,因為空即是色。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自然就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方便裡頭有智慧,不二。佛法自始至終把智慧擺在第一,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
【如一塵既具如上真空妙有。當知一一塵等亦爾。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
一塵就是你一念成形。「形皆有識」。它有見聞覺知、它有受想行識。遍法界虛空界是個有機體,是活的,沒有一樣是死的,只要有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頭就有識。「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真正契入事實真相,一塵遍十方法界,一塵生十方法界,一塵含十方法界,三種遍同時具足。沒有大小。『念包九世』,念是一念,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九世,過去,有過去過去、過 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未來、未來現在、未來過去,這九世,這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沒有分別執著,九世講時間,時間沒有了。『無虧大小』,空間沒有了。所以空間、時間是幻相,不是真實的。在這一塵當中,你看到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延促同時』,延是延長,促是縮短,同時。延促同時,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長江裡面流的水,有前浪、有後浪,後浪推前浪,到海裡面去之後,前浪後浪就沒有了,佛用這個來比喻。
【故得殊勝微言。纖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蹄之表。】
是說這些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從一微塵,他明白、覺悟了。「佛告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 彌勒言: 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宇宙從哪裡來?萬物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最重要就是我從哪來的?這段全都答覆了。
『殊勝微言』,微言大義,一塵裡面,裡面圓圓滿滿含容著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一塵如是,一一微塵亦皆如是。所以明心見性,隨拈一法,無不是性。『纖毫』是一微塵,『彰於圓教』,彰是明顯,一粒微塵就能把諸佛如來圓滿的教義都給顯示出來。『奇特聖眾』,奇特是讚歎,聖眾是法身大士!『輕埃』,埃是塵埃,就是一塵。在一塵裡面能『現於全軀』,軀是身軀,代表法界、法身。從一微塵,你就把整個法身徹底明白了。『迥超言慮之端』,「迥」遠遠超越了言語,「慮」 是思慮,我們講的言語、思考所達不到的。底下的比喻,是講古代打魚,用個竹子編的竹簍(筌),是抓魚的工具;蹄是捕兔子的工具。工具能幫助你,工具並不是魚、也不是兔子。在此地引申比喻佛所說的經教是方法、是手段(如筌蹄),幫助我們開悟、明心見性的方法。但經教不是自性。我們真正悟入了,就不要經教了。《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那個法就是此地比喻的筌蹄,到我們悟入了,這個東西沒用了,要把它捨掉。
【經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
華嚴經裡面說,如果有這麼大的一卷經,分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它含藏在一一微塵之內。他說有一個聰明,有智慧的人(明心見性的人),他的清淨心現前,生般若智慧,將諸法實相都照見得清清楚楚,就是淨眼普明見。他能在一一微塵裡面見到遍法界虛空界性相、理事、因果。能夠在同時異處,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現身,現無量無邊身,面對著十法界不一樣的眾生,你去幫助他,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
[註: 清淨心起作用就叫清淨眼,也叫正法眼藏。清淨妙體 (自性,佛性) ,照用無涯,三世諸佛,以此明照諸法實相,竪窮橫徧,具無量德。照窮剎海,淨絕纖塵。開佛知見。必資於此。此即吾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佛心(吾人當前這念清淨心) 之德名。此心徹見諸法實相,故曰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亦即法華經所謂佛知見也。]
【若據理而言。即塵眾生妄計經卷,即大智圓明,智體既其無邊,故曰量等三千界。依此義故。名一塵含容空有遍也。】
從性理上說。一大經卷量等三千,就是微塵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有這麼大的分量」,這經卷不是形相,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經卷。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在經本上,《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宇宙的現象,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大本的《華嚴經》,他說那個分量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全包括在裡頭,一法都不漏,那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本。雖然是無量無邊無 盡無數,不離自性,自性現的。
『智體既其無邊』。智體是自性,就是佛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自性,這智體。自性沒有邊際,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眾生迷惑,妄計經卷,就是大智圓明,因此以為既然性體無量無邊,所以說經卷之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深。
依這個意思來講,一塵當中包括空有,把所有一切萬事萬法全包括了,一個都不漏。說一塵跟說一毛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統統包括盡了,這是諸法實相。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譬如須彌山穿針,盲龜浮木,優曇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誰都能在這一生圓滿成就,要看緣分。「總在遇緣不同」。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放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你全部得到了。第一個得到的是自性清淨心,你的心地一塵不染。第二個你得到大涅槃,永遠沒有生死。
四、行四德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性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
這是修華嚴法門六門裡面的第四門,前面三門是看破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後面三門是放下,怎樣入華嚴境界。所以總的原則不外乎看破,放下。『依此能遍之境』,就是前面所講的三遍,「普周法界遍,出生無盡遍,含容空有遍」,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這個心量起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四德。隨順自然的規律就是德,四德是修行的基礎。具足四德,才能夠真正提升自己靈性境界。
4.1、隨緣妙用無方德
【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隨緣妙用」,是度眾生的性德,也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緣妙用。隨就是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不同的處所,佛菩薩一一都起應化的作用,這是隨緣。「用」是起作用,或是現身,或是說法。
『妙用』,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這妙用。『無方』,沒有一定的形式,善巧方便。隨緣,不執著,沒有成見,能恆順眾生。隨緣是大慈、大悲,妙用是大定、大智。隨緣要知道妙用,妙在妄盡還源。妙就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要回歸自性,必須要跟性德相應。隨緣妙用。
真如是自性是本體,能生萬法,物質、精神是從它生的。所以依真起用,起用隨緣,廣利群生。度眾生沒有一定的方法,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受解萬差、樂欲不同;因此要能善巧方便,随顺機缘,應病與药,應機授法,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無方德」。
【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
『隨緣』跟『妙用』是相應的、是一體的。我們必須要把成見放下、要把執著放下。本是體,末是用。在隨緣度眾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事事物物都能跟自性性德相應,這就是妙用。
法是萬法,不論是心法是色法,沒有分齊(差別);生起是同時,沒有先後。依報跟正報同時生起。依報、正報都是相似相續。千變萬化,這一秒鐘的世界跟前一秒鐘的世界決定不相同。我們身體也是一樣的。理是體,差別是相用。理體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它不妨礙物質、精神的幻相。「顯」是現相,「應」是應眾生之感。「無非一際」是彼此間無差别。
波騰鼎沸是形容千變萬化,無論從自然的依報的變化、正報的變化,正報剎那剎那不一樣,都是真體的起用,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的作用。起作用時,真體像一面乾淨的鏡子,也像澄清,沒有染污、沒有波浪的湖水。外面所有這些現的相、起的作用,統統照在裡頭。這不動裡頭有動,你看鏡子裡頭有動,但是鏡子沒動,水照著外面境界,水裡頭相也有動,但水沒有動,動靜不二。見性的人,外面不管怎麼動,他心沒有動,心雖然沒有動,心並不妨礙外面境界在那裡動搖,叫照見。所以萬象會寂,會歸到寂滅的性體,也就是說性相不二。
曦是晨曦、朝霞。『無心而朗十方』這個心就是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朗是明朗,遍法界虛空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自性的德用。『不動而呈萬像』,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鏡子不動,外面景象統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一點不妨礙。所以叫『隨緣妙用無方德』
4.2、威儀住持有則德
【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
威儀就是我們處處要給別人做個好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行住坐卧四威儀等,於如来所制禁戒,常護譏嫌,堪任住持,可為軌範。「威儀」是戒律,行住坐卧得中规中矩,有莊嚴的儀表。「住」就是不離,要真正守住。「持」是保持。「則」是原則、規矩。「則德」就是戒律條條戒都遵守,做給別人看,這叫大慈大悲。
威儀表現在外面,誠於中一定形之於外。表現在外面總不外乎這四大類,『行住坐臥』,都有好的樣子,可以為一切眾生的榜樣,一切眾生的表率。八萬細行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一展開,就有八萬四千律儀。法身菩薩他真正是把妄想 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這個八萬四千細行他自然就流露,沒有絲毫勉強。在他言談舉止當中,無論是走著、站著、坐著、臥著,都能顯示出最好的榜樣。所以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根,是佛法的基礎。
『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這是講威儀住持有秩序它所產生的效果,是為一切眾生的楷模、模範。「紊緒」就是混亂。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就叫僧團,必須要遵守六和敬。菩薩道就是拯物導迷。梯蹬就是階梯,我們循著這個威儀住持有則的樓梯就可出三界。『越苦海之迅航』,依此威儀有則德,就能快速航行渡過三有、六道的苦海。
【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但是,現在佛法變質了,沒有從前那麼純。傳授有了問題,這些傳授的善知識加上自己的知見在裡面,這就不純。『金容』是佛陀、佛像。『陵夷』是衰了。佛法的傳授這是大事,祖祖相傳。可是傳授有了問題, 『師於己見』。老師傳授給學生,不是傳祖宗的,是把自己一些見解、看法教學生。
釋迦牟尼佛說他沒有知見,沒有思想,也沒有說教。佛舉鐘磬來做比喻。大扣大響,小扣小響,不扣不響。這個說法就是感應,眾生有感,佛是法性,自然而應。正法時期祖祖相傳,傳法的善知識沒有自己的意思;他們跟佛一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法純。像法時代,真正善知識絕不離開經教,經教是純的,以經教為主。這是世尊教給後人的四依法第一句「依法不依人」。杜順老和尚依《華嚴經》,純真無妄,提出六條修行的綱領,這是修《華嚴》 的。賢首國師接受老師的承傳,加以解釋,教導後學,字字句句不離經義,與《大方廣佛華嚴》相應,所以這個法味還是純真,沒變質。綱紀一定要抓住,經教裡頭有,從經教裡面把綱紀找出來。
『濫』 是隨便,「挹」 是障礙,淳是善良,『淳流』是一些善良的人物,也包括善良的風俗習慣。『濫挹淳流』隨隨便便障礙別人的善行,隨便障礙善良的人與事。這多半是嫉妒心,怕別人超過自己,這是自己最大的障礙。
【問。準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準此義故。理須持戒也。】
問:『準』就是根據,依據前面所說的。『真如一相』,生佛不二,眾生跟佛從理體上所講的無二無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還需要什麼講求威儀、講求戒律?
答: 摩尼寶是我們所說的寶珠、寶石。『體性明淨』,清淨光明,我們就以這個來做比喻。『久被塵累』,它被這些礦石混在一起。只有少數的人,專門對於這些礦石有研究的人他知道,他能看得出來,這石頭裡面有寶石。但是必須要把這些雜質、塵沙把它磨乾淨,這個寶石才能夠得到,也就是必須經過冶煉的程序。不經過冶煉,它跟礦石合在一起,你得不到它的受用。『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這一塊雖然是寶石,不能顯示它的明淨的寶性。沒有把這些礦沙渣子把它磨治乾淨,你不得其用。
4.3、柔和質直攝生德
【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蘊德居懷。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故曰柔和質直攝生德也。】
前面一條,威儀是外表;此地是講內在心態。內心要柔和質直,直心是道場,質直就是真誠心,態度柔和。『攝生』是攝受眾生,依四攝。『圓明』是圓滿光明的智慧,是大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對諸法實相明瞭得清清潔楚,這是『照真』。它起作用, 『大悲救物』,真心起作用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待人接物『柔和』,和是和睦,柔是柔順,睦是親愛。「質直」就是平等對待,上跟諸佛菩薩,下跟三途眾生,物質環境,樹木花草、山河大地,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體無妄偽。言行相符。蘊德居懷。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
永恆不變的是真,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假的,叫妄念,這個心叫妄心。無念是無妄念,無想是無妄想、正念。『言行相符,蘊德居懷』,蘊是蘊藏,藏的是性德。『輕金若塊』,塊是土塊、泥土。『重教逾珍』,教是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珍是珍寶,對於經教的學習、承傳,看得比珍寶還重。這是攝生德必須要具備的理念,必須要具備的操守,你才真正能攝受眾生、教化眾生、成就眾生。『但為正業調生』,我們的行業、行為,都要在正道上,都與性德相應。『調』是調理,去影響大眾。『速願自他圓滿』,速是快速,希望早一天自己證得圓滿。「圓滿」是沒有欠缺、缺陷,自己證得,也希望別人都證得。
4.4、普代眾生受苦德
【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這是四弘誓願裡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多受一點苦,希望眾生少受一點苦,我少吃一點,希望留一點東西給眾生吃;我少享受一點,希望眾生生活上沒有缺乏,這都是普代眾生受苦德。菩薩由大悲方便力,以身為質,于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令離苦得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
「代眾生苦」是大慈悲心,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或者遇到危險,是自自然然就會伸出援手去幫助他。「修諸行法」,這就是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但欲』,欲是希望,只希望, 『冤親平等』就是對待怨家對頭跟自己親屬,平等看待。『普令斷惡』,我自己要時時刻刻想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備修萬行』,這都對自己,你才 能『速證菩提』,速證菩提是成無上道。
【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於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
這是代眾生苦。菩薩不是教別人做,是自己做出樣子來給別人看,這就是「以身為質」。在三惡道,『救贖一切受苦眾生』,這「一切受苦眾生」是 指在三惡道的眾生,縱然造作五逆十惡墮在地獄,菩薩也不捨棄,只要眾生有感,菩薩立刻就示現、感應道交。『要令得樂』,這是大慈。菩薩全是付出的,決定沒有希望有回報。
【眾生妄執。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故云離苦。】
苦是無中生有,苦是自己找來的,外面沒有,是你虛妄的執著。這個執著『念念遷流』,遷是變化,流是不停。執著是見思煩惱。菩薩到世間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明瞭五蘊是『空寂』的,「照見五蘊皆空」。
【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也。】
止是放下,靜止不動;觀是明瞭,就是看破了。止是定,觀是慮,定跟慮合起來就是禪定。『心無暫替』,暫是暫時,替是代替,雜念。『因果喪亡』。因果喪亡是因果也沒有了,因此『苦業無由得生』,苦的業體沒有了,真的苦斷盡了。這是明心見性。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不起心、不動念,因果喪亡。
『心無暫替』,』,「暫」是暫時,很短的時間,「替」是用別的東西來替代。「暫替」是心不能有暫時的夾雜,隨時要一心、一意、一念。『因』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十法界的因,『果』是十法界、是六道、是三途。只要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十法界六道三途的因緣果報我們就永遠脫離。「因果喪亡」,因果沒有了,因果什麼時候空?宇宙沒有了、萬物沒有了,因果就沒有了。要知道因果是跟宇宙、是跟萬物、是跟我同時出現的,這就說明有宇宙、有萬物、有我就有因果。宇宙萬物的生起,一念不覺,這個第一念,第一念的不覺沒有因。因果喪亡的境界就是妄盡還源,明心見性。一真法界是無二法門,沒有對立;沒有時間、空間、生滅、因果。
五、入五止
【自下。攝用歸體入五止門。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
「止」就是放下,「用」 就是日常生活,包括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們在這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都起作用。我們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都要與自性清淨圓明相應。「相盡」是不再著相,心定下來了。「心澄」,澄是比喻心如止水,清淨、不染、如如不動。盡是徹底明瞭諸法實相,一切法無所有、畢盡空、不可得。就是現前你見聞覺知的六根,所見外面色聲香味,全是幻相。你可以受用,欣賞它,你不能夠佔有,不能控制它。《楞嚴經》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是妄念,法是幻相。止就是相盡心澄,你對於這些幻相、幻色真正了解,知道它確實是虛幻的;是相似相續相。
入是契入、悟入、證入、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了知諸法實相,對性相不再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叫俱泯。明瞭遍法界虛空界裡的真相,就契入了。『性相俱泯』,性是能現,相是所現,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於一切相不起心、不動念,就止了。『體周法界』,體就是性體,它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包容空有。『入無入相』,一開悟就叫入,自自然然的就悟入了。
【華嚴經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
『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語出華嚴經問明品第十的偈頌,是文殊菩薩描述佛法甚深。『如來深境界』,如來境界深廣如虛空,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量等虛空』,量是因分別執著而有大小;分別執著沒有了,其量等虛空。如來境界深廣,事相有分齊,理性沒有邊際,深廣無盡;無盡的虛空是法身。『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入是契入法界,證法身。從理上講,一切眾生即如來藏,如來就是法性。一切眾生是如來藏的相分,如來藏迷了就叫阿賴耶,悟了就叫如來藏。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能現能變是一。只要修止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境界,就能入。一心是能證、能入,一真是所證、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既然都是如來藏,入無所入,這從理上講的。覺悟了就叫入,迷了就叫不入,所以這是從迷悟上來說的。
「心冥真境,故說為入」。心能入,境所入,這個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當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這個叫入,這就是明心見性。故說名為入,實無所入。即廣之深,本超言念,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思不及處。沒有邊際,深沒有邊際,廣沒有邊際,都在現前。故稱之為妙法。
【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虚離缘止。二者、觀人寂泊绝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现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
止是放下。第一、二條教我們放下萬緣。第三條教我們放下分別,第四條教我們放下念慮,第五條教我們放下妄想。因此五止, 不外乎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能再把起心動念也放下,你就成佛。大乘教裡修止,它的目的是『對治凡夫住著世間』。凡夫住在這個世間,執著,著了相,以為這個世間是真實的,念念不捨!嚴重的執著,這個執著就造成六道輪迴。六道裡苦不堪言,所以佛教我們修止。智慧從止裡頭來,止是定,由定生慧,慧幫助你入更深層次的定,一直到自性本定、華嚴三昧,就圓滿成佛了。
5.1、照法清虛離緣止
【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照法清虛離緣止」,是教我們要放下對立、放下能所、放下二諦、放下身心。『照』是照見,照见五蕴皆空。『法』是法相、萬法。萬法,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法相就離不開法性,法性是能現,法相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你真看清楚,你就不攀緣。攀緣的這個念頭就斷了,這是止。講緣當然就會有因,有因、有緣、有果報,因緣都不可得。因緣的現象相上有、事上有,性上沒有、理上沒有。所以只要心定下來,無論外面環境怎麼變,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契入境界的人如如不動。
能緣、所緣都止了,止就是這裡頭再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緣是對立的。清淨圓明體裡頭本來沒有。起二用裡頭就有了,也就是一有宇宙、一有人身,因緣就有了。只有在第一義裡頭沒有,第二義就有因緣、因果。正證之時,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心澄淨了,你真的見性了。這就叫照法清虛離緣止。
『真諦』是性上講的,『俗諦』是事相上講的;真諦是本體,俗諦是現象。自性『空寂』,它能生萬法。雖然能生萬法,我們六根緣不到它,所以空寂。俗諦就是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俗諦。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是空寂的。沒有對立。真俗二諦都不能夠執著、分別。『真俗清虛』,虛就是不可得,『蕭然無寄』,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清虛」是講它的真相,諸法實相,清淨虛無;「蕭然無寄」是講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的身體,包括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我所,我、我所都不可得。
『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這是諸法實相。能緣的是世智、識,是分別、執著。所緣的是境界,境界是剎那生滅。如果能緣的智寂靜了,對所緣的境沒有分別、執著,心境就沒有侷限,心境界都解脫了,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沒有侷限,就得大自在。體融虛廓就是遍虛空、遍法界,一體。一個身叫法身,一個體叫自性清淨圓明體,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一個身,法身。『正證之時因緣俱離』,真正證入一真法界,無因無緣,性相一體,無二無別。
5.2、觀人寂泊絕欲止
【觀人寂泊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泊。空寂無求名為絕欲。故云觀人寂泊絕欲止也。】
這一觀是教我們,入華嚴境界的方法,教我們放下境缘、看破。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这一觀講人事,『觀人』,人事環境指身心。觀五蕴假合之身寂然無主,諸欲皆盡,無願無求。眾生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從性上去看,他清淨寂滅,這就是『寂泊』。「泊」也是止, 船舶停在這個碼頭上叫泊。你只要知道事實真相,欲望就沒有了。事實真相是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 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裡面包括思想、包括言語、包括造作,身口意三個就全包括了。性德是絕對的標準,永恆的標準。
5.3、性起繁興法爾止
【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古今常然名為法爾。謂真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故曰性起繁興法爾止。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即其義也。】
這一觀是教我們放下分別,放下諸法,放下生滅。觀真如,雖隨體起萬差諸法,但本體任運常然,古今不變。『性』是自性,從體起用就叫做『性起』,起二用。『繁興』是能生萬法,所以这一條是講物質環境,指的是外在世界。古今常然謂『法爾』,古今是時間,它超越時間,它超越空間,它從本以來就是這樣的。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造作,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叫法爾。當你了解諸法實相,你就自然就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分別執著。看清楚了,就看破;看破之後,心就自然定下来。
對整個宇宙十法界依正莊嚴剎那無常的變化不起心、不動念,心就止住了。止是定,只要你心地清淨,時空維次就能突破。根本是無住、空寂。能生、所生,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不可得。能現、能生的是性,是心性,能變、所變的是情識,情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無住立一切法,立是現一切法。無住就是常寂光,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像看電影,常寂光是電影的銀幕,永恆不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裡面現的相。沒有銀幕的時候,那個現象你就看不到,你必須有那個銀幕襯托,相才能顯示出來。裡面各種不同頻道現出來的這個東西,那就是森羅萬象,就是此地所講的繁興,性起繁興。所以一切現象離不了屏幕,屏幕從本無現一切現象、無量無邊的現象,就是性起繁興法爾止。
5.4、定光顯現無念止
【定光顯現無念止。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這一觀是教我們放下念慮。念是念頭,慮是思慮,也就是妄想、妄念。定是止,自性本定,自性本無動搖;光是智慧。『定光顯現』就是由定生慧。『無念』是住於甚深禪定,妄念不生。放下念慮,你就能心体相彻,十方齊照,無思無慮,任運成事。
這裡所講的是法身菩薩,他們的定功,大師用「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來做比喻。「一乘教」是教導如何成佛的法門。「白淨寶網」,白是原色,沒有絲毫的雜染;淨是清淨,沒有染污;網是因陀羅網,網孔之間都繫有寶珠。「萬字輪王之寶珠」,萬(卍) 是吉祥,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的胸口現的是個萬字的相,如寶珠會放光。這是比喻一乘教是最吉祥。「白淨寶網」,它所放的光明是吉祥之光,遍照法界,眾生在這個光明之下念慮不生,所以叫「定光顯現無念止」。
寶珠的體性,就是自性,「體性」是自性本定,起作用是智慧,「十方齊照」是起用,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常講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 (無所不知)。所以『無思成事』。此地,事是對自己是提升境界,對別人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有定功的人心清淨,心裡一個念頭都不生。無思就是禪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事情統統處理好。
『念者皆從』,念是有分別、有執著;念者就是有妄念的凡夫。十法界、六道裡面的人都聽話,都願意跟他學。『雖現奇功,心無念慮』,因此他能成就無量無邊度生的事業,心地卻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念是起心動念,慮就是分別執著。「心無念慮」,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若有眾生。入此大止妙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故曰定光顯現無念止也。】
假如是有緣眾生、根熟的眾生,他就能夠『入此大止妙觀中』。「大止」是真放下。『無思無慮』,再沒有分別,再不執著,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事情自然成就。無思無慮,煩惱斷了,心定就生智慧光明。就像『寶珠遠近齊照』,寶珠是智慧,是我們本來的心量。它遠近同時照,照得很分明,照得很明顯。智慧、德能、福報就充滿了虛空法界。『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小乘人心量小,只顧到自度,不願意利他,外道知見不正,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這都是障礙,大乘人徹底放下。這叫『定光顯現無念止』。
這一觀,是教我們放下念慮,教我們無思無慮,任運成事。你有思有慮,你做的事還會有副作用,無思無慮,成就的事業沒有副作用。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5.5、理事玄通非相止
【理事玄通非相止。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
「理」是能生、能現、能 變,「事」是所生、所現、所變。微妙深奧的道理,叫玄,通是通達,於理於事,理微妙深奧,事也是微妙玄奧,都能夠通達。要通達,必須有智慧, 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玄通非相」。玄通非相之後,就得清净心。對於『事理』,你都能通達,不著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相是現相,是事。事有造作,有生滅,叫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相是幻化而不是真實的,就稱為『幻相』,它如夢、幻、泡、影,是緣生無性之理。理事有隱顯,『互隱互顯』,「隱」不是沒有顯現,「顯」也不是真有。顯是幻有、幻相。隱的時候雖然不現,自性本自具足。現的時候也不是真有,這叫『玄通』,玄妙通常,沒有障礙。
【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
『理由修顯』,心性之理有修才顯示出來,你要不修,你體會不到。真體會到的人,就是開悟的人,「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隨捏一法無非是理性。『事徹於理』,理性就在事裡頭。理跟事從來沒有分過家的,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圓通。『行從理起,理徹於事』,「行」就是日常生活,就是行為、言語、動作、待人接物。與理相應的行,必定跟戒定慧相應。理體裡面本自具足,遇緣它就起現行,遇緣就顯,不遇緣就隱。『互存互奪』,就是共存共亡,起心動念的時候共存,不起心、不動念就共亡。這叫玄通。
【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
這就是對於理、事、性、相、因、果,這些微妙深奧的事理,只要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能夠通達明瞭。這個人一定是『大智獨存』,有智慧。『體周法界』。這是講智、講德,它的作用是『大悲救物,萬行紛然』。他有大悲心一定是幫助苦難眾生,沒有定法,「萬行紛然」,沒有一定的方法, 善巧方便。「大智」是心地清淨,沒有攀緣的心,一生自行化他順其自然,這個自己身心得清淨。
『悲智雙融,性相俱泯』,不著相,不但所現、所生、所變的一切萬相不執著,心地裡連痕跡都不沾。能變、能現、能生的 性、理,也沒有絲毫分別,這個心才叫清淨心。在自己悲願智慧雙融,外面境界,整個宇宙和睦、和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處事待人接物,就能夠像諸佛菩薩、像法身大士一樣大自在,入四無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這第五止,是止妄想,放下妄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講玄通講到極處,謂『大智獨存』,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大光明藏境界、常寂光淨土,這就是大智獨存,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本善,是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體是智慧,佛性。你的大智永恆不滅,而且體周法界。你的大慈大悲,不但能度自己,能度一切眾生。大智不起心,大悲是不動念。起心,依報現前,動念,正報現前。『萬行紛然』,「紛然」你要救一切眾生,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現身說法,叫萬行紛然。你真的回歸到原點,妄盡還源了,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究竟圓滿佛,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眾生的意願,也有隱、也有顯,「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大悲救物』。功夫圓滿究竟成熟了,那就是『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慈悲、智慧、性相融成一體,這叫『理事玄通非相止』。放下妄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這個境界。所以這個是止,放下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
6、起六觀
【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止是定,觀是慧;觀是照見,止是寂滅;止是安靜,觀是光明遍照。止觀是一不是二。如果能放下,就能看破;能看破,就會放下,相輔相成,觀幫助止,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
【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现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眾缘觀。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觀。六者主伴互现帝網觀。】
這是一段,大師講六種「觀」,教我們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有個正確的看法,也就是佛知佛見。境由心轉,法由心造。這六重觀門是看破。第一「攝境歸心」,是從體上說的,整個宇宙、森羅萬象是心現識變的。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現的森羅萬象是一體。萬法歸心。「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境是物質,精神跟物質是一體,心中有境,境中有心。雖同源,它還是兩樁事情同時發生。第二「從心現境妙有觀」,這是講法身、報身怎麼來的。第三「心境祕密圓融觀」,確實心境本來是圓融的,沒有障礙。到第四才講到智照利生,普度有緣,跟眾生結善緣。第五「多身入一」,這是講應化自在,即事事無礙法界,多即是一。第六「主伴互現」,法界重重無盡,光光互照如帝網。這就是萬法歸一,沒有先後,延促同時。
6.1、攝境歸心真空觀
【攝境歸心真空觀。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知諸法唯心。便捨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這一觀是說心境是一不是二。『境』是境界,包括了人事物,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現象。都是心現識變的。心、性、識了不可得,一切人事物,當然也是了不可得。三界所有萬法唯是一心所造,心現識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是能變,法是所變,整個宇宙就是自己,境本無體,真空義成;萬法皆空,真空不空,能現萬象,雖現萬象,相是假相,相是剎那生滅,念念不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相有性無,事有理無。
外境你能夠用它成就自己,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頭歷事鍊心,把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淘汰掉,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同時,你也能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由此息滅一切分别,悟平等真空。
【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
譬如世間有個好的大夫、醫王,他有妙藥治病,幫助人治病。佛是大醫王。為十法界的眾生說「萬法唯心」,你的見聞覺知、六根所接觸對象,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離開心就無一法可得。這是教導我們從法上去見性,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就在一切現象裡面。古人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
「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境是相似相續相,就像電影放映機裡面那個電影的影片一樣。心中有境,境中有心。但是心不至境,境不入心,這就是諸法實相。「一切相,海印頓現,剎那生滅。物不遷,沒有時間、空間」。從時間不遷來說,每個顯现都只是在自己那個時間點上的刹那顯现、存在 (當下、此刻、一際)。每一現象的顯現,都毫無關聯。過去法住在過去時,现在法住在现在時,彼此是不同的物体的缘故。從空间不遷来说,沒有一件物体,從此處被移到彼處。每刹那的顯现,是完全不相關聯的物體。因此,并没有同一個物體從此處被運行移動到彼處,
6.2、從心現境妙有觀
【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
這一觀是講你怎麼樣看待宇宙人生這些自然現象,萬法唯心所現。『有』是妙有,妙有非有。前面叫我們從體上看,這裡叫我們從相上看,都是告訴我們怎樣去觀察諸法實相。
前面一節是說攝境歸心,這個地方講『攝相歸體』,攝境歸心。相是境界、是有,它的體是心性。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是事相。事相是所現所變的,能現的是心、能變的是識。境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心現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謂前門中, 攝相歸體』,真的是叫你回歸自性,我們要明心見性。『今此門中』,這段,境從心裡現的。『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成就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信解這諸法實相,依教奉行,就能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法身就現前,『依體起用,修成報身』。佛菩薩看一切眾生,他不從相上看,相是幻相、假相。他是從體上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6-3、心境祕密圓融觀
【心境祕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
上面第一觀講法身,第二觀講報身,這第三觀講心境圓融無礙。心能現能變,境是所現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心境是一體,心境不能分開,眾生跟佛是一體,十法界也是一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一法,無論是色法,無論是心法,沒有一樣不是圓融的。這是華嚴奧旨,是華嚴奧祕。
心能現,識能變。外面境界心識是所現所變。能所『祕密』,這個理太深,事情非常複雜,你沒有辦法理解它,沒有法子講,也沒有法子表示。但是它是『圓融』,它是有秩序的,一點都不雜亂。從這裡面,你能夠看透萬事萬物性相、理事、因果。無礙的心清净自在,成就法身,一切萬物都是我的身,都是我自性变的。當你證得山河大地跟自己是一体,整個宇宙是一体時,你就证得了法身。
明心見性,性在相裡頭,真正見性的人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本性,把器比喻作境界、比喻作萬法,法法皆是。心沒有障礙,「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看的相是相似相續相,前面相滅了,後頭相又生。前面相不是後面相,後面相不是前面相。
心、境,是講諸佛的報身,跟諸佛所住的淨土。諸佛的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舍利弗尊者有無礙智慧、無礙辯才,你什麼問題向他請教,沒有把他難倒的事情。舍利弗的智慧從哪裡來的?佛說,舍利弗的心裡是空的,什麼也沒有。佛就指著旁邊的鼓,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樣,什麼都沒有,你問他,他就響,你不問他,他就不響,你問他,他什麼都知道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空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你不問,這智慧不現前,就隱;你一問他,智慧馬上就現前,就顯。隱現不同,隱現不二。佛告訴我們,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自性裡頭具足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才藝也是無量無邊,相好亦復如是。見了性,就隱現自在,眾生有叩,他就現,他能現無量身。
6.4、智身影現眾緣觀
【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鑑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謂有為之法無不俱含。真性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睹見。生盲之輩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如來智日亦復如是。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
前面三觀是講自己契入的境界,大智、大慧;此後講的三觀是帮助眾生,大慈、大悲。
『智身』是報身,『影現眾緣』是說明,依正莊嚴是你自性變現出來,離開自性什麼都沒 有。「眾缘」是一切眾生;要用智身(報身)面對眾緣,十法界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就是「智身影现」。「能鑑眾緣」,鑑是照,像鏡子一樣它能照。緣,是有情眾生。「能鑑眾緣」,就是他有般若智慧,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怎麼變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眾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緣相」就是有情眾生相,相從念起來的,是虛妄不實的。『智體照寂』,自性裡面的般若智照是永恆的。『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諸緣是無量的因緣。我們若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六根接觸六塵就不起心動念,無住、無相。「如如獨存」,如如是自性,諸緣相盡,你一覺悟的時候就看到如如自性了。
智慧的起用,它在沒有起心動念之前一片光明,大光明藏,這個東西永存,起心動念就把它扭曲了。大光明藏好像是一盆水一樣,乾淨沒有波浪,乾淨、平靜,它像一面鏡子一樣,什麼都照,都照在裡頭。『有為之法無不俱含』,含是包含,它全都照在裡面。「有為之法」,有為是生滅法,佛法稱物質為色法。
『有目之流無不睹見』。這個「目」是比喻你都看見日光遍照,智光遍照。『生盲之輩』,這是講愚痴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的就好像是生盲。比喻我們六道眾生愚痴,沒有智慧,把智慧變成煩惱,但是自性的功德利益,覺悟的人得到,不覺悟的人也得到。只是覺悟的人得到之後,他知道向上提升,不覺悟的人雖然得到,得到他自己不知道,所以錯用了。錯用他造業。下面講無情眾生,『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這是我們很容易能覺察到的。「有為之法無不俱含」,遍法界虛空界一法不漏。這一段所講的智照利生,利益眾生,普度眾生,眾生的範圍大,眾生就是有為之法, 眾緣和合而生,所以說它是智身影現眾緣觀。
6.5、多身入一鏡像觀
【多身入一鏡像觀。即事事無礙法界也。謂毘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經云。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
《華嚴經》正報,一毛端,身體的汗毛尖端,裡面有大千世界,這叫「多身入一鏡像觀」。毛孔裡還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個現象必須用兩面鏡子對照,你人在當中一看,鏡像是重重無盡的。观毗卢遮那由深定力十身(就是三身) 互用,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我們身體裡的一毛端、一個小細胞,裡面就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的剎土,依正莊嚴全在裡面。
『自身』是法身菩薩的報身,「或以自身」,自身在在實報莊嚴土度眾生。『作眾生身』,講有情身。作這種身,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是感應的應。作『國土身』,國土是是依報。這現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現這種現象,讓你接觸到之後豁然大悟。『業報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 世間,他也投胎,他也有父母,母親也十個月懷胎生下他,這是現業報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多身入一镜像观」,镜像是比喻,也就是我们学毗卢遮那佛, 他能现无量身互用无碍,成就自己的圆满后得智。『法身』是體,是十身的本體。這十身,多身入一,一身入多,『鏡像』是比喻。賢首就請皇上建一個八角亭,每一面放一面鏡子。他請皇上到亭子當中站一站,四面看一看。每個鏡子互照,你看到你那個人的像無量無邊,鏡像觀。一入多,一變成多了;多歸到一,你自己站到中心是一,你怎麼個動作,你看到所有一切的像都做同樣的動作。
【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何以故。】
任何一身都具足一切身的功能、一切身的作用,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正像前面所講的「隨舉一身,攝餘九身」。只講到十身互用就已經很難得,講『一一毛孔』,『身分』,分是部分,身分最小的,細胞,我們身體有多少細胞?可是細胞還可以分裂,分裂成分子,分裂成原子,分裂成粒子,分到最後就變成叫基本粒子,都是身分, 這一一身分。『一一支節』,每個器官。『皆有十身互作』,自性是圓滿的。
六根互用。佛是覺悟,就是見聞覺知,六根可以互用。閉著眼睛在那裡修定、入定的人,外面什麼狀況他都知道,他整個身能看、能聽、能聞,它的作用統統都有。而且他那個天眼是透的,沒有障礙的,他坐在這個地方,上面下面四周圍他全看到了,極小的音聲他也能聽到,任何地方有什麼氣味他都能嗅到。那個意,作用更大,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知道,他心通,宿命通,他全都通了。所以這叫「十身互作」,這個作就是作用。
【證此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得如是故。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
『大止』就是前面的五止,『妙觀』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六觀。大止是放下,妙觀是看破。你真的把身心世界徹底放下了,身,心,世界是外面環境。在身心世界裡面,不再起心動念就徹底放下了。不執著,放下一部分;不分別,放下三分之二;不起心、不動念是完全放下。六根互用。本來如是,『得如是故』。
佛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同時應,一處有很多人求菩薩,同時一處應;一時不同處所,眾生求菩薩,他在一時是不同處所應,沒有一處不應身。這就是十身互用,無論現什麼身,必定具足圓滿的功能,他圓滿的智慧德相具足的,不會因為他示現的身不同,智慧德相就有差等, 沒有,沒有差等,無論現什麼身。自性是圓滿的,是無量的, 是無限的;『一身』能『作多身』。就是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他講 了十個身,一身作多身。『入多身』還有個現象,附體。就是佛菩薩來了,他來辦事的,事情辦完了,他就走了。『非』,不是一個身沒了,『多身生』,多身就生了,讓你完全在不知不覺當中。所以諸佛菩薩度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慈悲到極處。
【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境』是境界,『異境』是不同的境界。『入定』就是放下。《金剛經》 「應無所住」就是入定;「而生其心」就是起定,就是出定,就是此地『同境起』,「起」就是而生其心。『同境入定』,不同境界起定,在不同境界裡起作用。『一身入定多身起』,佛菩薩他真的能做到,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確實能夠加持,以自己一身能夠加持許多眾生,起作用。『多身入定』,我們常講諸佛菩薩的加持,加持在一個人身上,起作用。
6.6主伴互現帝網觀
【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
随举一法為主,其他法是伴。所以『主伴互现』,没有一定的主,也没有一定的伴,個個都是主,個個都是伴,主伴圆融。『帝網』,是忉利天宮的天網,用七寶編成,每個網交叉的地方都繫的有寶珠,這寶珠有光,光光互照,重重無盡,是形容『主伴互現』。
『以自為主,望他為伴』,自他不二。『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在菩薩,他以一身為主,是報身,一切身為伴,是他的應身、化身,無量無邊身。『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一切事中悉皆無盡』,這就是三種周遍。「周遍法界」,理周遍,事周遍,體相用,體周遍、相周遍、作用周遍;「出生無盡」;「包含空有」,這是大菩提心,就是平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裡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然全都露出來。
【此上所述六重觀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
這都是講一樁事情,無論從理、無論是講事,事是從理變現的,理是由事才顯示出來,沒有事,顯不出理,沒有理,不會成就事,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隨舉一觀統統都在裡頭,這就是萬法歸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沒有先後。『始終俱齊』,特別是在一真法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有時間就有先後,有空間就有遠近。『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像一顆珠子一樣,我們學佛的人手上都拿念珠,如果把一顆念 珠穿六個孔,咱們念珠都是穿兩個孔,兩邊,穿六個孔也是一樣,隨便入哪個孔全都入了。
【開為六門。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裡。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
『法』 是一切法,『開』給你講六門,六門每一門再開就是又是六門,就變成三十六門,你不斷展開,無有窮盡,不可思議!所以我們要學善財,一生全證了。要曉得法就是這樣,所 以佛在經上常講「法爾如是」。
『卷』 是歸納,『舒』是展開,沒有障礙。在《華嚴經》,「卷」是微觀世界,把它濃縮,濃縮成一毛孔、一微塵;「舒」是展開,展開是無量無邊的法界,這裡頭沒有障礙。而且『隱顯同時』,緣不足的時候隱,緣具足的時候就顯。緣,《華嚴經》上講無量的因緣,全是自性圓滿的功德。『一際』就是一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頭,這叫一際。『始終』是時間,『表裡』是空間。一心的時候,時間沒有了,空間也沒 有了,一心的時候;二心就有了,二心,時空就變現了。
『出入亡於表裡』,沒有出入。入六觀,沒有入。遍法界虛空界跟法性是一體,一體裡頭哪有出入! 證得,豁然開悟了叫入,迷了叫出。出入是迷悟的代名詞。迷悟是一不是二,所以外表內裡,外表是法相,裡面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
『初心』是初發心,『正覺』是成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修學的時間長,佛經上給我們講無量劫,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剎那』,一念,一念展開是無量劫,無量劫濃縮是一剎那。『十信道圓,一念該於佛地』,十信圓滿就入初住,見性成佛了。
– 信堅 5/29/2013 書於美國洛杉磯
谢谢您!!
多謝有緣人留言。
師兄能看 “修華嚴奧旨”,一定深入佛法,,真是有緣。歡迎批評指教。
信堅
感谢信坚师兄。
其实末学只略知一些,未完全把华严读一遍。
也只读到第二参。
欲知宇宙觀与一一微尘观,非读华严不可。
师兄已有很深的领悟了。
能在此末法时代遇到诸大善知识如蕅益大师,夏老,印光法师,清凉国师,净空法师,真是过去所修善根福德因缘。
佛无虚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再遇到师兄,的确有缘。
信堅師兄:
1. 感謝師兄慈悲為懷,以此「妄盡還源觀要解」引領後進進入華嚴六觀領域,深感欽佩
2. 後進20年前曾一度禪坐進入法界,當時未以為意,亦未研讀華嚴等諸大經典,蹉跎至今方能再續佛緣,但一時未能回復往日境界
3. 往後若對華嚴相關經典不甚明瞭處,尚祈師兄不吝指教
祝 同登華藏願海
吳文洪
吳教授:
師兄必因,前世因緣,曾入法界。今生如能,再續前緣,一定能夠,進步神速。更以數理根基,必能深悟,華嚴要旨,歡迎隨時來函,討論華嚴真義。
信堅
信堅師兄:
由於語文程度的關係,要杏州讀原佛經典,不只不解,還可能以自我的意識誤解;記得當初發現『信堅園地』很激動;關於標點斷句,有個心得;就斷句的文義,即使閱讀 師兄的註解 ,還是需一次又一次會意,來融入描述;比如『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斷句,『中』字, 師兄並未刻意解釋;經捉摸 師兄的有關註解,『中』字,就會意爲(在起用時的狀態);
每一念都普周法界;對照為,一一 VS 每一,用 VS 念,中 VS 都;
倘若沒有師兄的註解,會意是困難的;到底(一一)要一字一字會意,還是(一一)會意,還是(一一用)會意;
或是要一字一字會意,也要兩字一起會意,也須要三字.四字.嘗試組合前後字來深解斷句實義;
其中為何(每一念?)都普周法界,什麼叫做每一念?是清淨念或是妄念,或是兩者合稱每一念?或是兩者都不是;又是一個極大的不解?因此園地的文章就這裡讀一些,似乎理解了,那裡讀一些,又感覺理解不妥有矛盾;目前的理解是,這『 一一用中普周法界 』,是描述修得大定 法身大士 的心相;
心得就先報告至此了,因為明天要考試(騙你的,呵呵),晚安;睡覺;是真的
杏州 敬上
杏州師兄:
信堅現在,正與兒媳及孫兒在外渡假。因此先簡短回應。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尤其是一乘佛經,須要看見性菩薩的解說,如清涼國師、李長者。同時,一切解說,也依各人靈性階層,了解而有異。進入了境界,自然了解,而有無量法喜。
『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是“標點斷句”的一個很好例子。『一、一用、中,普周法界』,“一”是”自性”, “一用” 是一念起用, “中” 是當下,普周法界是 “海印頓現”。整句的解說是 “自性所起的每一念,其作用 (境界相),當下海印頓現,遍周法界。師兄對『中』字,的意會解說,“在起用時的狀態”,相當好。
“一念” 是 “無念、無住、無著”,即用心如鏡,胡來胡現,一時頓現,境過不留影。見性的人的每一念,都是如實見,都是無念、無住、無著,都是現量境界,即每一念都是 “一念”,時時都在 “海印大定中”。如從 “一念”中,生出第二念,就入了 “比量境界”,就有心意識分别。
信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