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一、道德經三寶章第六十七解說之0; 導論
此章是老子將道德經前面六十六章所講,在此作個總結論,因此排在這麼後面。老君在此章闡明 “道”的體、相、用。即經文可分為三大段:第一大段(從天下至也夫) 形容萬事萬物的本體,道。第二大段(從我有三寶至天下先) 講說道體的功德相: 慈、儉、不爭。第三大段(從慈故至衛之)是講道體的妙用: 勇、廣、器長。
信堅解說此章經文,分為六大分。之0:導論。之一: 英譯解說;之二:儉樸的真義;之三: 道的功德 (我有三寶) ;之四: 道之妙用 (作用) 總說,勇、廣、器長。 之五: 道之妙用(作用)別說;之六: 道之本體的解說跟總結論。
二、道德經三寶章第六十七解說之二 儉樸 (Simplicity) 的真義
信堅近年來,修心養性,其目的是修禪定,由禪定生智慧。有智慧就能對一切宇宙人生的看法,深入觀察到無量深廣層次;對一切語言文字,隨眾生根機深淺,也都會有無量的解說。因之,任舉一事一物,以須彌聚筆,大海量墨,皆能述說不盡。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意義甚深甚廣,若簡潔解說,其義理難以表達明。因此信堅將此章分段解說。此文先就三寶之一的”儉”字,略為廣說。
2.1 就西洋Simplicity 的意義 來解說;
儉,英譯為 Simplicity。意思是簡單,樸素,質樸,天真,赤子之心。上函所提S. Mitchell的解說是 “行動及思想簡單樸實,依此可歸根復命,返本還源 “是簡單說明,即若所行一切皆順乎性德,就能得道、成佛。
英文的Simplicity包含很深的意義。Simplicity is the state or quality of being simple(簡樸是一種簡單樸實的清境境界);Simplicity can be used to imply beauty,purity,or clarity (它表達境界的優美、純真、清淨,它就是一真法界。)
KISS is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design principle, “Keep It Simple,Stupid ! ” (KISS是資訊科技的主要設計原則: 凡事盡量簡單化。簡稱KISS。語意 “笨蛋,凡事要保持簡單”。) The KISS principle states that most systems work best if they are kept simple, therefore simplicity should be a key goal in design 。(越簡單的程式,它的應用越廣。)
The simplest theory is the most likely to be true (越簡單的理論,越接近真理。) In the context of human lifestyle,simplicity can denote freedom from hardship,effort or confusion。(生活簡單樸素,就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儉(Simplicity)是自然之道的德用之一,它順乎自然。因此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是經濟 (Economy,即Simplicity) 。它不浪廢任何一個微粒子(夸克,quark)。宇宙裡的每件事的存在、發生,都有它的用意,而且都配合得恰到好處,從來沒有一件無關緊要的事。
越簡單的物理定律越真實。可廣泛應用的宇宙定理, 如萬有引力定律 (Theory of Gravity) 及馬克斯威爾的電磁公式 (Maxwell’s Equations) 都相當簡樸,運用無邊。
2.2 就老子道德經的觀點來解說
“樸”就是”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儉” 是它的德用之一。儉樸就是”道德”,是道德經的總標。因此在道德經的前幾章老子用大篇幅詳細解說 “道” 的本體,”樸”,及它的德用。道德經第十九章提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又於樸素章第十九提及 “斂華就實,輕文重質”;常德章第廿八提及 “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及知止章第三十二廣說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2.3 樸 (儉) 的真實義
樸者,渾全之木也。樸的原意是”整塊的木頭”,還未製造成器具之前的樣子。老子用它來比喻大道的渾全真性,為萬事萬物的本體。這塊木頭,可以用來製作各式各樣的器具。老子用比喻道的德用,它能生萬物。即萬物唯心,一切法由心想生。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道,不變不遷,不壞不滅,有一定之理,故曰常。至神至妙莫可名狀,故曰無名。陰陽未判,全體未破,謂之樸。道樸微妙,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是謂之小。但道含萬物生成之理,藏天地造化之妙,雖以小名,至微至妙,是眾妙之門,實未嘗小也。
夫至道無形,至理無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包羅萬有,貫穿毫微,虛中藏實,陽內含陰,舒則彌綸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天地萬物,皆從此無名之樸(道)而生化;無名之樸,在天地之始。
素見抱樸,少私寡欲。這是形容道的德能,儉。見素者,非眼見之見,乃是心目內觀之見也。內觀者妙用無窮,虛靜光明,能見天地之原始,能知本來之面目。抱樸者,返樸還淳也。少私寡欲者,如內而身心,外而事物,隨緣循理,歸於性命,克去己私,不生自有自利之意。 遇境忘境,不著戀慕沉溺之情,斂華就實。
歸於樸即是歸於道,歸於道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通為一。
三、道德經三寶章第六十七解說之三 我有三寶
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略釋] 道有三種功德妙用,這些德用,是我們法身慧命萬劫難逢的希世珍寶,應當時刻謹記在心,念念不忘。這三種德用是慈,儉,及不敢為天下先。
[詳釋]如果只照上面的解釋 (依文解義) ,這經文沒說什麼深義。因此須要詳細解說,才能看出老子言外之甚深義理。
3.1 我
第一個字”我”,不是指老子本人。 它是指”大我、真我、真如本性、自性清淨圓明體”,也就是指 “道”,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
3.2a 三寶
“三寶”是指”道”的三種”功德與妙用”。有道體,就有恆沙無量的功德妙用,此功德隨順性德,是道(自性)的自然流露,是人人本具的德性。這些德用可簡單歸納為三類:
3.2b 寶
寶喻 “道”本體具有的恆沙功德妙用。”寶”有六義: 1.希有,百千萬劫眾生難遇。2.明淨,如世間金玉,體性明淨,離染無垢。3. 勢力,見道力用,神通威力。4. 莊嚴,莊嚴世間,如定慧莊嚴出世法故。5. 最上,於世最上,修出世道最尊最上。6. 不變,如世金玉,百鍊不輕,久埋不生,不為世法之所改易。具此六義,故名為寶。
3.3 一曰慈
“慈”是”慈悲”的簡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它的意義跟英文的Compassion 相當接近。給與眾生安樂,名為慈;拔除眾生苦惱,名為悲。
「無緣大慈」,就是以遍滿法界一切眾生都是 與樂 的對象,要給與法界一切眾生安樂,令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具足樂與樂因。
既然我們和一切眾生都是同一個理體,則一切眾生都與我有切身的密切關係,所以一切眾生所受的苦,都與我受苦無異,沒有親疏敵友之別。因此,我們必須拔除法界一切眾生的痛苦,令法界一切眾生都能脫離苦與苦因,這叫「同體大悲」。
所以 “道”之德性之一,”慈”,是要能以大慈大悲,清淨心,平等饒益,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達到此境界,就能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3.4 二曰儉
此性德,在上文,道德經第六十七解說第二:”儉樸的真義”裡有詳細闡述。(見附件)。 信堅在此稍加補充。
“儉” 的表面意義,就是我們俗世間通常所說的節約、樸素、節儉等的意義,大都是指在日常物質生活裡,對食物,時間,金錢, “生活簡單樸素” 而言。若以此解釋,正確的英文翻譯應是frugality。(Frugality is the quality of being frugal, sparing, thrifty, prudent or economical in the use of consumable resources such as food, time or money, and avoiding waste, lavishness or extravagance. )
但這”儉” 字在此地,老子所說的是自性三德之一,因此它的解說是廣義的,它的範圍包括所有宇宙人生的運作,上述”日常生活的簡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因此,若以意譯則 “Simplicity”之意跟老子的本意較為接近。
3.5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道的第三種性德叫”不敢為天下先”。這就是道德經在前幾章裡時常説的”不爭”。天道不爭,而萬物自化;聖人不爭,而萬民自順。這不爭之德,廣佈在老君第3、8、22、66、68、73、及81章裡。可知老君對此的重視。不爭之真義可由這些經文裡推知。
老君最喜歡用水比喻道的性德,如若水章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爭”;其更高的境界是 “包容”。一切修行的終極目標是 “化對立為圓融”,才能進入無二(non-duality,沒有對立)的一真法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就能自在解脫,無所不知(Omniscience),無所不能(Omnipotent),無所不在(Omnipresence),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成佛作祖。
江海不擇細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之所以浩瀚無邊,是因為其容納一切河流之水。做人要有氣度、胸懷寬廣,不僅要寬容別人,還要不斷的汲取知識。就如布袋和尚所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凡事一笑之。
3.6 總結
至道無形,至理無言。絕慮亡言。不可捉摸,不可思議。大道本無言,藉言而顯理;至理本無形,藉形而行道。依道言理,則是真理;循理言道,則是真道。
我們要如何得道? 老子在此指出一條明路。只要我們言行、舉動、起心動念,一切依順 “道”的性德,慈、儉、不爭,就可得道、返本還源。所謂因筌得魚,因蹄得兔是也。更高境界是如莊子所說,得兔忘蹄,得魚忘筌。再上一層,是筌魚兩忘,無能所,無自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