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此兩者或利或害” 解說

LN-300此章最難解說的是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依文解義: 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準呢?連聖人都甚難瞭解,何況是我們凡人。 古今大德,對此段經文,不是胡說八道,就是依文解義,或者避而不談。因為天道玄妙,非世人所能知,連聖人都很難圓滿解說。連老君在此都沒有說清楚。

然此二者或利或害,為善得吉故多,其幸而罹於凶者有矣;為惡未始不及於凶,其幸免者亦時有焉。由前之說,吉凶之於善惡,猶影響也;由後之說,禍福之來,似不在我,常人之慮,遂以天道好惡有不可知,其故有不可知,其事有不可信者。連司馬遷都有疑難。

司馬遷在史記 “伯夷列傳”中有如下的評論: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谓善人者非邪? 積仁潔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為好學。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壽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專犯忌諱,而终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 行不由径,非公正不發愤,而遇祸災者,不可勝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馬遷論文的意思是說,天理何在? 儻有天道,上帝是否失職,在睡懶覺。關於此論,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真假難辨。世人甚惑之。信堅試圖解說此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道理,雖不圓滿,但也是個新開始。

1.眾生觀人,觀事,只就其中一個時空點的外在現象,就下定論。譬如盲人摸象,以盲導盲。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果”的世界,其由來,有無限有形、無形的因緣。不知因,只論果,未免有點不知所云,空談。

2.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因果通三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此理唯有大智慧,明心見性者始能了知。天道玄妙,非世人所易知,連聖人於此猶難知之。聖人畏天命,修身以俟,曾不敢以常人之見而輕用其心也。順天則生,逆天則亡。老君深悟此理,因此底下說,天之道不爭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防微杜漸。莊子曰: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冱及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聖人能勝物而不傷。因此凡事自作自受,只怪自己智慧不夠,不能怨天尤人。跟天道無關。

4. 關於盜跖,盜亦有道。”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

盜跖可謂聖人的好學生,聖、勇、義、智、仁具備,依教奉行,只是操行不及格。聖人言說,因人而解,故曰: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猜測室中有沒有寶藏,這就是先知的聖德,首先進入,這就是勇徳,最後出來,這就是義德,知道可以幹就幹,不可以便停止,這就是智德,分贓很公平,這就是仁 德,這五種道德如果不具備就能夠成為大盜的,可以說是全天下所沒有的事。]

5. 歷史典故及其評論,只是片面之詞,世俗邪見。做人做事,主要是所行所作,是否合乎天理、人道。聖人言說,因人而解。如果是假仁假義愚忠,則罪有應得,自作自受,不可怨天(道)尤人。古之名人,如屈原、諸葛亮、岳飛、伯夷、叔齊、文天祥,皆是曲解聖義,不識時務,不知進退之人物。還大言不慚,假言大仁、大義、大忠,大孝。更因而怨天尤人,一派胡言。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此兩者或利或害” 解說

  1. 多謝回應。信堅年輕時看道德經,總是依文解義,一知半解。

    修行一乘佛法之後,人、天、佛,一以貫之。再回頭來看道德經及四書五經,一切古聖先賢的教導的真實義,就瞭然如掌,

    同時發現,古大德雖然解說了兩千多年,還都是依俗諦,依文解義,搔不到攁處。雖對提升人道有幫助,但對天道,佛道,無所助益。

    有機會,請來函討論、切磋琢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