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堅早年,有心修道,妄想肉身成仙,長生不老。因此花了多年時間,研習道德經。想從中獲知得道成仙的修習法門。只因當時,一無所知,依文解義,對道德經真實義,一知半解,結果一事無成。後來改弦易轍,修習一乘佛經,一以貫之,再回頭看道德經,才恍然大悟。老君於此章,直示道家修行證道,明心見性的心要法門,總原則,總綱領:“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於此始深信老子是位明心見性的大聖人,不但闡說天道,也說成佛之道。深心敬佩。在此鄭重介紹此章,詳加解說,希望對你修行證道,有所助益。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於此章,直示道家修行證道,明心見性的心要法門,總原則,總綱領:“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此即心經所教導: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由老君此章之教導,對照華嚴經,可證知老子是位明心見性的大聖人 (霍金斯校準意識階層為612,相當於華嚴二住菩薩) ,因之,道德經不但闡說天道,也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道。
「虛極靜篤」,虛極則靈,靜篤則明,一切功用﹑神通與化境,均係由此「虛靜靈明」中產生。「虛中藏萬物,靜裡有乾坤。」致虚即離實遠相,窮本溯源。守静則安住不動如須彌。無所染著如蓮華。虛極即證道,守静則於空不著空。
天地萬物皆有其根,萬物歸根為静。静定之心,乃自性無量智慧光明,通達一切,無所不知。一塵不染之謂清,一念不生之謂靜。要想回歸萬物空淨如一的本體,就要篤守清静之心,不斷地觀照,來修正我们的心,回歸自性。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是老子於此章教導我們觀心法要。一切萬物由道(心性,自性) 所生,亦是萬物所復歸、守寂靜涅槃的根源。道(自性)本身,無相、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因此要假藉所現之相(萬物),溯本還源,就路歸家以證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反觀内心,深入持久地静守其心;面對萬事萬物,不分别、不執著、不起心動念,用心如鏡,如實觀照、照住、照見。以此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回歸自性。萬物歸根復命就是要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的虛靜狀態,返本還源,此乃常道,即道、心性、自性。
在觀照過程中,雜念、妄想以及各種境界會像浮雲一樣飄來飄去。你只要不隨波逐流,它們就會在你静定之心的作用下,從哪裡來就回到哪裡去了,如同落葉歸根,皆復歸於大道。即由天地萬物,一切有相,去深悟其中有一股無形,無名之致虛,以求至乎其極,致虛之極即是證道、明心見性。
致虛之歸根,守靜之復命。行道之人,息心滅念斷煩惱、所知二障,心完全清淨了,一點微細的念頭也沒有,內心像虛空般的虛無寂靜,這就叫”致虛極”。自心已達到虛空般的寂靜時,仍然守住自心,勿使妄動,以至於連”守”的心也沒有了,致使寂滅之心達到靜之極、極之篤的境界,與法性融合為一體,這就是證悟了涅槃寂靜的一真法界,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由天地萬物一切有相,去深悟其中有一股無形,無名之致虛,以求至乎其極,致虛之極即是大道。一切萬彙萬物由道而生,亦是萬物所復歸守靜之根源。致虛者即放之彌於六合,於大而不可測之致虛。守靜者乃卷之退藏於密,即指喜怒哀樂之未發,發皆中節。
修到虚懷若谷,清淨無欲,達到忘我、無我的境界,就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具無量智慧,無所不知。就可以看清萬物都是生長、死亡、再生長、再死亡 (生住異滅)。達到此境界,肉身雖然有生老病死,但靈性永生不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
句解:
致虛極,守靜篤。
造其極曰致,謂推致、推窮。真空無象曰虛,虛而至虛曰極虛。專一不二,持之不失曰守,一念不生、寂然不動曰靜。篤是純一渾厚,不動不易,靜而至靜。
行道之人,熄心滅念,心完全清淨了,一點微細的念頭也沒有了,內心虛空般的寂滅。並在內心完全寂滅後仍守住內心,勿使妄動,以致虛空般寂滅的心達到靜之極處。唯獨專心致志,抱一篤守,寂然不動,方能體悟大道的清静之性。
守靜篤則其安易持,未兆易謀,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安與末兆,蓋一念不生,喜怒未形。寂然不動之時,吉凶未見之地。乃禍福之先,所謂幾先也。
自性虛靜寂滅。本覺明心,虛通寂靜,猶如一片晴朗的虛空。由天地萬物一切有相,去深悟其中有一股無形,無名之致虛,以求至乎其極,致虛之極即是大道(自性、法性)。一切萬彙萬物由道而生,亦是萬物所復歸守靜之根源。致虛者即放之彌於六合,於大而不可測之致虛。守靜者乃卷之退藏於密,即指喜怒哀樂之未發,小而不可言喻的守靜。
静虚守静,虛寂靜篤,是萬物的根。達到此境界,就能和萬物同根,與道同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並作,並列於前也。萬物本來不有,蓋從無以生有。雖千態萬狀,並列於前,我只觀得當體全無。觀其復,盡反於杳冥,而歸於無朕。欲知其無,欲見其有,必須觀其復。復,即復命歸根。萬物之始終,陰陽之消長。
在致虛極、守靜篤的修證過程中,我們心裏的念頭是紛繁雜亂的,有的象雨後春筍,爭先恐後,有的象野馬奔騰,無法控制。這些念頭都從本來無有的心裏生起 (無明,知見立本),又都從本來虛無的心裏滅掉,最後復歸於空寂(照住)。萬念歸於靜,就是復歸於根本(照見)。這就是復命,恢復其本來之原始狀態。
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自性能生萬法。萬物皆備於我。天地萬物隨者日月消長亦受生滅循環,其中藏有生生不息的定律。修道者若能善法流通,所思維與天地為一體,所行為與萬物為一身。內心虛化到極點,持守安靜到純一,就能在萬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來龍去脈。從一切諸相,於相離相,契悟萬法之實相,而證悟萬法之源頭,明心見性。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這是打坐入定必然要出現的過程。當身心靜下來的時候,各種雜念、妄想以及各種境界,會像浮雲一樣飄來飄去,有的像雨後春筍,爭先恐後,有的像野馬奔騰,不可阻擋。湧現出來以後,我用不着去理睬這些念頭。我們要以旁觀者的立場 (observer) 去靜靜地觀照這些念頭如何産生,如何滅掉。這時心只觀照,而並不生觀照之念。你只要不随波逐流,在你静定之心的作用下,各根自現。就像浪花產生於水,而又復歸於水一樣。
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萬法歸一。宇宙萬物萬象,都各自源於他們的根源(萬法唯心所造)。清靜寂滅(自性的清淨心) 是萬物的根源,萬物在清静中都能回復自己的性命的本源。你只要不随波逐流,它們就會在你静定之心的作用下,從哪裡来來就回到哪裡去,如同落葉歸根,就路歸家,反本還源,回歸道。歸根者,即是歸之於虛靜。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萬念復歸於本來清淨的心,即從動又歸根於靜。這就叫恢復本來之狀態,叫復命。靜者用心如鏡也。一尺之鏡,可照見森羅萬象。所謂,一輪心鏡本無塵,因塵難照本來真,塵盡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法王身。永嘉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
物既本無,則心亦不有。是則物我兩忘,寂然不動。故曰歸根曰靜。命,乃當人之自性,賴而有生者。然人雖有形,而形本無形。能見無形,則不獨忘世,抑且忘身。身世兩忘,則自復矣。故云靜曰復命。
歸根:就路歸家。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是歸根,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是曰靜。一念未生全體現曰靜。復命者復其本來面目,常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通過觀,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回歸到“無”,回歸到天地之始。心便歸于静。静不是道,是道之表象,所以,老子才强调说“静,是謂復命”。
當達到虛無縹緲,登峰造極之後,並永保這一顆靜默篤厚的心。那麼將感受萬物生離死別,你就可以觀其萬物生態復始的現象。君子將所有萬象芸芸眾生,儘管萬物繁多,且生作各不同,但最終還是回復其根本。既然靜是如此奧妙,那一定可以用而復始,這種恢復萬物本來面目的名稱就叫做「復命」。
復命曰常
復命乃是萬象輪迴的根源常道。復命者復其本來面目。常者,先天地而無始,後天地而無終,乃是不變不易,不壞不滅之道。亙古常存,謂真常之道。常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常乃指道心是萬法之所歸。
自性本來清淨,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復命曰常。常以真理為依歸乃歸根。這個過程,就是浴心過程,損之又損的過程。這個過程關鍵,就是無住、無所得,無為而無所不為。通過無為之手段,從萬物回歸有(萬物母、地);從有回歸無(萬物父、天),從無回歸道。
知常曰明
恢復本來之狀態就叫做恆常。了知永恒長久之常就叫做通達明瞭。
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是知常。人能返觀內照,知此真常妙性,本具智慧光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云知常曰明。悟常道者(明心見性),神變無方,性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神合常道。
不知常,妄作凶。
不明了自心是恆常不滅的,就會任意妄爲,招來禍患。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貪欲無厭。以取戕生傷性亡身敗家之禍。故曰不知常,妄作凶。若入門未得,不得真傳,不明道心,不知自心真常之神明。則迷頭認影、驢騎覓驢、作繭自縛、拋棄家寶。認六塵之幻影。不明了自心是恒常不滅的,就會任意妄爲。生命即會在雜亂、妄想的欲望心中消耗殆盡;你那盏擁有無限光明的心燈,會被污染,被遮蔽,無法遍照法界,你的舉手投足都將本末倒置。心生二相,二生三三生萬物,万物在二心的觀念下,事事對抗、處處為難,相爭相鬥中急促消耗生命之精,俗世凡塵中奔勞而亡。故曰妄作凶。
如若不知自心真常之神明,生命即會在雜亂、妄想的欲望心中消耗殆盡;你那盞擁有無限光明的心燈,就會被污染,被遮蔽,無法照亮你的世界,你的舉手投足都將本末倒置。
知常容,容乃公。
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是知常。悟常道 (明心見性) 者,得真常之道,歸根之理,復命之德,其心胸開濶,以天心為心。神變無方,性無所不通,氣無所不同,神合常道,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知常者能容,是因為入了不二法門,沒有對立没有比较,一切只是存在、顯現。因此知常者,無有對錯、是非、好壞。
人果能知之天地雖大,未嘗不在我性分之中,鬼神雖幽,未嘗不通我感應之機。萬物雖多,未嘗不同我運化之中,到此境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平等周遍,能容萬物;因此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滄海納百川而不溢,尺鏡含萬象而有餘,故曰知常容。
明瞭自心性是恒久不滅的,這時的心對世間的一切就會包容,無所不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周遍法界)。心量廣大,無己無私,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就是大公。
能容者必定有慈悲心。慈者與樂,悲者拔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心廓然大公,不見有我之私,天地與我一體,萬物與我同根,故曰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萬物皆欣欣向榮,活活潑潑,彼此得助。王者不但指成君成王,也指一家之主,一隊之長,一團之首。王者能行事,自在無礙。
王乃心既然大公無私,自然平等無偏,無不周遍。既然心平等對待一切,無不周遍,也就合符天道自然了。合符天道自然也就是無爲大道了。道是恒久不滅的。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曰天乃道。天地皆由道而生,溯本歸原。大道乃造化天地。公正無私、容天地萬物的心是為天王之心;能容天王之心是道心;道亦可名菩提心,道心本無生滅是亙古常存,與天地參。故曰道乃久。
沒身不殆。
没身是说我们這個生命,活到最後一口氣不来,死後骨頭化成灰塵,肉体沒了,但精神却永遠常存。殆,盡也。肉身雖然有生老病死,但靈性永生不滅。人得此道,則身雖死而道常存。故曰沒身不殆。
你确定你所读的道德经是和 1973年马王堆辛追夫人墓出土的 老子 甲本(原本)是写的一模一样吗。
Alex:
依網路文獻,馬王堆出土 “乙本” 道經第十六章: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胃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天,天乃道,道乃沒身不殆。
依此,雖文字不同,但文義相通。看經書,不是考古,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主要是從經書裡學到什麼,悟到什麼,證到什麼。參禪悟道,不能憑藉語言文字,更不可拘泥於文句,要全憑心意參悟。起信論云: 無文字相、無名字相、無心緣相。同時,信堅此地解說,也很可能不是老君本意。是信堅參合一乘佛經,重新深入解說道德經。
依霍金斯靈性階層測試,道德經的靈性階層是602.(600 是剛明心見性,華嚴初住,602 應是二住菩薩,1000 是究竟成佛)。憨山大師說:孔孟講人道,老莊講天道,釋迦講佛道(成佛之道)。 憨山大師悟道後,重解道德經,其意也是如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本無言說,但以假言,引導眾生。以手指月,手並非月。讀經應該得意忘言,得魚忘筌。
信堅
不知阁下是从何路引用老子原文十六章,但是原文明明是“致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情。情,是谓复命”
情,乃万物之根,非静。
你的回覆,太過簡略。如果可能,敬請提出你對馬王堆,甲本,此章的解說。請問: “情”為何物,”表”當何解,為何將”守情,表也”,解說成 “情,乃萬物之根”?
信堅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解說 “致虛,極也;守情,表也”。依各人對此句不同解說,而有完全相反的意見、立場。
老子是得道聖人,所說是從自性中自然流出。因此解說此句,應以老子觀點,依第一義解說。不能以世俗文句、世俗觀點,依文解義。
如何看一切事物,或如何解說一切經書,是吾人內心境界的外在顯現。如果心中有佛,所見人人是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人六根接觸一切境界都是圓融無礙。唯有見性者,乃能深解老君真實義。
附註: 依信堅參照網路資料,得到兩個主要結論:
(1) 是情、是靜,仍屬爭端。帛甲本上面的那個字, 從照片上看,右邊“青”是清晰的,但是左邊並不能肯定是個豎心旁,馬王堆小组的復原有一點是猜的。同時,帛甲本是秦代的小篆,帛乙本是漢代的隸書。
(2) “守情,表也”,信堅認為最好的解說是: “把握事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掌握其本質、抓住其特徵。并洞察其發展變化的固有规律。即窮究萬物之本質、本性 “。 (事物的特徵,是表明事物之所以是如此事物的標記,是去粗之後所取之精,是表明事物本質的東西。)
教授您好,敢問”致虛極”的方法是否坐禪? 坐禪又有沒有特定的方法? 看過一些書藉提及坐禪由觀察呼吸起,有幻想一度氣在體內運行,當念頭生起,即時停止,再觀察呼吸,是這樣嗎? 因為我”坐”的時候的確很”靜”,但返回現實便妄念欲念生起。
另有一問,比較幼稚,道指的萬物是指源於道的萬物,譬如建築物、杯子、桌子是人造出來的,那些不算萬物吧? 還是分開沙沙石石一拼計算在內?
謝謝
多謝流覽信堅園地。你從道德經中最難懂、最難解釋的一章看起,真佩服。信堅花了將近二十年功夫,才於最近看懂此章所含的真實義。老子是道家始祖,幾千年來,道家不知自家法寶,轉而修習內丹、外丹、長生不老,成仙之術,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此章是老子直示,道家修行證道,明心見性的心要法門,總綱領: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静虚守静,虛寂靜篤,達到此境界,就能與道同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坐禪只是修定法門中的一種。智慧人人本具,由定生慧。智慧是修行見性的根本。有智慧才能信解諸法實相,然後才能發大願 (發菩提心、迴向三處),以願導行,証悟菩提,明心見性。
我們平常,腦中妄念紛飛,念念不住。因一直沒靜下來過,因此也一直沒有察覺到。但一靜下來,開始打坐之後,這些念頭,歷歷在目,清晰分明。數息、呼吸法,只是息念的最粗淺辦法,其效用有如以石壓草。如果將石頭拿走之後,雜草(念頭)又叢生了。
信堅個人經驗,覺得止息妄念,最好的辦法是,當妄念來時,就讓它自然而來,只要不念念相續,讓它像輕風拂面,自然吹過,妄念就會自然止息。(即腦中不要將妄念,再加以意識分別,這就有如火上加油。)
信堅園地最近有一篇文章,討論打坐、修定的方法,可供你作參考。
略論 如何修定開慧
(內中附有,南懷瑾大師講解的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至於萬物,是統指宇宙内外的一切有形、無形的 “人、事、物”。即英文的everything, anything. 即一切萬法,宇宙的森羅萬象。不單指無情之物件。
非常感謝您的回覆,因為在生活中實在找不到可以請教或討論的前輩。
我仍然停留在”常無,觀其妙;常有,觀其徼”,一直在思考 “有”有多”徼”。有時可能想歪了鑽了牛角尖,抬頭一看,眼前的人與物事,一切都是虛妄的,不存在的,下一秒怎樣証明這一秒他們確實存在等等問題,感覺很荒涼。
然後在看啊看的同時,發覺”坐禪”、”致虛極”和 莊子的”守心齋”似乎是相類似的”法門”,如此推算,”坐禪”就是修行的入門,或者說,會帶著”我的心”進入另一個境地。
看過了您介紹打坐的文章,我會用心去坐的,如遇問題,望能再請教,衷心謝謝您。
歡迎隨時來函討論。
周末春秋戰國時,中國出了三位見性的聖人:孔子、老子、莊子。解說中庸、道德經及莊子(南華經),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要以他們見性的心境,才能真正了解他們所說的真實義。如果以自己心意識,胡亂猜測,解說,都是自己的知見。離經一字,都是魔說,不是聖人的真實義。
這也是為什麼信堅花了將近二十年,到最近修習一乘佛法後,才真正瞭解論語、道德經及莊子的一乘真實義。兩千多年來,國學大師多如牛毛 (都是依文解義,騷不到癢處),但瞭解聖人真實義者,卻少如麟角。唯有解悟了一乘佛法,諸法實相,一以貫之,道通為一,然後再回頭看這些聖書,才能真正了解,聖人經文書的真實義。(明末的憨山大師是最好的榜樣。)
誠如你所說,靈性進階之唯一法門是 “修定開慧”。修禪定是開慧的一個捷徑。 此園地的 “略論 如何修定開慧” 一文,是一篇很好的導論。以無所得心,依教奉行,持之有恆,才能得定,開智慧。
古德說: 看經書,看不懂就放下,不要再繼續看,否則會誤入歧途。(勉強以自己心意識解說,是毒藥。) 等到靈性階層向上提升後 (即修定開慧後) 再重看,自然心領意會,法喜無量,終身受用不盡。
另一方法,是尋求已知的明心見性者 (不是知名的古今國學大師) 的解說,作為參考。
後學認為復命章之義是萬事萬物皆常,認為無常者,是看不清楚萬事萬物之變化。就像春禪不知一年有四季一樣 卻說無常,萬事萬物有變化 化則通 通則久。
不變化之常是死常,有變化之常才是真常,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為消長變化就是常就是道。
後學國中時有一首青春舞曲,歌詞: 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萬事萬物皆一樣按照自己的道在走 故說可離非道也。
小楊師兄:
多謝流覽信堅園地,也多謝留言評論。
老子是得道見性聖人,所說應是如何修行見性,入一真法界的法門,而不是人天境界。回覆師兄所說評論,對不熟悉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的人,甚難簡短答覆。
信堅在此,唯一能說的是,對於所有語言文字,宇宙森羅萬相,法界真理的認知,皆隨眾生的靈性階層、根機、所信,而有千差萬別。
因此佛經將法界分為十法界 (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 (六凡)、聲聞、緣覺、菩薩、(假)佛 (四聖))及一真法界。各法界都有各別所認知的 “相對真理”,到一真法界時,才有絕對真理。也可說,越高層境界所含的”維度(Dimension)越多”,以至於無窮 (一真法界)。
小楊師兄所說,是人天法界眾生所認知的 “相對真理”。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但以高階層靈界的觀點,此世界是無常、是幻相,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同靈性階層的人所認知的”相對真理”,無法互相溝通,無法彼此認同。這就是莊子的名言: “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言海”。
信堅
________
信堅師兄:
高階層靈界的觀點,此世界是無常、是幻相,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後學:
高階層靈界的觀點 此世界是如如的 沒有常與無常 實像與幻相的執著分別 若此世界是無常、幻相那是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之故
維摩詰經 佛國品第一 一段經文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我不會佛法 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