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一章 色陰魔境

前言
信堅以前看了幾次楞嚴經,每次的感悟都不同。隨著靈性的增長,感悟也越深、越廣。這大概是古大德所謂:讀經千遍,其義自見吧。不過,以前讀楞嚴經,念到五十陰魔,就停住了。一直覺得,魔由心生,不理它就好,為何還要花時間去瞭解這五十陰魔呢? 這次聽從師父指點,一定要看這部份經文。雖然不解師父用意,但師父每次啟示,都有大因緣,信堅如果虛心受教,都獲益不淺。因此,這次重讀,就仔細看了一 遍。
in1
現在發現,楞嚴經中,仔細闡說,由五蘊所生的五十種陰魔的境界。對每一蘊講了十種境界。每一種境界中,都指出了該修行人所經歷過的心理上的現象,及引起該種現象之原因。也指出了該修行人由於執著境界,而生起的種種困難,及對此境界之誤解。

這五十陰魔的境界闡述,能讓有實修的行者,不落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諸魔相中,最後得悟無上正等正覺。《楞嚴經》在闡述五蘊魔相之境界外,還列出破色受想行識等各陰之境界,使行者能不入歧途中,還能印證修行的次第與現象。但最重要的是詳細解說,修行證道的修行方法,以及在修道過程會感受到的境界,作為我們修行的里程碑。同時也訓勉我們修行菩薩,不能得少為足,現在才剛看到佛門,尚未入門,也還未看到庭院,更何言登堂入室呢。

西洋靈性大師霍金斯,將靈性階層,分成由1至1000等級。華嚴經詳盡解說,五十一位次,以及楞嚴經裡,略說五十五位次,都是闡說修行至究竟成佛所必經路徑,像一張登山地圖,提醒修行者,隨時隨地,警覺自己所在,所處境界,靈性階層。因此,才不會誤入歧途,避免進入魔境。很多禪宗公案,也很詳盡的描述古大德的禪修境界,大都還處在色陰魔境之中。修行首楞嚴三觀菩薩,至能感受五陰魔境者,尚在500 – 599階層,華嚴十信位,將悟未悟,將證未證,還未明心見性,仍在華嚴十住位門外。

信堅看了此經文,加上一些見性大德的解說,手舞足蹈,法喜充滿,久久不能自已。原來這是描述開悟後的種種境界。如果你未體驗過這經文裡描述的任何境界,但你還在門外,還在修行路途中。如果你能稍體驗到其中所說任何境界,你已看到大門,未入佛門。不到此境界者,不知楞嚴五十陰魔,在說些什麼,經歷過此色受想行識五陰魔境者,始會感恩世尊慈心浩瀚,憐憫末法眾生,不捨末法諸善心眾生,讓末法時期眾生在實修上不入歧途。

底下是五十陰魔解說第一章 通明色陰魔。這是綜合 曾鳳儀宗通,憨山通議,圓瑛解說,敬請批評指教。

信堅註:楞嚴經此段五十陰魔經文,詳言如何破解五陰魔障。破解之法,就如經文偈頌所說: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從真起妄,妄有六結。六結即是五陰,從微至著,識陰先起,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次成行陰即第七識,次成想陰即第六識,次成受陰即前五識,次成色陰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陰,每陰為一結,色陰有二結,喻如穿衣,從內向外。若欲解結,必須從麤向細,次第而解,六結解盡,五陰破除,五濁澄清矣!喻脫衣,從外向內,脫了第一件,方見第二件,故云解結因次第。這就是為什麼此段經文順序是從破色陰魔起,終於破識陰魔。

第一章 通明色陰
一、導論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汝坐道場者:以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四威儀之內,專注反聞,為坐道場。
銷落諸念者:即專注反聞照性,疑情不散,亡其所緣塵相,而諸念自然銷落,此即: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也。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者:若工夫深造,其妄念自然銷盡;即所入既寂也。(一切妄念既因觀自性功夫高深殊勝,而消滅殆盡,捨離無存。) 其念既盡,則諸離念,本具根性,即時顯現,一切時,一切處,精而不雜,明而不昧。

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此精明之體,無論行者在動與靜中,憶想與忘念時,均是同為一個精明之體。此精明不因起心動念而有所變移,亦不因思考記憶而落為昏昧。故此精明之體現出時,不干於動靜,無關於憶忘,常保持一了了的覺知而不昏昧。

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 行人惺寂雙流,當住心於根性之處,由上工夫入手,故此三昧現前,名為入三摩地,即耳門圓照三昧是也。但雖已能入此大定中,奈因禪定功力未入精湛,定力未深,理境乍入,諸根性猶為色陰所覆,有如明眼人,處在幽暗室中,睹而不能有所見。(惺: 聰明,清醒機警。)

[行人修定,當在此色陰未破將破之中,寂照並行時節。亦即前云:如明目人,處大幽暗,如散心時,對目前現境,惟覺一區光明,曾不覺知餘處皆暗。今在定心,譬如黑夜,對一室燈光,而室外無邊昏暗,皆所不知。一旦棄而不顧,目前現境,專注反聞,但覺無邊法界,而現境都失,覺得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滅室燈,室也沒了,通天徹地,渾成黑暗;如明目人,處大幽暗之中。]

精性妙靜,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雖然六精之性,妙淨明心,本來周遍法界;無奈色陰未開,真心光明未能發生作用(心裏沒有得到真正的智慧光明),所面對者是一片昏黑,此境界就叫做色陰區宇。謂此根性,尚被色陰所拘局曰區,尚被色陰之所蓋覆曰宇,區小屋也,宇屋之四垂也。此乃色陰未破之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若使定力功深,則心光發洩,發本明耀,前之黑暗,悉化光明。寂照時有如眼晴可看到物件一樣,清清楚楚、明明朗朗。此色殼子已是洞開,不能局限住六根自性,可見的見精心光,能偏觸十方界,已無復有幽黯感覺,到此境界,名為色陰盡的境界。

若目之明白朗照,內徹五臟百骸,外徹山河大地,雖未能圓鑑大千,而眼前十方,所有之處,莫不洞達開通,悉皆無礙復再有幽隱黑暗,妙淨之相,自此則精性心光遍圓,故名為色陰盡也。如人身穿五重衣服,今初脫最上一重也。五陰生從識起,滅從色除,如人穿衣一般,先穿裏衣,識陰乃至色陰,從細向麤;今破除 則從麤向細,先色陰,乃至識陰,如脫衣相似也。

是人則能,超越劫濁:凡夫色陰覆蓋自性,蒙蔽真心,五根攬取外境而執境起行,造貪瞋痴三毒諸業,使吾靈妙精明渾濁不清,故輪轉於六道中,萬劫不復,故曰劫濁。今以定力轉深,並空亦亡,見無所織,故能超越。若色陰盡時,自性光明顯露,明察五根、六塵虛幻不實,不再造業,不隨心識業障而轉,這個人就能超越凡夫的劫濁。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觀吾人諸色陰區宇、精明蒙蔽之由來,仍係因色身覆蓋妙明自性,迷認堅執身根為我,所緣色塵為實境,而生起妄想,且堅固執著其妄想境,而成為其分段生死作用之根本原由也。

二、色陰十種魔境:
妄想之源: 堅固妄想。
2.1 身能出礙 2.2 内徹拾蟲 2.3 精魄離合 2.4 境變佛現 2.5 空成寶色
2.6 暗中建物 2.7 身同草木 2.8 遍见無礙 2.9 遙見遙聞 2.10 妄見妄說

2.1、精明外溢相:身能出礙。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力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精研妙明者:即精細研究,妙明聞性,寂照並行也。此妙明聞性,本週法界,曾無隔礙。祗因眾生,妄認四大為身,則內外塵相,交相組織,遂成質礙。今精研定力增勝,內外虛融,所有身境,如雲如影,不復密織堅實也。少選之間,身能出礙者:少選,即頃刻也,此身如影,外境如雲,豁然無礙;但暫時如是,非常能也。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者:精明,即心精妙明;流溢,謂此心光,虛融發洩於,現前根塵之境,故不相礙。斯但定中,精研妙明聞性,功用所現,暫得如是;功用稍虧,虛融便失。非為聖證。若行人遇此境界,不起住著,不生羨慕,一味平懷,依然照性,足證心妙非虛,可增信心,亦乃破色陰之先兆,誠是善祥境界,本無過咎也。若作聖解者:設若遇此境,無有聞慧,及缺涵養,輒作已證聖果之解,即落群邪圈繢,而受其惑,漸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2.2、精明內溢相:身內透徹。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行人仍復以此禪定心中,精研妙明。精研,即能觀智慧;妙明,即所觀聞性。觀久功深,不復外溢,自見其身,光明內徹。是人忽然,於其身內,拾出蟯蛔。拾出身相宛然,無有損傷毀壞;此名心精妙明,流溢形體,五臟虛融,四肢透徹。斯但定中,精研之行,逼拶之極,暫得如是,內身融徹,拾出蟯蛔,不久便失,非是聖人實證,一證永證也。不作聖證之心,誠是善祥境界,堪為破陰之前兆。設若稍無知識,若作證聖之解者,即落群邪坑塹,而受其惑亂之害矣!

「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這種現象是因為你精密地研究此靈妙的精明,太用功、太精進了,逼著您的見精走頭無去處,使您可見的見精,流溢入身體內造成內觀,因為太精進的用心研討此心,所暫時得到的一種現象,是精湛的修行境界,但也不是證到聖人的境界。

2.3、精魄離合相: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餘皆涉入。互為賓主。忽於空中,聞說法聲。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精細研究,內身外境,悉皆虛融,較之第一只能外通,第二但能內徹,此次身境虛融,足見定力增勝耳。其時魂魄、意志、精神,已經謂: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膽,精藏於腎,神藏於心,除彼能執受之身根,為一身之總,安然無改外,此之魂魄意志精神,為所執受,故皆涉入。

忽於空中,聞說法音者,此一處說也。或聞十方。同敷秘密了義者:此各處說也。夫根身內境,魂魄互相涉入,空與十方外境,說法竟能得聞,此正由精研妙明,定力增勝,故得內外虛融也。此名精魄,遞相離合者:或精離本位,而合於魂,或魂離本位,而合於精等;離則出本位,合則入他位;此名精魄等遞互離合之意。成就善種者:所謂夙昔聞熏,善因種習,自能發揮,有所聞也。暫得如是非為聖人之實證,一證永證也。餘準上可知。

2.4、心靈染悟相:變佛現。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化為如來。於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精研功勝,妙心益明,澄露皎徹,似始覺之智,定光融透也。內光發明,似本覺之理,心光顯現也。十方無情世界,遍作閻浮檀紫金之色。一切有情種類,盡化諸佛如來,此則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之先兆也。雖現此境,觀照不息,功用增上,法、報、化三身圓顯耳。於時忽見,毘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即法身佛也。

踞天光臺: 踞: 伸開腿坐。天光即赫赫天光師子座,臺即蓮華臺藏世界,座依於臺,故云天光臺也。千佛圍繞者:偈云: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即化身佛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者:蓮華,即佛所坐之蓮華,雖不言釋迦,可以意會釋迦與蓮華,俱時出現,依正莊嚴,莫不具足,此上即圓顯三身之先兆也。此名心魂靈悟所染者:此乃是心魂,夙昔曾聞《華嚴》、《梵網》、 《維摩》等經,聞熏靈悟所染,今於反聞妙定之中,心光研究發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不久便失,非為聖證,一證永證,亙古常然也。

2.5、抑按逾分相: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於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碰到上面所言魔相,行者心可以遍入十方世界,覺得外放也不對,若是內溢也不好,現在講的魔相是-抑按逾分相:壓抑按捏,壓得太過份了,所顯出來的一種魔相。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精細研究,妙明聞性。觀察不停者:反聞照性,綿密無間,皆觀察義,此屬於慧。抑按降伏者:抑止自心,按令不動,即所謂降伏其心,皆抑按義,此屬於定。制止超越者:制止,即為抑按;超越,恐定力超於慧力,故制止之,使得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如車之兩輪,務必平均,不致傾覆也。於時忽然之間,十方虛空,成七寶色,或百寶色,雖然同時,各各遍滿,而且諸色,不相留滯隔礙也。或青黃赤白,各各純一而現,曾無混雜也。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抑按即制止,功力逾於常分,即是超越,此為定力勝於慧力,逼拶之極,煥然而現,暫得如是,不久便息,非為聖證,一現永現也。

2.6、密見洞幽相:暗中見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研究妙明,所謂心若沉沒,以觀起之,令定慧均等。澄徹者:澄靜其心,照徹前境,所謂靜極光露也。精光不亂者:心光凝定,不為明暗之所動亂。忽於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非室內之物,乃暗中出現之物,不殊白晝,分明顯現,而暗室物,依然如故,亦不除滅。此名心光密澄其見。幽隱發露之時故得所視,洞徹幽暗,暫得如是,非為聖證。

「此名心細,密澄其見。」:這種魔相可以稱做是因為行者的心慢慢精研入細,排除非常微細的塵惑現象,使心清澄以後,讓見性發揮它的原有功用。此時不是透過眼睛見物,而是用見性直接映照物像。

2.7、身同草木相: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於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縱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併。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身同草木相,只因整個身體充滿了氣機以後,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傷害你,傷害也等於沒有傷害,所以行者的身體像草木一樣,也可以說知覺已失。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反聞功勝,內身外境,無不虛融,是謂圓入,忘身如遺。四肢有情之體,草木無情之物,以有情者,同於無情故,雖經火之燒,刀之斫,曾無所覺知。又則火光,縱使焚燒,不能令爇,刀割其肉,猶如削木相似,此名諸塵併銷,四大排遣。一向入純者:即一向反聞專切,純覺遺身,故曰入純曾無傷觸也。此不過暫得如是,非為聖證,一證永證也。

2.8、凝想化成相:遍見無礙。
又以此心成就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凝想化成相: 你心裡想什麼事,即能化成。心想什麼事就能成,偏不念空,而專想一些有相,他就會化成有相,是以其空性,去化成有相。

行人又以此禪定心中,精研妙明,成就清淨之心,純一無雜,而淨心觀照功極,則淨極光通,忽見同居淨土也。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者:七寶交輝,自然朗徹。又見恆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者:上國土為總報,既七寶交輝,此樓殿為別報,自應莊嚴華麗也。

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者:此忽見同居穢土,地獄天宮,一一親見,無有障礙也。此名欣厭,凝想日深,非今定中,作是覺觀,蓋是平日,聞諸經教,或說淨土、穢土,隨起欣淨厭穢之心,想久熏習成種。今於定中,反聞逼極,心光所灼,故悉發現。雖說化成,亦非虛境;雖是實境,亦同幻化耳,非為聖證,一得永得也。

2.9、逼極心飛相:妄見妄聞。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於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逼極心飛相,即謂行者將自心深入研究、逼迫得太緊了,而發生的另一種魔相。又以此禪定心中,研究深遠者:妄究妙明,以求深遠之境也。中夜正暗,不應有見。今云忽於中夜能見者,顯暗不能蔽。且遙見遠方者:顯境不能隔。此正色陰將開,見性將圓之兆。市井街巷者:交易之區曰市,汲水之處曰井,通衢正路曰街,旁通曲街曰巷。親族眷屬者:內外六親,族姓男女等。或聞其語者:見聞雖異,同一精明,今見性將圓,聞性亦爾。

2.10、心著魑魅相:妄見妄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聖證。不作聖心。魔事銷歇。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以上九科,皆行人反聞照性,於定心中,逼極所發,各種境界,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今第十科,是行人重重透過,前之九科,方能到此。又以此心,研究到至精至極之處,正是與諸聖,心精通吻之時,而色陰將破,魔界振裂,而魔心動怒,故來擾亂耳。由此而始,見善知識者:乃行人靜中,自見其身,作善知識。且自觀形體, 遷變改移,或變佛身,或化菩薩,或現天龍鬼神,男女等像。少選無端者:時之最短,不假因由,現神現通,種種遷改。此四句先示其相,後二句乃明其故,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者:行人防心不密,領受妄境,或邪種含藏於心,定中發現,究屬虛影非實。或遭天魔,入其心腹者:此二句先明其故,魔王暗入行人心腹,持其心神。無端說法通達妙義者:此二句乃示其相,魔令行人,無端說法,發其狂慧,通達無邊妙義,即行人自說,而魔力持之使然,非為真實心開,得其果證。不作證聖之心,魔事自然消散歇滅無有。如前文云: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設或稍作證聖之解,即受群邪惑亂,而無可哀救矣!

三、總結十種色陰魔相說
上十種色魔,皆依境起: 一、身能出礙者,由觀照力,使心精流溢,故能出礙。二、內徹拾蟲者:由心融內徹,故蟯蛔可捨。三、精魄離合者:承上外溢內徹之力,故神魂互涉,所以有聞。 四、境變佛現者:由上精魄,互為賓主,染此靈悟,故見佛現。五、空成寶色者:觀察過越,逼拶至極,是以虛空,忽現諸色。六、暗中見物者:由定心澄徹,精光 不亂,故於暗中,能見諸物。七、身同草木者:由定力排併,故四大虛融,燒斫無覺。八、遍見無礙者:由欣厭日深,淨心功極,故十方上下,見無障礙。九、遙見 遙聞者:由觀照力,迫心飛出,故多隔見。十、妄見妄說者:由邪心含魅遭魔,故有妄見妄說。則前九皆明定力,而此第十乃言魔事者,以定力欲成,色陰將破,此 所以為動魔之端也。二中間十境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
謂此禪那,所現十境,皆是行人,於色陰中,見理未徹,正定未純,但以禪觀與妄想,兩相交戰,互為勝負。若是禪觀暫勝妄想,故得心光洩露,善境發現;若妄想復勝禪觀,須臾即隱,境界如初,故現斯事。後皆倣此。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
眾生秉性頑鈍,遇事迷暗,不自己惟忖思量,而我博地凡夫,豈能忽獲聖應?逢此十種因緣,暫現即隱,非同聖人實證。迷暗無知,不自覺識;但是禪那現境,謂言登聖,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大妄語成,墮無間獄中,經無量劫,受害無已,以示警惕意耳。

汝等當依如來滅後。於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汝等當依吾言,如來滅度之後,正像已過,於末法中,魔強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亟須宣示斯義,或結集流通,或現身說法,令末法修行,咸知預防,無令天魔得便,乘間而入,為害非細,故以無 令囑之。保持者,保持末法;覆護者,覆護正修,而得漸次證入,成無上菩提之道也。透過如上十境,色陰破,而根性顯,進破受、想、行、識四陰。六結解而圓通證矣。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