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語出自多處: 老子道德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金剛經及達摩悟性論。有不同的含義。道德經是以此形容 “道” 的本體。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是闡說 “聽、聞” 的根源是自性,以及如何由 “眼根、耳根” 悟道。此文是闡說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的本意。
二、道德經的本意
老子曰: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夷:無色。希:無聲。微:無形。致詰:用心意識思議。)
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本意是形容 “道” 的本質。道者,即本心自性,所謂本來面目、清淨之本心性體。它的本體空寂,無形無相,清淨無為,無思惟意念,性體本空,絕分別對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通過智慧,如知識、語言、文字、聰明、才智了解它),不可以識識(不可以通過思維意識,如臆想、揣摩、想像認識它。無晦無明;無名無相;非淨非穢。
三、楞嚴經、金剛經,及悟性論 的 “眼、耳” 悟道修証法門
楞嚴經,金剛經 及達摩悟性論,對 “見、聞” 的本性,就一乘了義解說,以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兩句,作為悟道修証法門。信堅在此,試闡論之。
楞嚴經: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金剛經: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達摩悟性論: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眼不著色,耳不著聲。
真正的耳聰是能聽到心聲,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視心靈。
看到,不等於看見;看見,不等於看清;看清,不等於看懂;
看懂,不等於看透;看透,不等於看開;看開,不等於看破。
見不是眼見,而是心見、心知,心知肚明,了然於心。眼見色不著色,曰視之不見。無見之見,是真見。故眼不見為淨。唯心能知如眼見,故眼見是迷,心知是悟。
聽不是耳聽,而是心聽、心知。聽之不聞。無耳聞之聞,一切了然於心,故云耳根清淨。若不執著於耳所聞,曰心知之聞。即唯心具足覺知之能,是心對音聲,了然於心,
悟者,悟非眼見耳聞,實乃是心之分明知見。佛菩薩,見境知是幻假,心不為所動。無心是遇境不分別、不執著。是無分別心。對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了然於心,如如不動。
知心者,遇境返觀內照於心,制心於偏差之未發。即知心制心者,能防範蔽端缺失於未然。心為一切禍患之根源,故守其心,禍源自滅。知心者,心無分別,無嗔怒,不見他人非,無貢高我慢,心柔順包容別人,常處謙卑,清淨無煩惱,是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不被境轉,對境如如不動,能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如果能夠捨去,世間庸俗塵事之見,契會本心,通達性理,當下凡夫之見,瞬間成為聖人之真知灼見。凡人常為世俗所糾纏煩惱心,不知煩由迷境生心,心若不迷境,心若對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動於心,煩惱將無從自生。若心無境,惱熱本無法自生。凡聖在於心,迷心染境,名凡夫,知心離相,名聖人。斷煩惱心即成就清淨心。
蓬萊米師兄:
此篇白話易閱讀,簡短的文句很方便拿來比對自身的修行及學習悟道知心者的行思。每一次重讀到不可以智知、識識時,就感到被潑冷水,心總是狐疑我若不思,如何識知佛性?今晚讀來就把祂擬爲水(道如水)。水於萬物體內,當然是視之不見,卻由心知。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由「信堅園地」文章的理解,在來米把祂解釋爲(海印頓現的萬象 都是真實剎那生滅)。以上心得。
在來米 敬上
在來米師兄:
多謝送來,讀書心得報告。師兄努力精進,時時在提高靈性,增長智慧。修行証道,此生不剋,來生必圓。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語出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不可思議。因此在修證上,不可以用普通心意識思想去猜測、解釋,即不可以用人世間的知識或習慣性的意識隨便解釋。
大道,即本心自性,微妙玄通,玄之又玄,深不可識。它本體空寂,無形無相,清淨無為,無思惟意念,絕分別對待。它不可以通過世智辯聰,不能以心意識証得。要証得,必須由定生慧,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以智信解,靈界實相。以願導行,才能証悟菩提。証悟之後,無智亦無得,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德相。
諸法因緣生,由無明一念起,海印頓現,念念成形,而有相似相續相信,而有時空。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另一解說,敬請參看下文,”眼見非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真正証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明心見性了。所以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蓬萊米
信堅師兄:
小弟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有些粗淺的認知,請師兄指正。
道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則凡夫如何入道?如何見道?
小弟認為關鍵還是在識、在智,凡夫識係經過五感的扭曲所得,這種扭曲可能是因為凡夫的感知太粗、太慢所產生的錯覺,這種錯覺,如果沒有經過第六識的分別,以及第七識的執著,其實是本來無事,無奈何此凡夫之所以為凡夫也。
那麼該如何導正回來? 小弟淺見,恐怕得靠著由定而生的慧去’照’,導正第六和第七識,體會無我和空義,日常生活中,盡量把僧肇的物不遷論擺在心中去認知宇宙的虛幻,這麼做何時才能’照’的出來,我想大概也強求不來,只能但求我心而已。
以上為小弟的粗淺看法,請師兄指正。
想知道師兄是如何入定的,這是個蠢問題,我的意思是有何入定的方法,例如數息?
另一個蠢問題是宇宙森羅萬象,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可不可以反過來說,無心即無萬象?今天我們人類幾乎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是由工廠製造出來的,這難道也是唯心所現?對於充斥在我們週遭的一切物,我該用什麼角度去看待?憨山所見那滿天不動的飛葉,畢竟還是有飛葉,我該用什麼角度去看那一片片的葉子?這些物難道不是客觀的存在?如果是,則無心還是有萬象阿?凡夫該如何看待心、物之間的關係,才算正知見?
治平
治平師兄:
今早忽略了師兄這篇較早送來的問函,剛看到,因此遲了回覆。信堅在此先作簡單答覆。一切問題,隨靈性的提升,智慧的增長,自然了悟。詳見此園地另一文章,”試論 如何解答法界、宇宙、人生的千古難題” 。
信堅八年前開始修道時,就像師兄一樣,想問的問題越來越多,一直不停的問自己這些問題,一直想找人討論,一直想問師父,也一直想在見性人的言論,或一乘經書中尋求答案。現在修行了幾年之後,心定了下來,就不再問自己這些問題了。問得太深、太廣、太遠,有如杞人憂天,白費力氣,不切實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主要問題在於,如何在當下,作最好的抉擇,向前踏出一步。
第一個問題。師兄對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之解說,還是依文解義。見不是眼見,而是心見、心知,心知肚明,了然於心。眼見色了了分明,但不著色相,曰視之不見。要到如楞嚴經所說: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才是真見。
第二個問題。關於如何入定。信堅修習禪定,不依四禪八定。也不依數息、呼吸法。” “略論如何修定開慧 “裡所說方法類似南懷瑾所說的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第三個問題,關於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証乃知。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相都是相續假相,相依無自性。皆依眾生共業與別業而有差別。還有無心是無念。一念才海印頓現,念念不住才有相續相,才有時空,才有世界。
我想你已經讀過 “葉曼學佛記”。看到她如何證悟 “心物一元”。 以及如何體會”狂心頓歇,歇則菩提。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像她這樣全心全力,專注一心的求道精神,才會有成就。
信堅
信堅師兄:
我先試著了解霍金斯的論述,有問題再問您,如果仍不能解答我所提心物一元的相關問題,再向您請教。
治平
治平師兄:
霍金斯言論,以現代科技語言,解說諸法實相。其中最可貴的資料是對從地獄至究竟成佛的詳細 “意識階層” 解說。
關於 “心物一元” 的親身體驗,可參看葉曼自述的 “國學大師葉曼 跟隨南師學佛修證的神奇實證經歷”,點擊 “yehman1” 就可觀看”,也可在Google Search 很容易找到。
信堅
剛看到葉曼女士和南大師初見時的一問一答,好精彩,也自覺慚愧,平常隨口便說的事,在南師口中,竟有這麼豐富的層次,每個問題都值得深思,每個問題我都招架不住,只能跪地求饒,葉女士答的從容。
求道就是要像葉曼女士一樣,放下萬緣,專心一志,大疑大悟。當然也是機緣湊巧,遇到明師。像南懷瑾大師這樣正知正見,無所不知的大師,恐難再遇。時也、命也、運也,非我不能也。
兩年前,信堅到新竹 “十方禪寺” 想拜會南師,可惜遲了一步,只嘆緣鏗一面。
師兄佛心,小弟速看了一下霍金斯的言論,心中正想著恐怕和心物一元關係不大,師兄就已先告知了,謝謝師兄。
也許機緣成熟,信堅可以試寫一篇 “心物一元論”,待續。
多謝師兄,期待您的心物一元論。
師兄說的是,許多問題,在有了更深一層的定境和體悟後,可能根本就不是問題,其實現階段我最怕的是自己盲修瞎練,只是盤著腿裝模作樣,念幾句佛號自我安慰一番,根本無助於靈性的提升,無助於見性,更怕陷入邪知見,那就真是自找麻煩。之所以選擇念佛,部分原因也是因為小弟知道,若要修禪定,關卡很多,不是小弟單打獨鬥可以應付得了,此外小弟現在仍有90歲患有肝癌的老母親需要照顧(我是獨子),念佛對我較容易,至不濟,也可種些善根種子,修禪就不敢講了。有些事還是隨緣。
對師兄萬分感激。
治平師兄:
師兄孝心可嘉。為照顧老母,盡心盡力。心靈治療癌症,是許添盛醫生的專長,他用賽斯 (Seth) 法門。可到網路查看。
師兄由於早年經驗,可能是累生業障,懼怕修行,惶恐盲修瞎練,進入邪道。病根不除,就如 “二十年前被蛇咬,如今見到一條草繩也害怕”。疑是修行菩薩最大的障礙,修行首在破疑生信,有正信正解,就不疑。
解脫此疑惑的唯一方法,只有提高靈性階層。霍金斯的教導,就是指導我們如何脫離 <200 只用強力 (force) 的階層,提升至 >200以上,才有足夠智慧能力 (power),破除疑難,增強自信心,根本解決問題。如有時間,信堅建議,先仔細看 ““超越意識各種的等級 –達到靈修最高境界的階梯” 精華節譯 第一集“,希望它對你有助益。
在美國,一個著名的例子是 “戒酒無名公會”。要戒酒,只講理論沒用,雖知酗酒對身心有大害,但無能力戒酒。唯有參加 “戒酒無名公會”,共同修習,提高靈性階層,才能一戒永戒。
以師兄現在的情況,多讀經典佛理,只有更增疑惑。信堅的淺見,是建議師兄應先專注於修定開慧。唸佛法門是修定的入門好方法,能將雜念、煩惱疑惑,暫時壓住,如石壓草。但要根本解脫,需要增長智慧。信堅為此,在此園地裡,有幾篇如何修定開慧的文章,有機會可以看看。
信堅
謝謝師兄指點迷津,為我指點一條可行的路,’修定開慧,提高靈性位階’,小弟會努力!
治平師兄:
師兄似乎對 “心物一元” 的真義及如何證悟 “心物一元”,耿耿於懷。網路上充斥了很多關於 “心物一元” 的解說,都是以學識、哲學、佛學觀點來論說,對於真修實證,毫無助益。
依信堅淺見,簡單的說,”心物一元”的 真義,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智慧聖者,有正知正見,就心能轉境,令物隨心轉。相反的,凡夫則是,心隨境轉,隨波逐流。
“心物一元” 就是「止觀雙運」,觀中有止,止中有觀。觀是慧,止是定,觀是什麼都清楚、都明瞭,止是如如不動。不起心、不動念。「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就是止,不亂就是觀;一心是定,不亂是慧,定慧雙運。也就是《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是觀,如如不動是止,止觀雙運。
華嚴經淨行品是教人如何於行住坐臥中,”心物一元” ,以願導行。以文殊悲智心,行普賢十願。
信堅
師兄:
其實現在已了解我的當務之急是提升靈性位階,其餘都不是重點。
有個笑話是說,某甲考試想做弊,遂偷偷問隔壁某乙答案,某乙回曰’你都寫A好了’,隔了半晌,某甲吞吞吐吐的問某乙,’那A怎麼寫?’
我就是那個某甲,連A都不知道怎麼寫,遑論其它?師兄指點的幾篇論述,我會努力看。
小弟自己也懷疑是否累世業障太重,敢問師兄,有何消業障之法?
治平師兄:
祝福師兄能快速找到應機的提升靈性法門。依教奉行,增長智慧及靈性。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不用急,慢慢來,先打穩基礎,看好方向,再努力精進。
關於業障及消業障的方法,都是俗諦。但未出六道,仍要深信因果。信堅園地有一篇文章,寫得相當簡略,僅供參考。略說因緣果報
信堅
師兄:
會問消業障,是因為業障太重,有可能會影響靈修,小弟數年前,曾於靜坐時,突然’看到'(當時未轉身)身後有一’?'(之所以不說是人,是因為我不知它是什麼,但形像太清晰了,確是人形),滿懷惡意的看著我,對這種事,小弟不會很在意,不是因為司空見慣(我沒有敏感體質),而是因為小弟好像不會受這種事影響,不大知道害怕,但如果這不是幻覺,則天知道這些朋友會怎麼阻撓、影響我,所以現在念佛前後,都會和冤親債主溝通,把念佛功德迴向給他們,希望他們早日超生(是不是有些俗不可耐?師兄莫笑)。
叨擾師兄太多天了,不要再妨礙師兄清修,對於我重視的論述,我一向看得很慢,很希望細細體會,等有心得,會再跟師兄報告。
葉曼能碰到南大師,當然很幸運,但我想南大師能有葉曼這樣的弟子,應該也是件很過癮的事。
治平
治平師兄:
真高興我們這幾天的討論,對你有助益。師兄當前要務,是在增長靈性階層,心清淨則生智慧,才能有自信心,有能力消解業障。
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業由心造,魔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業報是自己良心對自己過去所作所為,所產生的罪惡感。懺悔業障,心誠念佛,迴向三處,當可拓寬心量。凡所行事,但求安心而已。
師兄慧根深厚,不亞於葉曼。如能學習葉曼求法精神與毅力,成就當可像她一樣,一日千里,不可限量。與你共勉之。
信堅
師兄說的是,《心清淨》則《生智慧》,才能有《自信心,有能力》消解業障。謹受教!感激不盡!
希望自己在靈修路上,能有所成,以報師兄恩德!
治平
信堅師兄好:
顏近日了解,為何觀世音菩薩利用耳根能修到 “入流亡所” 境界,得定開慧,因為耳根真的是五根中最利的一根,在五根中,耳根最能感受時間的空性 (因緣生、刹那生滅、不可得),並且最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隔牆有耳、天際雷聲隨處竄走而無不達)。
顏有個問題,平時靜時(不是打坐時),會被突來的尖銳高音震到不舒服(如半夜社區夫妻殺人式的爭吵、白日車窗外飛嘯而過的重量級機車、辦公室有人突然尖聲吵閙)。那種感覺就像打坐時,突然電話鈴聲響起,被叫著去接,驚嚇中麻著腳、拐著衝出去……
顏試著當尖銳高音突臨時,專注觀著身心的變化,練不動心,雖然可以很快穩住情緒,但心臟中心像噴泉噴向心臟四周,並同步經神經傳至腦部,還真的很不舒服!!請問師兄,有何建議,可藉此事練心,至少不要在心靜時受驚嚇?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多謝師姐 明知故問 (利樂有情問)。這是個相當好的問題。平時靜時,會被突來的尖銳高音震到不舒服,這是人類祖先求生的本能的遺傳,動物自衛警覺的習性。當然,習慣成自然。如果聲音重複出現,則內心的警戒性自然降低,慢慢地就不受干擾。
最好的方法,就是修練師姐所提到的 “觀世音耳根圓通修証法門” 裡的 “入流亡所” 的修証法。憨山大師 的修練法是一個榜樣。
信堅
顏是 「瞎貓碰到死耗子」,生活中就有這檔子事,答案也是自己莫名冒出來,但還是需要您鑒定、指導才安心!
◕‿◕
也真因緣巧合,信堅今早讀 “南懷瑾大師 宗鏡錄略講” 裡有永明延壽禪師講解 “觀音耳根圓通法門”。其結語是:「旋汝倒聞機,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南懷瑾大師講解說:
假如修觀音法門把耳朵都塞起來,還是聽到心跳及血液流動的聲音,仍然在能所對待的境界。要把心靜下來聽,聽到內在及外在的聲音都與你毫不相干,等於沒有聽見一般,就是「倒聞機」。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師年譜》記載,當年他在五臺山住茅蓬時不能入定。於是他就找到底是什麼原因?原來是五臺山的積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響。他想想沒辦法,於是他拿起圃團在那橋上一擺,索性坐在最吵鬧的地方讓它去吵。忽然什麼都聽不見,等他一出定已經過了七天了。什麼都聽不見,這是功夫,不能說是他悟了道,這就是「旋汝倒聞機」。那個能聞的作用不聽聲音,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顏有個心得:學佛法,若有疑情而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先擱下,不加以臆測或推理,然後來回學習佛法、日常生活當中觀察萬物萬法,總有通的時候。
凡事真的心誠則靈,感恩信堅園地有明師,時時指引我們學佛的方法,有問必答,更是園地裡師兄姐的大福報!
顏顏敬上
信堅師兄好:
顏有以下問題,想講您指正:
一、顏對「色受想行識」的順序、彼此之間牽動影響的情形不了解。拿以上例子(被突來的尖銳高音震到不舒服)來認識的話,是否:
1. 色:狀況(突發的尖銳高音)。
2. 識:是對此外來尖銳高音的「識」?認知作用?您說的:人類祖先求生的本能的遺傳,動物自衛警覺的習性?
3. 想:大腦分辨此尖銳高音是何物……。
4. 受:一般有樂受、苦受、無明(未察覺)。本例有違身心詳和,所以瞬間造成苦受。
5. 行:有人會因而厭煩、摀耳朵、想法子制止,甚至因此結下樑子。
二、由憨山大師的江河雪融水濤聲修定法,顏腦中出現:習慣成自然(先做到只停留在單純的「識」,不抵抗逆境)、攝心反觀自己身心、能所雙亡、有容乃大、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一合相、時空不存。這些直覺對嗎?
三、「定境深淺」和「是否明心見性」不能劃上等號。只有「定境」(不與外界互動),並沒有解決生死煩惱,要能由定「生慧」,根本去了悟自己身心、身心與環境、宇宙世界萬法,才算明心見性吧?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師姐所問三個問題,都是相當好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大略是正確的解說。第二個問題,信堅仍覺得,最簡單的修法是 “入流亡所”。就是對於外在的聲音,雖聽得清清楚楚,但心意識不分別、執著。聲音就讓它自來自去。就是無住、無著,聽而無聽,無聽而廳。
第三個問題,是最重要,也是常被誤解的打坐修行方法。古德說,打坐不能開悟,有如磨磚不能作鏡。
一般所說,「定境深淺」,是指小乘 “四禪八定” 的修法,一直打坐,一入定就是幾天、幾個月或幾年。就像枯木、石頭一樣。這種人一般而言,雖定功很深,但仍沒有開智慧。這種打坐的方法,通常被誤解為修行至甚高境界。以此定義,則師姐所說,「定境深淺」和「是否明心見性」不能劃上等號,是對的。
正確修法,應當是止觀雙運,定慧等持。止觀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觀之果。定是指如如不動的這念心體,稱為「寂」;慧是這念心在定中時時刻刻都清楚、明白、作主,也稱為「照」。定慧等持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照一如。
慧要是多於定,就顯得浮躁;定要多於慧,就昏沉,則易落入枯定,乃至邪定。所以一定要定慧等持,才是真定境界。
定慧一體,是說,在修定慧過程中,一定要時時刻刻,”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簡單的說,就是有止,才能止息攀緣外境,靜下心來,才能看清事相。看清事相之後,就能進入更深一層的定境,就更能對事相有更微細深入的觀察,如此循環反覆,漸漸進入更深更高的定慧層次。
ps: 信堅另函送上 宗鏡錄與南懷瑾談 “如何修止觀” 的檔案,只有六頁,供師姐作參考。讀者如有興趣,可來函索取。
信堅
感恩信堅師兄!經您悉心闡釋、調教,顏終於搞清楚「定慧一體」了。人生一大樂事,就是讀自己喜歡的東西,尤其是有明師!
這幾天讀完普獻法師的十住品,他一再鼓勵那些聽課的佛學院學生要乘願再來,陪公子讀書……。每每看到這句「陪公子讀書」,顏都忍不住笑出來,顏心想,顏再怎麼不濟,可不能當阿斗!!哈哈……
顏顏師姐:
師姐所說,是禪宗古德教導的正確教導方法。有疑情,就應暫時擱下,不能以自己的心意識臆測或推理,否則會誤解或進入邪道。有疑情,表示問題可能超出自己現在靈性階層所認知的境界。隔一階層,就有如隔一層山,所謂一地不知二地事。要等到自己靈性階層提高後,答案就會自然顯現出來。(這也是在來米師兄一直強調的觀點)。
信堅年輕時,從論文指導教授學到的是,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問題與答案是一體的兩面。自己解決不了,是智慧不夠,仍須繼續努力提高靈性,答案自然顯現。
因此信堅也常想保留回應。只是在信堅園地的回答,不是一對一,而是對不同階層師兄姐解說。因此常會洩漏天機。答案儘供參考。
信堅
◕‿◕
信堅師兄好:
顏剛讀了南懷瑾大師在《宗鏡錄略講》講述的「止觀」節錄,初步理解其要旨為:
一、修行學佛者,走做功夫的「法行路子者」 和 從理上入門的「信行路子者」,「定」與「思惟」遇到瓶頸時,應善巧方便的「互轉」,「止」和「觀」才能互濟,以助提昇進境。
二、止觀的變化運用,原理是:心止如死水時,轉以慧火照耀;焰火赤盛時,則入定清涼,二法應適時適性地輪流活用。
顏對運用的「時機」有些疑問:
一、在止、觀中,遇到瓶頸時要「轉」,但定久,入無明的空時,覺性已如死水,如何靈靈明明察知?如不能察覺昏沈或無記,如何轉?
二、當專注思維,凝聚到極點時,也算是入定的一種吧?這算妄想嗎?如何界定「正思維」和「妄念」?以一乘佛法來講,本無善惡,思維這件事本身就是思維,何來正與妄?(雖然顏一向堅持善思維,但理上講,思維入定應即是止,對吧?)
三、「觀」要到什麼程度才須要轉?到散亂時嗎?(還是觀到頭痛為止?希望您不要被顏這些笨問題,問到頭痛。◕‿◕ )
顏顏敬上
顏顏師姐:
修習止觀是修行最重要的法門之一。止觀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觀之果。成佛作祖都靠它。有人窮一生在修止觀,因此師姐想在一天內,了解止觀,未免有點像看到雞蛋,就想吃烤雞。
信堅所送的 “止觀節錄”,只是一個引子,提起修止觀的重要及應注意事項。同時,繼續強調,單修定不修慧的危險。一定要定慧同時修。
師姐所問的問題,都要靠智慧,才能正思惟、正行。智如目,行如足。偏向於觀時如何處置;偏向於定時如何對治,要靠智慧決擇。這些都是細節。
總原則是,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寂照一如。
信堅
信堅師兄好:
看了您的回覆,顏心得是:
1.學佛,是學佛的「覺性」,因覺而悟,由悟,而修正身心,並改變世界。
2.首在建立正知正見,而目標高低和大小不同,會有不同的途徑。
3.見到了道,途中眼足併用,定慧等持,才能成功抵達目的地。
4.例:開車前了解地圖,出發前清楚所在位置及東西南北,腦中不忘地理與時空,頭腦時時觀照眼耳身,定慧一體,正確的反射動作自然會隨身。 又,爬山,處險路時,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此時宜眼足互用,等達最高點時,眼足也不必丢棄,因在妙峰山頭,身境一如,無智亦無得。
顏顏敬上
哈哈!
I couldn’t have said it better. 我無法說得比妳更好 🙂
以後還請師姐,多多指教。
啊?師父讓顏坐立難安。◕‿◕
一定要再找機會,挖出您更多的寶藏!
顏顏師姐:
感覺 信堅師兄對師姐比較好,贈送芬多精給師姐,;
相信 文德師兄若是知道在來米要向妳卡油芬多精,定會狠狠地說:可以自己去種樹啊;;還可以蒸餾成露,要多少有多少;;(以上純屬虛構)
昨天 才讀完『宗鏡錄與南懷瑾談 “如何修止觀” 』一遍;向來速 ,也讀了樓上師姐所說的; 也是大夥兒的疑問,因此也變成在來米的考卷,考考自己;
近日發現 信堅師兄的教導才是真教導;比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信堅師兄在不同文章裡,就有三種語言方式;因此對於 信堅師兄的字字句句,在來米均會再三斟酌,試解真義;比如 師兄釋說了這段:(不能說是他悟了道,這就是「旋汝倒聞機」。那個能聞的作用不聽聲音,而回到「能」的「本位」上。)???我就會問自己何謂能?何謂本位?能與本位是什麼關係?也會問為何不更直白的解釋?但想起 師兄 曾職 大學教授能寫一百多篇論文,所以說 師兄不是不會吹牛,為何不?一定有教導格局的道理;
一、在止、觀中,遇到瓶頸時要「轉」,但定久,入無明的空時,覺性已如死水,如何靈靈明明察知?如不能察覺昏沈或無記,如何轉?
答:不能止(放不下).止過頭(以為都已放下).不會觀 (沒智慧).觀過頭(ㄧ理觀天下)都是瓶頸;要轉,要以;所謂七證修養功夫, “知、止、定、靜、 安、慮、得” ,其中『知』為前導,修定開慧 ,以智慧 (知)為轉;
如何靈靈明明察知?就要反問是否時時刻刻明白知道自己的心理心態,自己的心思和情緒。
不能察覺,那就死當了,需重修佛法基本教義;
二、當專注思維,凝聚到極點時,也算是入定的一種吧?這算妄想嗎?如何界定「正思維」和「妄念」?以一乘佛法來講,本無善惡,思維這件事本身就是思維,何來正與妄?(雖然顏一向堅持善思維,但理上講,思維入定應即是止,對吧?)
答:純任自然無思無為的專注極點是與自性合而為一,是入定也是出定(靈明遊走性德);專注到惟精惟一 ;抱元守一;當然不是妄想;
喜怒哀樂 發而皆中節,所『發』之念就是正思維;空想與妄念還是有所不同,黏滯念念相隨就是妄念; 天馬行空的想是習性;
思維是 形容心運用的狀況,思維本身是中性,就如菜根譚裡提到惡人不能讀聖賢書; 錯在惡人;
思維入定應即是止,我也這麼理解, 思維是純正的;入定就是入了清淨境,是為了讓『慧』掃除煩惱,掃除煩惱乾淨了就是止,但又發現可再更清淨.更乾淨;所以又想辦法讓自己更『慧』掃除,這樣一層ㄧ層的互轉,就是在學習定慧等持;
觀到頭痛要去看醫生(南懷謹大師說的)觀到認為不需要觀了,就要轉了, 其實垃圾一大堆,不要只站在原地清掃; 生命動起來,疑問一大堆;
註:以上作答 讀起來有想像空間的,是偷帶小抄寫的; (把責任推給 信堅師兄)
在來米合十
在來米師兄:
哈哈……
在來米師兄是護園大樹,又高又壯,什麼精油(油經?)都有了啦!信堅師兄是怕顏小幼苗昂首看不到陽光,嗅覺又不靈,所以指點說,地底也有寶藏的「菜根譚」……
顏顏小師妹
信堅師兄:您好 諸事順遂。年來研習此園地的文章,頗多受益,感恩。小弟也同時在YouTube 上,聆聽楊定一博士諸多論述和演講,也有頗多相應之處,不知您對他的言論有何看法與評論,願聞其詳,謝謝 感恩。
Jeffery 師兄:
歡迎參觀信堅園地。信堅孤陋寡聞,關於楊定一博士,除了他是鼎鼎大名的王永慶大女婿外,對他的一切言論,沒接觸過,一無所知。也許師兄可簡單介紹一下,他言論的特別之處,是在那一方面。
信堅
信堅師兄:平安。
甲。
聞 思 修 證 四階段,後學仍在 廣聞 集思 層次而已,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彼岸在哪裡仍模糊一片,試看那非卅動物大遷徙,剛下河沒多久,就己葬身滅頂了,但為了求生,不走也還不行,是嗎?
乙。
不同的樓層,不同的境界,台灣的101,杜拜的BURJ KHALIFA ,就有不同的感受體驗。還好有孔子的有教無類,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平等平等的心,信堅園地的無我無悔耕耘,福慧雙修 雙運,可謂智慧之人。佛法 佛學不就是人生智慧的導師嗎?
丙。
定一博士的思維,臣服⋯⋯凡事不反彈 ,凡事先接受。參⋯不能承受就問自己who am I ? 抽出小我ego 找回大我 。我們的左腦 走在二元對立 時空限制的有限軌道上,我們的心 走在宇宙 一體 無限軌道上,只有二軌交义之時,即是當下,永恆,找回真我,明心也就見性才是。
丁。
用心能若鏡,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麈埃 。以上所言,仍請諸大德多多指教 。
Jeffery師兄:
所言 甲乙丙丁,讀來如沐春風。在來米也附和些語。
宿命無礙道心。即使現已修成佛大智慧,彗星撞地球時,也只能直心相對。非有神通豁免身體消滅。
佛法是究竟一生的導師,成就與否一定只能靠自己,明師難遇。同感於能遇見 -信堅師兄-。佛學浩瀚,去繁存精,信堅園地也。 信堅師兄 學佛心得教導,不是瓊瑤式佛語、文字魔敘述所比擬。百年一見,我等福慧不淺。
佛學與科學的思維,在來米會認為;科學源自於哲學,哲學的科學就是佛學,佛法是哲學之母。佛法定義【法界緣起】本無時空、因果、是非。這種境界不是科學家追求改變人類生活所用的(智)識,所能找到答案的。佛法是人身處世大智慧。
人汲汲營生,背負痛苦、壓力、煩惱。佛陀、古大德慈悲普渡授予大智慧,我等芸芸眾生,能一窺了悟宇宙真相,待我生死舉重若輕,暢演華嚴。
園地文章{【略論”轉八識成四智”】提到,—任何種子的現行,都須經過第七末那識的審察與思量,是自我意識發生的根源—。} 末那識是二元論辯證根源。又{【「識」的最大特色是能變。識有認識能力,不僅是能了別,而且它還變現所認識的對象。識變之所依,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所以腦(心)的作用,應該是八識的總稱。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佛性眾生本具,修成者成佛。佛智光明無幽不澈,無二元對立,修戒定慧有成,才能走入萬物一體的本覺觀。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用心如鏡,身既毘盧遮那,清淨法身,光明遍照,靈知靈覺,如如不動。
佛性無我,小我融於大我,重重無盡因緣,廣大無邊,新新生,處處息。所在即當下。(以上是讀園地文章心得,因 Jeffery師兄觸動而發。彼岸光明遍剎海,誠願攜手同登。
在來米敬上
近日因Jeffery 師兄的留言及在來米師兄師兄的心得分享,適時引導顏回來讀這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修正法門》,感恩。修行路上,善知識的指導及同參善友的互相提攜,都是增長靈性的助緣,再感恩!
顏想起一句話,“修行,不在寺廟,也不在山中"。
若不入塵世藉境練心,如何 “不住生心",雖修無盡行,心中無所著?又如何 “證無上道,實無一物可證"?
修行,在於修正自己的身心,由體解大道,繼而導正行為。有了正知正見、破迷開悟之後,處世接物,即可理解在 “利他"中,等同完成 “自利"。若能瞭解 “自他不二",利他即是自利。一切的圓滿,在 “作而無作"中完成。
同時,顏也想到,“出家,出的是煩惱家"。出家,究竟出離的是 “內心的三界火宅",十多年來,我的心境一直是 “人在塵世,心出家"(只是我還沒做到家罷了 ◕‿◕ !)
若無煩惱,則無家可出。若了知自性本空,又何來煩惱?
希望信堅師兄和各位師兄姐們,不會以為顏今天又吃錯藥了。◕‿◕
顏顏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