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堅兩年前張貼 “度眾生的真義” 解說,近日因回覆 Steven 師兄 對此文之問,信堅在此,再加以簡短,扼要解說,度眾生的真義。
一般人的認知,是將普通法師講經說法,道場法會,寺廟拜神佛等,解說為度眾生。這是相當狹義的世俗認知。一乘佛經 (如華嚴經) ,所說的度眾生,是大菩薩明心見性後,倒駕慈航,入世度眾生。這是大菩薩,慈悲濟世,自利、利他之行。
修行有三階段: 看山是山 (假觀),看山不是山(空觀),看山還是山(中觀)。金剛經說,眾生、非眾生、是眾生。一切法,非一切法,是為一切法。修行一定要先修空觀,要空掉一切相 (人空),之後已經能定慧等持,還要把空也空掉 (法空),才能自在、解脫,入世度眾生。
“利他”,是說菩薩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拔苦與樂,普度眾生。這是一般佛經(包括大乘佛經)的解說。大部分的講師,也依此講解 “度眾生”。
但菩薩度眾生,主要目的是自利,以度眾生為方法,斷除無始無明習氣。要成佛一定要斷盡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連微細習氣(無始無明) 也都要斷盡。但我們無法了知自己的妄念及習氣,因此要藉與眾生接觸,看到自己,觀察自己,瞭解自己的習氣,才知道如何斷掉。
這就是為什麼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座下明心見性後,要再入世五十三參,始能斷盡無始無明,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上正等正覺)。
因此,度眾生有兩層真義: 自利、利他,度人、度己。一者大菩薩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拔苦與樂,普度外在眾生。二者,度盡自己內心中的無量無邊眾生 (起心動念,無明習氣)。眾生無邊皆須度。不度眾生者,非大菩薩。
謝謝學長的文章。
這篇比較短,可以一口氣看完。
上一篇金剛經還在慢慢看之中。
Brian 師兄:
多謝經常光臨信堅園地。希望裡面的文章,對你的修行有幫助。歡迎常來函,批評指教。
金剛經那篇較長,裡面的義理也相當深。慢慢看、慢慢領悟,不必求全篇都懂。有疑難的地方,就跳過去,不要勉強以心意識解說。過一段時間,靈性提高後,再回頭看,自然會領悟。金剛經的境界,是到達明心見性必經的中途,不是目的地。
信堅
” 但菩薩度眾生,主要目的是自利,以度眾生為方法,斷除無始無明習氣”
以上這句,沒有聽其他善知識說過,但是很有道理
Brian 師兄:
是的。這是為什麼信堅寫這篇文章的原因。這種真諦解說,只見於一乘佛經 (華嚴經)。因為此經是對明心見性的大菩薩而說。
華嚴經的見性佛有四十二位次: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及究竟佛。其不同處在於無明習氣的深淺。整本華嚴經都是在講見性大菩薩如何斷不同深淺的無明習氣。
其他善知識,及小乘、大乘經典,是對凡夫、眾生修行証道、善巧方便解說。明心見性前,如何斷無明 (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明心見性後,才開始斷微細無明習氣。
大菩薩要斷無始無始無明的微細習氣,必須 “眾生無邊皆須度”。
信堅
學長您好,既然這篇是談度眾生,我就再請教您一個眾生的問題。
以我這樣未開悟的眾生,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將佛法應用在生活中。例如,我有一位同事,是個很善良的人,他的貪嗔癡和一般人比起來,算很輕的,最近他問我,他發現某人的文章是抄襲的,應不應該去檢舉? 我覺得很難回答。如果考慮“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似乎不應檢舉。而且,是不是因為有分別心,所以才會覺得有抄襲這件事存在。可是,如果我們見到有違法的事情,都不理會,是不是讓惡勢力增長呢? 看到有人正傷害人,應該見義勇為嗎? 還是說,不應該有“義”與“不義”的分別心呢? 想聽聽學長您的看法如何?謝謝。
Brian 師兄:
師兄所問,看似簡單,卻甚難回覆。一個人的思想、行為,是他的靈性階層的外在顯現。不同靈性階層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抄襲也有很種因素、分類。解說起來,相當複雜。不可一概而論。因此無法正面、簡單回覆。
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們所說、所知,也都是抄襲前人的語言思想。因此,主要決定點在於動機。
同時,會為別人的行為,而煩惱不安,是自己修養不夠,智慧不夠,自己能力不夠。六祖說得好: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何必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人皆我師、觸類成教。有則改之,無者嘉勉。
如果一天到晚為別人的行為煩惱,就永無安心、永無快樂時。智者利用周遭的環境,提升自己的靈性。俗語說: 同類相聚、同(靈)性相吸。你周遭的朋友,是你內心的外在顯現。
結論: 此回覆所說,不是教人,”各人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 “事有輕重緩急,人有利鈍聰愚”。凡事要以智慧,明智決擇,不可一概而論。
ps: 今早看南懷瑾講解 “瑜伽師地論”,說到修行的第九過失: “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意思是說:一個修行人,假定沒有上面所說的八條過錯,但是不要為了外在的事,不相干的別人事,而引起煩惱,障礙自己修行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譬如,有些人就如 “好貓管七家”。家裡養隻好貓,它自己家裡的老鼠要抓,別人家裡的它也跑去抓。為別人的事瞎忙,為外面不相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塗,“障礙”了自己,“生起過失。”
信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