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一、信堅序言
此文緣起,是兩天前,聖芬師姐來函訊問,是否有好的善財五十三參真義解說。信堅這兩天,將舊筆記重新整理,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此文全名為 “善財五十三參的真義及斷除無始無明習氣的法門” ,這是第一集。包括信堅序言,善財五十三參概論,及五十三參緣起 – 文殊師利菩薩十信章。首先整體介紹善財五十三參的真義,及文殊菩薩如何教導善財,達到明心見性。第二集之後,再詳細解說,善財在文殊座下明心見性後,南行五十三參,每參的真義,最終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究竟成佛。

華嚴經的五十三參典故,是描述善財向南方尋求善知識的歷事煉心過程,可說是印度的 “善財南遊記”,媲美唐三藏西方取經的西遊記 (西遊記可能是模仿善財南遊記)。
san2 san3
現存的最完整的華嚴經是綜合八十華嚴前38品 (59卷),加上四十華嚴(40卷),總共99卷。四十華嚴是八十華嚴中入法界品的別譯本,由21卷擴展為40卷,僅得一品,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這部經大分為兩個部分:前面一部分是本會(佛會),後面一部分是末會(菩薩會)。末會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唐朝貞元年間,有南天竺烏荼國王派使來朝,奉獻國王親自手抄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入法界品,內容詳述善財童子親近奉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唐德宗得此梵本,歡喜無量,於唐貞元十二年,詔般若三藏法師,於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至十四年二月,譯成四十卷華嚴,共得一品,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証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講說一乘佛法的五十二位次修証法門: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佛位。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証(真)佛。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但微細無明習氣仍在,須經四十一位次,漸斷無明習氣。

華嚴經前三十八品是講各位次的修行進階法門,以及在各階層的境界。是屬於解門: 即以智 (十住) 導行願 (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一品,善財五十三參,是以善財童子為實例,解說見性之後,如何入世歷事練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去鍛鍊,將無明習氣逐漸斷除。[信堅補註: 這是為何,禪宗頓悟,明心見性,並非一了百了,仍須歷經四十一位次,乃達究竟。]

善財童子的根本指導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清淨心 (明心見性),成就基本參學的智慧德能,然後再出去參學。寄人歷位,前面四十參,每位代表一個位次,從初住位開始。之後的十一參,是等覺/妙覺位。

近代講說善財五十三參的法師,多如牛毛。誠如聖芬師姐所說,皆是依文解義,以粗淺俗諦講說,以盲導盲,一同入地獄。較好的解說,是淨空法師 “善財童子参學報告” 25講,只講概論、文殊章、及第一、二參。依唐朝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講解經文。講得相當好。信堅此文,也節錄了他的一些講說。

看經書解說,要看見性古德的講解。諸法實相,唯証乃知。由其真修實証,所作解說,才是經文言外之意。普通禪師解說,都依俗諦,依文解義,都未至大乘佛法,更別說一乘佛法。據信堅所知,最好的五十三參解說,是唐朝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及李長者的華嚴合論。李長者的合論,對善財每參,如何漸斷各位次的無明習氣,有最深入的講解。但他的解說,分散在合論各章裡。因此要懂得整套華嚴經的人,才能將它們分段解析、注釋。半年前,信堅曾開始作整理,此文只是粗略草稿,僅供參考。

二、善財五十三參 概論
此是末會,謂從佛會流,遍周法界。演暢華嚴。令物遍悟。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方能證入法界真原。
佛,是圓教佛,究竟圓滿佛果。佛說法,能幫助十法界的眾生,聞法之後,普遍的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演暢華嚴」,佛不但是說,而且還在表演,像演戲一樣。後面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為我們表演一個高度智慧的生活。

人皆法師,觸類皆法。
益我為友,人皆友焉!人皆我師,觸類成教,因之生解。
法師是講經說法的菩薩。人人都是法師 ,如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都在講說及表演《大方廣佛華嚴》。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提升靈性,增長智慧,趨向菩提的增上緣。

善財之所以能成就,有個秘訣:凡夫、學生就是我自己一個,除我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所以「禮敬諸佛」,對於一切人事物那一種真誠恭敬心,跟對待釋迦牟尼佛、對待毘盧遮那、對待阿彌陀佛完全一樣,禮敬諸佛他做到了。 「稱讚如來」,一切人事物裡面,點點滴滴的善事都讚揚,看到一切眾生的過惡,他的過失、他造的惡業,決定不放在心上,若無其事。這樣才能夠在生活當中煉成,這五十三參叫歷事煉心,煉真誠心,決定沒有一絲毫虛偽;煉清淨心,沒有一絲毫染污;煉平等心,沒有絲毫貢高我慢;煉正覺心,不迷;煉慈悲心,沒有自私自利。修行把從前虛偽的心修正過來。修是修正,修正錯誤,虛偽是錯誤,染污是錯誤,不平是錯誤,迷惑是錯誤,自私是錯誤,錯誤修正過來,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

萬籟之聲,皆法輪聲。
法輪是代表佛菩薩講經說法,法音宣流。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全都在轉法輪,講經說法,如蘇東坡偈曰: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萬法唯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法身菩薩,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具無量智慧德能,八面觀察,見微知著。剎土微塵,觸類皆法,法法皆是增上緣,處處都是道場。達摩寶傳云: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

方能證入,法界真原。
修道人若懂了這些道理,才能證入法界,明心見性。

任何一部經裡面都含四個意思,「教、理、行、果」。經典的文字是教經,教學,語言跟文字都是教學的工具。文字裡面有很深的義理,很深很廣的道理,這個理我們稱之為「理經」,理要明白。明白道理之後,佛又教給我們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行經」。你在生活當中應該怎樣去做,要把它做到,這一部分我們就稱之為行經。最後一部分叫「果」,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叫做「果經」。經有「教、理、行、果」,一部經有一部經的教理行果,一品經有一品經的教理行果,乃至於一句經文,一句經文裡頭也有教理行果;乃至於一個字,「佛」這個字,這個字裡頭就有教理行果。

修學也有四種方式,「信解行證」。我們對於教經要相信;對於理經要透徹了解,佛在經上常教給我們深解義趣,你要了解、要明白;行經要認真去做;果經我們要把它證實,要去證明。經的四個意思與我們修學的四種方式是交叉的,這一交叉裡面,就像佛經上比喻,如同大梵天的羅網一樣重重無盡。所以經典的義趣,真是如經所說「不可思議」,無有窮盡。「教理行果」跟「信解行證」是交叉的,任何一個字裡面都含攝其它的七個字,它們的關係是永遠分不開的,猶如帝釋天的羅網重重無盡。

佛法最講求的是「解行相應」。 「解」是對於事理真正的明白明了了,不疑惑,清楚了;清楚之後,怎樣把它落實在生活上,這是「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謂的修行,就是把我們對宇宙人生,種種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行法,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

善財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有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就是我們從早晨起床睜開眼睛,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社會一切的活動。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歸納起來,不外這五十三類,他們統統是善知識。你真正入這個境界,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物當中,無一不是 「大方廣佛華嚴」,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成就你自己的後得智,無所不知。於是我們才真正知道,經上講的善財,就是自己,文殊就是自己的指導老師,善友就是你從早到晚遇到一切人事物,你才真的學到「佛華嚴」 ,才真正契入「大方廣」。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前面三位,德雲比丘是善財童子去參訪的第一位,第二位海雲比丘,第三位妙住比丘,前面三位是三個出家人。全部《華嚴經》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統統是在家居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三個人擺在前面代表三寶。

德雲在《四十華嚴》裡面,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就是德,代表佛寶。海雲比丘是教你怎麼樣研究經教;我們打開佛經應該怎樣去研究它,怎樣去理解它。妙住比丘教我們怎樣修行,這是出家人,出家人應該怎麼樣修行。修行要以戒為先,妙住比丘教給善財童子的都是講戒律,要從嚴持戒律去做起。

善財童子接下去第四位參訪的就是一個在家居士,彌伽長者。這位居士是從事於社會教育的一個工作者。能把諸佛如來最殊勝、最圓滿的教學,他來推廣,他來勸導社會大眾,熱心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者。沒有任何一法比佛法來得更現實,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學了立刻就得好處。所以修學的總綱領是三寶、三學,用三學的手段達到「覺、正、淨」的目的,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皈依是皈依三寶。

華嚴是特別法門、圓頓大教,所以「普賢為上首,文殊為庶男」。文殊排名在第二,普賢排名在 第一,代表「落實」,一定要把佛法變成為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普賢」代表落實、普賢代表實踐;要落實決不能離開智慧,「文殊」表智慧。《華嚴經》就是究竟圓滿智慧的落實。

【初十勝智以表十住,住名解故。】「文殊」表信,信表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接受?信了之後要解,五十三參文殊菩薩代表信位。經上給我們舉出十位『勝智』菩薩,這十個人代表十住,從初住、二住到十住。

【有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菩薩名號都有一個『幢』,「幢」是表十迴向。我們通常講十住、十行、十迴向,它把十迴向擺在第二,十行擺在後面,我們按照經的順序來說,它有特別用意。 這個人由信到解,真正明解之後,他一定是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德行』就『高出』。只有佛、只有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這叫迴向。

【有十光表行。,智光照行故。行向前卻者,行願相扶,無前後故。】
「十行跟十向,實在講是分不開的。」迴向就是願望,以行踐願,以願導行。行願相扶,無前後故。信位、住位、行位、向位這四個位次,都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而且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不但行向相扶,信解行願無一不是相輔相成。

【有十藏表地,生成住持故。】地前是修行位,地上是證果位;你前面耕耘,後面當然就有收穫。十地是收成,所以用『藏』來表示。心地發明了,心地開朗了。「住持」是住持一切佛法;「生成」,可見得不是修得,自性裡頭本具的,佛法當中常講「法爾如是」。
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徹底放下了,性德圓滿現前了。自性無盡的寶藏,智慧、德能、才藝、福德,無盡無量統統現前,這個叫藏,這個叫地。也有十位菩薩做代表,名號裡面都有「藏」字。十個名號代表自性十種不同的德能,無一不稱性。性德。

【有十一眼表等覺,親照寂故。】「眼」代表見。「十」代表圓滿,十還要加一個,表圓滿當中的大圓滿。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就表這個意思。這『十一眼』表等覺菩薩。『親照寂故』,「寂」是法性,照見一切眾生的性體,宇宙萬有之本體,他親眼見到了: 徹法底源。根源是自性、是法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究竟圓滿的境界。 等覺菩薩跟如來果位上,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沒有一樣不知道,親眼見到的,用甚深禪定突破。

「法界原來是一真。」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所有無限的時空全部突破了;因為他知道這些 不同時空,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不被外面境界誘惑。

菩薩「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佛菩薩不著相,他就不累;充分說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沒有我的意思,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加一點點意思在裡頭,所以說他沒有說法。

末會內容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總顯會意」。 謂從佛會流。遍周法界。演暢華嚴。令物遍悟。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方能證入法界真源。觸類成教。會求的人,無處不是佛法。頭頭是道, 左右逢源。五十三參是代表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整個修學的過程,不離這六句。這二十四個字,是末會五十三參三十七卷經文的總綱領。

本會裡面講的是原理原則,末會是把這些原理原則,完全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寄人歷位,「歷事鍊心」,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去鍛鍊。妄心淘汰掉,提煉成真心,這是《華嚴》修學的方法。「人皆法師」、「觸類皆法」。我們自己這 一個人,整個融化在三寶之中,時時處處,念念都沒有離開三寶,一切人是佛寶,一切法是法寶,觸類皆法,人法具足,僧寶就在其中。

在末會裡面每一個位次,清清楚楚用一個人來做代表。用善財童子代表修學的人,以五十三位菩薩代表佛、代表法,那是五十三尊佛,佛所教導的理論方法,學生只有一個人,善財一個人,善財沒有同學。要修普賢行,就決定沒有同學,你自己要肯定我是學生。學生就是善財,代表修行人,只要你修《華嚴》,修普賢行,你的名字就叫善財。「善財」是代表修學 《華嚴》、修學普賢法門的這個人。《華嚴》到最後,善財童子出去參訪,參訪是有條件的,他修十信位,指導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十信修完畢,在老師那邊課程畢業了,畢業之後這才出去參學。沒有見性,你就沒有資格出去參學。

善財出去參學,第一個參訪《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圓教初住菩薩,他去參學吉祥雲比丘,說明善財童子這個時候已經是初住菩薩。參訪海雲比丘,海雲是代表二住菩薩,善財已經自己提升了,他到二住。參訪妙住比丘,妙住代表三住,他就到三住。這就叫寄人歷位,一個善知識代表一個位次。善財童子節節高升,成就不可思議,根本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邊奠定了基礎。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在老師那邊畢業了,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

「五相分別」
五十三參裡面五個大段,第一寄位修行相。第二會緣入實相。第三攝德成因相。第四智照無二相。第五顯因廣大相。此五亦名菩薩五行: 高行、大行、勝行、深行、廣行。 

【寄位修行相。】 『相』是修行的狀況,修行的形相。這一段人數很多,概括了三賢位的菩薩,三賢十地,一共是四十個位次,都是『寄位修行相』。【高行。】 這四十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化身來的。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是少年人,這是說男女老少。從行業上來看,各行各業都有。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全是在家人。他們 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工作,每個人生活都不相同,甚至於信仰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我們看到有婆羅門、有遍行外道,這是說明宗教不相同。示現的跟我們凡夫生活沒有兩樣,菩薩跟眾生和光同塵,隨類化身。在事相上跟我們凡夫完全一樣,內裡面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

【會緣入實相。】 在這一段裡面有十一位善友,這是等覺位,以佛母摩耶夫人來帶頭。這個行是:【大行。】等覺菩薩位。

【攝德成因相。】 這是彌勒菩薩一個人代表。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瞻仰彌勒樓閣。『攝德成因』,成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究竟佛果之因。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德沒有圓滿,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修德才圓 滿。性德是本具的,沒有修德,性德不能現前。在修行過程中當中,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在修行過程當中,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也不會生驕慢心,也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永遠是心平氣和。「攝德成因」,成佛之因是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應。

【智照無二相。】文殊菩薩在末會裡面兩次出現:最初出現是表十信法門,是善財童子最初學佛依止的善知識。善財證得等覺的果位了,「攝德成因」是彌勒菩薩,等覺的果位。文殊菩薩大慈大悲再給他作證,『智照無二』,真正契入不二法門。這裡面顯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相。這就是「一相三昧」,也叫「一行三昧」,是理上的一行三昧。

【顯因廣大相。】
普賢菩薩代表事的一行三昧;文殊菩薩代表理的一行三昧。事的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事的一行三昧。【廣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有九個重要意義。第一總相,為後學修行人作一個榜樣。顯示修行者應求學不懈怠,勇猛精進,無有疲厭,尋師訪道。也為作老師的人,示範學生來求學,決不吝法。自己知道多少,真是和盤托出。第二顯行緣的殊勝。真正善知識他們的修學,都是真修實証的經驗之談。第三破執著。對於老師不要過份的執著,不要過份的依賴。第四破除傲慢。求道應破除自己的傲慢成見,以清淨心、平等心,不恥下問。第五破執著偏空。入了空界之後,不能住空,一定要入有、但也不能執著有,應空有兩邊不住。第六表演給我們看,益我為友,人皆我師,觸類成教。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都是修行。第七顯示即位進修。世、出世間法的修學,都有層次,按部就班,不要躐等,慢慢的來。每一位善知識,一定是介紹你,後面有一個善知識,叫你逐漸提升自己境界去進步。第八顯示出善財跟善友,互為緣契。「師資道合」。老師幫助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第九悟後起修。禪宗頓悟,明心見性,並非一了百了,仍須歷經四十一位次,入世歷事練心,漸斷無明習氣,才能達到究竟佛果。

三、五十三參 緣起 – 文殊師利菩薩十信章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 …,前後圍繞。從自住處來詣佛所。右遶如來。經無量匝。以諸供具種種供養。供養畢已。頂禮辭退。右遶而出。往於南方。
文殊一人寄十信者。信未成位。故唯一人。又表十信圓融。泯差別故。悲智相依即是閣義。[閣從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兩層就是代表大悲大智。大悲不離大智,大智不離大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從此利生。故稱為出。

南代表光明。五行排列的方式:金、 木、水、火、土,東方是木,南方是火,西方是金,北方是水。火是炎熱,象徵光明代表智慧,代表熱情,熱情是慈悲。菩薩所到那個方向,都叫做南方。菩薩所教化的地區,都叫做福城,這個地方人有福了。所以五十三參每一個善知識都住在南方。所以福城、南方,都是表法的;只要是菩薩遊化的方所,都叫南方。

爾時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見文殊師利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諸世主種種神通威德自在眾會莊嚴。從逝多林。安詳而出。作是思惟。我今當與文殊師利。俱往南方。
此段通有三會。一比丘會。表迴小乘可入大故。二諸乘人會。通收諸權皆入實故。三善財會。純一乘機、一生辦故。又前二會。表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財信終可入證故。

第一會:【比丘會,表回小乘可入大故。 】這裡面講有六千比丘,這些比丘回小向大,放棄小乘的修學,追隨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說,放棄權巧方便,追求真實智慧。

第二會:【諸乘人會。通收諸權,皆入實故。表信未久,尚不定故。 】
『諸乘人』就很複雜,裡面有人乘、有天乘、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各個不同的族群,各個不同的文化,各個不同的思想,各個不同的境界,全部都包括在這裡面。統統都會歸一實相,般若。這是表中下根性的人,他們還不穩定,有時候還會見異思遷,還不穩定。

第三會:【善財會。 純一乘機,一生辦故。 善財信終,可証入故。】
善財的信解都很堅定,決定不會改變,有大志向,決心在這一生當中要成佛。就是具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一生成辦。因此如果我們要發大心,脩大行,要效法善財童子,我們這一生決定成佛。[善財童子是表法的,你依照《普賢行願品》修行,你就是善財童子。善是說善根,有善根,財是講有福德。文殊師利是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3.1 第一「比丘會」。
時舍利弗。即與眷屬六千比丘 … 往詣佛所… 具白世尊。世尊聽許 … 往文殊師利童子所… 與如是等六千人俱。曾於過去。供養諸佛。深種善根。於甚深法。悉能悟解 … 於佛教法。能正修行 …常樂勤求諸佛功德。皆是文殊師利童子之所教化 。
佛法、世法的修學,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有信心就會有成就。 「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修行證道的根源,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

【六表六信】: 信自他、理事、因果。
第一「信自」。信我們有真心、有本性,我們的心性跟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無二無別;信我們自己有善根,無量劫來修積所成的;信我們自己依照佛法修學,決定能夠成佛、成菩薩。首先要從自分上建立信心,這是佛法講信。
第二「信他」,他是佛、菩薩、善知識。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相信佛菩薩是過來人,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方法,修學的歷程,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
第三、四是信「理、事」,第五、六是信「因、果」。

【千表無盡。該果海故。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是「六千」真正的意思。

這一切回小向大的比丘們,他們具足十種殊勝德,這是對他們的讚嘆,也是介紹跟隨文殊菩薩這一群人,這一群人舍利弗為代表。

爾時尊者舍利弗。將諸比丘。隨路而行。觀諸比丘…爾時尊者舍利弗。為諸比丘。稱揚讚歎開示演說。文殊師利如是無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
時諸比丘聞是下。得勝益。上既勸觀。必當修觀。上根宿善頓益。遙聞益相可知。
時諸比丘聞是讚已。心意清淨。信解堅固。踊躍歡喜。不能自持。形體柔軟。諸根和悅。 垢障咸盡。憂苦悉除。常見諸佛。恒聞正法。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成就菩薩無礙善根。逮得菩薩無量諸力。出生無盡圓滿大悲。發起無邊廣大誓願。深入諸度。究竟彼岸。十方佛海。皆悉現前。於佛境界。深生信樂。

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願和尚。將道我等。親近於彼勝妙丈夫。時舍利弗。即與俱行詣文殊師利童子所。見已頂禮白言。仁者此諸比丘。願得奉覲。
此段為【遙聞勝德,已獲法門,親承法音,必成大利。 】「遙聞」是從來沒有親近過,聽說。聽說文殊師利菩薩大智慧、大德能,所以發心去親近。沒有親近之前,「遙聞勝德」。 『已獲法門』,聽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聽說文殊師利菩薩教誡別人一些話,已經得到很多的利益,何況親自去親近他、追隨他? 『親承法音』,親自去追隨他,親近文殊師利菩薩,聽他講經說法。 『必成大利』,「必」這個字肯定,一絲毫的猶豫、疑惑都沒有,必定成就最大的利益。最大的利益是無上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無量自在神通菩薩圍遶。并其大眾。種種眷屬。如象王迴。觀諸比丘。時諸比丘。頭面禮足。恭敬合掌。白如是言。唯願。大聖文殊師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釋迦牟尼。悉當證知。我等今以得見大士勝妙丈夫。奉覲瞻禮。恭敬信樂。所有善根。及以我等過去所集福智善 根。以此善根。願令我等。於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聲。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悉當具得。
【如象王者。身首俱轉。無輕躁故。表全向機無遺隱故。 】
文殊菩薩看看大眾,這麼多人讚嘆,不是幾個人,六千人。所以看看大眾,一定是仔細觀察,表示親切照顧。『如象王』,佛門裡面常用龍象來做比喻,象取牠的穩重,龍取牠的變化。象,好像永遠都在定中一樣,「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伽就是龍象。這些人見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風度就像象王一樣,你接觸的時候你就感到定慧光明,為他攝住了,他攝受。他觀察這些人,『身首俱轉』,顯得非常的穩重。『表全向機』,「全」是圓滿,「機」是一切眾生的根機。 『無遺隱』,和盤托出,沒有絲毫的隱藏;就是說我知道多少,我教你多少,絕不隱藏一絲毫。你能接受多少,就教你多少,應機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諸比丘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種趣大乘法。無疲厭心。則能速疾深入如來究竟之地。況菩薩地。何等為十。所謂

一【見諸如來,以廣大心,親近供養,心無疲厭。】
稱佛是從相上講,稱如來是從性上講。相上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他現在還沒成佛,他現在是凡夫;如果從性上講,眾生跟佛沒有差別。 《華嚴》「一切眾生即是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性上講,不是從相上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禮敬諸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沒有 一個不禮敬,真誠、清淨、平等的禮敬。所以一切眾生,人也好,物也好,事也好,境界也好,完全是諸佛菩薩示現、變現,幫助我在這一生當中成無上道。

二【積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無疲厭。】
「根」是能生。能夠生長一切善法的,叫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就能夠生長一切善法,貪瞋痴生長一切惡法。佛說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有進無退。真學佛就是真斷貪瞋痴,真精進。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通到見性。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都是學一門的。善財童子在文殊這一會裡面,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這才有資格出師,就是有資格離開老師;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可以離開老師。畢業是超越十法界,你才有資格參學(明心見性),可以離開老師,可以到處參學。參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所學的無量無邊 法門不妨礙自己專修的法門,自己專修的法門決定不會動搖,決定不會受其他法門的誘惑,你才能參學。

出去參學,因為剛剛出去參學,還怕自己動搖,所以第一個善知識教他念佛法門,增長他的信願。善財到那個地方,找吉祥雲比丘,七天找不到;「七」是表法。七天之後見到了,見到他在別峰,他住在山峰,山峰代表妙高。他在另外一個山峰,特別法門,念佛法門是特別法門。七天見不到。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的七天是七覺支,七覺支裡頭第一個擇法覺支,選擇法門。我覺得「七」是表法,代表圓滿。你過去所修學的,你要徹底放下,一絲毫都不能夠執著,有一絲毫的執著,你就不能見性,你就沒有辦法破那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才見一分法身。他必須圓圓滿滿的放下,絲毫不再執著,連過去所修、所學的統統放下,這才見性,見吉祥雲比丘是見性。

見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在那裡經行,經行是繞佛。念佛要以繞佛為主,實在繞累了,才坐下來止靜,休息。止靜坐久了,怕血液循環不好,再出來拜佛。拜佛是個運動,讓全身動,依舊是以繞佛為主,繞佛的時間一定要長。這是我們在 《華嚴經》上看到,德雲比丘修學的法門,他那種方法就是現在人所講的「般舟三昧」,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同時吉祥雲比丘為他開示,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二十一是表法,二十一代表大圓滿,說明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門門皆是念佛法門。

所以真正學佛,重實質不重形式,我們要明白這個大道理,學佛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才能得大自在,才真正做到隨緣,隨緣就自在,決定不攀緣。每天生活,法喜充滿,自在快樂。對人、對事、對物,對世法、對佛法,沒有分 別、沒有執著,你說多自在!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佛經給我們,是老師介紹給我們、教導我們,恩德永遠說不盡。如何報恩?唯有把佛法介紹給大眾,推薦給大眾,自己做出一個榜樣給大家看,讓人家聽了、看了,能相信,能理解,也能夠效法,這才是真正報佛恩。所以不僅是一生積集善根,生生世世永遠不退心。末後是講「究竟不退」,唯有鍥而不捨,才會究竟不退。

三【勤求一切正法,心無疲厭。】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開智慧。一切諸佛如來教導眾生,都是以般若為主。我們看世尊當年住世的時候,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經》就用了二十二年,差不多佔了一半的時間;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教學的中心。「勤求一切正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文殊菩薩開示諸比丘,是迴小向大的菩薩,他們都證了阿羅漢果,迴小向大。勤求正法,有了這個願力,就不會疲厭。這一願就是大菩提心,佛常常勸我們要發菩提心,這一願就是發大菩提心。「勤求一切正法,心無疲厭」,親近一個善知識。以古人為老師。

四【勤行一切菩薩殊勝諸波羅蜜,心無疲厭。】
前面講過積集善根,勤求正法,得到正法之後,一定要修行,依著正法修行,這就是『菩薩殊勝諸波羅蜜』。菩薩法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六波羅蜜,也就是菩薩行的六大綱領。
只要我們掌握住這六大綱領,將這六條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菩薩殊勝的行門。「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一切菩薩」是說從初發心到等覺,逐漸讓修學達到圓滿,圓滿就是波羅蜜。菩薩修學 不能夠離開這六條,這六條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六波羅蜜,你這才是學佛,你這才是修菩薩行。

五【普遍修習一切菩薩甚深三昧,心無疲厭。】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要「普遍修習」。這個普遍修習,不是修習許許多多的法門,是在我們日常普遍的生活裡面要學習,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決定與三學、六度相應。今天唯一我們能找到真善知識是找古人。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生活,是菩薩的工作,是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菩薩要再把自己的功力向上提升,關鍵在『三昧』。三昧就是六度裡頭的禪定。三昧是清淨心,三昧是真心。三昧是正受。

圓教,是圓修、圓悟、圓證。 可是從初信位到究竟果位,這當中還有五十一個階級,怎麼樣提升?就是從三昧上提升。三昧怎麼修成的?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般若,放下是禪定。不斷的要放下,永無止盡的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好像五十一層大樓一樣,你現在登上第一層,要放下;放下第一層,你才能夠登上第二層;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夠登上第三層;不斷的放下,你才能到頂層。你要不肯放下,你就不能進步。所以看破沒有限量,放下沒有止盡,必須要使自己的心地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世間法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那是「甚深三昧」。

六【次第趣入三世流轉,一切諸法,心無疲厭。】
前面所說的,多半說菩薩自分,就是自利,自己修行。後面這五句是度化眾生。自利是為利益眾生而修學、而成就,是為別人修的。我們的心行,與佛菩薩的教誨統統相應。
『次第趣入三世流轉』,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樁事情菩薩雖然發心,菩薩不會主動來,一定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應。佛菩薩應化,不怕三世流轉,不怕輪迴,地獄眾生有感,菩薩到地獄教化眾生。到地獄,菩薩的名字就叫地藏王菩薩;無論是哪個佛,無論是哪個菩薩,在地獄教化眾生,都叫地藏菩薩。他在我們這世間,無論怎麼樣示現,他都是住一真法界,所以他能夠「三世流轉,一切諸 法」。菩薩「次第趣入」,諸佛如來就可以同時趣入。

七【莊嚴十方一切剎海,悉令清淨,心無疲厭。】
十方一切諸佛剎海,菩薩有能力莊嚴,普賢十願如果能夠解行相應,就是莊嚴十方諸佛剎土。修學是有層次的,特別是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只要我們肯向上、肯發心,循序而進,自然在這一生當中就有殊勝的成就。一定要將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心量就拓開了,轉輪迴心為菩提心,修普賢行就不難。到那個時候,自己才有相當深刻的體會,『莊嚴十方一切剎海,悉令清淨』。清淨心能莊嚴清淨土,「一切法從心想生」。

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皆令成熟,心無疲厭。】
前面所講的是自度、是自利,這一句是利他,向下都是利他。『教化調伏』,這是知恩報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怎麼知道佛法,怎麼知道做一個大的轉變,這是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的。佛陀降生在三千年前,滅度之後,他的教法,他的教誨,破迷開悟的方法,超凡入聖的方法,有菩薩、有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才有機緣遇到。所以佛的恩德,菩薩的恩德,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教導我們的恩德,我們今天得好處、得利益,這就是承受恩德。我們承受這大恩大德,舉世無與倫比的恩德,我們承受,承受不能沒有報答。我們要知恩報恩。弘法利生,把我們所學的、我們所修的、所得到殊勝的享受、利益,要教給別人。

「教化調伏」,一定要建道場。可是建道場要有福德,沒有福德我們想建道場,不能成就,所以學佛要福慧雙修。我這一生沒有道場,福薄,沒福!我們平常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同時要能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只要有這兩個條件,我們報恩的機緣。沒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讓他有機會見到佛像,聽到佛菩薩的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已經學佛的人,對佛法有信仰、有願望,我們要幫助他增長。介紹他聽經、讀經,幫助他增長。

九【於一切剎,行菩薩行,經一切劫,心無疲厭。】
隨時隨處要「行菩薩行」。佛掌握了一個原則,他知道一切眾生思想、見解、情緒是多變化的,多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原則,那是真誠,真誠能感動一切。只要我們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敵人也會變成朋友;真誠心,冤家對頭都能化解,真誠的愛心。慈悲是真誠的愛心,無私的愛心,無條件的愛心。你能夠把佛法的教誨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每天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菩薩行。

十【為欲成熟一切眾生故,修一切剎、極微塵數、波羅蜜門。】
總結無盡,但是他有一個目的, 就是「成熟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才叫成熟。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指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如何將不善的修成善,修是修正、修改,斷惡修善。我們的念頭要善,我們言語要善,我們的行為造作要善,那就是波羅蜜門,第一步。更進一步,轉迷為悟,念頭要覺悟,言語要覺 悟,行為要覺悟,逐漸逐漸的往上提升,這就是修無量無邊的波羅蜜門。無量無邊波羅蜜門歸納起來六個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展開來無量無邊。

【成就圓滿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一切眾生成就如來一切智力,心無疲厭。】
『成就圓滿如來十力』,這是自受用,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如來在果地上顯示出無比殊勝的德能,稱為十種智力,這十種都是智慧的起用。
第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來對於萬事萬法的道理,了解得非常透徹。一切事物之形成都有很深很廣的道理在,如果這些道理要不具足,或者有欠缺,這些現相就不可能生起。

第二:「知三世業報智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第三:「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修成功了,將來往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如果修出世間的禪定,《楞嚴經》上所謂的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能夠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再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就能成就菩薩、佛的果位。佛對於這些修行的功夫以及修行的成就,如何解除煩惱習氣,如何脫離六道輪迴,乃至於脫離十法界,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得很清楚。

第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第五: 佛「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所以佛教化眾生,能應機說法,對症下藥。

第六: 佛「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對於世間一切眾生種種境界不同,文化不相同,歷史淵源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思想信仰不相同,不同有種種界限,佛全都知道。

第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佛有能力知道你修什麼樣的因,你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天眼明,能見九法界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以六道眾生來講,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的相狀。我們的造作,起心動念,所造的善惡業緣,佛眼睛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障礙。

第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說宿命是講六道眾生,講無漏是說四聖法界:聲 聞、緣覺、菩薩、佛。

第十: 佛知永斷習氣智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比丘當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發此十種無疲厭心,則能長養一切善根 … 修行一切菩薩諸行,獲得如來力無所畏,摧伏眾魔及諸外道,滅除一切煩惱習氣。
這一段開示是勸導我們。佛菩薩說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將事實真相明白的告訴我們。前面十條的開示,接著特別勸導我們,我們聽了之後,原來是為我說的。『成就深信』,決定的信心,沒有疑惑的信心。『發此十種無疲厭心』,這一段經文,這十句是核心,是菩薩行,要能夠做到。『則能長養一切善根』。「長」是生起,你的善根生起來了;「養」是培養;無量無邊的菩薩的善根。發這個心,就是長養善根,落實就是行菩薩道。『修行一切菩薩諸行』,落實就是修行。只要這十句真正落實。只要你真正發心,真正行菩薩道,就自自然然毫不費力的『摧伏眾魔及諸外道』。『滅除一切煩惱習氣』。此地講的「一切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 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滅除了。

入菩薩地,近如來地。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就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一真法界。文殊菩薩在此地講了十條,普賢菩薩在本經後面也講了十條 (十大願王) 相似。入菩薩地,就『近如來地』。離如來究竟圓滿的果位很靠近。

時諸比丘聞此法已,即時同證廣大三昧,名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得此三昧,悉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及其所有道場眾會 … 聞彼佛諸音聲海,演說種種名句文詞,訓釋性相祕密,悉能解了…十種說法。十種辯才。
經上所顯示的,是菩薩對於舍利弗所率領的六千比丘,所以這一會是比丘會。這六千比丘迴小向大,跟著舍利弗尊者親近文殊菩薩,文殊菩薩這一開示,他們開悟了,明白了,『即時同證廣大三昧。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悉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

『演說種種名句文詞』,名句文詞是說法的形象,說法的樣子。有形象必有內容,『訓釋性相祕密』,這就是講的內容。「性相祕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性是自性,是能生,能現宇宙人生現相的理體;相,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相。相是所生,性是能生,能生是體,所生是相,祕密是作用。 『悉能解了』。他們都能懂、都能明瞭,這就是破迷開悟,轉迷為悟了。這是大徹大悟,這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

又得此三昧力故,即時獲得十千真實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圓滿十千智慧光明,發起十千自在神力… 身心柔軟微妙,增長信樂,住菩提心,堅固不動。『得此三昧』,所獲得的真實功德。這「三昧」是「見一切佛境界無礙眼」。

十千真實菩提之心: 圓滿的真實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覺悟確確實實一定要到見性才是圓滿。菩薩位次上,從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等覺,每一個位次都是始覺。菩提心一發,真的發了,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菩提心發了,就是剛剛明心見性的境界。成就十千甚深三昧: 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他都不起心動念。「甚深三昧」,這個境界就深了、廣了,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他都能平等受。

具足十千諸波羅蜜,就是具足成就六度萬行,是自性德能圓滿的流露。「圓滿十千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的流露。明心見性之後,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統統顯現。
發起十千自在神力,你的德能,自性的德能現前了,你得到真實的受用。「自在神力」,力就是能力。神是超出我們凡夫的能力,得大自在。

覺悟的人,身心柔軟微妙。沒有煩惱,一絲毫的習氣都沒有,處事待人接物柔和愛語。
增長信樂。你只要肯認真的學習,你的信心確實會增長。住菩提心,堅固不動。自己真正安住在覺正淨,真正安住在利樂有情,所以學佛沒有別的,處處收歛自己,恆順眾生,我們才能夠成就佛法,才能得佛法真實殊勝的利益「堅固不動」。堅固我們信心,堅固我們的願心,堅固我們的修行, 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搖。

爾時文殊菩薩,具足安住真實吉祥微妙功德,普賢勝行。勸諸比丘安住普賢勝行 … 入於甚深廣大願海 … 得心清淨,身清淨,得身輕利,廣大不退神通 … 普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悉現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這一段菩薩修學一切功德落實了,落實才是真實的圓滿。『文殊菩薩具足安住』,「具足」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安住在『真實吉祥微妙功德』。

3.2 第二「諸乘人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漸次南行。經歷人間城邑聚落。至福生城。於其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中 。往昔諸佛曾所止住。
文殊菩薩漸次南行,這是菩薩率領大眾遊化世間。有佛法那個方向就叫南方。
【福生城,其城居民多生福德,故名。】 哪一個都市,哪一個鄉鎮、聚落,聚落是我們現在講的村莊,只要有佛法,大家歡喜佛法,修學佛法,這個地方就叫「福生城」。

【東,為方首。啟明之初。表順福善。入道初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
菩薩在城東,東是東南西北這四方之首,太陽從這個地方出。象徵:太陽從這個地方出來。就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是一個人講開始覺悟了,象徵光明初生。我們要發心,要發願,要求智慧,要順著光明。『位』是菩薩的位。

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大塔廟處。亦是世尊毘盧遮那。於往昔時。行菩薩行。能捨無量難捨之處。是故此林。名稱普聞無量佛剎。此處常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恭敬供養。
【大塔廟,此云高顯。義曰歸宗之所。廟者貌也,世尊貌故。】此地塔廟是表法。『高』表高明,智慧高;『顯』是明顯,道德明顯。意思是『歸宗之所』。塔廟是我們的方向,塔廟是我們歸宗之所,修學目的之所在,所以它代表的是智慧、德相。實際上這個地方沒有塔,也沒有廟。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席地而坐,都是坐在樹林、水邊,有這麼大的一個廣場,大家坐下來,聽世尊講經說法,沒有建築物。雖然這裡沒有塔,它有它的實質,沒有它的形式;這個地方沒有廟,它有廟的實質,沒有廟的樣子。到後世道場真的建寶塔、建形式,使我們看到這個形式,體會它的實質。

時文殊師利。與諸眷屬。到此林已。即於其處。坐師子座。說修多羅。名普照法界圓滿光明。百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他到達處所之後,菩薩坐下來,菩薩所坐之處都叫做『師子座』。坐下來之後,為大家講經說法,『說修多羅』,『普照法界圓滿光明』,這就是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
【文殊說經名普照者,顯所說法,智用宏舒。所照深廣,即真法界。此是正說入法界經。】 顯所說之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普照法界。『智用宏舒』,「智」是智慧,「用」是德用,「宏」是弘大,「舒」是舒暢,沒有障礙。『所照深廣』,深廣無盡,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智用弘廣舒暢,所照深廣無際,『即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證得的境界。『此是正說入法界經』,「入法界經」就是這一品。

說此經時。有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大龍王并其眷屬。聞此法已。自厭龍趣。於佛功德。深生愛樂。咸捨龍身。生人天中。一萬諸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獲有無量無數眾生。於三乘中。各得成熟。
說這個經,當時有無量龍王與他的眷屬,聽眾當中舉出這一類來做代表。龍是畜生道,不是人道,畜生道尚且發心聞法,是來聽聞究竟圓滿的大法。他們聽了之後,『於佛功德 深生愛樂』。佛的功能斷煩惱,佛能夠把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斷得乾乾淨淨無量的智慧,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是他的德。更殊勝的大德是他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這是佛的大德。菩薩是佛的學生,效法佛陀,積德累功,也為眾生說這一部圓滿的經教。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真正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這些諸大龍王,我們在此地很自然就意識到他不是畜生,他是諸佛如來、菩薩化現。所以這是菩薩現龍王之身,在大會當中跟大家做一個示範。『復有無量無數眾生』,這把九法界都包括了。『於三乘中』,「三乘」是小乘聲聞,中乘緣覺,大乘菩薩。『各得成熟』,小乘的根性在聲聞乘裡面證得小果,從須陀洹到阿羅漢;中乘根性,緣覺乘裡面得辟支佛果;大乘根 性,從初信菩薩到等覺菩薩。各人根性不相同,遇緣不相同,證果也不相同。

時福城人。聞文殊師利住莊嚴幢娑羅林中大塔廟處。皆從城出。來詣其所。
娑羅林這個地方樹木很多,是個林園。【裟羅林,梵語此云高遠。】 意思這個地方高,這個地方很廣,『遠』是廣的意思。【當起萬行,莊嚴法身。能摧障蓋,故稱幢也。】
『幢』,表法的意思。地方高是表德高,地方廣、地方大是表利益廣大眾生,唯有高尚的德行,才能教化廣大眾生。所以這是道場,佛菩薩講經說法的處所。在這個地方樹立六度萬行,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莊嚴法身』。講經說法,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就是莊嚴。『能摧障蓋』,「障」是業障,「蓋」是蓋覆了我們的本性,我們在此地有緣聽到如來的經法,我們覺悟了,能夠破除我們的障蓋。

有優婆塞。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所謂須達多優婆塞…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復有優婆夷。名曰大慧。與其眷屬五百人俱…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復有童子。名曰善財。與其眷屬五百人俱…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復有童女。名曰妙賢。與其眷屬五百人俱…前後圍遶。來詣文殊師利童子所。到已禮足。右遶三匝。卻坐一面。

3.3第三「善財會」。

這一章經文一共分成六個大段。在這段裡面,我們節錄經文,跟清涼大師的注疏,總共有十三條。

清涼大師的批註:【總彰大意:如來垂跡,遇盡宿緣。海會塵沙,大器非少。善財偏舉,以警未悟。彼在童子,少而老成。勉乎行人,白首自媿。彼既能爾,我安自欺。今此童子,一生皆辦。化不在多,一便當終。行不在久,得意頓超。況久積淨因,何不速證。
先總說五十三參的大意。首先說明世尊應化在世間,『垂跡』就是講八相成道。

『海會塵沙』。 「會」是法會,世尊教學的場所就叫法會。(俗間解說法會的意義認為一些寺院裡面做超度的佛事)。世尊當年在世跟大眾在一起聚會,都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純粹是教學。教學內容就稱之為法,法是無所不包,佛教導大眾,可以說是從空間上來講,十方世界佛都說到,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佛也全都說到了, 教學內容之廣之深,實在講世出世法當中,沒有能夠相比的。所以用塵沙來做比喻,用大海來做比喻,「海會塵沙」,塵沙是講數量之多。

『大器非少』,「大」就是大根器的人,決定可以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樣的人不少。為什麼在《華嚴經》上,偏偏以善財童子做一個例子,舉他來做一個修學的榜樣。世尊偏舉善財童子,目的是警策未悟的人;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念念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善財是個童子,未成年,十九歲之前,都稱之為童子。 『少而老成』,少年老成,這是一個童子,都肯發心修行,不但修行,而且證到圓滿的佛果,使我們成年人看到,就要好好自己反省反省;這個年輕人都肯發心,都有成就,我們反而不如他。

『勉乎行人』,世尊用這個方法來勉勵修學的同學。 『白首自媿』,「白首」是頭髮白了,頭髮白了年齡就大,五十、六十頭髮就半白,我們自己要反省,自己要生慚愧心,看看善財。 『彼既能爾,我安自欺』,這個小孩,這個童子,他能,我不能,實在講這個心態就是自欺,自己欺騙自己。

『今此童子,一生皆辦』。看看善財童子,一生圓滿成就。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仔細去觀察,他的成就不可思議,他在文殊會上,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文殊是他的老師,他對老師具足信心,尊師重道,只要具足這個條件決定有成就。

「有狀元的學生,沒有聽說有狀元的老師」。佛法裡頭亦復如是,我們求學有沒有成就,有沒有超越別人的成就,不在老師,而在自己。在自己道心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有沒有,能不能把老師教導落實。 所謂: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能說,說得沒錯,老師說的他自己沒做到,但是他所說的決定是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個人有解,正解,正信,當然他有行,行得不夠,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能說又能行,行解相應,大師說這是「國之寶也」。國寶難求,國師就比較容易了。他所說的跟佛法完全相應,我們如果跟他學習,能夠把所學習的東西,都能夠落實,我們老師是國師,我就變成國寶了,正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超過老師,在世法、佛法,自古以來很多很多,這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

善財在文殊會下成就根本智 (明心見性),轉迷為悟,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文殊教導他的,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不但能行,行得很徹底。

修行四步驟:信、解、行、證;或「開示悟入」。老師對學生開示,做學生的人要悟入,悟入老師幫不上忙,再高明的老師也幫不上忙。文殊對善財只有開示,善財是個好學生能悟入,悟就是信、解,入就是行、證,他一生成就了。

化不在多,一便當終。行不在久,得意頓超。況久積淨因,何不速證。
『化不在多,一便當終』,「化」是教化,教學。化是成績,老師教學,學生確確實實產生變化,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講教學的成績,真有成績表現。所以教學不在多,一門就夠了。 「一便當終」,一個法門好學,一個法門學到底,你就成功了。底是明心見性。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最後都見性;無量無邊的法門,也是門門到最後都見性成佛。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既然門門都會見性成佛,何必要修好多法門?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選擇一門深入,就成功了。成功的秘訣就是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就成功了。這是講選擇法門。

『行不在久,得意頓超』。我選擇這個法門,我要修行多久才能成就?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時間很短,有人時間很長,關鍵在「得意」, 就「頓超」了。 「意」:「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果然懂得如來真實義,你就成就了。我們天天讀經,天天聽經,總希望有一天明白如來真實義;一明白,你就頓超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得意」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徹悟,大徹大悟,什麼時候你徹悟了,什麼時候你就頓超。

『況久積淨因,何不速證』。 「久積淨因」,久是久遠劫,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學這個法門,累積的淨因非常深厚。我們既然累積久劫淨因,只要在這一部經裡面覺悟了,你也效法善財專修專弘,這一生決定成就,「何不速證」。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普遍觀察。隨其心樂。即以神力。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大慈力。令其眾會。皆得安隱清涼快樂。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遍成就。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來到福城,在福城的東面娑羅林大塔廟這一個場所。這個時候菩薩知道,福城人都聚集到會場來了。來聽文殊說法。『普遍觀察,隨其心樂』。這就契機了,大家歡喜聽,歡喜跟文殊菩薩學習,他說的,他所教的,正是我們現前需要的。當時大眾所需要的,也正是我們現前所需要的,『令得安穩,清涼快樂』。文殊以大慈布施供養大眾:「安穩、清涼、快樂」。菩薩還有大悲的教誨,說法『普遍成就』。菩薩不辭辛勞,到處教化眾生,為廣大群眾經常不斷的在演說。演說的目的,普遍成就一切眾生的善心、善念、善行,「普度眾生」,教化大眾。普遍成就。

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文殊菩薩的講演,充滿了高度智慧,能使聽眾聽了他的講演之後,都覺悟,都明白了,破除一切疑惑憂慮,這是聽聞所得的真實利益。 『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無礙的辯才,是形容他說法的技巧,表達的能力,能演說甚深廣大佛法。佛法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的方法,佛是覺悟,法是方法,幫助我們覺悟的方法。我們明了佛菩薩講演的內容,你就會生歡喜心、生敬仰心,他有智慧、有德行,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值得我們向他學習。尊師重道的意念,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我們就歡喜來聽講,歡喜來學習。

復於是時。觀察善財。以何因緣。而立此名… 復於宅中。遍雨種種珍寶財物。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充滿。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又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
前面一段是講說法的人,老師的德行,這一段是講學生,這真是師資道合,有好老師,還得有好學生。看出學生的善根福德,『深種善根』,這善根非常深厚。 『信解廣大』。他有信心,他聰明,一聽他就懂了。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喜歡,好教,不要費很多的功夫,一指示他就通達、就明了,他能夠理解,所謂是聞一知十,老師都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勇猛精進。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喜歡親近善知識,真正好學。『身語意業,皆無過失』,這是說善財的德行,心地清淨,我們所講的心善、意善、行善,唯善無惡,沒有過失。 『勇猛精進,淨菩薩道』好學,勇猛是形容,精是純而不雜,專一,天天求進步,他修的菩薩道是清淨菩薩道。 「淨」,就是專一,專一才清淨。所以一定要懂得精進,才能夠收到效果。 『求一切智』,這是他的目標,是他的方向,為求智慧。 『成佛法器』,這樣一個人,老師心目當中,這個人是法器;也就是說他所具備的這些條件,將來一定會有大成就。有條件,有能力, 有資格,接受大法,成就大法。
[信堅補註: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Opportunity is open to those well prepared for it。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愚者錯失機會,智者善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學生準備好了 (靈性提高至某一階層),明師、貴人自然會出現。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才會認識機會,認識明師,運用機會。觸類皆教。人皆我師。]

心行清淨。猶如虛空。
他的心清淨、行清淨。心清淨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障,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斷了。縱然初學,拜到老師的時候,他的煩惱很輕、很薄,老師們看得出來,為他講解他能聽得懂,他決定能斷煩惱。行清淨,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清淨。「猶如虛空」,清淨如虛空,什麼都不染著。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察善財童子殊勝相已。熙怡微笑。安慰開諭。廣為演說一切佛法。所謂說一切佛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深入法。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說一切佛法輪化導法。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清淨法。說一切佛法身普遍成就法。說一切佛無礙辯才法。說一切佛圓滿莊嚴法。說一切佛 平等無二法 。
文殊菩薩找到上根的好學生了。福城不少人,都聚集在這個場所,那麼多人都是旁聽的,文殊講演對像是針對善財,是當機眾。

『說一切佛』,這一句是貫穿下面十句,每一句裡面都是無量無盡無邊的大法,說一尊佛已經是不可思議,說一切佛更是不可思議。

一【說一切佛積集萬行法。 】
兩足尊,是智慧、福德兩種圓滿了,這個人就成佛了。「萬」,是形容無量無邊。 「行法」,生活行為的方法。 「行」有方法,方法無量無邊,把它歸納為大類:身、口、意三大類。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造作是身的行為。所以我們要積集菩薩行法。菩薩行法確確實實就在這四十卷經裡面,那五十三個是諸佛如來,隨類現身。他們現的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做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積集菩薩行。

【文殊菩薩廣為善財演說一切佛法。所謂說一切佛(一)積集萬行法(二)相續法(三)次第深入法(四)眾會清淨法(五)法輪化導法(六)色身相好清淨法(七)法身普遍成就法(八)無礙辯才法(九)圓滿莊嚴法(十)平等無二法。 】

二『說一切佛相續法』,諸佛如來化導眾生相續不斷。佛雖然慈悲,如果眾生與佛沒有緣分,佛就沒有法子幫助他。無量因緣,佛通常把它歸為四大類,這四大類的緣統統具足,佛才能夠幫得上忙。這四種緣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關鍵是在我們所緣緣跟無間緣。「佛不度無緣之人」。一切諸佛菩薩時時刻刻出現在世間,可惜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而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決定不會暴露身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明了。如果身分一暴露,他立刻就入滅,絕對不會再住在這個世間。

三『說一切佛次第深入法』。這是佛教化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佛教化眾生有次第、有淺深,由淺而深。像通常我們所接近到「五乘佛法」,次第淺深不一樣。

四『說一切佛眾會清淨法』。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每天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來聚會,講經說法,這是「眾會」,僧就是諸佛菩薩的眾會。諸佛菩薩這個聚會裡面是清淨的,沒有利害,佛菩薩完全是布施,完全是供養。佛菩薩跟大眾在一起聚會,是法布施的聚會,法供養的聚會,何況佛又教導大家,都遵守六和,所以它是六和敬的聚會。

五『說一切佛法輪化導法』。佛教化一切眾生,用「法輪」做比喻,法輪表圓滿。必須隨順你的根性,隨順你的程度,隨順你現前生活的需要,教給我們像前面所說的「積集萬行法」。要不斷不斷提升我們的境界。幫助我們提升精神生活的層面。

六『說一切佛色身相好清淨法』。 色身相好是果報,清淨法是因行。要想好的身體,要相貌好,你要懂得修因。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修行圓滿成佛了,成佛如果要以佛相來度眾生的話,特別要百劫修相好。一切境緣之中就是菩薩學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那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在一切境緣當中,我們要保持清淨平等。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人裡頭有善人、有惡人,善人幫助你不起貪愛,惡人幫助你不起瞋恚。自然環境也幫助你,好的環境你也不貪愛,不好的環境你也不討厭。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全是佛菩薩。這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七『說一切佛法身普遍成就法』。 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法身本來就普遍成就,「法爾如是」。可是我們要求證,唯證乃知。用清淨心,心要清淨到極處,「淨極光通達」,心清淨到極處,光就是智慧,自性裡面般若智慧生起來了。智慧生起來,你就證得報身,報身就見到法身,所以報身跟法身是同時出現。報身是智慧身,法身是理體之身,一切諸法生起的根源。

八『說一切佛無礙辯才法』。這十句是他說法的總綱領。前面七門是自利法,成就我們自己的德行智慧,下面這兩句,第八、第九兩句,是教導我們度化眾生的方法,自行化他,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利,那就要用言語說法。對耳根最利的人,辯才就非常重要了,「無礙辯才」。四種無礙:理無礙,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你懂得透徹,當然你就沒有障礙。言詞無礙,這是高度的智慧,「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不需要翻譯,任何不同國家、不同語文的人來聽, 他們聽都像聽自己的話一樣。 「無礙辯才法」,著重在這個「法」,第一就是要見性,明心見性,見性就無礙了。

九『說一切佛圓滿莊嚴法』。 念念都與性德相應,就圓滿莊嚴了。佛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就是圓滿莊嚴法。

十『說一切佛平等無二法』。
前面「圓滿莊嚴法」,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的圓滿莊嚴法。 「平等無二法」,是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法身大士,心地真正是達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如來的果地,決定無二,無二就是不二法門,如來果地境界到究竟圓滿。文殊菩薩教善財的這十種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們應當要像善財一樣認真修習。

爾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及諸大眾。說此法已。復以種種善巧方便。慇懃勸諭。令其開覺,增長勢力。生大歡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能夠體會到,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是如何的隨順、隨緣,而沒有一絲毫的勉強、執著。『種種善巧方便』,就是佛無有定法可說;不但沒有定法,實在說佛是無有法可說。無說之中自然說,「應病與藥」,藥是應病而有的。同樣一個道理,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那個法是應眾生而有,應眾生種種煩惱而有種種法門,眾生沒有煩惱,佛就無法可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這就是種種善巧方便。[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殷勤勸諭,令其開覺』,「殷勤」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覺悟之後,增長慈悲的勢力,常生歡喜心。開覺增長勢力的結果,菩提心生起來了。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菩提心裡面講的深心,就是自愛自重;所說的迴向發願心、大悲心就是愛人,愛一切眾生;自愛跟愛一切眾生這個愛,從至誠心來的。至誠心就是前面講的真正的覺悟,真正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性所現的,唯心所現,自性所現的,自性所變的,虛空法界是自己。所以這個大覺悟,結果是菩提心現前,真正的愛心現前了。

又令善財。憶念過去所種善根。復為福城一切人眾。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如所應度。廣為說法。然後而去。
善是有善根的人,財是有福德的人,凡是具足善根、福德這個人,就叫善財。你有善根、 有福德,遇到緣,因緣,我們今天這一會,在此地共同學習,這是緣,因緣具足了。能信、能解是善根;我又很歡喜去做,我要認真的來學習,這就是福德,依教奉行是具足福德。

這段話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五十三位善知識表現出「隨其根欲,顯現神通」。對於根性不相同的人,愛好不相同的人,佛所示現的方法不一樣,即「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所應度,廣為說法」是隨機說法。

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童子所。聞說諸佛如是種種勝妙功德大威力已。勤求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逐文殊師利。瞻戀不捨。一心歸向。合掌諦觀。
【善財聞法,勤求愛樂,隨逐文殊,瞻戀不捨,一心歸向。正是所謂上根隨逐,同參妙旨,獨穎眾流。重法隨師,陳偈求度。】善財在此地為我們表演一個做學生的榜樣。人生於世,良師難遇,可遇不可求。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也找不到,這都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有緣遇到了。文殊好老師,善財好學生,善財聽到文殊菩薩講經說法很受感動。『勤求愛樂,隨逐文殊,瞻戀不捨,一心歸向』。這是拜老師,真正五體投地拜老師,親近老師,跟隨老師學習。「一心歸向」是學生對老師關鍵的所在,能一心歸向,沒有不成就的。

世尊在本經舉善財童子,做為修學大乘的榜樣,這一種教學的方法非常的圓滿。所以《華嚴》有理論、有方法,理論跟方法都是達到究竟圓滿,末後還讓善財童子,讓五十三位善知識,做出修學的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去領悟、去學習,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定也能夠契入佛的境界,《華嚴》末後「入法界品」,希望我們每一位同修都能夠證入。向善財看齊,我們就能證入。

『正是所謂上根隨逐』。學生是上根,老師也是上根,老師是文殊菩薩,學生是善財童子,師資道合,這個因緣無比的希有。『同餐妙旨』,「妙旨」是真理,「諸法實相」。「同餐」,同契入,老師入這個境界,學生也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 《華嚴經》上稱之為一真法界,稱之為華藏世界,「不思議解脫境界」。

『獨穎眾流』。「穎」是脫穎而出,超越了;「眾流」是講所有大小乘修學的人,他在修學的大眾當中,出人頭地,能夠契入境界。這樣的聰明智慧,這樣的學習能力,他還是

『重法隨師』,親近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做給我們看。我們的智慧、德能不如他,我們遇到一個善知識,要不能發心跟隨,我們的道業怎麼能成就?名師出高徒,學生一定要長時間追隨老師才能有成就。

親近老師,一定要把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報告,他自己修學的願望。善財的願望我們都知道,因為後面五十三參,每遇一個善知識,一見面第一句話要把自己的志願表白。他說,他已經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學作佛。 願是有了,他親近善知識,提出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怎樣修學菩薩行,怎樣學習菩薩道。道是存心,菩薩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菩薩行。

【由迷心性,而造諸業。染自陵他,生於驕慢。長流生死,皆由著我。於我所外境,深生愛染,愛著不出,戀著不離。】
這些是善財無限感慨的話,沒有聞佛法之前,自己在六道輪迴作生死凡夫,生生世世都不能夠出離。『由迷心性而造諸業』,這一句是總說。這是講六道凡夫迷失了自己的真心本性,起心動念都是造業。既然造業,說實在的話,造的善業少,惡業多。『染自陵他』,「染」是污染,我們被自私自利污染了,被名聞利養污染了,被五欲六塵污染了;「陵他」是欺負別人,輕視別人,侮辱別人,甚至於陷害別人。『生於驕慢』,驕慢是嚴重的煩惱。我們看看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無論什麼樣的成就,他們都感覺得慚愧。 『長流生死』,你在六道裡頭,頭出頭沒,永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總結原因,『皆由著我』,「著我」是自私自利。

『於我所外境』,「我所」是我所有的,我要控制, 我要佔有著;「外境」是身外之物。『深生愛染』,每個人喜歡東西不一樣,有人喜歡財,有人喜歡色,有人喜歡名,有人喜歡地位,有人喜歡權利,很複雜。外面境界無量無邊,只要你貪愛一樣,你就完了。『愛著不出』,不管什麼你只要愛一個,執著,「著」是執著,你就不能出六道輪迴。『戀著不離』,你沒法子離開。

【執我我所而生三過。】菩薩跟我們講三種過失。執著身是我,我的財富,我的產業,我的眷屬,我的事業,都是我的,我的就是我所有的。執著這兩種,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你就生三種過失。第一【於未得處而生諂誑。】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求,用盡心機想得到,拼命追求。第二【於不可得處便生嫉忌。】自己得不到,看到別人得到,生起嫉妒瞋恨,想方設法誣陷破壞。第三【於已得處便生慳吝。】已經得到了,吝嗇,不肯布施,不肯放下。

【由三毒造業,豈有出期。】「三毒」是貪、瞋、痴,世間人因為執著我、我所,起貪瞋痴。貪瞋痴造業,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不但不能出離六道,不能出離三途,你說多可憐!善財童子覺悟了,明白了。【一切佛法,皆依大悲。行願相扶,方能致遠。深信佛法,堅忍不動。】 行跟願相輔相成,方能超越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深信佛法,堅忍不動』。你對於佛法,認識越清楚, 你的信心越堅定。善財認識得很清楚,堅固能忍,決不會受任何境界所動搖。

【淨戒嚴潔,三昧適神,法音警物。具此三法,稱為大乘。】
這三句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生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學佛從『淨戒嚴潔』,要嚴守戒律。這個地方講的戒律是廣義的: 佛陀對我們的教誡。我們如果一心遵守,那就叫「淨戒」。[不是說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那是狹義的。] 三昧就是禪定。三昧之樂,就是真誠心之樂,清淨心之樂,平等心之樂。具此戒、定、慧三學,這叫大乘修行人。

而說偈言:
 有大智慧威神力  行菩提行利眾生 無量境界誓當求  唯願仁尊哀聽許
 ……..
 已入法王妙法城  已冠智王大智冠 已繫諸佛離垢繒  最勝智眼願觀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察善財。作如是言。
由此三句我們能夠體會到文殊菩薩得到善財這樣的學生,感到無比的欣慰快樂,字裡行間都能看到。 『爾時』,這是指當時。 『如像王回』,這句是形容菩薩的動態。大象要轉過頭來,是慢慢的全身迴轉,像是整個身體轉過去,動作緩慢,顯得穩重。『觀察善財』,在這個動作裡面,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菩薩心情的歡悅,喜歡!好的老師遇到一個好的學生,「可遇不可求」。學生求一個好老師,很難!好的老師要能夠得到一個好學生,更難!師資道合,無比的歡喜。看了之後,這就給善財童子說話了。

【如象王迴】者,身首俱轉,無輕舉故.「左右環顧,如象王迴」大象在進退 之際左右環顧,轉頭時是慢慢轉的,左右表示娑婆世界的兩個面,左邊表不如意、逆境、挫折、痛苦的時候,右邊表示順遂如意、獲得利益的境遇;環顧,則是要我們去注意與檢討。在遇到逆境時,怎樣促使自己的生命品質提昇,在順境時,又要如何去利益眾生。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行菩薩行。問諸菩薩所行之道。
首先稱讚他,連續說太好了、太好了! 善男子、善女人,是《華嚴經》的當機者;有能力、有資格來修學這個法門,來接受這個教學。

文殊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告訴他說你難能可貴,你已經能發無上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善財童子在此地只是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文殊菩薩讚歎。 『復欲親近善知識』,這就是求學,求學要親近善知識,好老師。「識」是認識,「知」是明了,對於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清楚、不明了,這種人叫知識。善是完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全都是屬於菩薩行。他把綱要告訴我們,給我們講六條綱領,你能夠把這六條綱領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乃至於日常應酬之中都不違背這六個原則,你就是行菩薩行。這六個原則叫六波羅蜜,也叫六度。但是這六個原則一定要跟菩提心結合,才叫菩薩行。

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滿。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親近是向他學習;供養是拿出修學的成績,這叫供養;諸是多,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這是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叫大不思議經。學生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除我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知識。我們對於親近善知識,向善知識學習,不可以心生厭世倦。

善財白言: 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應云何起菩薩行。應云何行菩薩行。應云何滿菩薩行。應云何淨菩薩行。應云何轉菩薩行。應云何深入菩薩行。應云何出 生菩薩行。應云何觀察菩薩行。應云何增廣菩薩行。應云何成就菩薩行。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哉清淨功德海  佛子能來至我所 發起廣博大悲心  勇猛志求無上覺
 為欲度脫諸有情  一切世間流轉苦 已發大願深如海  勤修一切菩薩行
 ………….
 此中無量諸眾生  聞汝願已皆歡喜 悉發廣大菩提意  專心願學普賢乘

『我應云何學菩薩行』。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學得像一個菩薩,也就是我的生活像菩薩的生活,我工作像菩薩的工作,我處事待人接物也像菩薩。 『應云何修菩薩行』。學是學習,修是真幹,把我自己在生活工作行為當中,凡是與菩薩行不相應的、不合的,我都把它改正過來。這兩句是總,下面是別說,別說總共有十一句。

一【應云何起菩薩行。 】
是十住菩薩。『起』是興起,我們怎樣把學菩薩行的念頭發起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的煩惱習氣太重,把我們的菩提心障礙住了,菩薩行起不來,這是因;緣是沒有遇到好的老師,沒有遇到好的同學,沒有興起的增上緣,所以我們這個心發不起來。

二【應云何行菩薩行。 】
這是十行。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表現的決定是圓滿的六波羅蜜。

三【應云何滿菩薩行。 】是十迴向的菩薩,廣大圓滿。

四【應云何淨菩薩行。 】圓教初地二障清淨,微細的煩惱都不生。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微細的煩惱都不生;分別執著完全斷盡。

五【應云何轉菩薩行。 】轉劣向勝,轉塵出世,妄想分別執著盡了。所謂世間、出世間界限沒有界限。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叫出世間。

六【應云何深入菩薩行。 】證入真如才叫深。初地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品。

七【應云何出生菩薩行。 】出生是真的落實,真幹了。真幹還沒有做到理想的成就,在這個階段叫「出生」。此句是講二地、三地、四地。「出生菩薩行」,世出世行圓融自在。

佛菩薩不著相,佛菩薩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叫做出世間。[佛菩薩吃飯不著吃飯的相。我們吃飯講求色香味,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著相,你在世間。佛菩薩是好壞平等,他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就超越世間。我們穿衣服、幹什麼都要選擇,佛菩薩沒有選擇,一切隨緣什麼都好,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叫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是一樁事,用心不一樣]。

八【應云何觀察菩薩行。 】智慧觀察性相。五地、六地對於世出世法清淨,真正清淨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圓滿稱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所以六地菩薩叫現前地。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

九【應云何增廣菩薩行。 】「功用行滿,得增廣故」,這是七地菩薩,遠行地,增廣令多,功用圓滿。

十【應云何成就菩薩行。 】圓滿成就,具體獲得。這是講八地、九地、十地,「無功用行,任運成故」。

十一【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講等覺菩薩。普賢行願得大圓滿,就圓滿成佛了。
『普賢行』要細說,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圓滿』是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方法、境界,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要過佛菩薩的生活,轉凡成聖,這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

善財問的這十一句我們要能夠體會到,善財童子的智慧、善財童子的學問、善財童子的德行,這一問就曉得了。善財是佛菩薩示現的,文殊菩薩也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兩個唱雙簧,一問一答是讓我們聽,表演給我們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能發心已。復欲勤求行菩薩行。倍更為難。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此段善財問,文殊菩薩答。文很長,底下把它歸納為四條,這是文殊最重要的開示。
【文殊答中,先教其求行,再教其近友。二處皆讚發菩提心。 】
大乘的修學是以菩提心為中心,大乘菩薩一定要發菩提心。菩薩教人,『先教其求行』。你要肯幹,你親近善知識才得利益。求行、親近善知識都要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才能得力,這是文殊對善財童子開示先決的條件。他十一個問題,在答復裡面歸納為四條:

一【了性無取,即寂起悲,則眾魔為侍,不溺實際,故魔不能壞。 】
『了性』是明心見性。「無取」,在世間隨緣,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 『即寂起悲』,「寂」是清淨心,心地真誠、清淨、平等。 「悲」是慈悲,你的慈悲心就生起來,自自然然生起來。「了性無取」是智慧,智慧現前,慈悲心生起來了。慈悲心是從禪定、智慧裡面生的,這是真實的慈悲,你就真正肯發心為世間人做榜樣。

此地舉一個比喻『眾魔為侍』。 「侍」是你周邊的人,跟你往來的人是凡夫。此地的魔是講凡夫。魔是煩惱折磨你,叫做磨魔。這就是說菩薩示現行菩薩道,周邊環境、協助你的這些人,他們是凡夫,他們還有嚴重的煩惱習氣,這些人做侍者,圍繞在你周邊。『不溺實際』,你不會墮落,你不會因他們生煩惱,所以『魔不能壞』,魔可以幫助你,魔不能破壞你。可見自己有定慧,不怕魔障。魔也可以幫忙,幫我們弘法利生。

文殊菩薩教誨善財童子,實際上是教我們。我們現在在世間修行,周邊環境都是折磨、都是障礙,特別是這個時代,法弱魔強,你要找一個沒有魔障這樣的環境去修行,找不到。你找到一個深山岩洞裡面去修行,跟社會完全脫離,深山岩洞裡還有鬼神找麻煩,還有野獸找麻煩。你要有能力降伏魔障,你有定慧,你不會受到他的障礙。

二【為物發心,德不可量,故偏讚福。有智之福,映蔽餘福,為福威光。 】
我們發心,決定不為自己。為自己魔可以害你,魔就得其便,他真的能夠障礙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魔對你沒有辦法了。他轉過頭來護持你,來幫助你。「偏贊福德」,讚歎如教修行,福德無量無邊,不可稱量。道理在心量。一切法從心想生,果報不會超過你的心量。量大福大,量小福小。佛菩薩「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所以他一點點的修積,福報就不可思議。如果修福里面又有智慧,其它一切福報都不能夠相比的。『為福威光』。這是「福至心靈」,那是修福裡面有慧,福報現前,智慧也開了。威是威德,光是智慧光明。「光」是開智慧。

三【遍法性空。如列星宿。能生諸福。深廣如海。 】
福報肯定能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一定要如理如法,你才能夠求得。智慧與福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的福報沒有現前的原因是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求福求慧的方法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下手,布施是手段,看得破是智慧,放得下是福報。
完全放下了,你的福報等虛空法界。你能夠完全看破,你的智慧無量無邊。「如列星宿」,這是把星宿比喻作無量無邊的福德。自性「遍法性空,能生諸福,深廣如海」。

四【近佛聽法。立願淨障。入方便海。遍一切剎。經一切時。此五無疲。則普賢行滿。得如來地。 】
文殊菩薩這段一共給我們講了五個修學綱領。要親近佛陀聽法。「立願」就是發菩提心。「淨障」,淨是清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業障就消了。『入方便海』。海是比喻十法界。菩薩自己成就之後,決不捨眾生,要跟一切眾生同甘苦共患難,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勸化苦難眾生,教導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這叫「入方便海」。『遍一切剎』。 「剎」是佛國土,是大千世界。所以我們的心量要拓開。『經一切時』,沒有時間限量。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的服務永遠不間斷。你要發這樣的心,才叫做菩提心。你要這樣認真努力去做,你才叫修菩薩行。上面講這五條,認真努力去做,不疲不厭。普賢十大願王,願願最後「無有疲厭」。『則普賢行滿』,你不但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行的是普賢大道。 『得如來地』,你才是真正圓滿,成證究竟圓滿的佛果。

此下解釋此段經文。
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
你今天發心要求菩薩道,你想過菩薩的生活,做菩薩的工作。你今天發心求菩薩道,要學菩薩一切為眾生。『為欲成就一切智智』。前面一個智是根本智,後面這個智是後得智,兩個合起來是圓滿的智慧。「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智慧的本體,能生智慧,無所不知是智慧的作用;真實究竟圓滿,所以稱之為「一切智智」。

『應當勤求真善知識』。頭一個你要去跟一個好老師。可是好老師難,可遇不可求。你真想找,真心想找,「我真心想學,真心想作菩薩,真心想作佛」,你肯定會遇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個人都不會捨棄。你遇不到善知識,只能夠說你求學那個心不真實,你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還有貪戀,你還不能完全放下,所以你遇不到善知識。真正肯放下,真正肯學,佛菩薩會應化在你的周邊,你肯定會遇到。
[學生準備好了,明師自然會出現。佛菩薩應化不失時。時機成熟,明師、貴人,自然會出現。]

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要發憤、要努力、要勇猛精進,絕不可以得少為足。對於老師所有的『教誨』,都要聽從,不能違背。我們親近一個老師,對老師要有信心。對釋迦牟尼佛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夠隨順他的教誨,決定不懷疑。真正想學,現代社會裡頭找不到真善知識,去找古人。以古大德作老師。『善知識者』,『識』是說他的見識,對於宇宙人生、性相事理、業因果報都能明了,都能夠通達理解。『知』是講決斷,他有能力決斷是非、善惡、利害。這才算是善知識。智慧是先決的條件,要有真實智慧。

【善友設有實過。尚忘非取法。至聖堯舜。其猶病諸。自除如來。孰能無過。以人廢道。翻是自欺。況權實多端。生熟難測。 】
不見世間過。假設這一位善知識他確確實實有過失。我們也不會把過失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把善知識的過失放在口上。我們跟他學的是學法,他說的沒有錯,至於他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樁事情。世間人,『至聖堯舜』,這是世間的聖賢;『其猶病諸』,這個病就是還免不了有瑕疵、有過失,還避免不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以人廢道,翻是自欺』。絕不可以因人而廢道。聽說哪個人有什麼缺點不好了,我們就不跟他學了,這是你自欺,自欺必定欺人。我想我們每個人在求學過程當中,都會遇到這些境界。(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益我為師,則人皆師也。)

「權」是菩薩示現,是古佛再來。大權示現。道場龍蛇混雜。不管他是真的不善、假的不善,我統統恭敬,那就沒有過失了,就沒錯了。我統統恭敬,平等的恭敬,這就對了,這就是普賢菩薩教誨我們的。我們親近善知識,能不能有成就,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

善財童子親近文殊菩薩,文殊是他的根本老師。他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我們一般講畢業了,可以出師了,他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這個學生老師不留了,你可以出去參學,成就你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所以往後離開老師參學,這是《華嚴》著名的五十三參。

五十三參就是我們離老師又回到社會,離開學校回到社會了。回到社會,你每天生活工作,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你接觸到的,這就是五十三參。經上舉了五十三類,每一類無量無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人事物。你在這個里面,把你所學的落實,這叫五十三參。我們學了之後,要懂得這個意思。眼所見,耳所聽,身所接觸的,沒有一樣不開智慧。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雲。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菩薩云何修菩薩行。乃至菩薩云何。於普賢行。疾得圓滿。善男子。彼善知識。當為汝說具足圓滿普賢行願。時善財童子。聞是語已。心生歡喜。踊躍無量。於彼比丘。深生渴仰。於文殊師利。慇懃戀慕。頂禮雙足。遶無數匝。悲泣流淚。辭退而去。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善財五十三參,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 thought on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1. 此文,深入淺出,每每回顧,法味更濃。
    學慎乎始,貴乎終。
    始覺一心,一心等覺。
    不離初衷。
    感恩信堅師兄!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