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說五十三參真義,沒告一段落,總覺不圓滿。因此信堅這幾天,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茫然無頭緒之中,繼續前進,終於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大概是所謂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可能是精誠所至,諸佛加持,龍天護佑。
此文解說善財第六參至第十參,圓滿完成解說,善財參訪十住位菩薩。華嚴前四十位次,住、行、向、地,都在修十波羅蜜。只是深淺廣狹不同。[註: 十波羅蜜多 (十度): 是菩薩到達大涅槃所必備之十種勝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是大乘所說的六波羅蜜加上 方便、願、力、智 之四波羅蜜。前六波羅蜜是修根本般若智慧 (般若無知),後四是修後得智 (無所不知)。華嚴的悟後起修四十位次,都在修不同深淺廣狹的十波羅蜜,配各階層的十位次。]
一、第六參: 海幢比丘
海幢比丘,寄正心住。成就般若,了法性空,無住無依,無邪無正,故聞讚毀。能正其心,念不動故。第六正心住,對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即如善財見「海幢比丘」,於經行地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無別思覺,於其身上,各隨身分,皆出化身,如雲廣覆,周遍十方,隨應所見。此明寂用無礙故。
海幢比丘,以修習般若波羅蜜為主,以其它九波羅蜜為輔。海幢者,禪定深如海,智慧勝若幢,他證得普眼捨得三昧,又叫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又叫普莊嚴清淨三昧。此三昧能了知二十二種無礙。他的色身,通過甚深禪定,可以變現出無量的眾生,廣行無量的佛法,利益無量的眾生。這些由色身中的現神變,雖然無量無邊,千變萬化,但都是唯心所現,唯識見所變。
爾時善財童子。一心正念,隨順觀察。如說修行。憶持彼不思議菩薩解脫門… 發起彼不思議廣大誓願。如是觀察。漸次南行。向閻浮提畔無垢聚落。周遍尋覓海幢比丘。乃見處在,經行林側。結跏趺坐。端身正念。離出入息。無別思覺,住不思議廣大三昧。
善財童子一路思念著解脫長者菩薩的大願、凈業,漸次向南行去,到了閻浮提畔,抵達摩利伽羅國。他便到處去訪求尋覓海幢比丘,終於見到海幢比丘在經行地的側旁,結跏趺坐,入於正定正受,這時候,他的呼吸幾乎完全停止,沒有出息和入息,也沒有其他思慮和感覺,身心安樂,如如不動。
先見定證入。後起定問答。謂見定體用同示法故。此通二定。一滅受想定,謂無別思覺,種種心行皆已滅故,唯第八識,持身不壞,定前加行誓願力故,令於定中起諸業用。若依此教。法界融攝自在無礙。業用無方。未曾起念。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二即第四禪。以諸起用多依彼故。第四禪中。無出入息。亦無覺觀。內淨喜樂諸思覺故。表即動而寂,即用無心。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而言側者。不住行故。觀法無相無體無修。故不住行。
以三昧力。現大神通。於其身上。從頂至足。一切肢分。一切毛孔。悉現無量不思議數同自身相一切身雲。遍一切處。現一切身 …為令眾生究竟安住一切智故。(現身業用)
善財童子一開始看到海幢比丘時,海幢比丘從身體的十四個不同部位顯現出不同的境界,一一境界皆表示佛法中不同的境界的不同的內涵。從足至頂。漸漸增勝。各表不同。
海幢比丘從身體的各個部位:足下、兩膝蓋、腰間、兩脅內、胸前卐字中、背上、兩肩、腹中、面門、兩目、眉間白毫相中、額上、頭 上、頂上,分別現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和婆羅門眾 (修清凈業者)、剎帝利 (貴族)、相當於眾生數目的無量仙人、不可思議的天龍和龍女、無數百千億阿修羅王、聲聞和緣覺、諸夜叉羅剎王、緊那羅王(帝釋的法樂神)、緊那羅女和乾闥婆王 (帝釋的主音樂神)、轉輪聖王、日光輪、帝釋、梵天、無量佛剎微塵數 諸菩薩眾、無數百千億如來身等。海幢比丘又在他身體的一切毛孔,現出無量無邊佛剎微塵數光明網。……海幢比丘這種種神變,具有無量無邊的色相、莊嚴、境界和事業,都充滿在十方一切法界。
從兩足下。出無數佛剎,極微塵數,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相似身雲。首戴華冠。身垂瓔珞,明珠繫頂。被服莊嚴。無量童男,以為眷屬。普往十方,一切世界。悉以一切上妙供具,普施眾生 (布施) …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充濟所須令其滿足。(辨其所作)。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獲身心樂令其歡喜 (愛語)。成熟一切善根眾生 (利行)。心意調柔。令其清淨究竟無上菩提之道。如是示現充滿十方。足有三義。一最初義。長者行之長故。二者住義。居士安處故。三者行義以婆羅門名淨行故。又施為行首故。住四攝故。多利行故。文有三攝: 布施、愛語、利行。布施是攝緣。與彼資持故。愛語是攝體。正示損益故。利行是攝處。安置善處故。同事是釋疑。令彼決定故。
從其兩膝。出現無數百千萬億諸剎帝利 …普遍十方一切世界。恒以四攝。攝諸眾生 … 授以正法。令其開悟。如 是示現,充滿十方。
以兩膝是起止坐臥卷舒自在之所由。膝還出清淨王種,以其帝主屈申自在故、行由膝故。。表智制御生死,如王自在。剎帝利者, 是王種也,婆羅門者,是淨行也︰表智隨生死自在如王無染也。「聰慧」是智,能明白萬法故。「種種色相」者,從智化現也。餘皆是智中之行故。以義取之。先近益。後復以下究竟益。亦重說利行。謂授以正法。即說義利之行。離惡集善。即二世樂。出生死泥。住真實義。即現法後法利行。
從其臍輪,出等眾生數,異道諸仙,相似身雲…各修其業。如是示現。充滿十方。
表「腰間」是世間行五欲之境,表以智幻生,同眾生行,利眾生事,自無五欲,故出仙人。臍輪,此為氣海,是吐故納新,出仙之所。其所說法。多說利行。順彼仙行。以弘佛法。
從其兩脅。出不思議無數龍王龍子龍女…除煩惱熱。得清涼樂。如是示現。充滿十方。
「兩脅」是覆陰義,故於中出龍,雨法潤眾生故。
從其胸臆吉祥相中。卍字中出極微塵數阿脩羅王 …令觀菩薩方便善巧。
「胸」是勇猛義,「卍」者清涼義,故於中出「修羅眾」,表精勤勇猛、震動摧破,煩惱魔軍、高慢山王,諂愛宮殿故,令清涼故。於胸德相出修羅者。憍慢凶險幻術所故。而於德相者。翻彰離前憍慢等故。故能降魔。
從其背出極微塵數聲聞獨覺相似身雲 … 轉於法輪。盡未來際。令諸眾生所願皆滿。
表「背」是背眾生之方所。還從其中出二乘者,表二乘背佛大智大悲萬行利眾生事,及法界體用故。背於大乘。失佛意故。杜塞諸根。不見法故。所說法中。文有十句。前八順二乘法。後二反二乘法。九二乘趣寂令起大願。十二乘自利令普饒益。前九對治。後一生善。令其見現。
從其兩肩。出極微塵數夜叉羅剎王 …摧滅一切異道邪論。如是利益。遍滿十方一切法界。表兩肩是荷負守御之處。還從其中出夜叉羅剎可畏之狀,守護行眾善業之眾生,及向十住及正入十住十行位者,乃至現作執金剛神,守護諸佛及佛住處。
肩是勇力可畏所故。多現神力。又能荷負。故為守護。
從其腹。出極微塵數緊那羅王 … 開示演說發起一切諸善根門。如是利益。充滿十方。
表「腹」包含眾法義。還從其中出歌詠音樂之神,稱讚諸佛及法故。腹出緊那羅及乾闥婆者。鼓腹絃歌樂者所故。故多讚詠諸佛法輪。
從其面門。出極微塵數轉輪聖王… …一切障礙。悉皆除滅。如是所作。充滿法界。
明口是轉法輪之所由,還從其中出輪王之眾故。面門出輪王。布十善令向佛法故。先現身。後放大捨下所作。今初。先以財施。後以法施。
從其兩目。出廣大日輪 … 令諸眾生,心得清涼。生大歡喜。安隱快樂。表「目」是慈悲破闇處故,及一切眾寶國土,以作種種光明莊嚴顯耀,及照一切眾生無量事業。
爾時海幢比丘。從其眉間白毫相中。出極微塵數帝釋天王 … 念念調 伏無量眾生。
表眉間白毫,主中道十地之果。還於其中出帝釋身,表住於中道得法之頂者,能為世主,主導眾生,以帝釋號能主故。
從其額上。出極微塵數諸梵天王 … 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梵天者淨也。
從其頭上。出極微塵數諸菩薩眾 … 普遍趣入一切眾生無 量願海心樂差別具足智地。
明修行至法之頂,表行遍滿故。
從其頂上肉髻之中。出極微塵數如來之身 … 海幢比丘。各於其身。從足至頂。乃至一切毛孔 之中。所現境界。善財童子。於念念中。無不明見。以上都是海幢比丘在定中顯現的,海幢比丘不起於座而遍十方法界,「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表全身總是法界,般若波羅蜜妙慧三空無礙解脫教眾生之光,重重無盡故。
爾時善財。一心觀察海幢比丘。深生渴仰。憶念彼不思議三昧解脫 … 出生彼不思議菩薩自在力。堅固彼不思議菩薩大願 力。增廣彼不思議菩薩諸行力。如是住立。思惟觀察。一日一夜。乃至經於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乃至六月。復經六日。(瞻敬證入)
這時,善財童子一心觀察海幢比丘的三昧境,深深渴仰海幢比丘的道德神通,思惟著海幢比丘堅固菩薩的大願力。… 被這些神奇的境界吸引住了,他就這樣不知不覺地站立了六個月零六天,海幢比丘方從三昧出定。因為善財童子以法味資神的緣故,所以他竟身心俱忘,不覺時久。六月六日者。第六住中滿六度故。法味資神。心境都寂。豈有身相時節短長。 縱六十小劫。亦應忘倦。但取起時。故言六月。
過此已後。海幢比丘。從三昧起 … 如此三昧。利益無盡 …能令勤求一切加持自在力故。聖者。此三昧門。名為何等。 (起定問答) 上雖修入。容未知名。如得王膳。何必能識。而有三名者。初一唯從智立。次一雙就境智。後一雙融境智。
海幢告言。善男子。此三昧。名普眼捨得。
普眼捨得者。般若之智。照一切法。故名普眼。皆無所得。故云捨得。若有所得。不能即寂而起大用。以無所得。即無所不得。菩薩無得。心無罣礙。諸佛無得。則得菩提。
亦名般若波羅蜜境界清淨光明。般若清淨故,境界清淨。清淨之境皆般若境。故云光明。
亦名平等清淨普莊嚴門。般若了境。無境非般若。何所不嚴。故智論云。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是則若般若清淨。若境界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故一莊嚴一切莊嚴名普莊嚴。亦一般若已具諸度為莊嚴故。
海幢比丘以修習般若波羅蜜,故得此普莊嚴清淨三昧等百萬阿僧祇三昧。海幢比丘應善財童子之問,又詳細說明三昧的境界,令他明瞭此三昧,處處無礙。雖然海幢比丘身體變現出種種眾生,并廣行佛事,但所變現的眾生,無去無來,因為一切境界皆如夢幻泡影。
善男子。我以修習此平等清淨普莊嚴門。而為上首。具足圓滿百萬阿僧祇最勝最尊無比三昧。(明攝眷屬)。般若導行。一攝於餘,莫先此故。
善財白言 …海幢言。善男子。此三昧門境界。甚深廣大無量。若有修習身心寂靜。入三昧時。了知十方 一切世界無所障礙 …普知十方一切眾生種種業海。無所障礙。
問答大用。先問。後答。問中云。唯如是者。上所目睹。頗已修入。視聽之外。更希異聞。後海幢下答中。皆示上來之所不及。於中三。初明於器世間無礙。次見 一切佛下。於智正覺世間無礙。後大悲攝受下。於眾生世間無礙。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清淨光明三昧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所入甚深究竟智海 … 而我何能知其妙行 … 說其正道。辨其威勢。得其所有平等智慧。(謙己推勝)
善男子。從此南行。至海潮處。彼有大城。名圓滿光。其城有王。名妙圓光。於彼城東。有一園林。名普莊嚴。王有夫人名伊舍那。為優婆夷。止住此林。修菩薩行。汝往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指示後友) 海潮處者。謂潮所至處。方便就機不過限故。臨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城名圓滿光者。般若已圓。便能涉有。有王名妙圓光者。圓照萬法。王有夫人。即是般若。依此圓照。成於不退。園名普莊嚴者。相有眾嚴。以表生死而為園苑。萬行嚴故。友名伊舍那者,意為普希望,亦云滿願,謂隨物希望得圓滿故。亦能圓滿性相法故。前般若了真故寄比丘。今慈心入俗故寄於女。
【住處名海潮】者:明善知識住生死海,廣度眾生,如應引化,而無失時,猶如大海朝不失時,故以所居以表其行。【園林名普莊嚴】者:以一切生死海為園苑,以萬行海為林,以行此大悲無盡無邊之行海,以嚴淨十方眾生海,令成佛海,故園林名普莊嚴。【於園中有優婆夷名為休捨】者:此云滿願。滿自本願遍化眾生故 「優婆夷」者,表慈悲行也。
時善財童子。於海幢比丘所。得最勝法獲堅固身 … 清淨光明。諮嗟戀慕。辭退南行。
這時,善財童子在海幢比丘處所,得到堅固的身體,獲得妙法的財寶,證入甚深的境界 … 心生大歡喜,踴躍無量,五體投地,頂禮海幢比丘,向右繞無量匝, 恭敬瞻仰,思惟觀察,咨嗟戀慕,不願離開,他受持海幢比丘的名號,想其容貌舉止,念其音聲,思惟他所證入的三昧,以及他所發的大願和修行的境界,受到他智 慧清凈光明的照耀。然後,善財童子乃向海幢比丘辭退而去,再朝南行,去尋訪下一位善知識 — 休舍優婆夷。
七、第七參: 休舍優婆夷
第七伊舍那優婆夷,寄不退住,入於無生畢竟空理,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湛猶渟海,故名不退。第七不退住,主修方便波羅蜜,餘九為伴。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令圓滿故。
爾時善財童子。蒙善知識力。令功德身,信解圓滿… 引我令入,諸佛如來,蓮華池故。
如是思念。漸次南行。向海潮處。至彼城東。見普莊嚴園。眾寶垣牆。周匝圍遶。一切寶樹。行列莊嚴 … 普詣十方。無所依著。隨順成就一切法門。(林樹行列。萬行建立。 ) 優婆夷所修的法門是「離憂安隱幢解脫門」,她的住處「普莊嚴園」就如美麗的宮殿和庭園,經常有天人、天女和遠來聽法的菩薩,感召十方諸佛常來說法。優婆夷心地廣大,猶如大海,化現依、正二報莊嚴來攝受法界一切有緣眾生。
善財辭別海幢比丘,到海潮處。見一園林,青枝綠葉,花果滿山。一排排的寶樹,整齊交叉,錯綜美觀。各色鳥類,往來飛鳴,其音悅耳。假山秀麗,翠竹濃鬱。亭台樓閣。擠滿雙雙男女老少。
爾時善財童子。入普莊嚴園。周遍觀察。見伊舍那優婆夷… 時伊舍那。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一解脫門。無間修習。若有眾生。暫見我身。暫聞我名。或聽我法。憶念於我。與我同住。親近隨順。供給我者。悉不唐捐…得見我者… 獲不退轉 … 我常不離見佛聞法。與諸菩薩而共同住。不離菩薩三昧解脫。
善財尋幽而入,在一幢大樓閣處,見一個中年婦女,衣著樸素大方,為人們解說園林藝術,花木栽培、珍禽飼養、異獸馴養。善財知道是休舍優婆夷,忙上前施禮。善財道:“聖者,我已發菩提心,利樂有情,造福人間,但不知如何行? 前來參拜,敬望聖者慈悲教我。”
休舍優婆夷觀此童子眉清目秀,品貌端正。年雖少而願力大,上前攜起道:“善哉,我一生只知道培植園林,栽植無數青蔥的林樹,飼養無數的珍奇異獸,培育出眾多的奇花異草。我找到每一花草樹、每一禽獸的特性,順其自然而撫育。因此此園,有四時不凋之花,有百年常青之樹,飛鳴不息之鳥,奇行異狀之獸。諸佛菩薩,天人羅漢,苦惱眾生,無不來此解憂息煩。進了我的園林,心情舒暢,惡念俱息,善根增長。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故取名為普莊嚴園。”
善男子。我此會眾。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常在於此普莊嚴園。與我同住。皆於往昔與我修習一切菩薩同類行門。不相離故。一切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不退轉。其餘眾生。或久或近。住此園者。一切修我同類行門。亦皆普入不退轉位。
休舍優婆夷說,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都住在這個園子裡。表大悲、大行救度眾生的一切方便善巧,八萬四千不可說的一切眾生,煩惱都斷了,大家共同來教化一切眾生,皆得不退轉位。形容悲智雙運。
善財白言。聖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久近 … 善男子。取要言之。菩薩以如是等百萬阿僧祇方便行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應知菩薩發菩提心。所修行願。所有志樂。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 …諸眾生界究竟無盡故。我願究竟亦無有盡。
休舍優婆夷為善財童子講了許多,為什麽要發菩提心的種種因緣:菩薩是以這樣等百萬阿僧祇(即無央數)那麽多方便行的法門,而發大菩提心。善男子,菩薩修行普入一切法,而證得諸法之實相,菩薩普入一切剎土,而完全莊嚴清凈諸佛剎。所以,善男子,一切世界都嚴凈圓滿,我的願才完盡,乃至完全拔除一切眾生的煩惱習氣,我的願才圓滿。」
善財童子,白言: 聖者,此解脫門,名為何等? 伊舍那言: 善男子,此解脫名離憂安隱幢。離憂安隱幢者,此有二義:一以大悲高顯,故稱幢;其有見者,離業、惑、苦,不退菩提,是謂離憂安隱。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隱;即悲之智,多劫無憂。雙摧生死、涅槃,特出凡、小之外,故名幢矣。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解脫門…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諸菩薩,難思戒定無邊法海功德行願。(謙己推勝)
善男子。於此南方海潮之處。有一國土。名那羅素。中有仙人。名大威猛聲。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指示後友)
海潮之處者。但約大悲。攝物無失。受童真名。故同前處。
時善財童子。禮伊舍那優婆夷足。遶無數匝 … 善知識者。難令歡喜。復作是念。 得菩提難。得菩薩諸根難 … 善巧增長一切智法光明難。作是念已。辭退而去。
八、第八參: 毗目瞿沙
第八住童真住。對治處纏同事,世間餘習,智不清淨障,令清淨故。第八大威猛聲仙人。寄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
「毗目瞿沙」,名最上無恐怖聲,亦云無怖畏;出聲,謂常出增上無怖畏聲,安眾生故。出廣大遍滿音,意為仙人常能發出像佛一樣廣大遍滿十方的聲音,善於安慰眾生,令心寧靜,沒有怖畏恐懼。因此「毗目瞿沙」能以音聲來度化眾生,讓眾生聽了沒有言論上的障礙,沒有怖畏之心,能夠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仙人」表善知識像童子一樣清凈無染。
毗目瞿沙仙人,表大智清潔,無所染故。同時還有一個優婆夷,跟這個毗目瞿沙仙人同住。海潮處者。伊舍那優婆夷表悲。毗目瞿沙仙人表智,悲智雙運,斷絕了一切習氣染境。隨智慧行持,沒有染習。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菩薩正教。隨順思惟菩薩淨行 … 起速疾清淨意寶莊嚴心。
先念前友教。有十三句。前二句總順解行。後十一句增進勝心。
如是思惟。漸漸遊行。至那羅素國。周遍尋求大威猛仙。
國名那羅素者。此云不嬾墯。動剎持剎觀剎詣剎無休息故。仙人大威猛聲者。亦云無恐怖聲。出廣大遍滿音。威伏諸惡。安慰眾生除恐怖故。童真清潔。無生無漏。仙人表之。大威猛聲仙人。寄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
善財童子禮謝休捨優婆夷之後,按照指點,往南方繼續前行,來到一個有海潮,名為「那羅樹」的國家,「毗目瞿沙仙人」就住在這個國家的一處樹林裡。此處的「海潮」與前一位善知識,即休捨優婆夷所居之「海潮」處意思相同。言『海潮』者,謂『潮』所至處,顯方便就機,不過限故;亦將入生死海以濟物故,能知三世佛法海故。
「海潮」象徵著善知識雖然是住在生死大海之中,但因為能了知三世一切諸佛法,悲、智一體,隨著眾生的根機,實施各種方便,大悲救度眾生。就像大海的潮水一般,雖有浪潮的起伏,但海水並沒有因此而有增加或減少,象徵此位菩薩無增無減的法界;又因為證得如實之理而起大悲,猶如大海起潮般。
【國名那羅素】者:此云不懶惰,為第八住入無功之智本,稱智遍周利生無懈、無疲勞懶惰之心。此位是十地中八地之樣,從此而起初跡,至第八地方與本樣會同。 此中一分相應十地中第八地,大用一體,無功智周,佛地方滿。至如來出現品,是其滿處。以法界品為源始,根本智恆爾,無功大用故。以初發大菩提心者,元依法 界普光智體發心,功熟即是本來法界,但約智悲生熟廣狹上,明位次第。【仙人名毗目瞿沙】者:此云出聲可畏。為智目增明,善摧邪論,出言契當,異論息心,故名出聲可畏。
『那羅素』者,此云:『不懶惰』動剎,持剎,觀剎,詣剎,無休息故。」體現善知識精進不懈,無有休息的學法精神。
見一大林。其林蓊鬱。阿僧祇樹。以為莊嚴。所謂種種葉樹 … 妙香莊嚴。波吒羅樹。其華鮮榮。香氣芬馥。四面圍遶。尼拘陀樹。其身聳擢。枝葉繁布。盤旋如蓋。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處處開敷。以嚴池沼。(趣求後友)
波吒羅樹者。同此方楸樹。尼拘律者。如此方柳樹。子似枇杷。餘可知。後時善財童子入此下。明見正報。領徒十千。表萬行故。
時善財童子。入此大林。見栴檀樹。其身洪直。枝條垂布。華葉繁密。偃蓋成蔭。時彼仙人。在此樹下。縈髮為髻。藉以香草。十千仙眾。前後圍遶。其諸仙人。或衣鹿皮。或衣樹皮。或編細草。種種衣服。髻環垂鬢。瞻仰而住。
善財見已。往詣其所。五體投地。深心頂禮。作如是言。我今得遇真善知識 … 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應現不失時故 …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設敬稱讚。於中三。初總明三業敬讚。次復作是念下。意業慇重。後作是語已下。身業虔恭。第三白言聖者下。諮問法要。
時彼仙人。顧眄仙眾。而告之言。諸仁當知。此童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必以清淨無礙智日。開示一切善根法藏。必令眾生開淨智眼。明識世間。歸於正道。時大威猛聲 … 此善男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淨一切佛功德地。(稱讚授法)
說是語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得菩薩無勝幢解脫門。 (正授法要)
先示法名體。仙人以「身授」的方式為善財開演了「菩薩無勝幢解脫法門」,即執善財手,令善財「不移本處,而遍十方」及「念劫圓融」,展現了不可思議的「無勝幢解脫法門」境界,讓善財得到了五種殊勝的解脫益。其說明了諸法遍容、攝入無礙之法界觀,及法法互攝互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華嚴思想。
一般的授法有身授、口授、意授三種。毗目瞿沙仙人在回答善財童子「無勝幢解脫,境界云何」時,並沒有開口說話,而是用右手摩善財童子的頭頂,左手執其手,讓其得到無勝的法門之益,這是屬於「身授」。
菩薩無勝幢解脫法門: 佛陀以智慧之幢,抵禦一切煩惱之魔軍。以幢象徵摧破之義。童真淨智。變化自在。故名無勝。高出功用。相惑不動。所以名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
善財白言。聖者。此解脫門境界云何。時彼大仙。即伸右手。摩善財頂。執善財手。先加持摩頂。即是加持之相。執手。表乃為授與之義。亦相攝有力入法界故。
即時善財。自見其身。普往十方百千佛剎極微塵數諸世界中 …如是一切。咸悉了知。無不通達。(得益)
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智光明照故。得毘盧遮那藏三昧光明。為無盡智解脫三昧光明照故。得普攝諸方現諸方身陀羅尼光明。為金剛輪陀羅尼光明照故。得清淨境界智慧聚三昧光明。為普門際境界莊嚴藏般若波羅蜜光明照故。得佛圓滿虛空藏三昧光明。為一切佛戒定慧法輪三昧光明照故。得三世無盡圓滿智三昧光明。
內心證入。文有十句五對。謂得善友五法所照。自得五種三昧光明。其五能照。
無勝幢者。真智起用。由為此照故。得即寂智慧光明。遍照事理。見佛聞法。皆此用故。別有四用。一境無不照。二照無不圓。三橫無不具。四豎無不攝。由此四義。成後四益。
「解脫」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稱度脫。真解脫者,名曰遠離一切繫縛。
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仙人告言 … 彼隨樂普現。彼隨時饒益。彼隨俗軌儀。彼圓音所說。彼清淨妙行。彼光網所照。
所作訖故還在本處者。上來加持。不移本處而遍十方。故攝神力本無來往。處既在本。時亦不長。斯即念劫圓融遠近無礙。此皆善友法門之力。是以善財。於一生中。辦多劫事。豈以三劫而為定遠。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伊沙那。彼有住處。名阿野怛那。有婆羅門。名曰勝熱。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生愛敬心。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南行。
九、第九參: 勝熱婆羅門
第九參的善知識,勝熱婆羅門,寄法王子住,從法王教。生於正解。當紹佛位故。主修力波羅蜜,餘九為伴。此位修行,對治說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善財童子參勝熱婆羅門。他教善財登刀山,入火聚,以破除我法二執的習氣。
在此參中要破除的,正是我們內心中最微細的對生命與自身的執著,假使用順道的方法來斷除這個煩惱,很難奏效。故善知識用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法門,使修行者衝破難於跨越的微細我執,真正體悟諸法空性。只有過了此關,才能成為真正的法王子。對於法亦不可執著,因為菩薩的境界高深莫測。下地不知上地事。但也須要妙智慧決擇。
善財童子為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的寄人歷位,歷事煉心,心路歷程,是整部《華嚴經》思想的實踐修證部份。善財參訪的善知識身份涵蓋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包括國王、法官、醫師、制香師、航海家、語言學家、數學家、童子、童女、優婆塞、優婆夷、長者、佛妃、佛母、淫女、外道、婆羅門;以及夜叉、地神、大天神、天女、菩薩等。這樣的參學破除了身份的貴賤,年齡的大小,男女的尊卑、教內外的分立、善惡的對立。正顯示了華嚴圓教的特色: 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
在修行証的過程中,由於眾生的根機與修學中所處的階段和需斷除的煩惱有所不同,故修行的方便法門亦有所差別。大都以順道修行法門為主,然而也有少數法門是反道而修的。如第二十五參婆須蜜多女、第十七參無厭足王、第九參勝熱婆羅門,這三位善知識分別代表著佛法所說的三毒貪、瞋、癡。
在佛陀時代,印度有很多的婆羅門修行者和一些外道的行者。當時就有一種修五熱苦行。五熱指的是四面燃燒大火炬,上面又有烈日暴晒。但這苦行,只是一個方法而非目的,是藉由苦行的過程,體驗諸行無常,了達諸法無我,進而邁向寂靜涅槃的一種手段。
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門光明照其心故 …隨其所應。方便成熟。念善知識。漸次遊行。至伊沙那聚落。
聚落名伊沙那:此云長直,為表此善知識攝化,長其直道,無諸諂誑,故名長直。婆羅門:此云淨,為表此善知識無染寂靜故。名勝熱:表勝世間煩惱熱故,示勝盛火炎熱故。國名進求者,是因此婆羅門所修之法是反道之法,眾人皆遠離,但此法卻是順應佛法,所以令行者進求此法。這反道之法有其殊勝之處,因為是逆行道,故能令人不敢生起懈怠輕慢之心,更能產生震撼的效果。
見勝熱婆羅門。修諸苦行。於赫日中。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為欲勤求一切智智。登彼刀山。投身入火。時善財童子 …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婆羅門言。善男子。汝今若能登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淨。
善財見到這位外道的婆羅門,因對上一位善知識敬信的緣故,對這位善友的行為雖不理解,但還是恭敬禮拜,虛心請教。可是這位婆羅門並未與其說法,卻叫他登刀山,入火聚。
善財因為聽受了文殊菩薩的教導,進入了正信,開始了艱苦的參善知識、修道的過程。通過了前面八位善知識的指導,善財覺得自己道業有很大的長進,獲得了很多功德,可是還未究竟,到了這位善知識,修的法如此奇怪,明明是外道愚癡的邪法,卻叫行人學,還要照做。怎能不生懷疑。善財之疑有三:疑善友是魔,再來疑善友被魔所使,最後懷疑是魔眷屬。
四面火聚: 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取則燒人,離則成智。」要遠離於四邊,就是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句,離四句,絕百非。故智論云: “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邊不可取”。遠離於四句。四句即四邊。取則燒人。離則成智。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別智。最居中道。無不剖故。高而無上。峻不可登。照無始末。故云無極。登彼刀山投身入火者: 從無分別智遍入四句皆無滯也。
火有四義: 燒煩惱薪、破無明闇、成熟善品、照現證理。刀是斷德,無不割故。火是智德,無不照故。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斯皆以刀山為能證,火聚為所證。
勝熱婆羅門「投身入火」是顯示修行不是從理上了解,一定要親歷事相,於實際歷練中體悟,四句皆要遠離,不可執著,而證得無分別智 ,再以此無分別智入於世間一切事相,就不會被現象界的假相蒙蔽,而能隨意自在。即是「火中生蓮華」。
世間之火由煩惱生,智慧清涼勝於煩惱。以智慧勝煩惱故,火亦不能燒。登刀山、入火聚,四面積薪如山,火焰連天,刀山高峻,投身入火中,以明修行至此位,煩惱業亡,智堪如是,破諸邪見,令歸正見。刀表斷德,無不割故;火表智德,無不照故;「投身下者」,諸障消盡而證實相之理。也就是說刀山為能證之智,火聚為 所斷煩惱之境。
時善財童子,作如是念: 得人身難。離諸難難。得無難難。離惡法難。得淨法難。遇佛出世難。具足諸根難。得聞正法難。得遇善人難。逢真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自活難。得隨法修行難。此將非魔。魔所使耶 … 障我所證解脫法門。障我所求無上佛法。
初句疑善友是魔。次句疑友被魔使。後句疑是魔屬。三類皆能壞人善根。疑憚不受,非惜身,念恐失道緣,示智未深故。先明道緣難具。後正疑魔壞。有十三難。
向道未成,恐失命根,這正是微細的我執,不容易放下。從凡情來講,此亦是在情理之中。終歸是未開深智,不能見諸法實相之故。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求法過程,是成就菩薩道階位的修行。然而遇到三位反道修行的善知識,令善財大驚,疑惑頓起。這三位即是修外道苦行邪見的勝熱婆羅門、以瞋相度眾生的無厭足王、以婬女身份攝化眾生的婆須蜜多女。貪、瞋、癡三法,在佛法中視為三毒,是往還六道的主因,也是造作往生下三道的根源,是無量煩惱的起因。佛法的修持,也正是以去掉了多少貪、瞋、癡,來驗證行者的境界,以斷除貪、瞋、癡三毒,為修行解脫道的成就。而《入法界品》這三位以反道之相來表現佛法,是說這三毒是有正法的,這其中有五層深玄之義:
1、當相即空,空故是道,非謂此三即是佛法。並不是貪、瞋、癡這三者是佛法,而是一切諸法相,皆是空相,貪、瞋、癡也是空相,空才是道,才是諸法實相。
2、約幻用攝生,亦非即是。維摩詰言:「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佛法 … 示受於五欲,亦復現行禪,令魔心憒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
3、在惑用心,如俗流輩。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道。這裡的示現,皆是菩薩的化他「幻用」,行於非道而通達佛道。
4、留惑潤生,長菩薩道,亦非即是。淨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5、當相即道,不思議故。如《大智度論》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作是念時。十千梵天。住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 (勝緣勸引) 此處天眾的勸解,是為使行人不滯現法之中。勸其更發大悲心、意念本願,努力進取,直趣佛道。示法王子的力用無礙。底下有十四眾。各述曾為勝熱化益。故勸勿疑。略分為四。初一色天。次六欲天。三有六眾。即八部。四有一眾。即地獄天子。今色天中多是初禪。以自說言為能作故。
今此聖者。得金剛焰三昧光明。 (彰其本意) 發大精進勇猛不退。誓入生死。度諸眾生。欲竭一切諸貪欲海 … 恒聞妙法。於一切處。心無所著。能轉一切圓滿法輪。其聲無礙。普遍一切。(別示業用) 先總示所得。謂智慧堅利猶如金剛。即前刀義。燒諸惑薪。發諸智燄。即前火義。燒而常寂。為三昧光。
復有十千諸魔天眾。住虛空中。以天摩尼寶。散婆羅門上。告善財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映奪我等所有宮殿 … 雨眾妙香。恭敬供養。作如是言。
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 …於諸欲樂。悉生捨離。迴向趣求一切佛法。(述得勝益) 先自述邪見。以劫初時。世界既成。梵王先降。念處空曠。光音下生。不了業因。妄謂已作。故為邪見。
云某方某界某國某處 … 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下照阿鼻及諸地獄 … 我等遇此光明照故。心生淨信。以信心故。罪垢除滅 … 發三藐三菩提心 。四地獄天子。然此一類。從地獄出。義通六天。此同隨好品中兜率天子。初遇光生天。即曾於乘急以戒緩故。隨於地獄。道根時熟。遇光生信。若不爾者。五熱常照。地獄應空。
爾時善財童子。得聞如是種種說法。心大歡喜。踊躍無量。於婆羅門所。發起真實善知識想。頭頂禮足。恭敬合掌。唱如是言。我於大聖善知識所。生不信心。而懷疑惑。唯願聖者。容我悔過。時婆羅門。即為善財而說偈曰:
若有諸菩薩 順善知識教 一切無疑懼 安住心不動
彼當決定得 諸佛自然智 降魔坐道場 廣度無邊眾
誡勸見容。謂偈中顯勸密誡勿疑。是許悔過。然上疑者為棟真偽。此中勸者顯其實德。魔亦能勸。何不疑勸。以此善友前友指來。勸中正說非魔能作。善財亦得超魔眼故。若爾何以生疑。為顯法故。如八地中佛之七勸。縱佛不勸。豈容趣寂。為彰法深。故須勸耳。又為物軌令審察故。
爾時善財童子。聞此偈已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堅牢清淨三昧。纔觸火焰。復得菩薩寂靜樂神通門三昧。
善財童子真誠懺悔自己剛纔所產生的罪過,聽從勝熱婆羅門的教誨,以身投入大火堆。身體剛落到中間,即證得了「菩薩善住三昧」,當身體剛剛落到火堆上,善財又立即證得了「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經中云:「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既至火焰,復得菩薩寂靜安樂照明三昧。」
「上不依山,下不依火,正處於空,即顯般若,離於二邊。無所住故,名為善住。」
『觸』者,親證也。」此三昧是需親證,非言語及意想所能測度。故《淨名》云:「受諸觸如智證」。
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鋒及大火焰。我身觸時。安隱快樂。善財依善知識教,登刀山、入火聚,親證二種三昧。善財已親身證道,得漏盡智、無生智,舉身柔軟快樂,對一切法不生絲毫執著,身受諸觸亦同此理,觸亦無觸,而親證實相。
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普圓滿無盡輪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大功德焰悉能燒盡一切眾生諸見煩惱。安住菩薩無退轉心。無窮盡心。無懈怠心。無怯弱心。如那羅延金剛藏心。疾修諸行無慢惰心。大願風輪普持一切。勇猛堅誓無有退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謙己推勝)
勝熱善友所證是無盡輪解脫,此智輪可以摧破一切煩惱,照見本源。因是反道智用,所以周遍法界,無有盡故。圓轉不已,所以名輪。善財通過此次的生死考驗,亦證得此無盡輪解脫。然而善知識自謙說:此是顯善財證得根本智後,啟發後得智意。說明善財在此次參訪之中證得了法王子的力用無礙。
我唯得此菩薩無盡輪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大功德焰,能燒一切眾生見惑 …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佛法如此深奧難測,不能得少為足,亦不能執著所證,故勸善財繼續參訪下一位善知識。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師子頻申。彼城有王。名無畏星宿幢。王有童女。名為慈行。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 無數匝。慇懃瞻仰。辭退而去。(指示後友)
城名師子頻申者。灌頂住中。震動照曜持世界等。皆悉自在。無所畏故。王名無畏星宿幢者。無畏即前師子頻申城名。城因王故。星宿幢者。於法性空。羅十種智。如列宿故。智照無畏。高顯摧伏。所以名幢。女名慈行者。知眾生根。令其調伏。慈為行故。智中之悲。處世無染。是謂童女。禮辭可知。
十、第十參: 慈行童女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從前觀空,得無生心,最為上首,諸佛法水以灌心頂,故從喻名。第十灌頂住,對治悲智不自在清淨障,令得清淨。
十住位滿足成就智身,諸佛法水以灌其頂,十住位圓滿,佛的智身也就圓滿了。此位是以智波羅蜜為主,其餘九波羅蜜為助伴。十住位是以修後得智為主,對治修行前後的差別,以及智慧與慈悲不均平障,入智悲圓滿前後自在無二門。
慈行童女所修的法門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此法門透過修持「一百一十八陀羅尼門」而得成就。此法門的境界是佛的平等、圓融、無礙之境。
爾時善財童子。於善知識所。起不思議,最極尊重心 …了知眾生,皆無有我,及眾生相。亦知一切,音聲語言,如空谷響。亦知一切,差別眾色,皆如影像。
這時,善財童子對於善知識,生起最尊重的心。又生出廣大清淨智慧的了解,所以他時時憶念大乘法,專心研求佛的智慧,希望能常見十方一切常住諸佛,觀察一切諸法境界。
漸次南行。向師子頻申城。周遍詢求慈行童女 … 處在王宮。五百童女。以為侍從 … 此王宮門。既無限礙。我亦應入。遂入王宮。見其寶殿。玻璃為地 …以梵音聲,而演說法。善財童子在參訪了慈行童女的上一位善知識勝熱婆羅門之後,繼續向南去參訪,到達師子奮訊城,入師子幢王宮殿,至誠禮拜慈行童女,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
慈行童女,住在師子奮迅城中的毘盧遮那藏殿,是師子幢王之女,名為慈行。是以慈悲為行,從智慧之中行慈悲,與世同行,以無染習,所以稱為童女。因內證智慧與德行圓滿,而外顯慈悲之相,所以稱為「慈女」。智德內圓,慈相外彰。
師子奮迅者,師子幢王所居,表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在無畏故。慈行童女者,知眾生根,令其調伏,慈為行故;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是謂童女,以學如來十種智故。【城名師子奮迅】者:是師子幢王所居之城.其王是慈行女父.表智自在為王.大悲行遍為女。明此從智生悲,處生死染,而與不染等.明習氣盡故。前第七住中休捨優婆夷,明故存愛習用成悲門.以未斷度眾生之愛習故,號「優婆夷」。以此成大慈悲之行滿,八住中無功之智方成,即明以從悲生智。此位以從智生悲故,即師子幢王女是童女也.表此位任運利生,無染習也。
王名無畏星宿幢者,無畏即前師子頻申城,名城因王故。星宿幢者,於法性空,羅十種智,如列宿故。智照無畏,高顯摧伏,所以名幢。女名慈行者,知眾生根,令其調伏,慈為行故。智中之悲,處世無染,是謂童女。
慈行童女之名,是因慈行童女是以慈悲為用,智慧為體,童女知道眾生的根基,而能調伏眾生,以慈悲行來渡化眾生;其十住位圓滿,離染著,而得貞潔之相,更從智慧中生出慈悲,而童女處於世間,不被世間所染著,更學習如來的十種智慧,所以稱為慈行童女。
善財童子在見到慈行童女時,慈行童女有五百童女作為待從,住在毘盧遮那藏殿中 …童女皮膚是金色的,眼睛深青透出紅紫,頭髮為青色,以如同佛的聲音演說佛法。童女的正報莊嚴也是不可思議的,皮膚是金色,表明法身百凈,心無垢濁,報生金色。眼睛之色,表明以凈智照矚覆護眾生法故。如佛音聲說法,表示聲音清朗遠聞十方。由此可見,慈行童女依正二報的莊嚴,以一法具足一切法,而且是一時會入,其智、境交參,重重無盡。
善財見已。頂禮其足 …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 童女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內外種種,莊嚴之事。善財頂禮。如教觀察。見一一壁中。一一鏡中。一一柱中。一一相中。一一形像中,一一寶網中。一一欄楯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瓔珞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光明照世,毘盧遮那寶中。悉見十方一切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道。各各行願。各各境界。各各出興,成等正覺。各各示現,廣大神變,轉妙法輪。乃至各各,現入涅槃。如是影相,種種境界。如鏡中像,亦如淨水。普見虛空,日月星宿。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所修大善根力。所有眾像,於中顯現。 (正示法界) 先指境令觀。依中見正。大小念劫。慈行童女應善財童子所請,為善財童子演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內容。慈行童女從整體上為善財童子大致說明了「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境界,然後分一百一十八門「陀羅尼」,詳細地對這法門的境界及功能作了說明。
慈行童女所修的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善財頂禮,周遍觀察,見一一壁中、一一柱中、一一鏡中、一一相中、一一形中、一一摩尼寶中、一一莊嚴具中、一一金鈴中、一一寶樹中、一一寶形像中、一一寶瓔珞中,悉見法界一切如來從初發心,修菩薩行,成滿大願,具足功德,成等正覺,轉妙法輪,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影像,靡不皆現,如淨水中普見虛空日、月、星宿所有眾像。如此,皆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善根之力……爾時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由此可見,善財童子觀此宮殿所觀見的,是一切如來成道的全部過種,而在此宮殿所觀見的種種莊嚴,是慈行童女過去世中的善根所得。然而此宮殿中種種依報的莊嚴,現示了正報的無礙法界自在,又於器世間內現顯智正覺世間。同時,又用各種的比喻來說明。而此毘盧遮那藏殿中所展現的事物是以「光明遍照」為其特性,「光明遍照」在佛經上意指佛所成就的大智慧,也是指種種德行上修行的圓滿。
爾時善財。憶所觀察一切諸佛莊嚴剎土功德行願神變之相。合掌恭敬一心瞻仰慈行童女。時彼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我於三十六恒河沙數諸如來所。求得此法。彼諸如來。各以種種,異方便門。令我得入。一佛所演。餘不重說。
名般若波羅蜜普莊嚴者。略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依。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無所不現。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為莊嚴故。所證所成。莊嚴無盡。三十六恒歸於一門。故稱為普。則令一嚴具一切嚴。名普莊嚴。我於三十六恒下顯因。住位既滿。六度之中一一具六。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
善財白言。聖者。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境界云何。童女答言。善男子。我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所有境界。所有威儀。所有相狀。所有證入。即時獲得普遍出生陀羅尼門。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如水漩澓。速疾顯現。顯其得證。普遍出生陀羅尼門者。一陀羅尼頓攝一切。名為普門故。百萬阿僧祇門皆悉現前。以一陀羅尼智為體故。入般若門。得陀羅尼。由此總句。出生別門。
所謂佛陀羅尼門。法陀羅尼門 … 念力清淨陀羅尼門。自心清淨陀羅尼門。
別顯中有一百五十門。略分十位。初九總知依正事理總持。二福德下十門。行願總持。三業持下十門。諸業總持。四三昧下六門。明正受體用。五心海下八門。知自他心。六知眾生煩惱下十三門。唯知所化。七普見一切法下。二十門。明知能化。八世界成下二十八門。知剎海自在。九見諸佛下二十九門。知佛海自在。十菩提心下十三門。大心性相。末後自心清淨。即性淨涅槃。總攝諸門。
慈行童女所修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之勝用,即一百一十八門「陀羅尼」。
一、陀羅尼者,即能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陀羅尼,以智為體,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門。
但此「陀羅尼」細分之下約為一百一十八之多。可分為十位陀羅門: 有八總知依正理事持、有九門明願行持、有九門明業持、有六門明正受體用持、有五門明染淨諸心持、有十門知所化持、有十七門知能化持、有十七門明知剎海自在持、有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有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此上一百一十八門的陀羅蜜門,就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的境界,慈行童女進入這一菩薩行法門時,其心變得廣大,甚至與虛空界相等,進入法界,福德就圓滿成就,住於出世法,遠離世俗行為,智慧之眼沒有任何障礙,普觀法界,智慧之心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都可以明察,獲得無礙地大光明寶藏,善能分別一切法義,在世間生活而不沾染世間之法,能夠有益於世間而並不能被世俗所毀壞,普作一切世間的依止,完全知曉一切衆生心中的所思所想,針對其所希望的而為其說法,在任何時刻都永遠自由自在。
「般若普莊嚴者」有二義: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故所得依無所不現。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
由上可知,般若智慧能照一切法,依報之中有正報,一中有多,所得的依報無所不現。世間國土、房屋、器具等,為身所依,叫做依報;衆生五蘊假合之身,乃過去造業所感,叫做正報。「能證」指修行主體及其智慧,「所證」指修證所要得到的「果」。而這正報與依報的莊嚴是般若的莊嚴解脫智慧的體現,也是慈行童女能證的般若妙智,已經俱足諸度的莊嚴,所證的果也是莊嚴無盡的。也就是,一法之中俱一切法,一切法又顯一法,是事事無礙之意,一一境中具諸莊嚴;則莊嚴屬果,以果名因,名普莊嚴。總之,此慈行童女所證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是由般若波羅蜜這一度,而普遍體現諸度的莊嚴,而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隨順趣向,思惟觀察,憶持分別時得普門陀羅尼,同時百萬阿僧祇陀羅尼門皆悉現前。前面是總的說明「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下面就來分別說明。
此慈行童女所宣講的「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是進入「寄灌頂住」的方法,同時「十住」位的圓滿也是智慧與慈悲同時具足,也就能進入下一階位 —「十行」。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波羅蜜普莊嚴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其心廣大。等虛空界…於一切處。普隨現身。於一切時。恒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 國土。名為三目。彼有比丘。名曰妙見。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匝。戀慕瞻仰。辭退南行。
國名三目者。施為行首。復開導自他。如目明照以導餘根故。問明品中目首菩薩。問於福田。財施無著。以成慧眼。無畏之施。以成慈眼。法施還得成於法眼故。復云三用。上三眼見無不妙故。友名妙見。又施行內成勝報。外現見無不妙。出住之行出家表之。故下文云出家未久。又行本令物出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