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信堅於三年前剛回頭重看莊子時,草寫 “逍遙遊 正解之一“。 於9/23/2013 信堅園地剛開張時,張貼此文。近因書寫 “莊子齊物論真義解說 (一)” ,重新回頭看消遙遊,同時也再重看,此文初稿 (寫於3/18/2013),發覺當時只是依文解義,也解說得含糊不清。因此,信堅在此重新修訂此文,改名為 “莊子逍遙遊 的解說與啟示 (一)“。除了較詳細解說外,也增廣內容及啟示,希望你會喜歡。
一、導論
莊子(369B.C.-286B.C.),與孟子同時。『逍遙』是悠遊自得,自由自在的樣子。『逍遙遊』就是任運而作,自在解脫。主要在闡述『莊子』所追求的人生處世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先能『無待』,沒有憑藉外物、外力,全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無住”。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
莊子的文句,相當白話。每段的含意,似乎簡單易懂。教導我們很多新見解、新觀念,拓寬我們的視野及心量,向上提昇。但整篇是由很多不同段落的小故事所組成。粗看它們似乎都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其實它是一貫的,有主題的。要看完整篇後,才能將所有片段,拼湊起來,看出全圖。
此文所解說的寓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文首先解說前面四段的寓言及其本身所包含的真意。第一段是鯤鵬之喻,強調大才大用,大用者的心胸及意境,拉開我們想像的空間,拓開我們的心量,讓我們在常識之外,再去探詢更高的境界。
第二段講大鵬在高空中所看到的境界,跟芸芸眾生在地面上所見,完全是不同的境界、感受。用來打開我們的想像的空間,將我們拉到一個視野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反省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觀點。
第三段,講萬物皆有所待。連大鵬鳥也有所憑藉。水淺不能負大舟,風弱不能負大鵬飛翔。甚至於能御風而行的列子,也有所待。
第四段講解蜩鳩之見。莊子藉大鵬鳥的「大」來比喻心胸、氣魄、境界的「大」,而且要藉蜩與學鳩的「小」,來比喻世人領悟力、認知力的「小」,小到無法領會在高境界中人的所思所想之用心深刻。萬物因為認知上的差距,對於事務的觀感也千差萬別。就像大鵬鳥的知識能力高遠無極,蜩與學鳩卻無法領會,此即老子所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這四段,對解說消遙遊的真義及如何達到自在解脫的境界,似乎毫不相關。這四段其實是為後面的 “至人無待” 鋪路,要達到真消遙,”應無所住”。因此此文所說,只是消遙遊的前奏,不是主題。其用意,是教導我們一些進階的新觀念: 如何以不同角度看周圍的事物及如何拓寬心量,慢慢提高靈性,邁向 “至人” 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不談「知識」而談「故事」,藉由故事中一個個差異鮮明的價值對比之事,刺激那些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知識份子們,讓他們在心中先產生疑惑、心生不服,讓他們在驚訝懷疑的情緒中醞釀,然後才能往上一步,說出道理,從而培養他們要 「與造化逍遙」的心胸。
二、鯤鵬之喻 ─人類應有超越自我的響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2.1 白話解說
在北方遙遠的國度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叫「北冥」,海中有一種極特別的魚叫作「鯤」。鯤的身軀廣大,大到不知有好幾千里。它在水中是「魚」,卻能夠變成一隻「鵬鳥」而到空中飛行。這隻大鵬鳥的背長到不知有幾千里那麼長。它一但決定要起飛升空、翱翔天際,它所張開的雙翼就像在空中灑下兩片飛雲那種氣勢。這隻北海的大鵬鳥在海上飛行的時候,目標是朝向天地極南的一端,叫「南冥」,一個在天涯海角深不可測的「天池」之處。
2.2 句解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
“北冥”,相當於北極。莊子說“北冥”,有一條大魚,叫做“鯤”,其身不曉得有幾千里大 (大而無邊、無有窮盡)。有一天,這條大魚突然從深海躍出,變成一隻大鵬鳥飛衝上天。這大鵬鳥的背,也是大而不見其邊。(譬喻聖人“沉潛飛動”)。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大鵬鳥奮力一飛,那兩個翅膀一展開,就像是遮蔽天空的雲一樣。
“怒而飛”:“怒”,努,表示鼓足了氣,充滿了生氣,奮力起飛。就跟飛機要先滑行到高速度,才有足夠浮力起飛一樣。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運,轉也。即此鵬鳥,其形重大,若不海中運轉,無以自致高昇也。
天池:即外層次空間的海,非地球之有。
2.3 啟示
2.3.1 莊子在<逍遙遊>,一開始就“語不驚人死不休”。吹了個教人難以置信的神話。說出一種超出我們常識的一條大魚變化成一隻大鵬鳥。它們不僅體積龐大,它們的本事更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大。莊子介紹這種大鯤鵬的出現,就是要讓我們改變習以為常的世俗觀念,拓開想像的空間,去探詢更高境界。
2.3.2 「鯤鵬之喻」的目的就是要強調大才的大用,大用者有大的心胸、大的意境、以及更深廣的見識。莊子說一條魚怎麼變成大鵬鳥,你們不要不相信,因為人的知識範圍有限,沒有那麼高的見地,所以境界、智慧的“比量”不同。
2.3.3莊子以譬喻解說,使難信之法,易於趣入。智者因喻得解。
三、拓寬心量、增廣視野。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3.1 白話解說
當大鵬從九萬里的高空中向下看,地面上的山川百物、動植飛潛、人頭竄動,實在是非常細微渺小的事情,渺小得就像晴天時,有如空中飄動的塵埃一般游離著,也像陽燄一般,有如野馬奔騰。(有如從飛機或人造衛星上,看地面上的人物一般)。它們的存在,是因萬物都因『氣』的影響而交互產生作用。他向上空看,天空的深藍色,是它真正不變的顏色嗎?天空的高遠難道是沒有盡頭的嗎?然而當大鵬鳥在空中往地上看來的時候,它對地上的感覺,恐怕也是一個遙遠而無窮盡的地方吧!
2.2 句解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就是“陽焰,海市蜃樓”。只是太陽光反射的一種投影。“塵埃”就是灰塵。講細小的物質。
它的由魚化鳥、由水升空、翱翔天際的一切活動都是那麼地氣魄不凡。當大鵬鳥在空中逍遙的時候,它的眼界不同了,它看事情的角度改變了,地上一切生物活動的意義對它而言都與在地面上的我們的想法有極大的差距了。
莊子說,一切物理的,生理的狀況,大的像鯤和大鵬鳥那麼大的生命,小的比一粒灰塵還小。它們的存在,是因萬物都因『氣』流的影響而交互產生作用。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我們由地面上向天空中望去的時候,空中總是顯出湛藍之色,但是在空中的大鵬看來,天的顏色恐怕不再是藍色了吧!從地面上往空中望去的時候,天空好像是一個極其高遠、無窮無盡的地方,然而當大鵬鳥在空中往地上看來的時候,它對地上的感覺恐怕也是一個遙遠而無窮盡的地方吧!
3.3 啟示
3.3.1莊子就藉著這隻大鵬鳥眼中的世界,來打開我們一般人的想像的空間,將我們拉到一個視野上從未有過的高度,重新反省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觀點,讓我們有機會跳脫日常性的一般思考,而興起超越自我的響往。
3.3.2如果人類生存在世界中的紛紛芸芸,只是一氣通流中的氣息相吹,那麼所有的堅持、獨斷、認真、執著豈不都失去了意義,於是人們便應該重新尋找一個生活的道理出來,這就是「逍遙遊」。
3.3.3此段說明「站在不同位置會產生不同觀點」的道理。如果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則觀點就隨著不同的話,那麼我們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事物之判斷,所採取的角度就要慎選了。尤其重要的是,我們看事物的眼界一定要提高,要有智慧判斷。否則就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井底觀天。
四、鵬也有所待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之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4.1 白話解說
而且水的深度不夠的話,是沒辦法浮起大船的。假如倒一杯水在廳堂的小凹洞中,拿根小草放在水上還能像船一般移動,放杯子的話就動彈不得了;因為水太淺,而杯子太大了。同樣的,風假如累積不到一定的強度、厚度,也就無法負荷大鵬鳥那麼大的翅膀與體重。所以大鵬能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就是因為翅膀下面有強且厚的風做依靠,然後憑藉著這股風,才可飛上高空而沒有阻攔,且一路往南方目的地飛去。
4.2 句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船行在淺水,則載舟無力。如果水不深厚、不充滿,就沒有辦法承受大船,除非像大海一樣的深厚、廣闊,才能載起幾千噸、幾萬噸的大船在水面上浮動。地面窪洞中倒入一杯茶水,則可以放下一片小芥子,就可像船一樣行駛水面。但若把杯子整個放進去,則杯子就被膠黏在泥寧的泥土裡了,這是因為水的深度不足,而杯子太大的緣故。
船和水的關係是如此,鳥和風的關係亦然,沒有足夠的風便無力承載巨鳥之雙翅。大鵬鳥要飛到九萬里高空,非要有深厚的空氣墊底才行。如果空氣稀薄,就無法產生足夠的浮力而飛起。大鵬鳥要飛到九萬里高空,
故九萬里而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之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莫之夭閼:沒有障礙。莫之,沒有。培,重也。夭,折之意。閼,堵塞。
大鵬鳥一定要先上升到九萬里的高空之中,這樣風的厚度才足夠承擔大鵬鳥的雙翼,因為這時候所有的為風之氣(浮力)皆已在其下,此時大鵬鳥才肯開始用風之氣而大展雙翼、趣向無涯。而在九萬里的高空之上,大鵬自己直接背負上只有青天,已無任何阻隔障礙,因此它才能飛上高空,無所阻攔,而一路往南方目的地飛去。
4.3 啟示
4.3.1這裡所描述的大鵬鳥能起高飛九萬里的原因,就是現代機起飛的原理,下有浮力,上無阻力,因此可以上飛。莊子兩千三百年前,已知道飛機空中飛行的原理。可惜不是中國人發明飛機。
4.3.2無論是不善飛翔的蜩與學鳩,還是能藉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甚至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4.3.3「有待」就是「有所憑藉」;「無待」則是「無所憑藉」。就算是巨型鵬鳥,仍要依賴空氣,是有待。在莊子的眼裏,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聖者無待。無所住而生其心。
完全不依賴,絕對 無拘束,是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4.3.4 水淺不能負大舟,風弱不能負大鵬飛翔,言下之意是說沒有足夠的智慧,就不能成大功,立大業,也不能得道。從這個現象中我們領悟了一個道理,要做大事就要先準備充份,大鵬鳥之所以能夠高飛,就是它已經把一切的條件都安排好了,所以才能有如此的境界出現。
4.3.5 《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五、蜩鳩之見 -境界大小的差別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
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5.1 白話解說
秋蟬與斑鳩聽說大鵬鳥的故事後,就譏笑它說” 我們從這棵樹疾速飛起,便能快速到達附近的榆樹或枋樹上。就算有時飛不到,最多也是停落在地上罷了,幹嘛費力的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再辛苦地飛到遙遠的南極呢?”想要到近郊的野外,當日往返,大概準備三餐就足夠了。要到百里外去過夜的話,就得花一夜的時間來準備乾糧。若要到千里遠的地方,則非得準備好三個月的糧食不可。
這兩隻蟲鳥,又怎麼會懂大道理呢?所以說:見識短小的『小知』,無法理解見識高遠的『大知』,短壽(經驗淺薄)的『小年』無法瞭解長壽(經驗深厚)的『大年』。怎麼知道這其中的道理呢?就像朝生暮死的菌類,它就不瞭解什麼是一個月;寒蟬的生命只有一季,他就不懂什麼是一年。這些就是生命短促的『小年』。
『楚』國的南方有隻神龜叫『冥靈』,以五百年為一春,五百年為一秋(指以一千年為一歲)。上古有棵大椿樹,更以八千年為一春,八千年為一秋(指以一萬六千年為一歲),這樣就是長壽的『大年』。而現在『彭祖』以長壽著稱聞名,拿一般人的壽命跟『彭祖』的八百歲壽相比,這樣不也是如『小年』的一樣可悲嗎?
5.2 句解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悉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面對大鵬鳥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小蟬和小鳩鳥發表繆論了。它倆輕挑地嘲弄著說:飛!誰不會,我們也是在飛呀!像我,張開翅膀努力一飛,碰到小榆樹和小枋樹就停了,就算有時候飛不到,頂多是「碰」一聲,整隻鳥、整隻蟲掉落於地而已,這也是飛呀!幹嘛一定要升空到九萬里的青天之中,才開始向南飛呢?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到近郊旅遊的人,隨便帶點三餐的糧食,去去吃吃就回來了,一點兒也不必耽心受饑餓。若是要到稍遠點的地方,恐怕一去幾日不返,那就要多帶點兒糧食,而且現成的食物一定不夠,出發的前一夜就要好好地多做些超過平日儲備的食物。如果要去的地方是千里之遙,甚至根本幾年都回不來,恐怕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來準備哩。
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晦”,每個月的月底叫晦。 “朔”,每個月的初一叫做朔。 “蟪蛄”就是蟬。
這兩個小傢伙又有什麼見識呢!知識貧乏的人是不能了解複雜的道理的,就像壽命短的人見不到壽命長的人所見到的世面一樣,而且這種差距是一種絕對的差距,是無法跨越的鴻溝,為什麼會這樣呢?「朝菌」早上出生一見烈日即死,它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從早到晚的一「日」中之事;「蟪蛄」這種蟬,夏天出生秋天一到也就死了,因此也不知道這世上一年還有四季春夏秋冬的分別。
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
“冥靈” 是一種大烏龜,這種大龜像海裡的玳帽,尤其在長江以南比較多,所以叫“楚之南”。有的烏龜千年可以不死,因為它們可以食氣。以五百歲為春天,五百歲為秋天。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
上古有一種樹叫大椿,“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它的生命一萬六千年。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這一段說明壽命時間的長短,是根據人的知識“比量”來的。
莊子明白地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氣度、知識範圍、胸襟大小都不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學問、能力,像大海一樣深廣才行。這就是為什麼修行要拓寬心量,心包太虛。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有大見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業,永遠有他的偉大。
此小大之辯也。
智慧境界大小不同,所以不大相信這個道理。提到《逍遙遊》,整個宗旨說明一個觀念,人可以解脫物理世界的束縛,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自在與自由,同時也說明,不管做任何,乃至修道,第一個要見地高超,所謂要有遠見,才能有真正的成就。
一個人見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有限,不是講他沒有成就,也成就,也同這個小鳥一樣,騰飛躍個幾丈高,在亂草上一站,隨風搖啊擺啊,也很舒服嘛。你要來抓我,“咚”地一跳,就跳到那棵樹上去了,豈不是優哉悠哉。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所以眼光小,知識範圍低,他活了一百歲,活得很快活,就像小孩子一樣。
5.3啟示
5.3.1 「鯤鵬之喻」的目的就是要強調大才的大用,大用者有大的心胸、大的意境、以及充足的知識。然而世人多不能領會,甚至陶醉在小知小用之中,所以莊子又以兩隻形體很小的「蟲、鳥」的觀點來作比喻,凸顯世人不能了解高境界者的逍遙心胸。
5.3.2 蜩與學鳩的控訴真是擲地有聲,普天下汲汲營營、孜孜不倦的崗位工作者皆報以熱烈的掌聲,咸認兩位小英雄替大家說出了心聲,我們每一個人不都應該滿足於眼前的事業,何必眼高手低妄想太多呢!蜩與學鳩對大鵬鳥的嘲弄讓我們想起了老子說「下士聞道,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正是這個「下士聞道大笑之」的境界,自以為別人是傻瓜,其實自己才是無知的人。
5.3.3莊子藉大鵬鳥的「大」來比喻心胸、氣魄、境界的「大」,而且要藉蜩與學鳩的「小」,來比喻世人領悟力、認知力的「小」,小到無法領會在高境界中人的所思所想之用心深刻。此即老子所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下士聞道,大笑之。
5.3.4 此段莊子藉鯤鵬之大與二蟲之小,說明了境界的差異在對比上的鮮明,要刺激知識份子去遐想那些他們從來不曾想像到的高遠意境,達到心理感受上的刺激效果。人們因為知識上的差距,對於事物的觀感也千差萬別。就像大鵬鳥的知識能力高遠無極,蜩與學鳩卻無法領會,這就是知識能力限制上的差別。因此我們對一切事物,就該保持一個開放的心胸,要能接受新觀念,絕對不可以堅持己見,與人爭辯,甚至譏笑別人。
5.3.5一個人的成就,志向決定立場,立場決定觀念,觀念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本質學能和志向的大小奠定了成就的高低。
這篇論述講述的內容深入淺出,極富深度又易懂,相當喜愛
Okenite 師兄:
歡迎Okenite師兄,有緣來參觀信堅園地,也多謝留言鼓勵。
Okenite這名字相當特別,是 “纖水矽鈣石”,以德國自然史學家Lorenz Oken的名字來命名。化學组成是CaSi2O5·2H2O。顏色為白色或無色,晶體大多透明。不知師兄以此命名,有何深意?
信堅
比我看過許多教授所講的還要清晰易懂,感謝分享
Eva 師姐:
歡迎參觀信堅園地,感謝留言鼓勵。師姐能看老莊,已上一層樓,繼續高升,有如鵬鳥,一覽天下無遺。開拓心胸。
信堅
解釋的很好 不知是否有受到逍遙遊啟發的故事.電影或人呢(除了大魚海棠)
歡迎參觀信堅園地。多謝留言及介紹《大魚·海棠》卡通電影。像大鵬鳥之類的大飛鳥,可能是神話故事。四大神獸中的青龍、朱雀,應可說是與鵬鳥類似。
稍微中型的大飛鳥,在恐龍時期相當多。如侏羅紀公園電影 (Jurassic Park) 中的翼龍 ( Pterosaur)。“遠古恐龍的故事·飛行恐龍帝國·翼龍” [The story of ancient dinosaurs · Flying Dinosaur Empire · Pterosaur] 一書中的翼龍 ( Pterosaur).
信堅